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決定留在京航
大國軍工:我為祖國獻核彈 作者:沉默的老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哦,聽起來不錯嘛。”杜亦熵顯然對這份報告了如指掌,迅速翻到了性能測試的部分:
“那麽告訴我,你研發的這種下頜式進氣道最大的亮點在哪裏?或者,它是否可以在其他地方發揮作用?”
許寧心中微微一顫,感歎杜院士的確目光敏銳。僅僅瀏覽了幾次報告,他就洞察到了這項研發的潛在價值。
“通過仿真模擬,我們發現新進氣道在高速飛行時比傳統研發更具優勢。
盡管改進版殲7的最高速度隻有2.0馬赫,但我們仍對其在更高速度下的表現進行了評估。
結果顯示,在達到3.5至4.0馬赫的速度以及6度迎角時,該進氣道仍能保持超過0.73的總壓恢複率。
若針對高速性能進一步優化,效果會更好。”
“能達到4馬赫嗎?”杜亦熵憑直覺判斷,但具體的數值還得靠數據來說話。
“是的,我們的模擬顯示極限可達4馬赫。不過,對於更高的速度,現有的模擬技術已不足以準確預測,需要更先進的方法和設備。”
簡而言之,這意味著此研發仍有發展空間,隻是受限於現有條件。
“關於應用前景,短期內或許可用於搭載液體燃料的超燃衝壓發動機,適用於3至4馬赫速度的導彈。
長遠看,若要發展超燃衝壓發動機驅動、飛行速度超過5馬赫的高超聲速飛行器,這項研發理念將是寶貴的前期研究基礎。”
杜亦熵聽罷,眼中閃過一絲驚訝。
那是在1996年,國內連亞音速巡航導彈的技術都尚未成熟。然而,這位大三組員已經在為超音速乃至高超音速飛行器打下技術基礎了。
盡管有人在做相關探索,大多停留在理論階段。但許寧提出的這個集成化研發,卻已接近實際工程應用的程度。
遺憾的是,當時國內航空工業的能力還不足以支撐如此前沿的研究。
看到杜亦熵的表情變化,許寧感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認可。
最終,杜亦熵放下手裏的報告,看向許寧問道:“小許,你對未來有什麽規劃呢?”
一旁的劉遠博教授無奈地閉上了眼,他最後的一線希望也隨之消逝。
作為杜亦熵的門生,他知道這句話意味著什麽:這是導師即將接納新弟子的標誌。
許寧毫不猶豫地迴答道:“既然選擇了京航的飛機工程專業,我自然希望繼續鑽研,為我國的航空工業貢獻一份力量。”
這條道路對他來說並不陌生,即使在沒有特別優勢的情況下,他也曾堅定不移地走過。如今有了更堅實的後盾,他的決心隻會更加堅定。
杜亦熵點頭表示讚同:“你的研究作業稍加修改就可以作為畢業論文了,我很樂意成為你的指導師。關於未來,我有兩個提議,你想聽聽嗎?”
