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一切都顯得那麽完美
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 作者:沉默的老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所以我就讓老盧帶我來找您們,想和負責十號工程的前輩們打個招唿。”許寧解釋道。
簡單的交流中,初次見麵的人們迅速變得熟絡起來。
“老宋他剛好去外地出差去了,要過幾天才會,等下次再介紹你們認識了。”
薛知壽略顯遺憾地說著,然後指向一位年輕工程師,他在一台筆記本電腦前忙碌著:
“這是十號工程的副總設計師楊未,能力出眾,相信你們會有很多共同話題。”
楊未停下手中的工作,與許寧握手:
“你好,許寧同誌,鎬京和盛京那邊的工作,我已經有所耳聞,解決了不少長期存在的問題。沒想到你會這麽年輕。”
“我也久仰楊總的威名了。”麵對這位年僅三十出頭的大佬,許寧心中滿是敬意。
楊未15歲初中畢業直接考上西北工大,畢業後直接進入研究工作,短短7年的時間就成為了研究室主任和型號副總師,這樣的經曆簡直就是傳奇的人生。
“別這麽客氣,我們算是同輩人,叫我楊工或直接叫名字就好。”
楊未擺手迴應,心裏覺得許寧的恭維隻是出於禮貌。
畢竟,雖然自己晉升迅速,但型號副總師這個職位在航空工業內部還不至於人人皆知。
相比之下,許寧在半年內三次作為先進技術成果的第一完成人,名氣或許更大一些。
如此高的效率,甚至引發了關於他身世的一些猜測和討論。
簡短的寒暄後,大家的目光很快聚焦到了眼前的戰鬥機上。
“雖然我們是第一次見麵,但你提出的內外流一體化設計,以及仿真模擬和計算機輔助設計的理念,已經對我們幫助很大。”
楊未一邊說,一邊領著許寧走向停在一旁的戰鬥機和那台展示著殲10進氣道cfd模擬結果的電腦。
“看得出楊工在這一塊兒早已有所研究。”
許寧敏銳地觀察到,在模型中,進氣道與機身之間的六處連接以不同角度展現,而即將完成總裝的原型機仍保持著最初的設計。
這意味著楊未不僅意識到那些原本用於結構加固的加強筋可以起到整流和減少渦流的作用,還已經開始優化設計以提高進氣穩定性。
盡管如此,對於是否更改原型機設計,楊未保持了謹慎的態度。
畢竟這些改進屬於錦上添花的部分,不會優先於確保首次飛行的時間節點。
因此,計劃是在製造第三架原型機時一並采用這些建議和其他試飛中提出的改進措施。
“這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楊未認同地說:“你的論文給了我很多靈感,不然計算也不會這麽順利。”
然而,由於殲10項目立項較早,大部分設計資料都是紙質的,要完全實現數字化設計和製造隻能期待下一個型號。
“沒關係,我們可以先積累經驗,等到開發殲10s雙座版時再全麵考慮數字化設計。”許寧迴應道。
實際上,團隊已經在著手設計雙座版本,隻是進度因資源有限而緩慢。楊未表示,如果許寧能加入,這項工作將會大大提速。
許寧望著已完成大半的首架原型機,心中盤算著未來的改動計劃——除了引入dsi進氣道和國產渦扇發動機外,還包括升級飛控係統中的喘振監測和控製模塊。
殲10是一款單發戰鬥機,它對發動機的穩定性能有極高的要求。
為了確保這款戰機能夠達到最佳狀態,研發團隊決定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一係列改進,解決一些雖不致命但影響性能的小問題。
許寧好奇地問旁邊的楊未:“咱們的01號原型機大概什麽時候能完成總裝呢?”
