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勇這小子找到張履祥了,理應把大神請迴南京見孤王啊!但一夥人跑去了福建,竟還在那邊搞起研究了!?”


    朱慈炯稍微覺得有些大無語,大概搞研究的人,都有些特立獨行吧。


    不過從呂勇的信中所言,他們不僅找到了紅薯,就連玉米、土豆也都順利的尋獲了,甚至沒費多大周折。


    隻是張大神正是聽到他談及新作物,又得知他的經費非常充足,因此才興致勃勃的和他一起去了福建一帶實地考察研究。


    找到新作物後,呂勇恨不得插翅飛迴南京,但張大神堅持留在當地。


    他說要實際看看農戶從育苗到種植、施肥、防蟲防病到收獲的全過程,總結經驗和不足,如此才能指導全麵種植。


    大神不走,呂勇自然不可能單獨離去,隻能老老實實的留下,整日陪著大神及其弟子們四處查看農田、訪問農戶,日複一日記錄著一切。


    按照他的說法,張大神在今年年底前就會把三種作物的特性弄清楚,並形成指導種植的方略,屆時就會返迴南京。


    朱慈炯略微思索片刻,覺得倒也不急於一時,畢竟真正迫切需要這些作物的是殘破的北方大地。


    整個華夏北方,正在經曆小冰河期的末尾時期,氣候寒冷且幹旱,麥子高粱等傳統農作物難以收獲。


    隻有紅薯、土豆這樣的作物,才能在北方大地存活且收獲高產,為垂死掙紮的百姓提供一口吃食。


    此時的江南省、浙江等南方諸省,稻麥種植的產量還能養活百姓和朝廷,還沒到迫在眉睫的時候。


    當然了,等到張大神及弟子們過來,還是要請他們在培育良種、施肥、防蟲防病等方麵加強研究的。


    現在每畝地兩百七八十斤的產量,朱慈炯覺得實在有些寒磣了,畢竟後世動輒都是一千多斤啊。


    他不止一次的幻想著,某一日大明稻麥的產量能搞到四五百斤,百姓們愁著糧食怎樣都吃不完,那還是何等美好的勝景!


    “急不得啊,農業增產是需要長期投入和持續堅持的,萬不可有急功近利的想法,要給農學家們足夠時間和支持才行。”


    “萬琪啊,你安排一隊人手,按照此信上的地址,前去福建協助呂勇保護農學家們,勿令他們有任何意外。”


    朱慈炯向新任親衛隊長,下達了命令,這些農學家都是大寶貝,必須保護好。


    他想了想後,再度補充了道:“再讓他們帶去經費白銀五千兩,讓呂勇不要吝嗇錢財,務必照顧好張大神等人!”


    張萬琪認真記下命令,行禮後就悄然下去安排了,非常幹練和高效。


    一直牽腸掛肚的農業之事有了著落,朱慈炯可謂“龍顏大悅”,認真設想著花費一兩年時間準備,待到將來收服北方各省,把新作物快速推廣該來,就能很快讓百姓生活改善以穩定地上了。


    農事改良有了希望,朱慈炯的心神也放鬆了許多,開始琢磨起湖北戰場之事來。


    ……


    此時的湖北戰場形勢,總體可謂是喜憂參半,而且整個戰場的兵力布置已經亂成了一鍋粥。


    在大戰的初始階段,大明兩個師兵力和夔東十三家的兵力布置涇渭分明,各自負責一個區域的防守、作戰!


    大明的軍力駐守兩地:


    兀爾特、賈克章和葉玄著帶領陸三師萬餘人,及原荊州綠營參將馬前程領原荊州綠營五千人,駐紮在當陽城。


    薑光軍和董軍,帶領陸二師萬餘人,及甘輝水師萬餘人,駐紮在沿江的宜昌城及周邊。


    夔東十三家的兵力則駐守兩處:


    郝搖旗領夔東兵力一萬人,則駐紮在宜昌下遊的宜都!


