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不錯的選擇
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 作者:沉默的老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於是,許寧說道:“在設計殲7f時,我曾考慮過一種替代方案,但由於改動太大,無法直接從舊機型升級,因此設計工作隻進行了部分。”
“如果你們有興趣,等我完成殲7f與新發動機匹配的工作後,我們可以一起完善那個方案。”
對於孫尚忠來說,這是個意外的驚喜,他立刻表示讚同:“當然可以,我會向所裏申請,調派一些骨幹設計師加入這個項目。”
實際上,孫尚忠一開始就沒想過要讓許寧親自到648所來。
他知道許寧此行的主要任務是參與更為重要的十號工程,而教練9並非優先級最高的項目。
此外,考慮到築城相對不利的地理位置,這樣的安排也顯得更加合理。
兩人商定,待許寧處理完殲7f的事宜後再繼續討論。
同時,許寧強調了調派過來的人員應該具備一定的數字化設計技能,以提高工作效率。
孫尚忠的臉上洋溢著興奮:“非常感謝您,許工!”
次日,許寧便投入到了緊張的工作中。
事實上,在過去的半年裏,盧文峰帶領的團隊已經完成了除進氣道和機頭外大部分的設計工作。
他之前已經經曆過殲7f的設計流程,所以這次更換新發動機不過是帶著團隊重溫一遍舊路。
迴想起來,當年僅憑三個剛畢業的本科生,就在短短三周內完成了初步設計,現在有了更豐富的經驗和資源,自然更加得心應手。
611所的計算中心設備先進,完全可以媲美盛京那邊的條件。
因此,在許寧和團隊的努力下,僅僅半個月,他們就順利地完成了殲7f的完整設計方案。
相比起最初的版本,新的設計不僅收窄並縮短了進氣道,讓飛機外觀更為協調,還借鑒了姚美玲改進殲8c時的做法,將座艙風擋改為圓弧形,顯著提升了飛行員的視野。
此外,他們在垂直尾翼底部添加了一組140升的油箱,雖是小幅度提升,但對航程也有所改善。
接下來的任務就是把設計圖紙發給132廠,由他們負責製造兩架原型機——一架基於殲7b升級而來的殲7f1,另一架則是全新打造的殲7f2。
考慮到當前的時間點是一月底,即使工廠效率再高,首飛也隻能安排在春節後。
這段時間裏,孫尚忠和他的648所團隊也在詠都等待,並全程參與了殲7f的改進工作,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在計算中心的服務器機房裏,孫尚忠整理好一疊資料,遞給許寧說:“這是我們預研工作的成果匯總。”
圍在桌旁的幾位648所成員滿含期待地看著許寧。
在這次改進工作中,他們親眼見證了高效的工作模式,因此對許寧充滿了信任。
“作為教練機,單進氣道設計並不適用。”
許寧拿起紅藍鉛筆,在紙上快速勾勒出一架飛機的正視圖:“單進氣道會占用機身高度空間,不利於布置高低差的後座艙,所以我們應該選擇兩側進氣設計。”
鑒於殲7的基礎結構,盡量減少對後機身的改動,肋下進氣道成為了最佳選項。
“關於機翼,雙三角翼的選擇是對的,但殲7e的設計顯得過於簡單。”
許寧放下鉛筆,引導大家到工作站前:“現代戰鬥機的雙三角翼有兩種:一種是固定後掠角的直邊設計;
另一種則是前翼逐漸增大的後掠角,直至與機身平行,類似於f-18那樣的設計。這樣的布局能夠提供更好的性能。”
他打開了前幾天利用等待計算結果的空隙時間製作的機翼3d模型,然後解釋道:
“從設計角度來看,這個方案中前翼渦和後翼渦之間的距離更寬。
當飛機以較大角度迎風時,渦流破裂點會移到前翼麵的中央,螺旋狀的渦流破裂後,在不斷增大的後掠角影響下,重新形成緊湊的旋渦結構。”
“這種分離渦流分布讓飛機在前翼渦破裂後仍能保持強大的升力。
這意味著失速角度更大,升力係數更高,特別是在大迎角飛行時,滾轉操控性能也會更好。”
“不過,這樣的設計也帶來了更大的阻力,使得飛機的最大速度可能無法超過1.5馬赫。”
許寧一邊說著,一邊將幾個初步完成的部分拚接成了一架完整的飛機輪廓。
“對於教練機而言,讓學員體驗超音速飛行是關鍵,而最大速度並非核心需求。用它來換取更好的大迎角性能,這是一筆劃算的投資。”
“當然,我們還沒有開始詳細的數值分析,具體的設計優化程度還需後續努力。”
然而,他的最後幾句話被忽略了,因為周圍的人們都被屏幕上的飛機模型所吸引——盡管它看起來還很粗糙,比例也不太協調。
兩肋進氣、帶大邊條的後掠翼、寬敞且視野極佳的座艙,甚至可以容納小型雷達的頭部設計。如果殲7f還能看出原型號的影子;
那麽眼前這架飛機即使米格設計局的工程師看到,恐怕也無法認出這是基於160轟炸機的改進版本!
