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決定性意義
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 作者:沉默的老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丁誌恆熄滅手中的煙蒂,迴答道:“正如小許說的,學習國外先進經驗與建立自主航空工業體係並不衝突。
因此,我們需要調整策略,專注於關鍵技術的學習和積累大型客機製造的經驗。”
休會結束後,會議氣氛大變。之前一直保持沉默的丁誌恆開門見山地提出,必須建立一套全新的、完全自主的航空工業標準體係。
他說,過去的許多標準是在條件有限時設立的,現在是時候根據技術進步做出相應調整了。
作為科工委主任,他的建議具有決定性意義。
接下來的會議迅速達成了共識,盡管與會的一些專家持保留意見,但也同意開始準備新的標準建設工作。
這體現了國防科工委體製下,即便存在分歧,最終也能團結一致向前行的優勢。
當天晚上,一個由劉振響領導的十人專家組迅速成立。
他們的使命明確:
首先,前往涪城監測渦噴14發動機的測試進展,並對《航空發動機進氣畸變試驗與評定方法》進行深入審查;
其次,一旦審定通過,則基於該文件重構gjb\/z64-94標準,旨在建立一套更加符合華夏國情的新氣畸變測試標準體係。
許寧的貢獻如同蝴蝶效應一般,在行業內引發了一場風暴。
次日下午,一架載有這個新組建團隊的波音737降落在涪城南郊機場。
劉振響作為領隊率先下機,盡管疲憊但眼中閃爍著期待的光芒。
會議結束後,他們立即投入工作準備,直到出發前才製定了初步方案。這段時間裏,劉振響僅在飛行途中短暫休息了幾個小時。
陽光熾烈,照亮了熟悉的場景——這裏對他而言就像第二個家。
不遠處,624所派出的一輛中巴車正等待迎接他們,幾位工作人員迎上前去問候。
“歡迎迴來,劉院士。”
即便不再主持日常工作,劉振響在這裏依舊享有極高的尊重。
簡單交流後,考慮到大家的狀態,接待方提議先安排休息。然而,麵對詢問,劉振響關心的是:“評審準備工作如何?”
得知601所的同事已經做好了一切準備,甚至包括晚些時候即將開始的渦噴14發動機測試,劉振響心中略感寬慰。
這一刻,他意識到,盡管旅途勞頓,但團隊的熱情和專業精神將確保任務順利完成。
“哦?”
劉振響臉上的疲倦瞬間消失無蹤。
“那我們也得趕緊了。”
他催促道:“快上車,別拖慢了進度。”
評審會的地點就在高空模擬試驗台控製室附近的一座二層小樓裏。
而作為評審的核心人物,許寧直到最後一刻才匆匆趕到會場門口,身上還穿著實驗時的藍色工裝,臉上滿是汗水。
不過,沒有人注意這些細節。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手中的資料上。
這份由624所準備的材料比提交給國防科工委的版本更加詳盡,甚至包含了渦噴14發動機的部分測試數據,用來支持論點。
更重要的是,現在每個人都有了自己的資料副本,不再需要擠在一起閱讀了。
“這渦噴14的數據……是不是太誇張了?”有人盯著資料中驚人的數字說道。
“台架測試下的推重比達到7.2,這比米格29用的rd-33還要高,而且油耗也差不多,真有這麽厲害?”
