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我原本的設想,是要效仿王莽的土地改製,將天下間所有的土地都變成國有,可若是真的這麽做了,恐怕我第一個便是身死,所以在隴西漢中開始均田,還給他們減賦,雖然剛開始幾年,他們還是要如同屯田客一般辛勤勞作,可在兩年之後。對了,就是仲元臨迴來之前,將對土地的承諾兌現了,此舉看似是為仲元邀買名聲,可同樣也是在樹立五郡都督府的信譽,國無信不立,可也就是這麽做,才讓隴西漢中快速的恢複了民生,如今雖然稅賦依舊很重,可百姓卻始終擁護。當地的世家豪族為了確保能夠吸納更多的流民作為佃戶、家奴,他們就不得不降低對佃戶的抽成。”
“當然,還是會有許多人會去選擇當那些豪門大族的走狗,然後仗著這些人施舍的小小權力,開始狐假虎威,根本原因在於,這些豪門大族本身因為家中世代為官,或者是在當地頗有勢力,甚至於連當地的官吏都要避讓,或者與他們沆瀣一氣,這樣一來,當地的豪族就越發勢大,從而捆綁官府,甚至成為地下真正的主宰,土皇帝,這便是皇權不下縣的由來,也正是因為如此,武帝才會有遷富守陵政策,目的就在於不斷的將一個地方的勢力進行洗牌,讓他們無法長久的盤踞下去,最終尾大不掉。但武帝的策略卻不夠徹底,推恩令也不過隻是涉及到了皇室內部而已。若是按照我的想法,當將推恩令和遷富守陵進行融合,再做變化,不斷的將這些豪門大族變小,然後將他們遷到邊境之地,讓他們不斷的開疆拓土,至於打下來的土地,一半歸他們,一半歸朝廷,如此一來,隨著疆土的不斷擴大,朝廷的稅收也能夠得到保證。而從中分離出去的那些旁支,會在對外不斷的征戰中消耗掉,即便是活下來了,再經過了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隔絕之後,不會再服從於本宗。”
“另一方麵,推行法律麵前,人人平等,就算是貴為宗室,也不能肆意妄為,也一樣要交稅納糧,此時當以宗室為表率,示天下以公,隻要這一步解決了,那麽就可以用這點來要求天下的世家大族繳稅。這手裏有錢糧,心中才不慌,遇到個災荒之年,中央也能有錢有糧去賑濟災民,就算是有叛亂,也可以發得出糧餉,派軍隊鎮壓,不至於落到最後,由各地自行組織抗擊蛾賊。”
曹操剛開始聽得還好,可是到了最後,卻覺得有點不對勁了,若是跟隨自己的這些人也要納糧,那他們跟隨的目的是什麽?還不是因為自己想要變得和別人不一樣?
別人要納糧,自己不需要;別人要守法律,自己不需要。
“你這,小心子廉帶著人殺到你家門口,這次可不會有元讓來救你了。”
曹操覺得有些無可奈何。
“子廉叔算是鑽到錢眼裏了,可是這天下賺錢的路子有很多,沒必要盯著這些土地不放,若是可以,我這邊到還是有其他的法子,讓子廉叔去賺錢,隻要子廉叔帶頭,將名下多餘的土地賣給朝廷,那就是做了一個表率。何況就算朝廷再怎麽抑製,這土地兼並依舊會出現,可那麽多的土地,是需要人去耕種的,若是沒有人去耕種了,那麽多土地就讓它荒著麽?嶽丈為了鼓勵生育,可以賞罰並用,這土地荒著,一樣可以賞罰並用,土地荒蕪,要麽繳納等額的錢糧,要麽就收歸朝廷所有,且讓他們自己選擇就是了。”
“這法子倒還可以試試,總比直接讓他們直接繳納稅賦要好,可是任何的政策,都是人去實施,如何保證這些人不會中飽私囊呢?”
曹操太了解基層的官吏是什麽樣子了,當初做頓丘令的時候,就是他自己手底下的那些縣丞,都可以和地頭蛇串通一氣,自己以後還是一氣之下辭了官。
至於自己唯才是舉,目的是為了能夠為自己做事,至於這品德,還是有待商榷。
“校事府。擴大校事府的權力範圍,校事府監察百官,同樣可以監察地方,但校事府隻有監察之權,卻沒有逮捕之權,校事府將各地官吏的一言一行全部都搜集上來,根據他實際的政績,還有是否在中間中飽私囊等情況,決定是否提交禦史台,禦史台收到之後,立刻派人核實官員的貪腐是否屬實,若是屬實,則按律處置。”
夏侯信想著,還是不能夠讓這樣的特務機構權力太大,免得到時候形成了明朝錦衣衛、東西廠的情況,任何一個事物的產生,必然有其客觀需要,可如何運轉,效果如何,還是取決於人。
“這便是你和仲元說的用貪官和反貪官麽?”
