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體純和李來亨的隊伍,數次大戰後,先後折損了一萬七千餘人,僅兩萬三千餘人勉強維持戰線。


    李國英率領的清軍也不好受,綠營兵折損了萬餘人,就連滿蒙旗兵都折損了千餘人,畢竟他們是攻城的一方,在地利上居於劣勢。


    更令他驚訝和警惕的是,農民軍的士氣、裝備和戰力,都遠遠高於他之前的設想,軍力折算了近一半,竟然沒像原先那樣一哄而散。


    不過他驚訝歸驚訝,心中卻牢牢記著韃子朝廷的嚴令,繼續不顧傷亡的瘋狂進攻,誓要徹底吞下這股農民軍,盡快和嶽樂夾攻明軍主力。


    清兵在發瘋時,劉體純和李來亨也發了瘋,給薑光軍等人發去急報的同時,悍然將之前裁汰的老弱四萬餘再度招入軍中,要和韃子血拚到底。


    此時的雙方,都已經徹底發了瘋紅了眼,都明白這是生死存亡的時刻,如果己方失敗,可能會導致整個戰場的崩壞。


    清兵不怕死,也不敢怕死,綠營兵但凡敢有絲毫猶豫,就會立即被滿清旗兵斬首示眾,一人猶豫斬一人,百人猶豫斬百人,他們隻有瘋魔版向前。


    農民軍更不怕死,在被清軍攻破的戰線上、陣地上,會有白發蒼蒼的老者,一臉古井無波的點響炸藥包、手榴彈,與韃子同歸於盡。


    更有正值正壯年的農民軍,麵對蜂擁圍攻而來的大字,一個個的抱著炸藥包、手榴彈,或大笑著或大哭著躍入敵軍群中......


    孩子們暫時還沒衝上去,按照劉體純等人的安排,當老人和青壯都死光後,就輪到他們去和韃子死磕了。


    農民軍們很平靜,過去十數年就是這樣過來的,更何況有了炸藥包、有了手榴彈,還能拉著不止一個韃子一起陪葬,真是極大喜事。


    兩支瘋狂的軍隊竟生生死磕了半月有餘,大明一方的農民軍死傷枕籍,竟然再度折損了萬餘人。


    李國英雖然帶著韃子大軍步步緊逼,緩緩將戰線往前推進,但綠營兵也折損了一萬三千餘人,導致綠營兵群體士氣低落,但在滿蒙旗兵威逼下隻能拚命。


    這個戰場如同絞肉機一般,不斷消耗著雙方的軍隊,人們的鮮血血肉淹沒了每一寸的土地,可謂一寸山河一寸血。


    但是最可悲的是,明軍這一麵戰死的老人青壯孩子,都是漢人!韃子那邊展示的軍兵,絕大部分卻也都是漢人。


    “漢兒盡作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這是漢民族最淒慘之悲劇, 亦是漢民族最巨大之恥辱!


    ......


    薑光軍、董軍等人接到戰報之後,悚然而驚的同時,才終於醒悟過來,自己犯下了嚴重的失誤,背離了太子殿下一貫的教導。


    尤其是薑光軍,他狠狠抽自己幾個大嘴巴,悔恨不已的自責:


    “太子殿下反複教導我等,萬萬不可隻在意一城一地之得失,應當集中優勢兵力消滅敵人有生力量。”


    “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啊!這句話我也竟然掛在嘴邊,其中道理也都明白。”


    “可為何我首次領軍作戰,竟忘記了這一切,生生將戰局弄成了守城戰和消耗戰,令我軍優勢無法發揮?”


    薑光軍深刻反省自責之時,董軍亦是愧疚的難以抬頭,畢竟作戰方案是眾人協商通過的,他也認為薑光軍主導的方案沒有問題。


    甘輝坐在下手看著兩名年輕將領,心中百感交集的同時如有所思,他一開始對作戰方案是有所疑慮的!可又覺得薑、董兩人是皇太子的心腹愛將,而自己是負責水師的,其實不善陸戰,因此沒有提出異議。


    及至眼下,薑、董二人痛心疾首但坦誠認錯的態度,去也令他十分佩服和感動,於是沉吟片刻後,誠懇的開口勸導兩個年輕人:


    “兩位將軍,此時就不要沉溺於悔恨中了,當務之急是調整戰法,挽迴戰局的不利局麵,我有些看法不吐不快,如有得罪還請海涵。”


    “幾次軍議之中,我發現兩位將軍有個最大的問題:你們有個匪夷所思的想法,妄想著在我軍隻有輕微傷亡的情況下,擊潰甚至消滅敵軍。”


    “我不知道你們為何有此想法,但作為大軍主帥如果恐懼傷亡,那一定是錯誤的和危險的,很可能將大軍帶入危亡之境。”


    “自古以來,絕大部分的大勝,一定是成千上萬的戰士血肉堆積出來的,古之名將亦概莫能外!義不掌財慈不掌兵,絕不是虛言恫嚇。”


    “難道兩位自認遠超兵仙韓信或殺神白起,畢竟他們指揮的絕世大戰,本部兵將亦是有不小折損的。”


    甘輝言辭懇切但也尖銳無比話,如同一柄重錘般敲打在薑、董兩人心頭,令他們更加悔恨和痛惜,自己的失誤造成了巨大傷亡和悲劇。


    但也令他們猛然意識到了關鍵所在,薑光軍的心中如同一道閃電劈過,令他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自己在皇太子的羽翼下,在極特殊情境下,以極小傷亡取得數場大戰的勝利。


    這些經曆固然令他產生自信,不再畏懼韃子的殘忍兇蠻,但也沒有真正體會到大戰的殘酷,以及作為主帥的責任。


    及至此時,他才體會和認知了真實的戰爭,戰爭的殘酷和血腥才是常態,懼怕傷亡的軍隊成不了天下最強軍!大軍主帥應當圍繞戰略,想盡辦法以最小傷亡達到目標,而不是完全懼怕傷亡。


    以上種種,令薑光軍如同完成了一次“悟道”,心下變得史無前例的輕靈和通透,他轉身盯住了地圖上標注的雙方戰線態勢。


    良久後,他又聽取了同樣看圖苦思的甘輝、董軍兩人的意見,定下了大軍後續的作戰計劃:


    “老董、老甘,我等對麵的嶽樂狗賊深溝巨壑防範甚為嚴密,韃子軍陣中的一些火炮和火銃似有古怪,威力遠大於之前所遇到的,因此不可強攻。”


    “我決意令郝搖旗棄守宜都,令其沿水路前去馳援劉體純、李來亨,如此當能頂住李國英,確保我軍不會陷入兩麵夾擊!”


    “甘師長率領水師控扼大江,保護我大軍側翼,也算是給大軍留有退路,以防萬一之變。”


    “陸二師、三師趁夜棄守當陽、宜昌,第一步向馬踏河、朱家、黃家衝一帶運動,尋機消滅敵人有生力量。如果沒有良機,則繼續退往興山、巴東方向運動,再尋作戰良機。”


    雖然醒悟與反省遲來了很久,但亡羊補牢猶未晚也,薑光軍希望一切都還來得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朝我救定了,康熙來了也不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胖的很顯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胖的很顯眼並收藏大明朝我救定了,康熙來了也不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