對於這樣一款大量采用新技術的飛機來說,總裝完成後並不能立刻試飛,還需要經過一係列地麵測試來確保一切正常。
這些測試的結果將直接關係到後續計劃的推進。
“如果一切順利的話,應該是在今年4月到5月之間。”
楊未迅速迴答道。據許寧所知,殲10的原型機總裝過程確實沒有遇到什麽大的障礙,所以這個時間表應該是可靠的。
而殲7f作為一款基於成熟型號改進而來的戰機,它的完工時間也預計在5月份左右。
由於不需要複雜的地麵準備,殲7f可以很快進入試飛階段。
許寧心中默默規劃著接下來的日程:
先迴學校處理畢業事宜,休息一陣子後,在四五月份前往611研究所收集數據,繼續他的喘振預測理論研究。
一切都顯得那麽完美。
滿足了親眼見到殲10的願望,並獲得了所需信息後,許寧沒有久留,簡單查看了兩架殲7f的進度便離開了132廠。
他意識到在這個階段,自己的存在可能會影響到他人的工作效率。
在離開的路上,許寧突然想到一個主意,轉頭問盧文峰:“盧總,咱們這兒有沒有賣飛機模型的地方?我想給想成為飛行員的妹妹買個禮物。”
盧文峰顯然對“文創產品”這個現代概念不太熟悉,一臉疑惑地迴應:“飛機模型?你是說那種小型複製品嗎?”
他示意司機把車停在路邊。
“文化創意產品,就是一些和我們業務有關的小物件,像印有航空標誌的書簽、杯子、文具,還有工廠製作的飛機模型。”
許寧盡量用簡單的話解釋著,坐在後座上。
“哦,我們好像沒看過有這類東西。”盧文峰聽起來有些疑惑。
許寧明白,現在大多數人還在為基本生活奔波,軍迷既不多,消費能力也有限。
因此,航空業還沒有涉足這種創收途徑。而且,在很多人眼中,模型是孩子的玩具。
盧文峰想了想,提出:“如果你真想要,可以找工人特製一個。既然大家都熟悉這些機型,應該不會花太多時間。”
“不用了,大家已經很忙,我不想再添麻煩。我們迴去吧。”車子重新啟動,緩緩駛向611所。
拒絕的原因不僅是他說出的那些,更重要的是,他記得重生前見過的風洞測試用金屬模型,雖然工藝精湛,但外觀普通,且邊緣鋒利,存在安全隱患。
正思索著其他禮物的選擇時,一直專注開車的司機突然插話:“許工,這類商品在京城裏能找到。”
簡單的交流中,初次見麵的人們迅速變得熟絡起來。
“老宋他剛好去外地出差去了,要過幾天才會,等下次再介紹你們認識了。”
薛知壽略顯遺憾地說著,然後指向一位年輕工程師,他在一台筆記本電腦前忙碌著:
“這是十號工程的副總設計師楊未,能力出眾,相信你們會有很多共同話題。”
楊未停下手中的工作,與許寧握手:
“你好,許寧同誌,鎬京和盛京那邊的工作,我已經有所耳聞,解決了不少長期存在的問題。沒想到你會這麽年輕。”
“我也久仰楊總的威名了。”麵對這位年僅三十出頭的大佬,許寧心中滿是敬意。
楊未15歲初中畢業直接考上西北工大,畢業後直接進入研究工作,短短7年的時間就成為了研究室主任和型號副總師,這樣的經曆簡直就是傳奇的人生。
“別這麽客氣,我們算是同輩人,叫我楊工或直接叫名字就好。”
楊未擺手迴應,心裏覺得許寧的恭維隻是出於禮貌。
畢竟,雖然自己晉升迅速,但型號副總師這個職位在航空工業內部還不至於人人皆知。
相比之下,許寧在半年內三次作為先進技術成果的第一完成人,名氣或許更大一些。
如此高的效率,甚至引發了關於他身世的一些猜測和討論。
簡短的寒暄後,大家的目光很快聚焦到了眼前的戰鬥機上。
“雖然我們是第一次見麵,但你提出的內外流一體化設計,以及仿真模擬和計算機輔助設計的理念,已經對我們幫助很大。”
楊未一邊說,一邊領著許寧走向停在一旁的戰鬥機和那台展示著殲10進氣道cfd模擬結果的電腦。
“看得出楊工在這一塊兒早已有所研究。”
許寧敏銳地觀察到,在模型中,進氣道與機身之間的六處連接以不同角度展現,而即將完成總裝的原型機仍保持著最初的設計。