“唉,用貪官,他們為了自己的提拔晉升,會去將朝廷的政策做下去,可人都有私欲,若是不能在他們頭上懸一把劍,則相對而言會收斂點。而且每次處置貪官,害得大張旗鼓,將自己當初頒布政策的好意說明,而將事情未能做好的原因全部都推給這些貪官,如此百姓心安,而貪官束手,不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說不得這些人會想盡辦法來躲避。”
聽完了夏侯信這些話,曹操覺得眼前的夏侯信,雖然性子偏激了點,可至少還是在努力的想著如何讓這天下更加穩定。
“以陰謀治天下,怎麽能夠長久?”
“天下難道不都是在陰謀麽?隻要告訴百姓我們為了他們做了多少就行了,至於沒做好,那就是那些官吏的事情,還有那些世家大族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和地方官吏勾結。宗室,隻有和平民百姓站在一起,才能夠對抗世家,莫要讓世家掌控了人心,他們利用自己是讀書人的身份,又兼是地主和地方官吏,能夠經常的和百姓在一起,他們知道百姓的想法,而天子就那麽被隔絕在宮牆之內,又怎麽能夠了解民間疾苦?即便是了解,那不過是看到了而已,又怎麽能夠感同身受?”
曹操此刻才明白了夏侯信在西麵的做法,他給自己打了一個樣板。
“那我應該如何做?”
“查隱戶,均田,減賦,這會得罪很多世家,他們會聯合地方官吏陽奉陰違,可隻要堅持去做,終究會成功,就從關中開始,眼下關中的地廣人稀,人口還不算太多,請大王以隴西漢中為根基,對大魏進行一輪變法改革,約束宗室,整頓禁軍,隻要軍權在手,百姓用戶,區區世家豪族,根本不足為慮。和宗室比起來,士族的基礎很大,可是和百姓比起來,士族太渺小了。”
說著,夏侯信直接就跪在了地上,整個人五體投地。
“這事太難了,不說地方,朝中都是世家豪族的人在做官,這些政令又如何得以通過?”
“打破規則,若是用原有的規則和方式去做,肯定是行不通的,就如同大王所說的那般,從上至下,由大到小,這官吏都是他們的人,可如果不需要他們呢?這些百姓自己就能夠管好自己呢?那這些官吏還有存在的必要麽?從秦起,就有鄉賢族老的製度,還有裏長等等,若是將最基層的裏長全部都換成是我們的人,所有的政令都能夠通到裏長,那還需要他們麽?大魏需要的是什麽?兵員、糧食,基層的穩固可以依靠裏長這些完成,到了郡縣之後,就隻是一個匯總。”
在這樣的農業社會,整體的生產力水平並不是很高,工商業更是不可能短時間內發展起來。若是鼓勵工商業發展,那麽配套的稅收製度得弄起來,而相應的人口管理製度也要做出改變,以目前的水平來說,這是根本不可能的。
更何況,現在的糧食畝產就隻有那麽一點,沒有化肥,沒有配套的農業技術,老百姓都吃不飽,又怎麽能夠讓多餘的勞動力脫離農業生產,投入到工商業中呢?唯一的辦法就是多投入人力到糧食生產之中,然後拚命的積攢一些糧食,然後在一次次的天災人禍中,存糧又消耗殆盡,唯獨那些官吏和地主,在一次次的天災人禍中,不斷的增加著自己的財富。
“可隴西漢中,張既等人做得不錯啊。”
“不瞞大王,隴西漢中,張既等人做的事情就是吸納人口,鼓勵開墾,抑製兼並,甚至還從世家豪族的手中想著法子弄點土地出來,比如抓住他們的家人犯事了,讓他們用糧食,甚至土地來贖買所犯罪行。其實我這麽做,已經打破了依法治理的底線了。”
“不用了,這大漢的律令,就是拿來給政令擦屁股的,隻要你做的這些事情,真的有益於百姓,破了就破了,那又何妨?百姓又不懂得什麽法律,他們隻要看到自己能夠得了土地,日子比之前顛沛琉璃要好就行了。”
