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出乎意料
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 作者:沉默的老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如果不能建立自主的技術體係,那麽依賴他人終將無路可走。
然而,在1996年,要改變人們的這一觀念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即便是許寧自己,也是經曆了漫長的過程才有了這樣的認識。
一切偉大事業的開端,往往始於一個小小的契機。這次的意外,或許就是那個轉折點。
“是的,老師。”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許寧堅定地說道:
“其實我早就有這個念頭了。在改進航空發動機穩定性評價體係時,我特意考慮到了我國航空工業的實際狀況,並對標準部分進行了調整。”
盡管這僅是整個行業標準中的一小步,但正逢渦噴14高空模擬試驗之際,它成了推動改革的理想切入點。
“為了華夏航空業的發展,我們必須建立一套獨立且適合國情的標準體係。我希望昆侖項目能夠成為這一變革的證明。”
電話那頭,杜亦熵與丁誌恆交換了一個驚訝的眼神,顯然被這位本科生的大膽想法所震撼。
更令人吃驚的是,許寧不僅想要修改現有的gjb\/z64-94標準,甚至打算徹底重構整個航空工業的標準體係,使之更加係統化和統一。
杜亦熵隨即提出了另一個問題:
“你的構想確實很有遠見,但考慮到滬飛公司正與麥道合作生產md90客機,進展順利,如果要大規模調整標準體係,這類國際合作項目該如何處理呢?”
“這個問題我也考慮過。”
許寧迴答說。他清楚知道,幾個月後波音將收購麥道,而這一舉動實際上會中斷md90項目的繼續發展。
波音表麵上承諾維持合作,但實際上卻計劃關閉漂亮國境內的生產線,使得md係列飛機失去市場信任。
即使滬飛成功製造出飛機,也難以找到買家。這一切都表明,依靠外部力量來提升本國航空工業的道路滿是不確定性。
在國家補貼下,國內航空公司每造一架飛機就要虧損近一億元。
因此“買比造更劃算”的觀點再次占據主導,滬飛公司最終不得不暫停了項目。
十年的合作中,為了適應漂亮國麥道公司的標準,滬飛放棄了原有的運10經驗和技術基礎。
如今,隨著md-90項目的終止,不僅新體係沒有完全建立起來,連過去的努力也似乎白費了。
實際上,從一開始,合作生產md-90的幹線飛機計劃就偏離了正確方向。
航空製造業是技術密集型行業,能創造許多高薪職位,並培養出一批專業的工人和工程師,這對未來華夏航空業的發展至關重要。
基於這一點,為他人代工生產飛機本身並無不妥,甚至越多越好,理想情況下應將整個生產線轉移到華夏來。
但md-90項目的問題在於,它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代工嚐試,而是試圖讓華夏的民用航空工業全麵依賴於漂亮國的技術和標準。
這樣的做法注定難以成功,即使短期內看似有所成就,長遠來看也不過是個脆弱不堪的結構。
島國作為漂亮國最親密的盟友之一,在類似道路上也遭遇了重重困難,每當有進步時就會麵臨來自漂亮國的各種限製。
許寧認為,與其長期受製於人,不如早點擺脫這種局麵,利用節省下來的時間專注於完善自身技術和開發新型號。
獨立自主才是唯一出路。然而,直接表達這一觀點並不容易:
一方麵,他缺乏足夠的商業法律知識支持自己的論點;