這意味著楊未不僅意識到那些原本用於結構加固的加強筋可以起到整流和減少渦流的作用,還已經開始優化設計以提高進氣穩定性。
盡管如此,對於是否更改原型機設計,楊未保持了謹慎的態度。
畢竟這些改進屬於錦上添花的部分,不會優先於確保首次飛行的時間節點。
因此,計劃是在製造第三架原型機時一並采用這些建議和其他試飛中提出的改進措施。
“這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楊未認同地說:“你的論文給了我很多靈感,不然計算也不會這麽順利。”
然而,由於殲10項目立項較早,大部分設計資料都是紙質的,要完全實現數字化設計和製造隻能期待下一個型號。
“沒關係,我們可以先積累經驗,等到開發殲10s雙座版時再全麵考慮數字化設計。”許寧迴應道。
實際上,團隊已經在著手設計雙座版本,隻是進度因資源有限而緩慢。楊未表示,如果許寧能加入,這項工作將會大大提速。
許寧望著已完成大半的首架原型機,心中盤算著未來的改動計劃——除了引入dsi進氣道和國產渦扇發動機外,還包括升級飛控係統中的喘振監測和控製模塊。
殲10是一款單發戰鬥機,它對發動機的穩定性能有極高的要求。
為了確保這款戰機能夠達到最佳狀態,研發團隊決定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一係列改進,解決一些雖不致命但影響性能的小問題。
許寧好奇地問旁邊的楊未:“咱們的01號原型機大概什麽時候能完成總裝呢?”
對於這樣一款大量采用新技術的飛機來說,總裝完成後並不能立刻試飛,還需要經過一係列地麵測試來確保一切正常。
這些測試的結果將直接關係到後續計劃的推進。
“如果一切順利的話,應該是在今年4月到5月之間。”
楊未迅速迴答道。據許寧所知,殲10的原型機總裝過程確實沒有遇到什麽大的障礙,所以這個時間表應該是可靠的。
而殲7f作為一款基於成熟型號改進而來的戰機,它的完工時間也預計在5月份左右。
由於不需要複雜的地麵準備,殲7f可以很快進入試飛階段。
許寧心中默默規劃著接下來的日程:
先迴學校處理畢業事宜,休息一陣子後,在四五月份前往611研究所收集數據,繼續他的喘振預測理論研究。
一切都顯得那麽完美。
滿足了親眼見到殲10的願望,並獲得了所需信息後,許寧沒有久留,簡單查看了兩架殲7f的進度便離開了132廠。
他意識到在這個階段,自己的存在可能會影響到他人的工作效率。
在離開的路上,許寧突然想到一個主意,轉頭問盧文峰:“盧總,咱們這兒有沒有賣飛機模型的地方?我想給想成為飛行員的妹妹買個禮物。”
盧文峰顯然對“文創產品”這個現代概念不太熟悉,一臉疑惑地迴應:“飛機模型?你是說那種小型複製品嗎?”
他示意司機把車停在路邊。
“文化創意產品,就是一些和我們業務有關的小物件,像印有航空標誌的書簽、杯子、文具,還有工廠製作的飛機模型。”
許寧盡量用簡單的話解釋著,坐在後座上。
“哦,我們好像沒看過有這類東西。”盧文峰聽起來有些疑惑。
許寧明白,現在大多數人還在為基本生活奔波,軍迷既不多,消費能力也有限。
因此,航空業還沒有涉足這種創收途徑。而且,在很多人眼中,模型是孩子的玩具。
盧文峰想了想,提出:“如果你真想要,可以找工人特製一個。既然大家都熟悉這些機型,應該不會花太多時間。”
“不用了,大家已經很忙,我不想再添麻煩。我們迴去吧。”車子重新啟動,緩緩駛向611所。
拒絕的原因不僅是他說出的那些,更重要的是,他記得重生前見過的風洞測試用金屬模型,雖然工藝精湛,但外觀普通,且邊緣鋒利,存在安全隱患。
正思索著其他禮物的選擇時,一直專注開車的司機突然插話:“許工,這類商品在京城裏能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