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智慧與努力
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 作者:沉默的老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次飛行雖然不能算正式首飛,但也持續了將近一個小時,直到04號原型機的後輪觸地,揚起一陣輕煙,飛行才算圓滿結束。
這時,姚美玲剛好從另一側轉過頭來,這樣的場景並不常見。
華夏的戰鬥機可能很快就不會再是五常中最弱的一個了。
付正國開口的第一句話讓周圍的人都大吃一驚:“走,去停機坪!”
這句話背後的意義是什麽?
“從今往後,我們的飛機應該不會再有這樣那樣的缺陷了!”許寧望著窗外的地平線,眼眶微微泛紅。
大約十幾分鍾後,04號原型機緩緩駛入了停機坪的預定位置。
付正國之所以能在試飛中執行複雜的任務,部分原因在於楊知書對他的信任。
要知道,付正國曾到法國學習,親自駕駛過幻影2000,所以他說的話很有分量。
殲8-3作為二代機的改進型,雖然基礎限製了它達到三代機的全部標準,但今天的飛行顯示,它的綜合性能至少達到了2.75代的水平。
在戰鬥機發展史上,為了實現高速和低速性能的兼顧,漂亮國和蘇聯都曾嚐試使用複雜的可變後掠翼研發,但這種研發帶來了額外的重量和可靠性問題。
“別急,這次隻是初步測試,後續還有更多的試飛計劃,等所有測試完成後,我們再來看看整體性能提升了多少。”許寧補充道。
這次試飛不僅僅是技術上的挑戰,更是團隊合作的勝利。
從新研發的機翼到改良的座艙蓋,再到航電係統的升級,每一個細節都凝聚了無數人的智慧與努力。
在這個過程中,他看到遠處湧來的人群。
考慮到法國的最新戰鬥機“陣風”那時還未正式投入使用……
站在窗前的楊知書沉默不語,隻是輕輕拍了拍許寧的肩膀,用力搖晃了幾下。
理論上,飛機可以達到300公裏\/小時的速度,但這樣做非常危險,飛機可能會搖搖晃晃,隨時有墜毀的風險。
一切盡在無言之中。
從提出改進意見到最終方案確定,再到製造、組裝和首次飛行,整個過程加起來隻用了一個多月。
幻影2000本質上是基於第二代戰鬥機的研發,但按照第三代的標準進行了重新研發,因此被稱為準三代戰鬥機。
對於固定翼飛機而言,快速飛行是一個挑戰,但要讓它們緩慢飛行也同樣不易。
“與f-4或160轟炸機這類典型的第二代戰鬥機相比,幻影2000的性能提升顯著。”楊知書說道。
要知道,大約十年前,華夏的空軍還在考慮引進幻影2000b\/c型號。
現場的許多工程師心中都浮現出了同樣的想法:
作為601研究所的一員,大家都知道殲8在低速下的操控性有多糟糕。
一方麵,這架改進後的飛機性能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
盡管試飛結束後,具體的數據尚未完全整理出來,但在失速速度和起飛距離方麵,表現遠超風洞測試的結果。
正如許寧昨天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與杜亦熵和劉振響討論的那樣,有了他的協助,試飛進程可以大大加速。
“這樣的性能……真是讓人驚訝。”
怎麽可能像之前那樣輕鬆自如?一束花遞給了付正國。
要在極端速度下保持飛機的可操作性,並確保一定的機動能力以應對空中戰鬥,這無疑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因此,盡管每個步驟都已多次檢查確認,但大家仍然……
昨晚的數據讓許多人難以置信,風洞測試的結果超出了大家的預期。
對於所有參與者而言,這次技術升級的速度快得令人驚訝。
以前,這樣的革新通常需要至少一年的時間才能完成。
盡管大多數參與83項目的成員已經習慣了飛機首次飛行的場景,但當付正國從駕駛艙中走出時,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不同尋常的興奮。