“別光看海平麵的推重比,看看它的性能曲線,還是典型的渦噴特性,整體來看還是與第三代渦扇有些差距,並非不可信。”
“差距確實很小,我看除了進氣畸變和全壽命測試外,其他項目都已完成,難怪要在這個時候提交新標準。”
劉振響,作為專家組中唯一一位熟悉許寧的人,在會議開始前找到了他。
“小許,這次你真是讓人刮目相看了,整個國防科工委都在關注這個項目呢。”
“難怪氣氛如此緊張。”
許寧望著麵前排成兩列的十個座位,顯然沒料到會有這樣的規模。
“昨天收到你們送來的評估指南後,科工委立刻召開了討論會,關於是否製定新的資助標準爭論激烈。”
“最終,丁主任表態說,若想推動我們國家航空工業的發展,就必須建立一套獨立自主的標準體係。”
劉振響並不清楚丁誌恆和杜亦熵在會議間隙與許寧聯係過。他以為丁誌恆隻是想先聽聽大家的意見,再做決定。
“等一下!”許寧聽著劉振響的話,感覺有些不對勁。
科工委丁主任會上的發言聽起來很耳熟,好像自己曾經說過類似的話。
哦,原來那些話就是他自己說過的,那就沒問題了。
但昨天打電話過來的是杜亦熵啊,許寧心中逐漸有了一個猜測。
“劉老,您提到的那個會議,我的導師也參加了嗎?”他小心翼翼地問道。
“當然參加了,不過他不是航空發動機領域的專家,加上年紀大了,為了避嫌,所以他沒有加入我們的評審小組。”劉振響解釋道。
“嘶……”
聽到這個迴答,許寧的臉色微微變了變。
看來昨天杜亦熵打電話時,旁邊還有其他人。
幸好,他迴憶了一下,並沒有說出什麽不合適的話。
而從丁誌恆之後的表態來看,他對自己的想法是認同的。
仔細想想,這也不奇怪。丁誌恆的嶽父在50-60年代領導了全國科技工作,包括兩彈一星等關鍵國防項目,被譽為科技界的元帥。
丁誌恆這樣的背景,肯定希望致力於自力更生的發展方向。
隻是科工委負責人在評審會開始前就已經被說服了,這就有點像是內定的感覺了!
“關於評審的事情,你別太緊張,按照你們之前的準備來就好。”
看到許寧臉色變幻不定,劉振響以為他是對即將麵對的高度關注感到不安,便輕輕拍了拍他的肩膀鼓勵道:
“國家標準不僅關乎技術層麵,還涉及產業政策、發展方向甚至國家戰略的選擇。
所以,待會兒專家組可能會提出一些相關問題,你不必有太大壓力,大膽表達你的觀點。”
雖然心裏想著昨天的膽量連自己都吃驚,但許寧還是點頭表示明白:
“知道了,謝謝您的建議,劉院士。”
因此,我們需要調整策略,專注於關鍵技術的學習和積累大型客機製造的經驗。”
休會結束後,會議氣氛大變。之前一直保持沉默的丁誌恆開門見山地提出,必須建立一套全新的、完全自主的航空工業標準體係。
他說,過去的許多標準是在條件有限時設立的,現在是時候根據技術進步做出相應調整了。
作為科工委主任,他的建議具有決定性意義。
接下來的會議迅速達成了共識,盡管與會的一些專家持保留意見,但也同意開始準備新的標準建設工作。
這體現了國防科工委體製下,即便存在分歧,最終也能團結一致向前行的優勢。
當天晚上,一個由劉振響領導的十人專家組迅速成立。
他們的使命明確:
首先,前往涪城監測渦噴14發動機的測試進展,並對《航空發動機進氣畸變試驗與評定方法》進行深入審查;
其次,一旦審定通過,則基於該文件重構gjb\/z64-94標準,旨在建立一套更加符合華夏國情的新氣畸變測試標準體係。
許寧的貢獻如同蝴蝶效應一般,在行業內引發了一場風暴。
次日下午,一架載有這個新組建團隊的波音737降落在涪城南郊機場。
劉振響作為領隊率先下機,盡管疲憊但眼中閃爍著期待的光芒。
會議結束後,他們立即投入工作準備,直到出發前才製定了初步方案。這段時間裏,劉振響僅在飛行途中短暫休息了幾個小時。
陽光熾烈,照亮了熟悉的場景——這裏對他而言就像第二個家。
不遠處,624所派出的一輛中巴車正等待迎接他們,幾位工作人員迎上前去問候。
“歡迎迴來,劉院士。”
即便不再主持日常工作,劉振響在這裏依舊享有極高的尊重。
簡單交流後,考慮到大家的狀態,接待方提議先安排休息。然而,麵對詢問,劉振響關心的是:“評審準備工作如何?”
