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曾參經常過來看望他外,子貢等人也經常過來。特別是子貢,一樣是他家的常客。而且!還是貴客。
子貢是個生意人,不僅做生意,還在好幾個國家做官。當然!是掛名的官職。所以!平時的子貢,特別忙。每次來方基石家,就跟串門似的,看一眼就走,很少坐下來吃飯、說話。
方基石的家,現在分為兩處。曲阜城這邊,方恕和方儉他們兩家人住在一起。他們的娘親,也在這邊。另外一處就是方忠那邊,方忠一家人住在自己的封地上。方忠也把自己的娘親接過去了,方勤也在方忠那邊。
方忠與方恕兩人,早已做了祖父,馬上就要做曾祖父了。兩家人加起來,已經發展到近百口了。要是加上家裏的傭人和雇工,有好幾百口。
方忠因為是入贅到了季氏家族,所以!他的後代都是貴族身份。他們不僅有自己的封地,還可以做官。所以!方忠的後代比方恕的後代多。而且!都是貴族身份。
方恕住在老家這邊,仍然從事私學。現在的方家,不僅有幼兒園,也一樣辦起了中學和大學。幼兒園是方家的根本,一直沒有丟棄。後來又創辦了中學,兒子教幼兒園,他教中學。再後來!方恕的名聲大了,也就創辦了大學,效仿孔子,傳授六藝。但是!主要還是德育。
方恕的娘親,年齡大了之後就不再繡花以及從事其他手工業,專業負責看護後代、享清福。
方恕的妻子和女兒,一直從事手工業。並且!還辦了工廠,進行批量生產。
方儉一家人,就好像方恕一家人的影子,男人大多在方恕的學堂裏做事,女人大多在方恕家的工廠裏做事。
方儉沒有外嫁,丈夫是入贅到方家來的。當年!方忠入贅到了季家,方勤又嫁給了孔鯉,所以!就沒有把方儉嫁出去,留她下來照顧方忠的娘親。
方基石陪著孔子周遊列國迴來後,兩邊住。但大多時候,都是住在方恕這邊的。
方忠那邊不僅路遠,他也住不習慣。畢竟!方忠一家人是貴族身份。他是一個武者、軍人,一直自由慣了,在貴族家庭中生活他不習慣。可妾室(方忠的娘)在那邊,他不得不經常過去看望。
每次過去,他就住幾天,晚上把後代們召集到一邊,傳授孩子們武功。
無論在古代還是在現代,練武都是必須的。練武不僅可以強身健體,還可以防身保護自己。
特別是在古代,在這個冷兵器時候,更是要練武了。
所以!定居下來的方基石,要做的事就是:教導後代們習武。
在教導後代們習武的同時,也不忘德育教育。他傳播給後代們的德育,不僅僅是道家,也包括儒家。老子道家的學說思想是根本,而孔子的那一套是應世。一個治本,一個治標。標本兼治,才能明白人生,實用人生。
在方恕這邊,方基石覺得自由許多,也能發揮自己的作用。他不僅可以教導自己的後代們練習武功,還教導外麵的人習武。
這裏是農村,他們的身份也就是個平民,平常的手工業作坊家庭。家裏有手工業作坊,必然要雇傭工人。所以!與他們家接觸、交往的人很多。這些人都願意把娃送到方恕家來學文、習武,讓自己的娃成為有用的人才。
在任何年代,不會武功,不會一門技藝,都不會生活得很好,都隻能給別人打工。
子貢與方家的關係更親一些,是因為子貢是個商人,而且還是個跨國商人。他經營的商品,不僅在國內有貨棧,有連鎖店。而且還銷售到大周天下。方家的手工業品,開始的時候,都是通過集市上的商賈來經銷的。後來!全部被子貢壟斷了。
所以!子貢與方家的關係親近。
還有一個更重要地原因,那就是:方基石曾經救過子貢的命。
那次要不是方基石救了子貢一命,這個世界上早已沒有子貢這個人。子貢為了感恩,就把方家的所有貨品壟斷了。並且!給的是市價。也可以說,子貢是免費為方家銷售。
還有!子貢與方基石的孫子也就是方恕的長子,關係不錯。由於年齡的關係,兩人特別好。
當然!子貢每次過來,第一要看的人還是方基石。接待子貢的人,自然是方基石的孫子。
“經商之道,在於誠信。貨!一定要真!價格!可以根據市場情況來定。作為商人,贏利為目的,是不是?不要暴利,壟斷市場的目的是穩定市場,但絕對不能以此來暴利。要做一個有良心的商人,而不是黑心……”
有機會,方基石都會提醒一下子貢,要他做一個有良心的商人。
“是是是!大伯!”子貢應道。
盡管年齡跟方基石的孫子差不多大,可他還是習慣地叫方基石為大伯或者是恩公。
“我覺得你對老子道學和你先生孔子學說的理解,也很透徹!”
