陳嘉誠終於逮住機會插話進來:


    “其實啊,後來電科集團的工程師提到,我們能解決電磁幹擾的問題,多虧了許工您的點撥。”


    “我的點撥?”許寧對這突如其來的恭維有些措手不及。


    “沒錯。”


    陳嘉誠肯定地點點頭:“14所的一位郭姓工程師說,他們從您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獲得了靈感。


    根據那個思路,他們在殲8c的1472雷達上加入了一種新的抗幹擾模式。


    雖然這樣做稍微影響了雷達的刷新率和探測距離,但卻成功避開了敵方的欺騙性幹擾。之後,我們用霹靂11導彈擊落了一架米格25。”


    他邊說邊用手比劃著,仿佛在重現那激動人心的一幕。


    “事後,我們還與巴鐵空軍合作,在墜機現場找到了飛行員和飛機殘骸。”


    鄭良群見狀趕緊補充道:“最重要的是,我們把那個關鍵的電子戰吊艙秘密帶迴國內,交給相關部門研究。


    至於能否仿製出來,就看他們的本事了。不過,我們都希望有一天能擁有類似的裝備。”


    聽到這裏,許寧明白了——這個強大的電子戰吊艙才剛開始被研究,意味著還有很大的探索空間。


    “現在是哪家單位負責這個項目呢?”


    他好奇地問道,心裏想著如果是在航空工業內部的話會方便很多,否則可能需要通過丁誌恆的幫助才能接觸到相關人士。


    “當然是我們電科集團啦。”一個年輕的聲音突然響起。


    許寧轉頭一看,隻見一位戴著眼鏡,看起來不像傳統工程師的年輕人正向他們走來。


    “您好,我是郭林科,來自電科14所。”


    兩人禮貌地握了握手。


    “容積卡爾曼濾波法的創始人之一竟然在這裏。”


    郭林科說道:“您的研究對我們這次克服雷達幹擾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真的非常感謝。”


    “這是學術交流應該做的。”


    許寧謙虛迴應,但他的心思已經轉向了另一個問題:“關於運迴來的那個電子戰吊艙,我是否有機會……”


    郭林科沒等對方開口,便已猜透其意,搶先一步說道:


    “您當然能加入,事實上,即便今天沒能碰麵,我們也打算邀請你們兩位參與項目。


    畢竟,在控製工程領域,國內恐怕找不到比你們更有權威的專家了。”


    “我們兩位?”


    許寧順著郭林科的目光向後望去,隻見一位身高與他相仿的女士正站在那裏,雙臂交抱。


    “徐研究員?”


    來者正是之前在機翼設計優化項目上合作過的徐舒。


    “許博士,好久不見。”


    自上次計算技術研究所的合作以來,盡管兩人通過郵件保持聯係,並共同發表了頂級期刊論文,但未曾再次見麵。


    “聽郭工的意思,我們似乎又有合作的機會了?”


    許寧輕輕握住了徐舒伸出的手。


    “是的,我非常期待。”徐舒整理了一下耳邊的頭發,微笑著點頭。


    徐舒無疑是個天才,二十多年來,她從未遇到過一個同齡人能在合作中與她匹配。


    通常情況下,她不得不暫停自己的工作以等待或協助他人,確保項目順利推進。


    即使是她在伯克利留學時的導師,到了她博士二年級之後也難以跟上她的節奏。


    徐舒並不介意多承擔任務,但她無法忍受因團隊成員進度滯後而被打斷思路。


    因此,她逐漸傾向於一種更高效的合作模式:


    自己統籌全局,將不影響整體進展的小任務分配給其他人。這種方式更像管理下屬而非同事間的合作。


    加入計算技術研究所後,除了指導幾名研究生外,徐舒幾乎沒有與其他研究員有過深度合作。


    直到遇見許寧,一切都改變了。


    這是她第一次感受到有一個合作夥伴能夠跟上她的步伐,甚至偶爾還能領先。


    這種默契帶來的合作體驗讓徐舒感到無比暢快。遇到難題時,終於有人可以和她同步思考、交流,這種感覺——簡直太棒了!


    這段時間,徐舒常常懷念起與許寧共事的日子。


    兩人都是各自領域的佼佼者,合作自然愉快。


    “預祝我們再次合作順利。”許寧簡短地說道。


    “有你們兩位的支持,幹擾吊艙的研究一定進展順利。”


    郭林科在一旁興奮地說。


    看到兩位專家迅速達成一致,他迫不及待地表示:“那我迴金陵後就立即提交項目申請,邀請兩位加入,怎麽樣?”


    怕他們改變主意,郭林科的語氣裏滿是急切。


    “好。”許寧幹脆利落地答應了。


    “可以,等你們的消息。”徐舒雖然看起來有點冷淡,但其實很期待這次合作。


    “說起來真有趣,我們的論文一發表,就被機電二局和你們14所同時看中,應用到了霹靂11導彈和1472雷達上,最後還裝在殲8c上了呢。”


    許寧試圖延續話題,看著高興的郭林科說。


    然而,這番話卻讓徐舒感到驚訝:


    “你不是建議投ibeb pransactions mm futomatic kontrol嗎?這麽有名的期刊,”


    “當然知道它的地位,控製領域的好期刊也不少,但我以為他們不會那麽快拿到最新的內容。”許寧解釋道。


    當時學術信息傳播遠不如現在便捷,尤其是國外刊物往往需要通過郵寄獲取,過程漫長且成本高。


    “看來你真的不清楚這篇論文在業內引起的轟動。”徐舒無奈地搖搖頭。


    許寧愣住了,感覺事情遠比他想象的複雜。


    在許寧的認知中,一篇發表在ibeb pransactions mm futomatic kontrol上的論文確實能為作者在控製領域贏得聲譽,但沒想到這次的情況特別。


    郭林科看出了他的疑惑,適時地解釋道:


    “老許,你和徐舒的文章是首篇完全由國內研究者撰寫並發表在這個頂級期刊上的作品,這對我們國家的控製科學界來說,意義非凡。”


    這句話讓許寧意識到,他們不經意間創造了曆史。


    “原來如此。”他低聲說道,心中湧起一股自豪感。


    在國內,研究人員要達到這樣的成就並不容易,而他們做到了。


    因此,學界對這篇論文的重視程度超乎尋常,不惜一切代價也要第一時間獲取,這一切就顯得合情合理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沉默的老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沉默的老刀並收藏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