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啟發
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 作者:沉默的老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而且,對於當時急需解決就業問題的華夏來說,即使是利潤率較低的項目也是一塊誘人的蛋糕。
因此,許寧決定抓住這個機會,著手規劃一個大型航空產業園區。
當天晚上,歐洲代表團向各自的上級匯報了談判情況,證實了許寧和施令德的想法不謀而合。
由於各方都在這次合作中得到了想要的結果,很快獲得了更高級別的批準。
次日的第四輪談判中,雙方就合作協議的主要條款達成了共識。
不過,考慮到涉及多個國家和跨國企業,這項複雜的交易遠比簡單的市場買賣要複雜得多。
盡管在許寧的努力下,雙方已經朝著共同的方向前進,但涉及到新標準製定、供應商選擇及商業聯盟構建等細節,仍需由專業的團隊來完成。
目前階段,他們隻能先簽署一份框架性的“意向書”,確保各參與方的合作關係。
接下來的具體工作則交給不同領域的專家處理。
例如,許寧和他的團隊將繼續負責與結冰和防除冰相關的研究工作,這是當前最緊迫的任務之一,旨在趕在faa有所反應之前,在航空安全領域取得主動權。
隨著合作正式啟動,信息不可能再像談判時那樣嚴格保密。
所以,許寧在鎬京的工作還在繼續,但他的角色變得更加輕鬆,更像是現場的一個象征性人物。
同時,由於他的努力,協議中還加入了一些原本沒有的內容,比如空中客車考慮增加華夏企業的子係統供應,並討論在華夏設立“空中客車亞洲總裝中心”的可能性。
如果將許寧關於“大飛機產業園”的構想付諸實施,這在九十年代絕對是一樁值得大書特書的大事件。
因此,鎬京迎來了越來越多的高層代表參與討論。
起初,代表團由科工委副主任戴國榮領隊,但隨著議題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連部委級別的領導也加入進來,甚至甘願以普通成員的身份參與其中。
丁誌恆便是其中之一。
這段時間,許寧沒有過多關注新到來的代表團名單,享受著難得的清閑時光。
一天晚飯後散步時,突然聽到有人叫他的名字,一時間竟沒能立刻反應過來是誰。
“丁主任?”
許寧轉過身,經過短暫的遲疑,認出了這位穿著便裝的熟人。
“真巧,您也是出來散步嗎?”
丁誌恆顯得很輕鬆,仿佛這隻是尋常的偶遇:“嗯,其實我找你有點事情。”
他身邊的另一位人物引起了許寧的好奇,那人看起來既像是學者又像是一位領導人,顯然來者不善,是有備而來。
“確實有事,不過不是我一個人要找你。”
丁誌恆坦然承認,隨即向旁邊的人介紹道:“這就是老杜一直提到的學生,許寧。”
“你好,小許同誌,我是宋可建。”
對方上前一步,友好地伸出手來,語氣溫和而帶著幾分幽默:
“聽丁主任和杜院士多次提及你的名字,很想見見你。聽說你最近總是不在京城,所以我才特意趕來鎬京。”
盡管宋可建的話聽起來像是玩笑,但對許寧而言,迴應起來並不容易。
不過,丁誌恆很快接過話頭,輕輕拍了拍許寧的肩膀說:
“老宋啊,你這話可不對。
我之前告訴過你小許迴京城的時間,是你自己忙得抽不開身來我們科工委,怎麽能怪到人家小許頭上呢?”
丁誌恆和宋可建同年出生,一同前往蘇連留學,迴國後都在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工作,彼此熟識且關係良好。
因此,當宋可建被提及某事時,他隻是笑著擺了擺手說:“我這國家科委主任,專門跑去國防科工委見人,有點不太合適吧。”
一番輕鬆的交談之後,三人決定一起散步。
走著走著,宋可建轉向許寧問道:“小許同誌,我聽說你在與歐洲談判時,提出了建設大飛機產業園的想法?”