“大伯過獎了。咳咳咳!”
“你是一個在大周天下到處跑的人,見識得多,什麽人都見過,什麽事也都遇過。所以!對人間世事看得更透徹些。不與人接觸,哪裏知道別人的心裏是怎麽想的呢?是不是?
你先生孔子當年走了那麽多彎路,原因就在這裏,他活在自己營造的小世界裏,一切都是他想象的。他沒有與外界的人接觸,不知道天下人的心裏都是怎麽想的。所以!早期他的學說思想是失敗的。自從周遊列國後,他才改變了過去的看法,修正了他的學說思想……”
“是是是!”子貢應道:“我當年也差點信了,後來才發現,要是按照先生早期的思想,我做生意賠死了。賠錢是小,還要賠命。”
“嗬嗬嗬!說說!”方基石笑道。
“誠信!我們做生意的人是要講誠信。但是!隻能保證自己講誠信。如果認為別人也跟你一樣講誠信,你不吃虧上當才怪?是不是?我以前就吃過虧,把別人當自己。結果!賠得一比……”
子貢是個生意人,不僅做生意,還在好幾個國家做官。當然!是掛名的官職。所以!平時的子貢,特別忙。每次來方基石家,就跟串門似的,看一眼就走,很少坐下來吃飯、說話。
方基石的家,現在分為兩處。曲阜城這邊,方恕和方儉他們兩家人住在一起。他們的娘親,也在這邊。另外一處就是方忠那邊,方忠一家人住在自己的封地上。方忠也把自己的娘親接過去了,方勤也在方忠那邊。
方忠與方恕兩人,早已做了祖父,馬上就要做曾祖父了。兩家人加起來,已經發展到近百口了。要是加上家裏的傭人和雇工,有好幾百口。
方忠因為是入贅到了季氏家族,所以!他的後代都是貴族身份。他們不僅有自己的封地,還可以做官。所以!方忠的後代比方恕的後代多。而且!都是貴族身份。
方恕住在老家這邊,仍然從事私學。現在的方家,不僅有幼兒園,也一樣辦起了中學和大學。幼兒園是方家的根本,一直沒有丟棄。後來又創辦了中學,兒子教幼兒園,他教中學。再後來!方恕的名聲大了,也就創辦了大學,效仿孔子,傳授六藝。但是!主要還是德育。
方恕的娘親,年齡大了之後就不再繡花以及從事其他手工業,專業負責看護後代、享清福。
方恕的妻子和女兒,一直從事手工業。並且!還辦了工廠,進行批量生產。
方儉一家人,就好像方恕一家人的影子,男人大多在方恕的學堂裏做事,女人大多在方恕家的工廠裏做事。
方儉沒有外嫁,丈夫是入贅到方家來的。當年!方忠入贅到了季家,方勤又嫁給了孔鯉,所以!就沒有把方儉嫁出去,留她下來照顧方忠的娘親。
方基石陪著孔子周遊列國迴來後,兩邊住。但大多時候,都是住在方恕這邊的。
方忠那邊不僅路遠,他也住不習慣。畢竟!方忠一家人是貴族身份。他是一個武者、軍人,一直自由慣了,在貴族家庭中生活他不習慣。可妾室(方忠的娘)在那邊,他不得不經常過去看望。
每次過去,他就住幾天,晚上把後代們召集到一邊,傳授孩子們武功。
無論在古代還是在現代,練武都是必須的。練武不僅可以強身健體,還可以防身保護自己。
特別是在古代,在這個冷兵器時候,更是要練武了。
所以!定居下來的方基石,要做的事就是:教導後代們習武。