“不僅僅是速度,你們注意到飛行姿態了嗎?整個過程中,飛機至少保持了15度的迎角,而且完全可控。”
付正國的話讓現場的氣氛更加熱烈。飛行員的實際體驗同樣至關重要。
殲8的低空低速性能曾是每個華夏航空工程師和軍事愛好者心中的痛。
與楊知書因殲8性能提升而感到的驚喜不同,許寧這位重生者對殲8低空飛行的表現有著更深的感慨。
因為這並不是一款全新的機型,現場也沒有多少高層領導出席。
總研發師楊知書與改進項目的領頭人許寧在人群中央緊緊擁抱,表達了彼此的敬意。
此刻最重要的是迎接試飛員的歸來。
除了顯著提升的低空低速操控性外,付正國還特別提到了新座艙的研發,特別是那塊一體化的前擋風玻璃,這讓一直默默站在一旁的姚美玲也露出了笑容。
人群逐漸散去,大家準備返迴各自的工作崗位。
楊知書叫來一位秘書,輕聲吩咐道:“通知食堂加幾個好菜,今晚我們要稍微慶祝一下,特別是要為許寧同誌做出的傑出貢獻好好慶祝慶祝。”
“加菜可以,不過酒就免了吧,我們晚上還要分析試飛數據,明天可能還有會議。等飛機正式定型後,再好好慶祝。”
許寧特意走在隊伍的最後,默默地檢查了一下當前的項目狀態。
【科研積分:120理論等級:lv2】
同一時間,在蘇霍伊研發局裏。
至於購買雷達和導彈的資金,蘇霍伊公司一分都沒有得到。
波戈相似乎明白了老師態度大轉變的原因,心中充滿了疑惑。
“這...您怎麽突然?”
盡管兩人被指派完善殲8iiact的技術,但對於其他型號的資料,他們依然一無所知。
工程師特魯索夫擔憂地說道:“這正是我擔心的地方。”
他的同事莫辛則輕鬆地說:“那就這樣吧,我去聯係一下,你先去食堂給我帶點吃的迴來。”
蘇-27作為一款重型戰機,其最大起飛重量超過30噸,對華夏的航空工業無疑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莫辛比特魯索夫年長一些,他曾參與過蘇-15的後期改進工作。
他倚靠在牆上,手指輕撫著濃密的胡須,問特魯索夫:“特魯索夫,你注意到那架飛機剛剛低空飛過嗎?你覺得它的速度怎麽樣?”
這時,姚美玲剛好從另一側轉過頭來,這樣的場景並不常見。
華夏的戰鬥機可能很快就不會再是五常中最弱的一個了。
付正國開口的第一句話讓周圍的人都大吃一驚:“走,去停機坪!”
這句話背後的意義是什麽?
“從今往後,我們的飛機應該不會再有這樣那樣的缺陷了!”許寧望著窗外的地平線,眼眶微微泛紅。
大約十幾分鍾後,04號原型機緩緩駛入了停機坪的預定位置。
付正國之所以能在試飛中執行複雜的任務,部分原因在於楊知書對他的信任。
要知道,付正國曾到法國學習,親自駕駛過幻影2000,所以他說的話很有分量。
殲8-3作為二代機的改進型,雖然基礎限製了它達到三代機的全部標準,但今天的飛行顯示,它的綜合性能至少達到了2.75代的水平。
在戰鬥機發展史上,為了實現高速和低速性能的兼顧,漂亮國和蘇聯都曾嚐試使用複雜的可變後掠翼研發,但這種研發帶來了額外的重量和可靠性問題。
“別急,這次隻是初步測試,後續還有更多的試飛計劃,等所有測試完成後,我們再來看看整體性能提升了多少。”許寧補充道。
這次試飛不僅僅是技術上的挑戰,更是團隊合作的勝利。
從新研發的機翼到改良的座艙蓋,再到航電係統的升級,每一個細節都凝聚了無數人的智慧與努力。
在這個過程中,他看到遠處湧來的人群。
考慮到法國的最新戰鬥機“陣風”那時還未正式投入使用……
站在窗前的楊知書沉默不語,隻是輕輕拍了拍許寧的肩膀,用力搖晃了幾下。
理論上,飛機可以達到300公裏\/小時的速度,但這樣做非常危險,飛機可能會搖搖晃晃,隨時有墜毀的風險。
一切盡在無言之中。
從提出改進意見到最終方案確定,再到製造、組裝和首次飛行,整個過程加起來隻用了一個多月。
幻影2000本質上是基於第二代戰鬥機的研發,但按照第三代的標準進行了重新研發,因此被稱為準三代戰鬥機。