孫尚忠凝視著屏幕上的模型,最終開口說道:
“我認為這架飛機的潛力遠不止於作為教練機。或許它還能勝任輕型攻擊機的角色。”
他的腦海中已經盤算著如何打造一款市場需求更大的飛機,最好是能夠出口賺取外匯的產品。
畢竟,在這個時代,任何為國家賺取外匯的企業都會受到高度重視。
雙座戰鬥機不僅可以用於教學,額外的座位還可以用來執行與飛行無關的任務,如搜索目標或控製精確製導武器,減少飛行員分心的風險。
雖然這類高級教練機的載彈量和航程可能受限,但考慮到成本效益,讓它承擔一些對地攻擊任務確實是個不錯的選擇。
有人提出了疑慮:“新機型總得比現有的強5更先進吧?”
立刻有迴應:“當然,我們還能加裝雷達和精確製導武器。”
“我們現在有這樣的武器嗎?”有人質疑。
“呃……以後會有的。”對方含糊其辭。
討論聲四起。這時,許寧清了清嗓子,吸引了眾人的注意。
“如果你們有興趣,等我完成殲7f與新發動機匹配的工作後,我們可以一起完善那個方案。”
對於孫尚忠來說,這是個意外的驚喜,他立刻表示讚同:“當然可以,我會向所裏申請,調派一些骨幹設計師加入這個項目。”
實際上,孫尚忠一開始就沒想過要讓許寧親自到648所來。
他知道許寧此行的主要任務是參與更為重要的十號工程,而教練9並非優先級最高的項目。
此外,考慮到築城相對不利的地理位置,這樣的安排也顯得更加合理。
兩人商定,待許寧處理完殲7f的事宜後再繼續討論。
同時,許寧強調了調派過來的人員應該具備一定的數字化設計技能,以提高工作效率。
孫尚忠的臉上洋溢著興奮:“非常感謝您,許工!”
