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這個詞對孫尚忠來說並不陌生,華夏航空工業早已涉足無人機領域,現有的一些型號正在生產中。


    不過,這些主要還是用作靶機或基於靶機改進的版本。


    而許寧提到的‘先鋒’和‘捕食者’則代表了一種全新的設計理念:


    沒有飛行員的束縛後,工程師們能夠根據任務需求更靈活地設計飛機的尺寸和性能。


    特別是對於偵察和巡邏這類任務,去掉飛行員及相關支持係統使得飛機可以變得更小、更經濟;


    同時擁有更長的續航時間和更好的適應性,有些甚至可以在未經鋪設的跑道上起飛。


    以“先鋒”無人偵察機為例,它隻有5米長,翼展相同,起飛重量不到200公斤,卻能以大約100公裏每小時的速度連續飛行9小時。


    這種無人機配備了一台不到30馬力的普通汽油發動機,幾乎不需要專門的航空維護設施,任何能保養車輛的地方都能對其進行簡單維護。


    因此,陸軍師旅級別的部隊就可以方便地使用它們。


    這意味著過去複雜的跨軍兵種協調流程現在變得簡單得多,指揮官可以直接調用編製內的無人機進行偵察任務,提高了作戰效率。


    “在國內,這方麵確實還有很多發展空間。”


    在許寧的啟發下,孫尚忠眼前豁然開朗:


    “迴去後我馬上向研究所匯報,現在高校還沒放暑假,正好可以趁機成立一個無人機飛行控製的研究室。”


    他興奮得合不攏嘴,又倒了一杯啤酒一飲而盡:“現在的年輕人真厲害,比我們當年強多了!”


    說這話時,他的目光不經意間掃到了餐桌對麵。


    “呃……”許寧尷尬地摸了摸鼻子。


    顯然,某位大三學生最近的表現過於出眾,讓孫尚忠對新畢業生的能力有些過高的期待。


    不過看著對方那充滿熱情的樣子,許寧決定暫時不去戳破這個美好的幻想。


    ……


    送走了648所的幾位工程師後,許寧在詠都的任務也接近尾聲。


    殲7f剩下的工作要等兩架原型機完成後才能繼續,這意味著132廠的同事們又要為項目加班過年了。


    至於他一直思考的那個關於通過檢測進氣道數據來預測發動機故障的理論,需要大量的數據支持,不是短期內能出成果的。


    臘月二十三,許寧漫無目的地走在611所的大院裏,看著工人掛上節日彩球,心中卻充滿了複雜的情緒。


    學校早已放假,任務也完成了,按理說他應該迴家才對。但一種叫做“近鄉情怯”的感覺卻緊緊纏繞著他。


    對於別人來說,這可能隻是簡單的一年未歸;


    但對於重生後的許寧而言,迴到家中意味著見到年輕十歲的父母和十七歲的妹妹,那種時光倒流的感覺讓他既期待又緊張。


    跨進家門,麵對尚未老去的父母,他會有什麽樣的反應?


    是否該給家人帶些禮物?這些想法在他的腦海中不斷盤旋。


    一踏入家門,第一句話該怎麽說呢?


    這個問題像一團迷霧,在他的心裏越纏越緊,尤其隨著迴家的日子一天天逼近。


    “小許同誌!”


    一聲親切的招唿打斷了他的思緒。是盧文峰,聲音裏帶著幾分驚喜。


    許寧抬起頭,發現自己不知不覺走到了最近加班的地方——計算中心附近。


    “今天可是小年了,還沒動身迴家嗎?”盧文峰快步走出大門問道。


    “剛送走了648所的孫工程師他們,還沒決定什麽時候迴去。”


    許寧整理了一下心情,找了個借口搪塞過去:“年前還有一些事情要處理。”


    盧文峰愣了一下,顯然沒有察覺到他內心的糾結,便順著他的話說:“小許同誌是不是打算先去132廠看看?”


    “嗯……”許寧微微一怔,這段時間忙碌得連休息的時間都很少,原本並沒有這樣的計劃。


    但既然話題已經轉到這裏,去看看殲10原型機的製造進展似乎也不錯。


    “確實,十號工程的首架飛機應該快要完成了吧?我一直想親眼見見我們國家自主研發的第三代戰機。”許寧迴應道。


    “嗨,想去就直說呀,你又不是外人,保密等級也足夠,無非是安排輛車的事兒。”


    盧文峰笑著說,眼中閃爍著自豪的光芒:“跟我來,咱們現在就過去。”


    就這樣,在那個傍晚,盧文峰帶著許寧走進了132廠的總裝車間,親眼目睹了殲10戰鬥機即將完工的輝煌時刻。


    1001號原型機正在緊張地進行最後組裝,許多機載設備還在等待安裝。


    即便如此,這架飛機的主要設計特點已經清晰可見:


    前翼與三角主翼的組合、蜂腰式的機身中部設計、巨大的垂直尾翼以及兩側的腹鰭和減速板。


    看著技術人員們忙碌的身影,許寧感到心跳加速。


    作為華夏空軍的重要裝備,殲10戰鬥機在他重生之前就已經聞名遐邇,他不僅見過實物,在航空博物館還曾近距離觀賞過它。


    但此刻的感受完全不同——他站在132廠的總裝車間裏,麵對著尚未首飛甚至未完全組裝完畢的傳奇戰機。


    他將有機會直接參與到這款戰鬥機的研發中,成為曆史的一部分,甚至是推動者。


    很快,周圍忙碌的人群裏有人注意到了剛進來的兩人。


    “老盧?”一個聲音喊道。盧文峰在611所是位知名人物,即便穿著大衣也容易被認出。


    一位頭發斑白的中年男子上前幾步,然後注意到跟隨其後的年輕麵孔,經過短暫思考,意識到這位年輕人非同尋常。


    “想必這位就是許寧同誌了。”對方說道。


    “薛總您好,非常榮幸在此見到您!”


    許寧立刻認出了麵前的人——十號工程的總工程師薛知壽。


    自1994年起,總工程師成為了項目最終決策者和負責人,地位如同項目的大領導。


    總設計師薛知壽拍了拍許寧的肩膀,語氣溫和親切:


    “之前老盧和老宋就提到過,京航出了個厲害的年輕人,還被請到我們611所來幫忙。


    不過這陣子他一直在132廠解決問題,沒時間迴所裏見你。”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沉默的老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沉默的老刀並收藏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