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獨到見解
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 作者:沉默的老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當一周後接到協助許寧編寫有限元法教材的任務時,劉遠博幾乎沒有猶豫就答應了。
對於他來說,這已經不是第一次與年輕一輩合作了。
畢竟,他們同屬一門,隻是年齡上有些差距,但這並不影響彼此之間的尊重。
迴想起過去,劉遠博反而慶幸當年杜亦熵介入,讓許寧另投名師。
如果現在反過來要指導一個曾經可能成為自己學生的人,那場麵可就尷尬了。
更何況,許寧現在還在本科階段,嚴格說來根本就不是他的學生。
至於利用許寧的才能為自己謀取名聲的想法,劉遠博從未有過這樣的念頭。
這不是簡單的學術操守問題,更重要的是,他知道不能輕視任何人的潛力和能力。
看看許寧如今交往的都是哪些人物就知道,這位年輕人的未來不可限量。
即使成為了研究生,像許寧這樣的人物也不會輕易被人左右。
就連杜亦熵現在也對許寧的項目保持相當大的自由度,更別提他自己了。
劉遠博明白自己的分量,在這個領域裏,維持師兄弟的關係是最合適不過的選擇。
“唿……”劉遠博迴到辦公室,將從唐正林那帶迴的兩頁傳真輕輕放在桌上,鬆了一口氣。
傳真紙上詳細記錄了許寧為新教材規劃的大綱和核心理念。
“從向量開始講解嗎?”他反複瀏覽這兩頁內容,總覺得教材的前期部分有些繁複。
畢竟,這些基礎知識在本科階段已經學過,重複似乎沒有必要。
思考片刻後,劉遠博決定采取行動。
他拿起傳真紙,快步走向實驗室。此時正值初春,雖開學注冊的日子還未到,但已有不少學生提前迴到了校園。
“劉老師好。”
實驗室裏的三位研究生見導師進來,簡單打了個招唿便繼續專注於手頭的工作。
對於他們來說,看到年輕的劉教授出現在實驗室並不稀奇,因為劉遠博經常與學生們一起工作。
不過今天,劉遠博有著不同的目的。
“我有個問題想考考你們。”
他說著走到黑板前,用粉筆寫下了一個二維矩陣ζ=[1,-1;-1,1]。
三個學生麵露疑惑——作為高年級的學生,考試對他們而言已經是遙遠的記憶,更何況劉老師以前從未這樣做過。
“假設我們有一個平麵應力分析的問題,在一個坐標係中測得的應力如黑板上的ζ所示,現在需要轉換到另一個旋轉過的坐標係中,你們會如何處理?”
劉遠博解釋道。
短暫的沉默之後,其中一個學生迅速反應過來,在黑板上寫下了答案:
通過旋轉變換矩陣p=[cosθ,sinθ;-sinθ,cosθ]作用於ζ,再乘以其轉置,即ζ''=pζp^t。
“非常好。”
劉遠博點頭讚許。這個小測試不僅驗證了學生的理解,也為接下來的教學提供了思路。
劉遠博滿意地點點頭,提議道:“那我們來嚐試一個更複雜的問題吧。”
他擦淨黑板,畫上了一根固定在牆上的彎曲梁,並解釋了這根梁的物理特性:
它的彎曲剛度是ei,每單位長度承受的載荷為p,而梁的另一端連接著彈簧,其剛度為k。
現在,需要通過四個節點來建立梁響應的有限差分方程。
這次,學生們沒有立即給出答案。
從他們的眼神中,劉遠博能看出來他們對這個問題感到困惑。
過了一會兒,之前迴答問題的學生帶著疑問開口:“劉老師,這兩個問題之間有什麽關聯嗎?”
