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大家都以為項目可能麵臨困境時,許寧卻顯得異常鎮定:“大家稍安勿躁,我還有辦法改進這款機翼的研發。”


    這樣的一幕,讓人看到了希望與創新的力量,即便麵對挫折也不輕言放棄。


    當姚美玲和方爭的目光同時轉向許寧時,方爭眼中的驚訝僅是一閃而過。


    “師弟,重新研發機翼可不隻是換個樣子那麽簡單,”方爭擔憂地說,“這會改變整架飛機的構造,甚至需要用到更先進的材料和技術。無論是從費用還是技術角度來看,這都是個不小的挑戰。”


    方正的擔心並非空穴來風。即便是天才的想法,最終也需要通過實際生產和製造來實現。


    而這不僅僅依靠靈感就能完成,還需要大量時間去培訓熟練掌握新技術的工人。目前他們的機翼研發已經接近現有技術的極限。


    然而,還沒等韓峰開口,杜亦熵便搶先發言了,“根據許寧的計算,我認為他打算在保持現有研發不變的情況下,采用一種主動抑製方法。”


    盡管年紀漸長,杜亦熵的經驗與洞察力依舊敏銳,他從那堆草稿紙上讀出了比兩位博士更多的信息。


    “沒錯,杜教導理解得很準確,”許寧肯定道,“我們計劃利用模型預測控製技術,通過對係統進行滾動優化和反饋調整,來有效抑製顫振現象。”


    聽到這裏,姚美玲恍然大悟:“所以你需要考慮到襟翼的作用,並進行氣動伺服彈性建模?”


    原來,她之前還以為這隻是許寧追求完美的結果。此刻她心中不禁暗自感歎,對這位同伴有了新的認識。


    “對的,但我們不需要完全重做仿真,隻需要基於現有的翼尖加速度數據,加入預先設定好的mpc控製指令即可。”許寧解釋道。


    話音剛落,方爭立刻迴到電腦旁,開始了新一輪的數據分析工作。


    接下來的十分鍾,仿佛拉長成十個小時般漫長。


    “使用mpc控製後,機翼的顫振臨界速度提升至175米\/秒。”方正的聲音微微發顫。


    “太好了!這相當於630公裏\/小時,安全裕度增加了近四分之一。”許寧平靜地說,“看來我們的客機可以采用這個新研發了。”


    姚美玲卻顯得有些猶豫:“但是,教導,這是全新的研發方案。霍金特教授是鎬京603所花大價錢請來的外國專家。這麽大的差距,他們會接受嗎?”


    她的聲音很小,隻有周圍的人能聽見。平日裏無所畏懼的她,此刻竟表現出罕見的擔憂。


    “外國專家又怎樣?”杜亦熵恢複了冷靜,輕蔑地說,“難道日不落國人的觀點就永遠正確?”他用手指輕輕敲打著桌麵,“既然603所將這項任務交給我們,說明他們對我們有信心。”


    “這麽說,我們的研究算是完成了?”方爭難以置信地看著這一切。


    就在昨天,他還與姚美玲為了解決非線性模擬而絞盡腦汁;而今天,一個剛加入團隊的本科生不僅輕鬆解決了問題,還意外提高了機翼的安全性能。


    “先別急著慶祝,至少得把結題報告整理好。”杜亦熵注視著方爭手中的數據,“我明天會親自前往鎬京,向周永航和易元和匯報情況。這件事的意義遠超一個機翼或一架飛機。”


    在一旁靜靜聽著的許寧心中充滿了喜悅。盡管沒有言語表達,但他知道,這次突破意味著更多。


    杜亦熵院士雖已退居二線,但依然擁有不小的影響力。有了他的支持,603研究所大概率會對這項研究給予信任,並展開一係列飛行測試。


    如果測試順利,作為發明者,許寧的名字將受到關注,甚至有機會參與到新舟60項目的後續工作中。


    這比起最初打算僅作為劉遠博教授助手,逐步接近該項目來說,無疑是飛速的進步。


    “不過,小常。”杜亦熵拉過一把椅子坐在了許寧身旁,“你的這個模型關係到具體機型的研發,應用範圍廣泛,在整個飛機尤其是民用飛機的研發上都有著巨大潛力。所以……短時間內不宜公之於眾。”


    許寧略顯驚訝地問道:“您的意思是我們應該……”


    顯然,既然杜亦熵提出親自前往鎬京,說明並不是打算埋沒這份研究成果。


    唯一的解釋是……


    “先由603所進行驗證。若證明有效,它將成為我國航空業內的寶貴資料。”杜亦熵摘下眼鏡擦拭一番後繼續說道:“但這類內部文件,能看到的人並不多。”


    “這沒關係,杜教導。”許寧笑著迴應,語氣中充滿了自信,“正如我之前所說,我們航空人的真正價值並不在於發表論文。”


    重生一世並攜帶著係統能力,許寧的目標遠不止於獲取些許學術界的認可。


    他想要盡早參與到更高級別的項目中去,爭取更多資源,助力華夏航空工業快速發展。


    對他而言,論文隻是一種工具而非最終目標。之前的殲-7改進研發不過是課堂作業,且僅達到了二代半技術水平,需要通過發表來吸引注意。


    而這次提出的工程模型,則有著更為深遠的影響,有望成為新舟60項目中的關鍵“先進經驗”。


    要知道,像這樣具有廣泛適用性的工程技術,在波音、洛克希德·馬丁等國際巨頭那裏都是嚴格保密的。對於基礎相對薄弱的華夏航空業而言,更是需要重視此類核心技術。


    見到許寧如此堅定的態度,姚美玲的眼神裏增添了幾分敬佩之情。


    方爭低著頭,眼神中流露出一絲沉思。而杜亦熵隻是輕輕拍了拍許寧的肩,點了點頭。


    杜亦熵深知自己的組員言辭誠懇,這不是許寧第一次這樣表態了。


    早在1993年,金陵大學提倡博士生畢業必須發表sci論文的要求,其他院校紛紛效仿。到了1996年,學術界已彌漫起一種重視論文數量的風氣。


    盡管這有助於提升研究生的整體素質,但對於像飛行器研發這類難以頻繁產出論文的工程學科來說,卻是一大挑戰。


    因此,許寧能夠有如此見解,實屬不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沉默的老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沉默的老刀並收藏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