許寧確認了這一說法,並解釋道:
“是的,我的想法是通過與空中客車合作以及爭取更多訂單,培養一批有能力或有潛力成為航空領域上遊供應商的企業。
將這些企業的力量集中起來,聚焦關鍵技術,打造一個能產生規模效應的產業集群。”
這段話雖然在後世可能不算特別出色,但對於90年代來說,產業集群還是個相當新穎的概念。
宋可建聽後頻頻點頭,開玩笑地說:“如果有一天你轉到宣傳崗位上,肯定也能幹得不錯!”
丁誌恆在一旁補充道:
“老宋,我記得去年有一篇關於空軍實現超視距攔截自由的文章,好像就是受到了小許的啟發。”
三人邊走邊談,從172廠的路邊一直聊到了一間會議室,直到夜幕降臨。
“小許同誌。”
宋可建坐在沙發上,手中捧著茶杯感慨道:
“提出如此宏大且具指導意義的構想,已經讓我驚訝不已;更沒想到,這個構想竟出自你之手。”
麵對宋可建的話,許寧有些不解:“宋主任,這是什麽意思呢?”
“我第一次聽到你的名字,是在一次高級別討論會上,老丁提到你在民用航空產業發展方向上的見解。”
說到這裏,宋可建停頓了一下,喝了口茶,繼續講述。
老丁的想法在當時顯得相當大膽,幾乎等同於要重新審視和調整過去十年從md82到md90項目中建立的所有規範,因此遇到了不少阻力。
直到去年年底,麥道被波音收購後,這種阻力才逐漸減弱。
許多人,包括曾經的許寧自己,都認為他會反對引進空客總裝線的計劃。
然而,事實卻出乎意料——原來這個提議正是出自他之手。這讓許寧頓時明白過來,他被卷入了一場無形的站隊遊戲中。
這段時間,由於背後的科工委一路順風順水,幾乎掌握了整個航空工業體係,許寧對此變化幾乎沒有察覺。
畢竟周圍的人都是自己的同事和朋友。
如果他打算一輩子都在航空領域發光發熱,這樣的環境其實也不錯。
因此,許寧決定抓住這個機會,著手規劃一個大型航空產業園區。
當天晚上,歐洲代表團向各自的上級匯報了談判情況,證實了許寧和施令德的想法不謀而合。
由於各方都在這次合作中得到了想要的結果,很快獲得了更高級別的批準。
次日的第四輪談判中,雙方就合作協議的主要條款達成了共識。
不過,考慮到涉及多個國家和跨國企業,這項複雜的交易遠比簡單的市場買賣要複雜得多。
盡管在許寧的努力下,雙方已經朝著共同的方向前進,但涉及到新標準製定、供應商選擇及商業聯盟構建等細節,仍需由專業的團隊來完成。
目前階段,他們隻能先簽署一份框架性的“意向書”,確保各參與方的合作關係。
接下來的具體工作則交給不同領域的專家處理。
例如,許寧和他的團隊將繼續負責與結冰和防除冰相關的研究工作,這是當前最緊迫的任務之一,旨在趕在faa有所反應之前,在航空安全領域取得主動權。
隨著合作正式啟動,信息不可能再像談判時那樣嚴格保密。
所以,許寧在鎬京的工作還在繼續,但他的角色變得更加輕鬆,更像是現場的一個象征性人物。
同時,由於他的努力,協議中還加入了一些原本沒有的內容,比如空中客車考慮增加華夏企業的子係統供應,並討論在華夏設立“空中客車亞洲總裝中心”的可能性。
如果將許寧關於“大飛機產業園”的構想付諸實施,這在九十年代絕對是一樁值得大書特書的大事件。
因此,鎬京迎來了越來越多的高層代表參與討論。
起初,代表團由科工委副主任戴國榮領隊,但隨著議題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連部委級別的領導也加入進來,甚至甘願以普通成員的身份參與其中。
丁誌恆便是其中之一。
這段時間,許寧沒有過多關注新到來的代表團名單,享受著難得的清閑時光。
一天晚飯後散步時,突然聽到有人叫他的名字,一時間竟沒能立刻反應過來是誰。
“丁主任?”
