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發性細菌性肝膿腫


    [病案]胡某,一位61歲的男性患者,於1981年4月9日入院。患者最初因發熱和右上腹疼痛,壓痛明顯,血白細胞數量增加,導致一度誤診為“上唿吸道感染”和“急性膽囊炎”。在治療過程中,患者先後接受了氯黴素、氫化考的鬆、慶大黴素、氨苄青黴素、四環素和強的鬆等藥物的治療,但症狀並沒有得到明顯改善。


    在仔細觀察患者病情後,醫生發現右上腹疼痛和壓痛已經有所改善,而且沒有出現黃疸現象。然而,患者的血白細胞數量反而上升至21.4x109~27.9x109\/l(~\/立方毫米),中性粒細胞比例為90~92%,肝髒上界抬高,肝區叩擊痛,右側胸腔積液。b型超聲波檢查顯示,患者肝髒右葉頂部和尾部分別有75x95毫米、58x45毫米的實質性暗區,光點分布不均勻。


    經過重新診斷,醫生確定患者患有多發性細菌性肝膿腫。在治療過程中,醫生為患者開具了銀花、連翹、蒲公英、黃芩、大青葉、野菊花、大黃、柴胡等湯劑。經過五天的治療,患者的體溫恢複正常,右上腹疼痛有所減輕。然而,盡管患者的體溫正常,血白細胞數量下降至正常範圍,胸腔積液消失,但經b型及a型超聲波檢查發現,肝膿腫仍然存在。


    為了進一步治療,醫生從1981年5月18日起為患者轉以中藥治療。在治療過程中,患者表現出氣短、手足心熱、納差、口幹引飲、乏力等症狀,舌質光紅,脈細弦。


    [治則]益氣育陰,清熱解毒。


    [方藥]太子參10克,生地10克,北沙參10克,柴胡10克,連翹10克,銀花10克,川楝子10克,赤芍10克,龍膽草10克,炙雞內金10克,川石斛12克,黃芩15克,敗醬草30克,冬瓜子30克,生甘草3克。藥後手足心熱,納差,口幹漸好轉,舌苔轉薄白、質紅,示氣陰兩虛改善,但肝膿腫未見明顯縮小。仍以益氣育陰、托毒外出;生黃芪12克,生地15克,敗醬草15克,北沙參10克,桃仁10克,連翹10克,野菊花10克,黃芩10克,柴胡10克,赤芍10克,路路通10克,生米仁30克,冬瓜子30克,甘草3克。上方出入調治二十天,b型超聲波檢查:肝膿腫已見縮小,自覺症狀明顯改善,唯多食後胃脹,苔薄白膩,脈細弦。乃轉為益氣健脾,排膿消痛,化瘀軟堅:參黨10克,茯苓10克,黃芪10克,桃仁10克,路路通10克,炮山甲10克,炒白術30克,冬瓜子30克,生米仁30克,蘆根30克,敗醬草30克,生牡蠣30克,炙鱉甲12克,甘草3克。繼上方出入,至1981年10月3日b型超聲波檢查,肝膿腫全部消失,前後共治療半年而告痊愈。


    [評析]本病屬於中醫的“肝癰”,是一種常見的肝髒疾病。在西醫治療中,通常會使用抗生素等藥物進行治療,但在中醫治療中,則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采用清熱解毒劑等中藥進行治療。在本例中,患者開始時按西醫辨病而用抗生素及中醫清熱解毒劑進行治療,但肝膿腫未得縮小,體溫、腹痛等症狀有所改善。後來,根據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采用扶正祛邪、托毒外出、兼以化瘀軟堅之法進行治療,最終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


    在中醫治療中,肝癰是一種常見的疾病,通常與肝膽濕熱、氣血瘀滯等因素有關。因此,治療肝癰的關鍵在於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托毒外出等方法。在本例中,患者開始時按西醫辨病而用抗生素及中醫清熱解毒劑進行治療,雖然體溫、腹痛等症狀有所改善,但肝膿腫未得縮小。後來,根據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采用扶正祛邪、托毒外出、兼以化瘀軟堅之法進行治療,最終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


    在中醫治療中,扶正祛邪是一種重要的治療方法,旨在通過調理身體的正氣,提高身體的免疫力,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在本例中,采用扶正祛邪的方法,有助於增強患者身體的免疫力,提高身體的抵抗力,從而更好地抵抗疾病的侵襲。此外,托毒外出、化瘀軟堅等方法也是治療肝癰的重要手段,可以幫助患者排出體內的毒素,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等症狀。


    總之,中醫治療肝癰的方法多種多樣,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在本例中,采用扶正祛邪、托毒外出、兼以化瘀軟堅之法進行治療,最終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為中醫治療肝癰提供了成功的案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每日醫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短耳的兔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短耳的兔子並收藏每日醫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