另一方麵,對於波音收購麥道背後複雜的政治經濟博弈,他也知之甚少。
最終,他決定采用一種更為靈活的方法。
“老師,我認為吸收國外的先進技術是有必要的,這有助於我們快速追趕國際水平。
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放棄建立獨立自主的航空工業體係的目標。”他說道。
接著,他分享了一個故事:“我曾讀過一篇關於黑海造船廠的文章。
蘇連解體後,這家船廠正建造著烏裏揚諾夫斯克號航母,但隻完成了大約三分之一。
西方國家對此感到擔憂,害怕它會在局勢穩定後被完成。”
“不久之後,一家挪威公司找上門來,希望訂購兩艘大型貨輪,並要求按照西方標準建造。
當時,隻有0號船台能滿足這個要求。為了接受這份訂單,船廠決定拆除未完工的航母,以便騰出空間並按新標準改造船台。”
“然而,在航母被拆毀後,那家挪威公司卻突然取消了訂單,僅支付了一筆違約金便消失了蹤影。
結果,黑海造船廠失去了原有的建造能力,同時也沒有獲得新的業務。”
講述完這段曆史後,許寧沒有繼續往下說。
他知道杜亦熵已經明白了其中的含義。實際上,這個故事廣為人知,而漂亮國在md-90項目上的做法幾乎就是翻版再現。
盡管手段並不新穎,但非常有效。
另一邊,丁誌恆與杜亦熵都顯得格外認真。他們理解了許寧想要傳達的信息:‘華夏航空工業正處於類似黑海造船廠曾經麵臨的困境之中,而md-90就像是那筆來自挪威的虛假訂單。
“好的,我懂你的意思了。”
杜亦熵深吸一口氣,意識到今天的討論應該到此為止。
“我們會綜合考慮你提出的觀點。請你們盡快推進渦噴14發動機的模擬測試工作。如果要將評估標準擴展至新的領域,充足的工程數據至關重要。”
“好的,老師。”
小許掛斷電話,抬頭看向對麵的丁誌恆。辦公室裏靜悄悄的,這份沉默持續了幾分鍾。
丁誌恆再次點燃了一支煙,動作略顯生疏地吸了一口。
“你的組員確實與眾不同。”
杜亦熵點頭讚同:“今天的事,真是出乎意料。本以為會是一場技術討論。”
“但無論如何,不能忽視小許的觀點。”
丁誌恆又抽了口煙:“如果真如他所說,我們隻能盡快彌補。”
關於正在進行中的md90項目,杜亦熵直接問:“零部件生產已經開始,不可能無故叫停,你打算怎麽辦?”
然而,在1996年,要改變人們的這一觀念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即便是許寧自己,也是經曆了漫長的過程才有了這樣的認識。
一切偉大事業的開端,往往始於一個小小的契機。這次的意外,或許就是那個轉折點。
“是的,老師。”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許寧堅定地說道:
“其實我早就有這個念頭了。在改進航空發動機穩定性評價體係時,我特意考慮到了我國航空工業的實際狀況,並對標準部分進行了調整。”
盡管這僅是整個行業標準中的一小步,但正逢渦噴14高空模擬試驗之際,它成了推動改革的理想切入點。
“為了華夏航空業的發展,我們必須建立一套獨立且適合國情的標準體係。我希望昆侖項目能夠成為這一變革的證明。”
電話那頭,杜亦熵與丁誌恆交換了一個驚訝的眼神,顯然被這位本科生的大膽想法所震撼。
更令人吃驚的是,許寧不僅想要修改現有的gjb\/z64-94標準,甚至打算徹底重構整個航空工業的標準體係,使之更加係統化和統一。
杜亦熵隨即提出了另一個問題:
“你的構想確實很有遠見,但考慮到滬飛公司正與麥道合作生產md90客機,進展順利,如果要大規模調整標準體係,這類國際合作項目該如何處理呢?”
