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通過與楓葉國的合作,解決easa適航認證的問題。


    從某種角度來看,這未必是壞事,因為它可能讓人在悄無聲息中賺得盆滿缽滿,實現一些未來幾十年都難以達成的目標。


    在這個背景下,華夏的飛機能夠在巴厘這樣的歐洲中心城市進行飛行表演,實屬罕見。


    easa(歐洲航空安全局)的認證對於新舟60項目來說至關重要,因為那時華夏還沒有任何一款飛機通過easa的認證。


    這些標準本身就是壟斷壁壘的一部分,想要突破並不容易。


    若能實現這一點,那麽一種機型隻要在華夏通過認證,便等同於獲得了歐洲的認可。


    從90年代到2008年京都奧運會,華夏對外交流的核心目標是展現國家形象。


    在21世紀20年代看來,這樣的努力似乎有些多餘,但在那個轉折時期,確實非常必要。未能在地麵上完成完整的高空測試,始終是個隱患。


    畢竟,一流的企業製定標準,二流的企業打造品牌,三流的企業生產產品。


    畢竟,這塊蛋糕實在太誘人了。


    但在1996年時,無論是歐洲還是漂亮國,對華夏的態度普遍帶有輕視。


    這次,楊知書沒有召集大規模會議,而是選擇在一個小會議室裏,與許寧、易合旭、閻偉忠等少數幾人討論。


    許寧與劉遠博並肩而行,周圍的人漸漸散去。閻偉忠聲音略顯幹燥,抬頭望向許寧,盡管步伐輕快,卻掩飾不住內心的緊張。


    “問題查清了嗎?”


    許寧穿越前,華夏隻有運12f這一小型飛機獲得了faa(漂亮國聯邦航空管理局)的認證。


    然而,在01號原型機進行快速收油操作時,其工作狀態的波動超出了研發之初的預期,從而引發了喘振。


    當然,要避免喘振現象,關鍵在於增加喘振裕度。但這就像增強免疫力一樣,隻能暫時抵禦疾病,無法根除病因。


    老航空人易合旭當然也想到了這些問題。


    “當發動機處於跨音速狀態,如果突然大幅減小油門,會導致供油係統急速減速,加大了發動機的壓力差。”


    “這樣一來,高速氣體在壓氣機中被急劇壓縮,形成衝擊波,阻塞了進氣通道和壓縮機通道。


    從第二級高壓轉子開始,氣流出現了異常分離,並逐漸擴散至整個壓氣機,最終導致效率下降,發生喘振現象。”


    “找到喘振的原因是我們優化研發的第一步,但按常規流程,可能需要半年以上的時間,除非……”許寧開口道。


    為了推動caac與easa之間的適航標準互認,事情正在發生變化,這得益於許寧這樣的關鍵人物。


    而今,這些潛在的問題已經演變成實際的事故,影響了新舟60與atr42的競爭態勢,進而影響了arj21和c919的商業表現。


    易合旭雖然明白許寧的想法有點理想化,但仍忍不住認真考慮其可能性。


    若真能實現,這不僅會成為新舟60項目的一大裏程碑,也是華夏航空工業史上的重大突破。想到這裏,易合旭努力保持鎮定,不想讓年輕人看出他的激動。


    “而且,如果能在大型航展上成功飛行表演,對於取得easa認證及開拓歐洲市場都將大有裨益。”許寧繼續說道。


    “這件事,我得和周永聯商議一下。”易合旭停下了腳步。


    “不管結果怎樣,許寧,你的提議都十分寶貴。”


    許寧抬頭看向對方,緩緩點頭:“兩年前,我見姚師妹時,覺得那已經是極限了,沒想到……”


    “我相信小許你一定能給我們帶來很多幫助。”楊知書說道。


    易合旭離開後,房間裏陷入了一陣沉默,直到劉遠博打破僵局。


    楊知書注視著低頭沉思的許寧,後者一直在研究從01號驗證機上獲取的數據。


    他心裏明白,渦噴14發動機麵臨的問題遠不止研發那麽簡單。


    昨晚,他做了一些簡單的計算,並與飛行記錄數據進行了對比,發現盡管渦噴14的壓氣機結構顯得有些拚湊,但研發者還是考慮到了喘振的風險,預留了一定的安全裕度。


    壓氣機的喘振裕度,即其通用特性曲線中共同工作線與喘振邊界線間的距離,反映了壓氣機穩定工作的範圍。


    渦噴14可能因為采用了較為保守的研發,所以在這一方麵表現的不算差。


    如果發動機的運行狀態不穩定,就像人生病發燒,首先要做的是退燒,然後再找原因。


    在找到了改進方法後,通過調整葉片的形狀和角度,再用計算機模擬測試,選擇最佳方案應用到高壓壓氣機上。這種方法雖然有效,但並不徹底。


    “我讀過王忠奇教授的文章,他提到通過葉片的彎曲可以有效控製二次流,進而減少流動分離的問題。我打算從這裏著手,但還需要更多的實驗數據支持。”


    許寧的話讓在場的人都坐不住了,紛紛站了起來。


    對於許寧來說,這不僅是管理上的挑戰,更是技術上的飛躍。


    “杜教師之前跟我提過,我對葉輪機械內部流動控製有些研究。”他說。


    會議室裏的人全都站著討論起來。


    “下一個問題是,我需要你們認真迴答。”


    楊知書的眼神像利劍一樣掃過麵前的人,問道:“各位,關於渦噴14的改進,你們有什麽想法?”


    閻偉忠和一位名叫鍾市強的研究人員交換了一個眼神。經過片刻的思考後,鍾市強率先表達了他的擔憂。


    “楊總,隻調動人員可能不夠。”鍾市長迴答道。


    “確實如此。”閻偉忠嚴肅地點了點頭。


    “我建議成立一個專門的攻關小組,由您領導,許寧擔任副組長,我和閻總作為成員,全力支持他。”


    楊知書顯然很滿意這個提議,直接拍了拍許寧的肩膀表示讚同。麵對這樣的重任,許寧雖然感到壓力巨大,但也充滿信心。


    他需要更多的支持。


    還沒等他想明白,楊知書便提出了建議:“我覺得這個方法可以試試。”


    令他意外的是,閻偉忠也點頭讚同:“許寧在分離流數值模擬上很有研究,而我已經有十多年沒碰過這東西了,正好借此機會重溫一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沉默的老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沉默的老刀並收藏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