“它們……”
劉遠博意識到自己也難以用簡單的語言解釋清楚兩者之間的聯係。
“第一個問題可以視為解決第二個問題的基礎。”他的解釋顯得有些蒼白無力。
“但是,老師,您以前說過飛機飛行的理論基礎是牛頓第三定律,可人類直到1903年才造出第一架飛機。”
另一位學生提出了異議,語氣裏透著一絲不滿。
“你說得沒錯。”
劉遠博思考了幾秒後,拍拍旁邊學生的肩膀說:“好了,你們繼續做自己的事情吧。”
說完,他離開了實驗室,留下三個一臉茫然的學生。
實際上,他提出的是一個力學中的基本線性分析問題。
如果給學生們更多時間,他們應該能夠解決它。
然而,他們的反應表明,對於初學者而言,將數學理論應用於實際工程問題並非易事。
這證明了許寧關於教材結構設計的觀點是正確的——從理論到實踐的過渡比想象中要困難得多。
前三章的內容絕非可有可無,它們是理解後續研究的基石。
大學課堂節奏快,信息量大,留給學生消化的時間很少。
如果課本內容也簡略難懂,學生很容易在某個點上卡住,進而跟不上老師的講解。
這種情況被戲稱為“低頭撿筆,抬頭已是天書”。
許寧作為一名在校學生,對這種困境感同身受,因此他編寫的教材更能切中要害,幫助同學克服學習中的障礙。
劉遠博教授對此深有體會,他原本打算把基礎章節交給研究生完成,但看到許寧的作品後改變了主意。
他意識到,這位年輕學者不僅在學術上有潛力,在教育改革方麵也有獨到見解。
於是,劉遠博決定親自參與到教材編寫中,提前體驗和學習許寧的教學理念。
與此同時,許寧正計劃先獨自搭建書籍框架,以便讓合作者更容易理解他的構思,減少後期修改的工作量。
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一天晚上他接到了丁誌恆主任突如其來的電話,要求他立即準備返迴京城處理更為緊迫的事宜。
“小許,你得馬上準備好東西,我們明天上午就要啟程迴京。”丁主任在電話那頭說道。
“可是這裏的談判還沒有結束呀。”許寧不解地迴應。
“關鍵問題已經大致解決,而京城那邊的事情更需要你的參與。”
丁主任沒有詳細說明具體原因,但從語氣中可以感受到事情的緊急性。
許寧一接到電話就本能地以為又有技術難題等著他解決。
“行,我這就準備。你能提前說說是哪方麵的事嗎?這樣我好先做點準備。”他問道。
對於他來說,這已經不是第一次與年輕一輩合作了。
畢竟,他們同屬一門,隻是年齡上有些差距,但這並不影響彼此之間的尊重。
迴想起過去,劉遠博反而慶幸當年杜亦熵介入,讓許寧另投名師。
如果現在反過來要指導一個曾經可能成為自己學生的人,那場麵可就尷尬了。
更何況,許寧現在還在本科階段,嚴格說來根本就不是他的學生。
至於利用許寧的才能為自己謀取名聲的想法,劉遠博從未有過這樣的念頭。
這不是簡單的學術操守問題,更重要的是,他知道不能輕視任何人的潛力和能力。
看看許寧如今交往的都是哪些人物就知道,這位年輕人的未來不可限量。
即使成為了研究生,像許寧這樣的人物也不會輕易被人左右。
就連杜亦熵現在也對許寧的項目保持相當大的自由度,更別提他自己了。
劉遠博明白自己的分量,在這個領域裏,維持師兄弟的關係是最合適不過的選擇。
“唿……”劉遠博迴到辦公室,將從唐正林那帶迴的兩頁傳真輕輕放在桌上,鬆了一口氣。
傳真紙上詳細記錄了許寧為新教材規劃的大綱和核心理念。
“從向量開始講解嗎?”他反複瀏覽這兩頁內容,總覺得教材的前期部分有些繁複。
畢竟,這些基礎知識在本科階段已經學過,重複似乎沒有必要。
思考片刻後,劉遠博決定采取行動。
他拿起傳真紙,快步走向實驗室。此時正值初春,雖開學注冊的日子還未到,但已有不少學生提前迴到了校園。
“劉老師好。”
實驗室裏的三位研究生見導師進來,簡單打了個招唿便繼續專注於手頭的工作。
對於他們來說,看到年輕的劉教授出現在實驗室並不稀奇,因為劉遠博經常與學生們一起工作。
不過今天,劉遠博有著不同的目的。
“我有個問題想考考你們。”
他說著走到黑板前,用粉筆寫下了一個二維矩陣ζ=[1,-1;-1,1]。
三個學生麵露疑惑——作為高年級的學生,考試對他們而言已經是遙遠的記憶,更何況劉老師以前從未這樣做過。
“假設我們有一個平麵應力分析的問題,在一個坐標係中測得的應力如黑板上的ζ所示,現在需要轉換到另一個旋轉過的坐標係中,你們會如何處理?”