在教導後代們習武的同時,也不忘德育教育。他傳播給後代們的德育,不僅僅是道家,也包括儒家。老子道家的學說思想是根本,而孔子的那一套是應世。一個治本,一個治標。標本兼治,才能明白人生,實用人生。
在方恕這邊,方基石覺得自由許多,也能發揮自己的作用。他不僅可以教導自己的後代們練習武功,還教導外麵的人習武。
這裏是農村,他們的身份也就是個平民,平常的手工業作坊家庭。家裏有手工業作坊,必然要雇傭工人。所以!與他們家接觸、交往的人很多。這些人都願意把娃送到方恕家來學文、習武,讓自己的娃成為有用的人才。
在任何年代,不會武功,不會一門技藝,都不會生活得很好,都隻能給別人打工。
子貢與方家的關係更親一些,是因為子貢是個商人,而且還是個跨國商人。他經營的商品,不僅在國內有貨棧,有連鎖店。而且還銷售到大周天下。方家的手工業品,開始的時候,都是通過集市上的商賈來經銷的。後來!全部被子貢壟斷了。
所以!子貢與方家的關係親近。
還有一個更重要地原因,那就是:方基石曾經救過子貢的命。
那次要不是方基石救了子貢一命,這個世界上早已沒有子貢這個人。子貢為了感恩,就把方家的所有貨品壟斷了。並且!給的是市價。也可以說,子貢是免費為方家銷售。
還有!子貢與方基石的孫子也就是方恕的長子,關係不錯。由於年齡的關係,兩人特別好。
當然!子貢每次過來,第一要看的人還是方基石。接待子貢的人,自然是方基石的孫子。
“經商之道,在於誠信。貨!一定要真!價格!可以根據市場情況來定。作為商人,贏利為目的,是不是?不要暴利,壟斷市場的目的是穩定市場,但絕對不能以此來暴利。要做一個有良心的商人,而不是黑心……”
有機會,方基石都會提醒一下子貢,要他做一個有良心的商人。
“是是是!大伯!”子貢應道。
盡管年齡跟方基石的孫子差不多大,可他還是習慣地叫方基石為大伯或者是恩公。
“我覺得你對老子道學和你先生孔子學說的理解,也很透徹!”
“大伯過獎了。咳咳咳!”
“你是一個在大周天下到處跑的人,見識得多,什麽人都見過,什麽事也都遇過。所以!對人間世事看得更透徹些。不與人接觸,哪裏知道別人的心裏是怎麽想的呢?是不是?
你先生孔子當年走了那麽多彎路,原因就在這裏,他活在自己營造的小世界裏,一切都是他想象的。他沒有與外界的人接觸,不知道天下人的心裏都是怎麽想的。所以!早期他的學說思想是失敗的。自從周遊列國後,他才改變了過去的看法,修正了他的學說思想……”
“是是是!”子貢應道:“我當年也差點信了,後來才發現,要是按照先生早期的思想,我做生意賠死了。賠錢是小,還要賠命。”
“嗬嗬嗬!說說!”方基石笑道。
“誠信!我們做生意的人是要講誠信。但是!隻能保證自己講誠信。如果認為別人也跟你一樣講誠信,你不吃虧上當才怪?是不是?我以前就吃過虧,把別人當自己。結果!賠得一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