許寧轉過身,經過短暫的遲疑,認出了這位穿著便裝的熟人。
“真巧,您也是出來散步嗎?”
丁誌恆顯得很輕鬆,仿佛這隻是尋常的偶遇:“嗯,其實我找你有點事情。”
他身邊的另一位人物引起了許寧的好奇,那人看起來既像是學者又像是一位領導人,顯然來者不善,是有備而來。
“確實有事,不過不是我一個人要找你。”
丁誌恆坦然承認,隨即向旁邊的人介紹道:“這就是老杜一直提到的學生,許寧。”
“你好,小許同誌,我是宋可建。”
對方上前一步,友好地伸出手來,語氣溫和而帶著幾分幽默:
“聽丁主任和杜院士多次提及你的名字,很想見見你。聽說你最近總是不在京城,所以我才特意趕來鎬京。”
盡管宋可建的話聽起來像是玩笑,但對許寧而言,迴應起來並不容易。
不過,丁誌恆很快接過話頭,輕輕拍了拍許寧的肩膀說:
“老宋啊,你這話可不對。
我之前告訴過你小許迴京城的時間,是你自己忙得抽不開身來我們科工委,怎麽能怪到人家小許頭上呢?”
丁誌恆和宋可建同年出生,一同前往蘇連留學,迴國後都在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工作,彼此熟識且關係良好。
因此,當宋可建被提及某事時,他隻是笑著擺了擺手說:“我這國家科委主任,專門跑去國防科工委見人,有點不太合適吧。”
一番輕鬆的交談之後,三人決定一起散步。
走著走著,宋可建轉向許寧問道:“小許同誌,我聽說你在與歐洲談判時,提出了建設大飛機產業園的想法?”
許寧確認了這一說法,並解釋道:
“是的,我的想法是通過與空中客車合作以及爭取更多訂單,培養一批有能力或有潛力成為航空領域上遊供應商的企業。
將這些企業的力量集中起來,聚焦關鍵技術,打造一個能產生規模效應的產業集群。”
這段話雖然在後世可能不算特別出色,但對於90年代來說,產業集群還是個相當新穎的概念。
宋可建聽後頻頻點頭,開玩笑地說:“如果有一天你轉到宣傳崗位上,肯定也能幹得不錯!”
丁誌恆在一旁補充道:
“老宋,我記得去年有一篇關於空軍實現超視距攔截自由的文章,好像就是受到了小許的啟發。”
三人邊走邊談,從172廠的路邊一直聊到了一間會議室,直到夜幕降臨。
“小許同誌。”
宋可建坐在沙發上,手中捧著茶杯感慨道:
“提出如此宏大且具指導意義的構想,已經讓我驚訝不已;更沒想到,這個構想竟出自你之手。”
麵對宋可建的話,許寧有些不解:“宋主任,這是什麽意思呢?”
“我第一次聽到你的名字,是在一次高級別討論會上,老丁提到你在民用航空產業發展方向上的見解。”
說到這裏,宋可建停頓了一下,喝了口茶,繼續講述。
老丁的想法在當時顯得相當大膽,幾乎等同於要重新審視和調整過去十年從md82到md90項目中建立的所有規範,因此遇到了不少阻力。
直到去年年底,麥道被波音收購後,這種阻力才逐漸減弱。
許多人,包括曾經的許寧自己,都認為他會反對引進空客總裝線的計劃。
然而,事實卻出乎意料——原來這個提議正是出自他之手。這讓許寧頓時明白過來,他被卷入了一場無形的站隊遊戲中。
這段時間,由於背後的科工委一路順風順水,幾乎掌握了整個航空工業體係,許寧對此變化幾乎沒有察覺。
畢竟周圍的人都是自己的同事和朋友。
如果他打算一輩子都在航空領域發光發熱,這樣的環境其實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