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不同尋常
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 作者:沉默的老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要知道,這是上世紀90年代,當時歐洲正致力於深化一體化進程,甚至敢於與漂亮國抗衡,歐元即將推出,被視為挑戰美元主導地位的重要一步。
按照許寧的記憶,歐洲人,特別是西歐國家,通常不會輕易承認他國的優越性,除非遇到了無法克服的困難。
然而這次的情況卻不同尋常。
歐洲人在鐵路建設等項目上遇到難題後尋求華夏的幫助,雖然仍有一些保留意見,但這種變化確實出乎意料。
“起初我們也很驚訝。”
戴國榮副主任解釋道,“以前像殲7m這樣的合作項目中,我們見識過歐洲人的強硬態度。
但現在,在新舟60飛機項目上,我們與阿古斯塔公司建立了平等的合作關係;
並且在華夏支持歐洲應對波音並購麥道的問題上,雙方信任進一步加深。這是一係列努力的結果。”
易合旭突然插話:“看來這些成就都和小常同誌的工作有關呢。”
這句話讓車內陷入了一陣靜默。
眾人開始意識到,過去一年裏,許寧參與了許多關鍵項目,從改進新舟60的機翼研發到渦噴14發動機的重大改造,再到推動航空標準的建立,以及研究防除冰係統。
他的工作不僅迅速而且廣泛,盡管很多項目是保密的,但它們無疑對當前的局麵產生了重要影響。
“常工,你的貢獻真是環環相扣啊。”梁紹霖笑著說道。
“哪裏,也是運氣好罷了。”許寧謙虛地迴應。
“這條自主發展的道路確實適合我們的航空工業,我隻是在恰當的時刻助力了一把。”
這並非謙辭。
剛重生時,他並未預見如此長遠,僅打算憑借自己的經驗和係統支持,在技術上尋求突破。
然而,隨著參與項目增多,他的影響力也逐漸擴大。
例如,在涪城進行高空測試時,許寧提出建立新標準,初衷隻是為了讓前世的知識更易應用。
若非有那群即使在最艱難時期仍堅持自力更生的人們,以及丁誌恆等人敏銳地抓住《航空渦噴和渦扇發動機進口總壓畸變評定指南》的機會;
這一切可能僅限於航發穩定性的評估,甚至隻與渦噴14型號有關。
從那時起,許寧開始有意關注影響航空工業整體發展的關鍵方向。
但就眼下而言,事情的發展確實受到了不少意外因素的影響,連他自己也沒料到歐洲人會這麽快改變態度。
“不能這麽說,是常工提升了我們,才能抓住這些機遇。”
林哲彬身邊的祝意整理了下頭發,插話道:
“像這次,如果不是去年我們與楓葉國的科倫坡先生合作過自然結冰試驗,即便他們想對外合作,頂多也隻是找俄易斯,不會想到我們。”
她的話語既讚美了許寧,又巧妙強調了丈夫的作用,贏得一片讚賞聲。
車廂內一時充滿愉快氣氛,而許寧則因接連不斷的誇讚略顯局促。
有些事點到即止就好,反複提及反而顯得刻意。既然丁誌恆和杜亦熵兩位關鍵人物了解他的貢獻,這就足夠了。
因此,他借祝意的話轉移話題:“說到羅西·科倫坡,這次的事還真與他有關?”
梁紹霖解釋說:“常工離開後可能沒再關注這邊動態,我們的老朋友科倫坡迴國後被調入母公司芬梅卡尼卡,現在負責國際航空合作事務。”
車內其他曾參與那次自然結冰試飛的人聽了這話,都露出了會心的笑容。
“這次的合作提議,是他們首先提出的,集中在防除冰技術和自然結冰條件下的適航認證上。”
“原來如此。”許寧頓時明白過來。
在海外的大企業中,內部競爭同樣激烈。
比如阿古斯塔出身的科倫坡,在升任母公司國際合作部門負責人後,自然而然地將更多資源傾斜給過去的項目——新舟60飛機。
這樣一來,他的個人利益與中方的利益緊密相連,形成了一種相對穩固的合作關係。
然而,在90年代,國內的管理學界還在盲目推崇西方企業的管理模式,忽視了實際操作中的人脈和利益綁定策略,因此在人事變動方麵吃了不少虧。
直到2010年前後,才開始重視起係統化的人際網絡建設。
經過一番思考,許寧建議道:“我們應該考慮長遠經營科倫坡這條線,盡量支持他在公司內的晉升,這對雙方都有利。”
梁紹霖打趣地說:“你這是要幹涉芬梅卡尼卡集團的人事安排嗎?”