得知601所的同事已經做好了一切準備,甚至包括晚些時候即將開始的渦噴14發動機測試,劉振響心中略感寬慰。
這一刻,他意識到,盡管旅途勞頓,但團隊的熱情和專業精神將確保任務順利完成。
“哦?”
劉振響臉上的疲倦瞬間消失無蹤。
“那我們也得趕緊了。”
他催促道:“快上車,別拖慢了進度。”
評審會的地點就在高空模擬試驗台控製室附近的一座二層小樓裏。
而作為評審的核心人物,許寧直到最後一刻才匆匆趕到會場門口,身上還穿著實驗時的藍色工裝,臉上滿是汗水。
不過,沒有人注意這些細節。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手中的資料上。
這份由624所準備的材料比提交給國防科工委的版本更加詳盡,甚至包含了渦噴14發動機的部分測試數據,用來支持論點。
更重要的是,現在每個人都有了自己的資料副本,不再需要擠在一起閱讀了。
“這渦噴14的數據……是不是太誇張了?”有人盯著資料中驚人的數字說道。
“台架測試下的推重比達到7.2,這比米格29用的rd-33還要高,而且油耗也差不多,真有這麽厲害?”
“別光看海平麵的推重比,看看它的性能曲線,還是典型的渦噴特性,整體來看還是與第三代渦扇有些差距,並非不可信。”
“差距確實很小,我看除了進氣畸變和全壽命測試外,其他項目都已完成,難怪要在這個時候提交新標準。”
劉振響,作為專家組中唯一一位熟悉許寧的人,在會議開始前找到了他。
“小許,這次你真是讓人刮目相看了,整個國防科工委都在關注這個項目呢。”
“難怪氣氛如此緊張。”
許寧望著麵前排成兩列的十個座位,顯然沒料到會有這樣的規模。
“昨天收到你們送來的評估指南後,科工委立刻召開了討論會,關於是否製定新的資助標準爭論激烈。”
“最終,丁主任表態說,若想推動我們國家航空工業的發展,就必須建立一套獨立自主的標準體係。”
劉振響並不清楚丁誌恆和杜亦熵在會議間隙與許寧聯係過。他以為丁誌恆隻是想先聽聽大家的意見,再做決定。
“等一下!”許寧聽著劉振響的話,感覺有些不對勁。
科工委丁主任會上的發言聽起來很耳熟,好像自己曾經說過類似的話。
哦,原來那些話就是他自己說過的,那就沒問題了。
但昨天打電話過來的是杜亦熵啊,許寧心中逐漸有了一個猜測。
“劉老,您提到的那個會議,我的導師也參加了嗎?”他小心翼翼地問道。
“當然參加了,不過他不是航空發動機領域的專家,加上年紀大了,為了避嫌,所以他沒有加入我們的評審小組。”劉振響解釋道。
“嘶……”
聽到這個迴答,許寧的臉色微微變了變。
看來昨天杜亦熵打電話時,旁邊還有其他人。
幸好,他迴憶了一下,並沒有說出什麽不合適的話。
而從丁誌恆之後的表態來看,他對自己的想法是認同的。
仔細想想,這也不奇怪。丁誌恆的嶽父在50-60年代領導了全國科技工作,包括兩彈一星等關鍵國防項目,被譽為科技界的元帥。
丁誌恆這樣的背景,肯定希望致力於自力更生的發展方向。
隻是科工委負責人在評審會開始前就已經被說服了,這就有點像是內定的感覺了!
“關於評審的事情,你別太緊張,按照你們之前的準備來就好。”
看到許寧臉色變幻不定,劉振響以為他是對即將麵對的高度關注感到不安,便輕輕拍了拍他的肩膀鼓勵道:
“國家標準不僅關乎技術層麵,還涉及產業政策、發展方向甚至國家戰略的選擇。
所以,待會兒專家組可能會提出一些相關問題,你不必有太大壓力,大膽表達你的觀點。”
雖然心裏想著昨天的膽量連自己都吃驚,但許寧還是點頭表示明白:
“知道了,謝謝您的建議,劉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