雖然杜教授用了問句,但實際上沒人會拒絕這樣的機會。
“當然,杜教授,請您說吧。”許寧深深吸了一口氣,試圖讓自己平靜下來。
“首先,我可以幫你爭取一個公費出國留學的機會,可能是去日不落國或漂亮國。如果你感興趣,那麽接下來的一年裏你需要集中精力提高外語水平,以便更好地融入新環境。”
當杜亦熵提到這個選項時,坐在旁邊的劉遠博似乎有些不安,他想要開口卻又停住了。
盡管根據規定,接受公費留學的組員需承諾迴國服務,但在現實中,很多人因為海外更優的生活和職業發展條件而選擇留下。
即便要賠償所有費用加上罰款,這對那些在國外找到高薪工作的人來說也不過是一筆小數目。
劉遠博一向認為,若組員自己有意出國,則不應阻止;反之亦然,不應主動鼓勵。
他擔心優秀人才一旦離開便不再迴來,特別是像許寧這樣罕見的天才,一旦到了國外,很可能會受到當地重視,即使想迴來也可能麵臨重重困難。
“另一個選擇,”杜亦熵繼續說道,“是加入我的研究團隊,直接跳過碩士學位,攻讀博士學位。
與出國相比,這裏雖然條件較為簡陋,但你能接觸到更多實際操作的機會。如果你決定這麽做,我會盡早安排你參與到重要項目中。”
“當然,如果你有自己的規劃,我也會全力支持。最終的選擇取決於你自己。”
“我選擇第二個方案。”許寧直視著杜亦熵的眼睛堅定地說。
這與他最初的打算不謀而合,通過實踐來展示自己的才能並迅速投入到實際工作中,而現在的進展甚至超出了他的預期。
“真的不去國外看看?”杜亦熵再次微笑問道:“留學歸來同樣能夠報效祖國啊。”
實際上,如果沒有其他因素影響,許寧或許會考慮出國,因為在航空領域,西方國家的確擁有領先的技術。
然而,由於特殊的支持,他不再需要出國學習就能獲得所需的知識。
相反,如果他出國,反而可能是在向別人傳授所知,而非學習新的東西。
許寧的選擇與他最初的打算截然不同。
“我決定留在京航。”他堅定地說。
他再一次強調了自己的決定。
“出國留學的確有很多好處,但作為華夏人,在海外很難接觸到核心技術,學習的機會也很有限。我在圖書館讀了很多歐美出版的專業資料,坦白講,我不覺得國內學不到國外的知識。”
杜亦熵凝視著麵前這個充滿決心的年輕人,足足看了一分鍾。
“既然這樣,歡迎你加入我的研究團隊。”
聽到這話,許寧臉上綻放出了笑容:“謝謝您,杜院士。”
“現在還叫我杜院士嗎?”杜亦熵微笑著提醒道。
“對不起,謝謝杜導師!”許寧連忙改正。
午後溫暖的陽光照耀下,這一老一少相對而坐,畫麵溫馨和諧,仿佛是航空領域的一種精神傳遞。
而一旁的劉遠博教授,看到許寧決定留下,心中的擔憂終於放下,便找個借口離開了。
盡管這隻是在辦公室裏的口頭約定,但對於像杜亦熵這樣的權威來說,是不會輕易食言的,所以許寧直接攻讀博士的事幾乎已是定局。
“那麽告訴我,你研發的這種下頜式進氣道最大的亮點在哪裏?或者,它是否可以在其他地方發揮作用?”
許寧心中微微一顫,感歎杜院士的確目光敏銳。僅僅瀏覽了幾次報告,他就洞察到了這項研發的潛在價值。
“通過仿真模擬,我們發現新進氣道在高速飛行時比傳統研發更具優勢。
盡管改進版殲7的最高速度隻有2.0馬赫,但我們仍對其在更高速度下的表現進行了評估。
結果顯示,在達到3.5至4.0馬赫的速度以及6度迎角時,該進氣道仍能保持超過0.73的總壓恢複率。
若針對高速性能進一步優化,效果會更好。”
“能達到4馬赫嗎?”杜亦熵憑直覺判斷,但具體的數值還得靠數據來說話。
“是的,我們的模擬顯示極限可達4馬赫。不過,對於更高的速度,現有的模擬技術已不足以準確預測,需要更先進的方法和設備。”
簡而言之,這意味著此研發仍有發展空間,隻是受限於現有條件。
“關於應用前景,短期內或許可用於搭載液體燃料的超燃衝壓發動機,適用於3至4馬赫速度的導彈。
長遠看,若要發展超燃衝壓發動機驅動、飛行速度超過5馬赫的高超聲速飛行器,這項研發理念將是寶貴的前期研究基礎。”
杜亦熵聽罷,眼中閃過一絲驚訝。
那是在1996年,國內連亞音速巡航導彈的技術都尚未成熟。然而,這位大三組員已經在為超音速乃至高超音速飛行器打下技術基礎了。
盡管有人在做相關探索,大多停留在理論階段。但許寧提出的這個集成化研發,卻已接近實際工程應用的程度。
遺憾的是,當時國內航空工業的能力還不足以支撐如此前沿的研究。
看到杜亦熵的表情變化,許寧感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認可。
最終,杜亦熵放下手裏的報告,看向許寧問道:“小許,你對未來有什麽規劃呢?”