“我是認真的。”
許寧的迴答堅定而沉穩,車廂裏的氣氛也隨之變得嚴肅起來。眾人重新集中注意力,等待他的進一步解釋。
“在合作過程中,如果由他出麵談判,我們可以適當在非關鍵問題上讓步;
若是其他人,則堅持我們的立場不動搖。這樣未來深化合作時,我們就能處於更有利的位置。”
“至於科倫坡本人,由於他的晉升得益於我們提供的機會和支持,所以他的根基在於與華夏合作的成功項目。
因此,當麵臨選擇時,出於自身利益考量,他也更傾向於我們,就像這次一樣。”
聽到這裏,車內的人都心領神會地點點頭。
大家對這套策略並不陌生,隻是沒想到可以應用到國際合作夥伴身上。
戴國榮在一旁默默觀察著這一切。出發前,他就聽聞過許寧的名字及其在技術領域的成就,原本以為這隻是一位工程天才。
但今天親眼見到,並聽取了易合旭的提示後,他意識到這位年輕同事不僅技術過硬,而且在戰略眼光和成熟度方麵也十分出色。
在過去的一年裏,許寧精心規劃的每一步都顯示了他的智慧。
起初,這位技術奇才並沒有急於求成或大張旗鼓地宣示自己的抱負。
相反,他穩紮穩打,首先讓上級看到了建立自主航空工業體係的可能性,並在波音和麥道合並的背景下強調了這一任務的重要性。
這一切的發展顯得水到渠成。
戴國榮在車隊抵達目的地後,結束了長時間的沉思,意識到應該邀請許寧加入即將開始的談判。
這個想法與許寧的心願不謀而合。
按照許寧的記憶,歐洲人,特別是西歐國家,通常不會輕易承認他國的優越性,除非遇到了無法克服的困難。
然而這次的情況卻不同尋常。
歐洲人在鐵路建設等項目上遇到難題後尋求華夏的幫助,雖然仍有一些保留意見,但這種變化確實出乎意料。
“起初我們也很驚訝。”
戴國榮副主任解釋道,“以前像殲7m這樣的合作項目中,我們見識過歐洲人的強硬態度。
但現在,在新舟60飛機項目上,我們與阿古斯塔公司建立了平等的合作關係;
並且在華夏支持歐洲應對波音並購麥道的問題上,雙方信任進一步加深。這是一係列努力的結果。”
易合旭突然插話:“看來這些成就都和小常同誌的工作有關呢。”
這句話讓車內陷入了一陣靜默。
眾人開始意識到,過去一年裏,許寧參與了許多關鍵項目,從改進新舟60的機翼研發到渦噴14發動機的重大改造,再到推動航空標準的建立,以及研究防除冰係統。
他的工作不僅迅速而且廣泛,盡管很多項目是保密的,但它們無疑對當前的局麵產生了重要影響。
“常工,你的貢獻真是環環相扣啊。”梁紹霖笑著說道。
“哪裏,也是運氣好罷了。”許寧謙虛地迴應。
“這條自主發展的道路確實適合我們的航空工業,我隻是在恰當的時刻助力了一把。”
這並非謙辭。
剛重生時,他並未預見如此長遠,僅打算憑借自己的經驗和係統支持,在技術上尋求突破。
然而,隨著參與項目增多,他的影響力也逐漸擴大。
例如,在涪城進行高空測試時,許寧提出建立新標準,初衷隻是為了讓前世的知識更易應用。
若非有那群即使在最艱難時期仍堅持自力更生的人們,以及丁誌恆等人敏銳地抓住《航空渦噴和渦扇發動機進口總壓畸變評定指南》的機會;
這一切可能僅限於航發穩定性的評估,甚至隻與渦噴14型號有關。
從那時起,許寧開始有意關注影響航空工業整體發展的關鍵方向。
但就眼下而言,事情的發展確實受到了不少意外因素的影響,連他自己也沒料到歐洲人會這麽快改變態度。
“不能這麽說,是常工提升了我們,才能抓住這些機遇。”
林哲彬身邊的祝意整理了下頭發,插話道:
“像這次,如果不是去年我們與楓葉國的科倫坡先生合作過自然結冰試驗,即便他們想對外合作,頂多也隻是找俄易斯,不會想到我們。”
她的話語既讚美了許寧,又巧妙強調了丈夫的作用,贏得一片讚賞聲。
車廂內一時充滿愉快氣氛,而許寧則因接連不斷的誇讚略顯局促。
有些事點到即止就好,反複提及反而顯得刻意。既然丁誌恆和杜亦熵兩位關鍵人物了解他的貢獻,這就足夠了。
因此,他借祝意的話轉移話題:“說到羅西·科倫坡,這次的事還真與他有關?”