    劉體純、李來亨、袁宗弟、王光興等將領,率領大軍四萬人,駐守上遊巫山等地,與韃清四川總督李國英的八萬大軍鏖戰,避免大明的各軍被韃子上下夾擊。


    甘輝還特意派出一支分艦隊,封鎖住了巫山縣的長江江麵及大寧河的水道,不斷騷擾韃子的調兵及運糧,協助劉體純等人防守。


    大戰初始之時,無論是長江上遊四川境內的巫山戰場,還是下遊湖北境內的當陽、宜昌和宜都戰場,明軍順利頂住了清軍的強力進攻,甚至略占上風。。


    在上遊巫山一帶,整編整訓後的農民軍,再加上炸藥包、手榴彈的支持,在和李國英的鏖戰中,略略占了上風,戰線穩如磐石。


    在下遊的三處戰場,在宜昌戰場,薑光軍和董軍的陸二師及甘輝水師,利用武器的代差和海軍的絕對優勢,打的清軍損失慘重。


    清軍在首戰就被他們幹掉綠營兵五千餘人,一路狂退數十裏才勉強穩住戰線,然後驅使民夫百姓挖深溝巨壑,勉強防住了明軍的反攻。


    在當陽戰場,陸三師的主體其實是正藍旗旗兵、綠營兵,他們的實際戰力相比韃子的滿蒙旗兵,且心理上還又很大的畏懼感。


    他們依托城牆、工事以及火炮火器方麵的領先,加之韃子的攻城能力也很菜雞,倒也守住了戰線不失,且雙方損失相當。


    最令人無語的是,交戰的雙方其實都是依靠騎兵為主要殺傷力的隊伍,現在反而玩起了塹壕戰、消耗戰,真是有些神奇。


    不過在這樣的對峙中,陸三師的將士們在強悍外地的壓迫下,眾誌成城齊心協力作戰,反而逐漸融為一體,正藍旗兵、綠營兵的明顯隔閡不再存在。


    且在戰線穩住後,對於滿蒙韃子的強烈畏懼也逐漸消弭,勇氣和自信隨之注入軍魂中,他們竟在戰場上完成了脫胎換骨,真正成為強軍。


    至於第三處宜都戰場,郝搖旗的防禦大多沿江,在大明海軍的軍隊優勢之下,防守也是輕鬆愜意毫無壓力。


    各處戰線穩固後,且總體上明軍占據優勢後,就在薑光軍等人思忖進攻方案,以爭取取得更大優勢,乃至擊破韃子大軍時,巨大變故驟然襲來。


    滿清朝廷在鼇拜的推動下,從河南和陝西調滿蒙八旗四千人、綠營兵精銳三萬人,悄然進入四川協助作戰。


    四川總督李國英大軍在握,先是擺出清軍久戰疲憊和士氣低落的假象,令持久作戰的劉體純、李來亨放鬆了警惕。


    然後再四月中旬時,李國英認為戰機已到,他率領韃子大軍傾巢而出,絲毫不顧忌傷亡的發起了全麵強攻,猝不及防的劉體純、李來亨等被殺得大敗。


    先是巫山城北清軍一鼓而下,大將袁宗第為掩護農民軍殘部撤退,率領本部軍馬斷後,全軍戰死無一人逃出,也無一人投降。


    農民軍殘部三萬三千餘人,一路潰退到羊耳山(今奇峰鄉)一帶據險而守,試圖拚死穩住陣線。


    可追擊而來的李國英如同瘋魔了一般,指揮著十數萬大軍毫不顧忌傷亡的狂攻十日,再破羊耳山。


    幸虧劉體純見機的早,發現戰況不可挽迴時,令眾將放棄了防守全速撤退,一路退到了興山、巴東一帶。興山一帶依靠山區,巴東一帶依靠海軍優勢,總算暫時穩住了戰線。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朝我救定了,康熙來了也不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胖的很顯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胖的很顯眼並收藏大明朝我救定了,康熙來了也不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