次日,許寧便投入到了緊張的工作中。
事實上,在過去的半年裏,盧文峰帶領的團隊已經完成了除進氣道和機頭外大部分的設計工作。
他之前已經經曆過殲7f的設計流程,所以這次更換新發動機不過是帶著團隊重溫一遍舊路。
迴想起來,當年僅憑三個剛畢業的本科生,就在短短三周內完成了初步設計,現在有了更豐富的經驗和資源,自然更加得心應手。
611所的計算中心設備先進,完全可以媲美盛京那邊的條件。
因此,在許寧和團隊的努力下,僅僅半個月,他們就順利地完成了殲7f的完整設計方案。
相比起最初的版本,新的設計不僅收窄並縮短了進氣道,讓飛機外觀更為協調,還借鑒了姚美玲改進殲8c時的做法,將座艙風擋改為圓弧形,顯著提升了飛行員的視野。
此外,他們在垂直尾翼底部添加了一組140升的油箱,雖是小幅度提升,但對航程也有所改善。
接下來的任務就是把設計圖紙發給132廠,由他們負責製造兩架原型機——一架基於殲7b升級而來的殲7f1,另一架則是全新打造的殲7f2。
考慮到當前的時間點是一月底,即使工廠效率再高,首飛也隻能安排在春節後。
這段時間裏,孫尚忠和他的648所團隊也在詠都等待,並全程參與了殲7f的改進工作,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在計算中心的服務器機房裏,孫尚忠整理好一疊資料,遞給許寧說:“這是我們預研工作的成果匯總。”
圍在桌旁的幾位648所成員滿含期待地看著許寧。
在這次改進工作中,他們親眼見證了高效的工作模式,因此對許寧充滿了信任。
“作為教練機,單進氣道設計並不適用。”
許寧拿起紅藍鉛筆,在紙上快速勾勒出一架飛機的正視圖:“單進氣道會占用機身高度空間,不利於布置高低差的後座艙,所以我們應該選擇兩側進氣設計。”
鑒於殲7的基礎結構,盡量減少對後機身的改動,肋下進氣道成為了最佳選項。
“關於機翼,雙三角翼的選擇是對的,但殲7e的設計顯得過於簡單。”
許寧放下鉛筆,引導大家到工作站前:“現代戰鬥機的雙三角翼有兩種:一種是固定後掠角的直邊設計;
另一種則是前翼逐漸增大的後掠角,直至與機身平行,類似於f-18那樣的設計。這樣的布局能夠提供更好的性能。”
他打開了前幾天利用等待計算結果的空隙時間製作的機翼3d模型,然後解釋道:
“從設計角度來看,這個方案中前翼渦和後翼渦之間的距離更寬。
當飛機以較大角度迎風時,渦流破裂點會移到前翼麵的中央,螺旋狀的渦流破裂後,在不斷增大的後掠角影響下,重新形成緊湊的旋渦結構。”
“這種分離渦流分布讓飛機在前翼渦破裂後仍能保持強大的升力。
這意味著失速角度更大,升力係數更高,特別是在大迎角飛行時,滾轉操控性能也會更好。”
“不過,這樣的設計也帶來了更大的阻力,使得飛機的最大速度可能無法超過1.5馬赫。”
許寧一邊說著,一邊將幾個初步完成的部分拚接成了一架完整的飛機輪廓。
“對於教練機而言,讓學員體驗超音速飛行是關鍵,而最大速度並非核心需求。用它來換取更好的大迎角性能,這是一筆劃算的投資。”
“當然,我們還沒有開始詳細的數值分析,具體的設計優化程度還需後續努力。”
然而,他的最後幾句話被忽略了,因為周圍的人們都被屏幕上的飛機模型所吸引——盡管它看起來還很粗糙,比例也不太協調。
兩肋進氣、帶大邊條的後掠翼、寬敞且視野極佳的座艙,甚至可以容納小型雷達的頭部設計。如果殲7f還能看出原型號的影子;
那麽眼前這架飛機即使米格設計局的工程師看到,恐怕也無法認出這是基於160轟炸機的改進版本!
孫尚忠凝視著屏幕上的模型,最終開口說道:
“我認為這架飛機的潛力遠不止於作為教練機。或許它還能勝任輕型攻擊機的角色。”
他的腦海中已經盤算著如何打造一款市場需求更大的飛機,最好是能夠出口賺取外匯的產品。
畢竟,在這個時代,任何為國家賺取外匯的企業都會受到高度重視。
雙座戰鬥機不僅可以用於教學,額外的座位還可以用來執行與飛行無關的任務,如搜索目標或控製精確製導武器,減少飛行員分心的風險。
雖然這類高級教練機的載彈量和航程可能受限,但考慮到成本效益,讓它承擔一些對地攻擊任務確實是個不錯的選擇。
有人提出了疑慮:“新機型總得比現有的強5更先進吧?”
立刻有迴應:“當然,我們還能加裝雷達和精確製導武器。”
“我們現在有這樣的武器嗎?”有人質疑。
“呃……以後會有的。”對方含糊其辭。
討論聲四起。這時,許寧清了清嗓子,吸引了眾人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