梁紹霖解釋說:“常工離開後可能沒再關注這邊動態,我們的老朋友科倫坡迴國後被調入母公司芬梅卡尼卡,現在負責國際航空合作事務。”
車內其他曾參與那次自然結冰試飛的人聽了這話,都露出了會心的笑容。
“這次的合作提議,是他們首先提出的,集中在防除冰技術和自然結冰條件下的適航認證上。”
“原來如此。”許寧頓時明白過來。
在海外的大企業中,內部競爭同樣激烈。
比如阿古斯塔出身的科倫坡,在升任母公司國際合作部門負責人後,自然而然地將更多資源傾斜給過去的項目——新舟60飛機。
這樣一來,他的個人利益與中方的利益緊密相連,形成了一種相對穩固的合作關係。
然而,在90年代,國內的管理學界還在盲目推崇西方企業的管理模式,忽視了實際操作中的人脈和利益綁定策略,因此在人事變動方麵吃了不少虧。
直到2010年前後,才開始重視起係統化的人際網絡建設。
經過一番思考,許寧建議道:“我們應該考慮長遠經營科倫坡這條線,盡量支持他在公司內的晉升,這對雙方都有利。”
梁紹霖打趣地說:“你這是要幹涉芬梅卡尼卡集團的人事安排嗎?”
“我是認真的。”
許寧的迴答堅定而沉穩,車廂裏的氣氛也隨之變得嚴肅起來。眾人重新集中注意力,等待他的進一步解釋。
“在合作過程中,如果由他出麵談判,我們可以適當在非關鍵問題上讓步;
若是其他人,則堅持我們的立場不動搖。這樣未來深化合作時,我們就能處於更有利的位置。”
“至於科倫坡本人,由於他的晉升得益於我們提供的機會和支持,所以他的根基在於與華夏合作的成功項目。
因此,當麵臨選擇時,出於自身利益考量,他也更傾向於我們,就像這次一樣。”
聽到這裏,車內的人都心領神會地點點頭。
大家對這套策略並不陌生,隻是沒想到可以應用到國際合作夥伴身上。
戴國榮在一旁默默觀察著這一切。出發前,他就聽聞過許寧的名字及其在技術領域的成就,原本以為這隻是一位工程天才。
但今天親眼見到,並聽取了易合旭的提示後,他意識到這位年輕同事不僅技術過硬,而且在戰略眼光和成熟度方麵也十分出色。
在過去的一年裏,許寧精心規劃的每一步都顯示了他的智慧。
起初,這位技術奇才並沒有急於求成或大張旗鼓地宣示自己的抱負。
相反,他穩紮穩打,首先讓上級看到了建立自主航空工業體係的可能性,並在波音和麥道合並的背景下強調了這一任務的重要性。
這一切的發展顯得水到渠成。
戴國榮在車隊抵達目的地後,結束了長時間的沉思,意識到應該邀請許寧加入即將開始的談判。
這個想法與許寧的心願不謀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