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昌四年(公元844年)春,楊弁作亂被平定後,李商隱決定離開長安這塊是非之地,選擇一個山光水色頗佳的永樂鄉村居住。夫人七妹不高興離開六姐,可是丈夫去意已決,隻能嫁雞隨雞了。


    殘春,花雖飄落,大地卻著上綠裝。風和日麗,驛路上商賈來來往往,一派昌興景象。


    李商隱喜歡騎驢。每當騎在驢背上,他的想像便海闊天空地馳騁起來,詩興大發,或者和同行者神聊亂侃。


    夫人坐在轎車上,轎簾挑開,與騎驢的丈夫邊行邊閑話,來到灞水橋邊,橋旁有一大石柱。橋下灞水從西北藍田流來,澄澈湍急,向北流入渭河。


    李商隱指著石柱道:「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灞橋華表,送客到此,則要折柳贈別。往昔治平之時,每到春日,聖上常要經過灞橋東巡。如今外寇侵淩,內鎮叛亂,連年征戰,山東之地已成徵兵之後,可惜可嘆啊!」


    夫人七妹也若有所思地道:「去年,先是劉稹叛亂,後是楊弁叛亂。父親如果不去征討,也不致於在萬善病逝。聽說函穀關以東,到處抓人當兵,弄得人心慌慌。」


    李商隱沉默半晌,忽然吟道:


    山東今歲點行頻,幾處冤魂哭虜塵。


    灞水橋邊倚華表,平時二月有東巡。


    「這首詩寫得好!我一看就懂。夫君,我們到永樂後,那裏有山有水,可以多寫一些這樣的詩。」


    夫人喜歡這樣淺白詩,李商隱卻不以為然地笑了。過了灞橋,才道:


    「詩的好壞,不應當以淺白、一看就懂作為標準。我同意白公樂天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主張,他曾說,『大凡人之感於事,則必動於情,然後興於嗟嘆,發於吟詠,而形於歌詩矣。』比如這首詩,我是看到灞橋華表,想到過去聖上每年春天都要東巡,而今因為年年征戰,百姓苦不堪言,於是才寫出這首詩,傾訴我對百姓苦難的同情,對朝綱窳敗的憂慮。」


    夫人驚奇道:「寫一首詩,夫君要想這麽多的事情呀!賤妾吟詩,隻考慮平仄對仗,吟詠起來能不能上口,抑揚頓挫,寫出來別人是否能懂。」


    李商隱見夫人一臉天真、無憂無慮的樣子,心裏又高興又哀傷。高興的是夫人一片純真,沒受齷齪世道的汙染;哀傷的是她不能理解自己「笑啼俱不敢,幾欲是吞聲」,自己吟詩作賦隻能含蓄再含蓄,隱晦再隱晦。而今家搬永樂,遠離是非,遠離煩惱,一想到即將到來的新生活,他喜不自禁,道:


    「賢妻,永樂是個好地方,在中條山南麓,黃河北岸,景色非常迷人。我要隱居林泉,以琴酒自娛,再也不必為『笑啼』擔憂,一定寫一些愛妻喜歡的詩。」


    七妹喜歡夫君稱自己「賢妻」,也高興叫自己「愛妻」。她陶醉在夫妻甜甜的融融之樂中。


    永樂的生活雖然清貧,卻是詩人一生中最為舒暢娛悅和幸福的日子。他住的是「蝸牛舍」,飲的是鬆醪酒,彈琴吹笙,種花植樹,遊山玩水,飲酒賦詩,無拘無束。


    李商隱喜愛自己的新生活,吟道:


    自喜蝸牛舍,兼容燕子巢。


    綠筠遺粉籜,紅藥綻香苞。


    虎過遙知阱,魚來且佐庖。


    慢行成酩酊,鄰壁有鬆醪。


    他喜歡自己所居周圍的一草一木,在《永樂縣所居一草一木無非自栽,今春悉已芳茂,因書即事一章》,詩雲:


    ……


    學植功雖倍,成蹊跡尚賒。


    芳年誰共玩,終老邵平瓜。


    他高興《秋日晚思》,享受清靜閑適,於是吟詠道:


    ……


    取適琴將酒,忘名牧與樵。


    平生有遊舊,一一在煙霄。


    《春宵自遣》,別俱一番趣味,詩雲:


    地勝遺塵事,身閑念歲華。


    晚晴風過竹,深夜月當花。


    不亂知泉咽,苔荒任徑斜。


    陶然恃琴酒,忘卻在山家。


    愛妻常常陪伴身邊,夫君所寫的詩,她能張口背誦吟詠。她為夫君一改過去隱晦多典故的詩風而高興。但是,漸漸地她尋味出埋在夫君心底深處的惆悵、落寞。


    夫君整天沉醉在「鬆醪」和山光水色中,篇篇詩中離不開酒的點綴、酒的讚美。「晚醉題詩贈物華,罷吟還醉忘歸家。」「尋芳不覺醉流露,倚樹沉眠日已斜;客散酒醒深夜後,更持紅燭賞殘花。」賢妻非常同情夫君,常常好言勸解。


    一天,七妹陪夫君到一農民家,看他們伐樹開田,刀耕火種。田叟拉著李商隱的手,講述著「民以食為天」的道理,介紹刀耕火種的古老方法。


    李商隱覺得非常新鮮,覺得田叟學識淵博,像個偉大的先哲,言必哲理,語必聖賢,從心裏崇拜他。告別時,吟一首《贈田叟》詩,雲:


    荷蓧衰翁似有情,相逢攜手繞村行。


    燒佘曉映遠山色,伐樹瞑傳深穀聲。


    鷗鳥忘機翻浹洽,交親得路昧平生。


    撫躬道直誠感激,在野無賢心自驚。


    田叟接過詩,略略掃了一眼,哈哈笑著,手撚鬍鬚,搖搖頭道:


    「不敢當啊!怎可稱『賢』?祖祖輩輩就是這麽幹的,就是這麽想的,這麽說的。傳了多少代?沒人知道。這算得上『賢』嗎?」


    「您老人家讀過書吧?」


    「略識幾個字,背過幾本『經』,那還是蒙童的時候,跟一位遠房爺爺學的,現在都忘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李商隱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董乃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董乃斌並收藏李商隱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