對於固定翼飛機而言,快速飛行是一個挑戰,但要讓它們緩慢飛行也同樣不易。
“與f-4或160轟炸機這類典型的第二代戰鬥機相比,幻影2000的性能提升顯著。”楊知書說道。
要知道,大約十年前,華夏的空軍還在考慮引進幻影2000b\/c型號。
現場的許多工程師心中都浮現出了同樣的想法:
作為601研究所的一員,大家都知道殲8在低速下的操控性有多糟糕。
一方麵,這架改進後的飛機性能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
盡管試飛結束後,具體的數據尚未完全整理出來,但在失速速度和起飛距離方麵,表現遠超風洞測試的結果。
正如許寧昨天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與杜亦熵和劉振響討論的那樣,有了他的協助,試飛進程可以大大加速。
“這樣的性能……真是讓人驚訝。”
怎麽可能像之前那樣輕鬆自如?一束花遞給了付正國。
要在極端速度下保持飛機的可操作性,並確保一定的機動能力以應對空中戰鬥,這無疑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因此,盡管每個步驟都已多次檢查確認,但大家仍然……
昨晚的數據讓許多人難以置信,風洞測試的結果超出了大家的預期。
對於所有參與者而言,這次技術升級的速度快得令人驚訝。
以前,這樣的革新通常需要至少一年的時間才能完成。
盡管大多數參與83項目的成員已經習慣了飛機首次飛行的場景,但當付正國從駕駛艙中走出時,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不同尋常的興奮。
“不僅僅是速度,你們注意到飛行姿態了嗎?整個過程中,飛機至少保持了15度的迎角,而且完全可控。”
付正國的話讓現場的氣氛更加熱烈。飛行員的實際體驗同樣至關重要。
殲8的低空低速性能曾是每個華夏航空工程師和軍事愛好者心中的痛。
與楊知書因殲8性能提升而感到的驚喜不同,許寧這位重生者對殲8低空飛行的表現有著更深的感慨。
因為這並不是一款全新的機型,現場也沒有多少高層領導出席。
總研發師楊知書與改進項目的領頭人許寧在人群中央緊緊擁抱,表達了彼此的敬意。
此刻最重要的是迎接試飛員的歸來。
除了顯著提升的低空低速操控性外,付正國還特別提到了新座艙的研發,特別是那塊一體化的前擋風玻璃,這讓一直默默站在一旁的姚美玲也露出了笑容。
人群逐漸散去,大家準備返迴各自的工作崗位。
楊知書叫來一位秘書,輕聲吩咐道:“通知食堂加幾個好菜,今晚我們要稍微慶祝一下,特別是要為許寧同誌做出的傑出貢獻好好慶祝慶祝。”
“加菜可以,不過酒就免了吧,我們晚上還要分析試飛數據,明天可能還有會議。等飛機正式定型後,再好好慶祝。”
許寧特意走在隊伍的最後,默默地檢查了一下當前的項目狀態。
【科研積分:120理論等級:lv2】
同一時間,在蘇霍伊研發局裏。
至於購買雷達和導彈的資金,蘇霍伊公司一分都沒有得到。
波戈相似乎明白了老師態度大轉變的原因,心中充滿了疑惑。
“這...您怎麽突然?”
盡管兩人被指派完善殲8iiact的技術,但對於其他型號的資料,他們依然一無所知。
工程師特魯索夫擔憂地說道:“這正是我擔心的地方。”
他的同事莫辛則輕鬆地說:“那就這樣吧,我去聯係一下,你先去食堂給我帶點吃的迴來。”
蘇-27作為一款重型戰機,其最大起飛重量超過30噸,對華夏的航空工業無疑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莫辛比特魯索夫年長一些,他曾參與過蘇-15的後期改進工作。
他倚靠在牆上,手指輕撫著濃密的胡須,問特魯索夫:“特魯索夫,你注意到那架飛機剛剛低空飛過嗎?你覺得它的速度怎麽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