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疽性膿皮病(浸淫瘡)


    [病案]孫某,一位年僅6歲的男孩,於1962年12月就診。他的病史始於1962年10月下旬,當時他在右大腿外側發現一個豆大白皰,輕微瘙癢。當瘙癢難以忍受時,他用手抓破了這個皰,結果開始滲出黃水和少許膿汁。隨著時間推移,瘡麵逐漸擴大,癢痛愈發難以忍受。


    在沈陽某醫院,通過病理切片檢查發現,孫某患有的壞疽性膿皮病。這種病狀表現為表皮增生、上皮素延長,有的伸至真皮深處。此外,真皮充血水腫,含有大量嗜中性細胞和大單核細胞,同時還有較多的血管。


    該院為孫某嚐試了多種治療手段,包括使用抗生素、磺胺、抗氣性壞疽血清、維生素、輸血以及外敷紅黴素軟膏。然而,所有這些方法均未取得有效效果,病情仍在惡化。皮膚膿瘡逐漸擴散至肘窩、耳垂等部位,陸續出現。


    在孫某就診時,他顯得疲憊不堪,身形消瘦,身上散發出酸臭味。他的體溫為37.2c,左脈細數無力,而右脈因局部有瘡瘍未予診查。舌紅,苔薄白。全身瘡麵多處,包括右前臂屈側下1\/3部位有3x2厘米瘡瘍一處,兩肘窩各有3x3厘米一處,左頸一處為2x4厘米;右下腹一處為3x5厘米,右大腿上1\/3呈環形損害為8x16厘米,左小腿外踝上一處為2x4厘米。各瘡麵深度約為0.3~0.7厘米。


    孫某的瘡麵邊緣呈現青紫色,彈性硬狀,高出皮表,界限清晰。創麵中央結痂,色汙褐,剝痂後可見鮮紅的瘡麵,觸碰時易出血。瘡麵潰爛積膿,瘡緣四周的積膿較中心略深。膿汁培養結果顯示為變形杆菌和綠膿杆菌。胸部x線透視結果正常。


    [治則]清熱解毒,祛腐生肌。


    [方藥]內服牛黃解毒散、麝香解毒丸,外敷油調膏(處方均為秘方,詳見附方)。共治療一月餘,於1963年2月12日複查,瘡瘍痊愈。附方:(1)外敷油調膏:黃柏300克,煆石膏240克。上藥共研極細末,用香油調成膏狀備用。用時將藥膏敷於瘡麵,外用油紙包紮,每日換藥3次。(2)內服方:1牛黃解毒散:牛黃4.5克,雄黃105克,枯礬75克,冰片30克,乳香150克,沒藥150克。研細末,每次0.6克,早晚各服1次,白開水送下。2麝香解毒丸:即牛黃解毒散去牛黃,加麝香2.6克。每丸0.09克,蜜丸1.5克重。早晚各服1丸(1.5克),用白開水送下。


    [評析]壞疽性膿皮病(necrotizing fasciitis)是一種較為罕見的嚴重皮膚感染性疾病,屬於中醫浸淫瘡(又稱膿皰瘡)的範疇。這種疾病由風濕化熱成毒所導致,因此治療方法主要采用清熱解毒、祛腐生肌的方法進行治療。


    壞疽性膿皮病通常是由於細菌(如a型溶血性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侵入皮膚及皮下組織,引發炎症反應、組織壞死和膿腫形成。在病程中,患者可能會出現紅腫、疼痛、發熱等症狀,病情嚴重時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中醫治療壞疽性膿皮病,主要遵循“清熱解毒”的原則,通過草藥的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等作用來抑製感染,清除毒素,緩解症狀。同時,還需運用“祛腐生肌”的方法,促進壞死組織的清除和新生組織的生長,使皮膚盡快恢複正常。


    在治療過程中,中醫還會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結合個體差異,製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這包括選用適當的草藥方劑,如黃連解毒湯、五味消毒飲等;運用針灸、拔罐、刮痧等輔助療法以增強治療效果;並注重調整患者的飲食、作息,以提高免疫力,加速康複。


    此外,患者在接受治療期間,還需保持良好的心態,積極配合治療,以期早日康複。同時,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個人衛生,避免感染源,減少皮膚損傷,降低發病風險。對於易感人群,如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下者等,應加強預防措施,如定期檢查皮膚狀況,發現異常及時就醫。


    總之,壞疽性膿皮病是一種嚴重且罕見的皮膚感染性疾病,中醫治療主要遵循清熱解毒、祛腐生肌的原則,結合個體差異製定個性化治療方案。患者在接受治療時,需保持良好的心態,積極配合治療,以期早日康複。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每日醫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短耳的兔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短耳的兔子並收藏每日醫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