“這個問題我也考慮過。”
許寧迴答說。他清楚知道,幾個月後波音將收購麥道,而這一舉動實際上會中斷md90項目的繼續發展。
波音表麵上承諾維持合作,但實際上卻計劃關閉漂亮國境內的生產線,使得md係列飛機失去市場信任。
即使滬飛成功製造出飛機,也難以找到買家。這一切都表明,依靠外部力量來提升本國航空工業的道路滿是不確定性。
在國家補貼下,國內航空公司每造一架飛機就要虧損近一億元。
因此“買比造更劃算”的觀點再次占據主導,滬飛公司最終不得不暫停了項目。
十年的合作中,為了適應漂亮國麥道公司的標準,滬飛放棄了原有的運10經驗和技術基礎。
如今,隨著md-90項目的終止,不僅新體係沒有完全建立起來,連過去的努力也似乎白費了。
實際上,從一開始,合作生產md-90的幹線飛機計劃就偏離了正確方向。
航空製造業是技術密集型行業,能創造許多高薪職位,並培養出一批專業的工人和工程師,這對未來華夏航空業的發展至關重要。
基於這一點,為他人代工生產飛機本身並無不妥,甚至越多越好,理想情況下應將整個生產線轉移到華夏來。
但md-90項目的問題在於,它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代工嚐試,而是試圖讓華夏的民用航空工業全麵依賴於漂亮國的技術和標準。
這樣的做法注定難以成功,即使短期內看似有所成就,長遠來看也不過是個脆弱不堪的結構。
島國作為漂亮國最親密的盟友之一,在類似道路上也遭遇了重重困難,每當有進步時就會麵臨來自漂亮國的各種限製。
許寧認為,與其長期受製於人,不如早點擺脫這種局麵,利用節省下來的時間專注於完善自身技術和開發新型號。
獨立自主才是唯一出路。然而,直接表達這一觀點並不容易:
一方麵,他缺乏足夠的商業法律知識支持自己的論點;
另一方麵,對於波音收購麥道背後複雜的政治經濟博弈,他也知之甚少。
最終,他決定采用一種更為靈活的方法。
“老師,我認為吸收國外的先進技術是有必要的,這有助於我們快速追趕國際水平。
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放棄建立獨立自主的航空工業體係的目標。”他說道。
接著,他分享了一個故事:“我曾讀過一篇關於黑海造船廠的文章。
蘇連解體後,這家船廠正建造著烏裏揚諾夫斯克號航母,但隻完成了大約三分之一。
西方國家對此感到擔憂,害怕它會在局勢穩定後被完成。”
“不久之後,一家挪威公司找上門來,希望訂購兩艘大型貨輪,並要求按照西方標準建造。
當時,隻有0號船台能滿足這個要求。為了接受這份訂單,船廠決定拆除未完工的航母,以便騰出空間並按新標準改造船台。”
“然而,在航母被拆毀後,那家挪威公司卻突然取消了訂單,僅支付了一筆違約金便消失了蹤影。
結果,黑海造船廠失去了原有的建造能力,同時也沒有獲得新的業務。”
講述完這段曆史後,許寧沒有繼續往下說。
他知道杜亦熵已經明白了其中的含義。實際上,這個故事廣為人知,而漂亮國在md-90項目上的做法幾乎就是翻版再現。
盡管手段並不新穎,但非常有效。
另一邊,丁誌恆與杜亦熵都顯得格外認真。他們理解了許寧想要傳達的信息:‘華夏航空工業正處於類似黑海造船廠曾經麵臨的困境之中,而md-90就像是那筆來自挪威的虛假訂單。
“好的,我懂你的意思了。”
杜亦熵深吸一口氣,意識到今天的討論應該到此為止。
“我們會綜合考慮你提出的觀點。請你們盡快推進渦噴14發動機的模擬測試工作。如果要將評估標準擴展至新的領域,充足的工程數據至關重要。”
“好的,老師。”
小許掛斷電話,抬頭看向對麵的丁誌恆。辦公室裏靜悄悄的,這份沉默持續了幾分鍾。
丁誌恆再次點燃了一支煙,動作略顯生疏地吸了一口。
“你的組員確實與眾不同。”
杜亦熵點頭讚同:“今天的事,真是出乎意料。本以為會是一場技術討論。”
“但無論如何,不能忽視小許的觀點。”
丁誌恆又抽了口煙:“如果真如他所說,我們隻能盡快彌補。”
關於正在進行中的md90項目,杜亦熵直接問:“零部件生產已經開始,不可能無故叫停,你打算怎麽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