一旁的劉遠博教授無奈地閉上了眼,他最後的一線希望也隨之消逝。
作為杜亦熵的門生,他知道這句話意味著什麽:這是導師即將接納新弟子的標誌。
許寧毫不猶豫地迴答道:“既然選擇了京航的飛機工程專業,我自然希望繼續鑽研,為我國的航空工業貢獻一份力量。”
這條道路對他來說並不陌生,即使在沒有特別優勢的情況下,他也曾堅定不移地走過。如今有了更堅實的後盾,他的決心隻會更加堅定。
杜亦熵點頭表示讚同:“你的研究作業稍加修改就可以作為畢業論文了,我很樂意成為你的指導師。關於未來,我有兩個提議,你想聽聽嗎?”
雖然杜教授用了問句,但實際上沒人會拒絕這樣的機會。
“當然,杜教授,請您說吧。”許寧深深吸了一口氣,試圖讓自己平靜下來。
“首先,我可以幫你爭取一個公費出國留學的機會,可能是去日不落國或漂亮國。如果你感興趣,那麽接下來的一年裏你需要集中精力提高外語水平,以便更好地融入新環境。”
當杜亦熵提到這個選項時,坐在旁邊的劉遠博似乎有些不安,他想要開口卻又停住了。
盡管根據規定,接受公費留學的組員需承諾迴國服務,但在現實中,很多人因為海外更優的生活和職業發展條件而選擇留下。
即便要賠償所有費用加上罰款,這對那些在國外找到高薪工作的人來說也不過是一筆小數目。
劉遠博一向認為,若組員自己有意出國,則不應阻止;反之亦然,不應主動鼓勵。
他擔心優秀人才一旦離開便不再迴來,特別是像許寧這樣罕見的天才,一旦到了國外,很可能會受到當地重視,即使想迴來也可能麵臨重重困難。
“另一個選擇,”杜亦熵繼續說道,“是加入我的研究團隊,直接跳過碩士學位,攻讀博士學位。
與出國相比,這裏雖然條件較為簡陋,但你能接觸到更多實際操作的機會。如果你決定這麽做,我會盡早安排你參與到重要項目中。”
“當然,如果你有自己的規劃,我也會全力支持。最終的選擇取決於你自己。”
“我選擇第二個方案。”許寧直視著杜亦熵的眼睛堅定地說。
這與他最初的打算不謀而合,通過實踐來展示自己的才能並迅速投入到實際工作中,而現在的進展甚至超出了他的預期。
“真的不去國外看看?”杜亦熵再次微笑問道:“留學歸來同樣能夠報效祖國啊。”
實際上,如果沒有其他因素影響,許寧或許會考慮出國,因為在航空領域,西方國家的確擁有領先的技術。
然而,由於特殊的支持,他不再需要出國學習就能獲得所需的知識。
相反,如果他出國,反而可能是在向別人傳授所知,而非學習新的東西。
許寧的選擇與他最初的打算截然不同。
“我決定留在京航。”他堅定地說。
他再一次強調了自己的決定。
“出國留學的確有很多好處,但作為華夏人,在海外很難接觸到核心技術,學習的機會也很有限。我在圖書館讀了很多歐美出版的專業資料,坦白講,我不覺得國內學不到國外的知識。”
杜亦熵凝視著麵前這個充滿決心的年輕人,足足看了一分鍾。
“既然這樣,歡迎你加入我的研究團隊。”
聽到這話,許寧臉上綻放出了笑容:“謝謝您,杜院士。”
“現在還叫我杜院士嗎?”杜亦熵微笑著提醒道。
“對不起,謝謝杜導師!”許寧連忙改正。
午後溫暖的陽光照耀下,這一老一少相對而坐,畫麵溫馨和諧,仿佛是航空領域的一種精神傳遞。
而一旁的劉遠博教授,看到許寧決定留下,心中的擔憂終於放下,便找個借口離開了。
盡管這隻是在辦公室裏的口頭約定,但對於像杜亦熵這樣的權威來說,是不會輕易食言的,所以許寧直接攻讀博士的事幾乎已是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