劉遠博解釋道。
短暫的沉默之後,其中一個學生迅速反應過來,在黑板上寫下了答案:
通過旋轉變換矩陣p=[cosθ,sinθ;-sinθ,cosθ]作用於ζ,再乘以其轉置,即ζ''=pζp^t。
“非常好。”
劉遠博點頭讚許。這個小測試不僅驗證了學生的理解,也為接下來的教學提供了思路。
劉遠博滿意地點點頭,提議道:“那我們來嚐試一個更複雜的問題吧。”
他擦淨黑板,畫上了一根固定在牆上的彎曲梁,並解釋了這根梁的物理特性:
它的彎曲剛度是ei,每單位長度承受的載荷為p,而梁的另一端連接著彈簧,其剛度為k。
現在,需要通過四個節點來建立梁響應的有限差分方程。
這次,學生們沒有立即給出答案。
從他們的眼神中,劉遠博能看出來他們對這個問題感到困惑。
過了一會兒,之前迴答問題的學生帶著疑問開口:“劉老師,這兩個問題之間有什麽關聯嗎?”
“它們……”
劉遠博意識到自己也難以用簡單的語言解釋清楚兩者之間的聯係。
“第一個問題可以視為解決第二個問題的基礎。”他的解釋顯得有些蒼白無力。
“但是,老師,您以前說過飛機飛行的理論基礎是牛頓第三定律,可人類直到1903年才造出第一架飛機。”
另一位學生提出了異議,語氣裏透著一絲不滿。
“你說得沒錯。”
劉遠博思考了幾秒後,拍拍旁邊學生的肩膀說:“好了,你們繼續做自己的事情吧。”
說完,他離開了實驗室,留下三個一臉茫然的學生。
實際上,他提出的是一個力學中的基本線性分析問題。
如果給學生們更多時間,他們應該能夠解決它。
然而,他們的反應表明,對於初學者而言,將數學理論應用於實際工程問題並非易事。
這證明了許寧關於教材結構設計的觀點是正確的——從理論到實踐的過渡比想象中要困難得多。
前三章的內容絕非可有可無,它們是理解後續研究的基石。
大學課堂節奏快,信息量大,留給學生消化的時間很少。
如果課本內容也簡略難懂,學生很容易在某個點上卡住,進而跟不上老師的講解。
這種情況被戲稱為“低頭撿筆,抬頭已是天書”。
許寧作為一名在校學生,對這種困境感同身受,因此他編寫的教材更能切中要害,幫助同學克服學習中的障礙。
劉遠博教授對此深有體會,他原本打算把基礎章節交給研究生完成,但看到許寧的作品後改變了主意。
他意識到,這位年輕學者不僅在學術上有潛力,在教育改革方麵也有獨到見解。
於是,劉遠博決定親自參與到教材編寫中,提前體驗和學習許寧的教學理念。
與此同時,許寧正計劃先獨自搭建書籍框架,以便讓合作者更容易理解他的構思,減少後期修改的工作量。
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一天晚上他接到了丁誌恆主任突如其來的電話,要求他立即準備返迴京城處理更為緊迫的事宜。
“小許,你得馬上準備好東西,我們明天上午就要啟程迴京。”丁主任在電話那頭說道。
“可是這裏的談判還沒有結束呀。”許寧不解地迴應。
“關鍵問題已經大致解決,而京城那邊的事情更需要你的參與。”
丁主任沒有詳細說明具體原因,但從語氣中可以感受到事情的緊急性。
許寧一接到電話就本能地以為又有技術難題等著他解決。
“行,我這就準備。你能提前說說是哪方麵的事嗎?這樣我好先做點準備。”他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