“當然,還是會有許多人會去選擇當那些豪門大族的走狗,然後仗著這些人施舍的小小權力,開始狐假虎威,根本原因在於,這些豪門大族本身因為家中世代為官,或者是在當地頗有勢力,甚至於連當地的官吏都要避讓,或者與他們沆瀣一氣,這樣一來,當地的豪族就越發勢大,從而捆綁官府,甚至成為地下真正的主宰,土皇帝,這便是皇權不下縣的由來,也正是因為如此,武帝才會有遷富守陵政策,目的就在於不斷的將一個地方的勢力進行洗牌,讓他們無法長久的盤踞下去,最終尾大不掉。但武帝的策略卻不夠徹底,推恩令也不過隻是涉及到了皇室內部而已。若是按照我的想法,當將推恩令和遷富守陵進行融合,再做變化,不斷的將這些豪門大族變小,然後將他們遷到邊境之地,讓他們不斷的開疆拓土,至於打下來的土地,一半歸他們,一半歸朝廷,如此一來,隨著疆土的不斷擴大,朝廷的稅收也能夠得到保證。而從中分離出去的那些旁支,會在對外不斷的征戰中消耗掉,即便是活下來了,再經過了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隔絕之後,不會再服從於本宗。”
“另一方麵,推行法律麵前,人人平等,就算是貴為宗室,也不能肆意妄為,也一樣要交稅納糧,此時當以宗室為表率,示天下以公,隻要這一步解決了,那麽就可以用這點來要求天下的世家大族繳稅。這手裏有錢糧,心中才不慌,遇到個災荒之年,中央也能有錢有糧去賑濟災民,就算是有叛亂,也可以發得出糧餉,派軍隊鎮壓,不至於落到最後,由各地自行組織抗擊蛾賊。”
曹操剛開始聽得還好,可是到了最後,卻覺得有點不對勁了,若是跟隨自己的這些人也要納糧,那他們跟隨的目的是什麽?還不是因為自己想要變得和別人不一樣?
別人要納糧,自己不需要;別人要守法律,自己不需要。
“你這,小心子廉帶著人殺到你家門口,這次可不會有元讓來救你了。”
曹操覺得有些無可奈何。
“子廉叔算是鑽到錢眼裏了,可是這天下賺錢的路子有很多,沒必要盯著這些土地不放,若是可以,我這邊到還是有其他的法子,讓子廉叔去賺錢,隻要子廉叔帶頭,將名下多餘的土地賣給朝廷,那就是做了一個表率。何況就算朝廷再怎麽抑製,這土地兼並依舊會出現,可那麽多的土地,是需要人去耕種的,若是沒有人去耕種了,那麽多土地就讓它荒著麽?嶽丈為了鼓勵生育,可以賞罰並用,這土地荒著,一樣可以賞罰並用,土地荒蕪,要麽繳納等額的錢糧,要麽就收歸朝廷所有,且讓他們自己選擇就是了。”
“這法子倒還可以試試,總比直接讓他們直接繳納稅賦要好,可是任何的政策,都是人去實施,如何保證這些人不會中飽私囊呢?”
曹操太了解基層的官吏是什麽樣子了,當初做頓丘令的時候,就是他自己手底下的那些縣丞,都可以和地頭蛇串通一氣,自己以後還是一氣之下辭了官。
至於自己唯才是舉,目的是為了能夠為自己做事,至於這品德,還是有待商榷。
“校事府。擴大校事府的權力範圍,校事府監察百官,同樣可以監察地方,但校事府隻有監察之權,卻沒有逮捕之權,校事府將各地官吏的一言一行全部都搜集上來,根據他實際的政績,還有是否在中間中飽私囊等情況,決定是否提交禦史台,禦史台收到之後,立刻派人核實官員的貪腐是否屬實,若是屬實,則按律處置。”
夏侯信想著,還是不能夠讓這樣的特務機構權力太大,免得到時候形成了明朝錦衣衛、東西廠的情況,任何一個事物的產生,必然有其客觀需要,可如何運轉,效果如何,還是取決於人。
“這便是你和仲元說的用貪官和反貪官麽?”
“唉,用貪官,他們為了自己的提拔晉升,會去將朝廷的政策做下去,可人都有私欲,若是不能在他們頭上懸一把劍,則相對而言會收斂點。而且每次處置貪官,害得大張旗鼓,將自己當初頒布政策的好意說明,而將事情未能做好的原因全部都推給這些貪官,如此百姓心安,而貪官束手,不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說不得這些人會想盡辦法來躲避。”
聽完了夏侯信這些話,曹操覺得眼前的夏侯信,雖然性子偏激了點,可至少還是在努力的想著如何讓這天下更加穩定。
“以陰謀治天下,怎麽能夠長久?”
“天下難道不都是在陰謀麽?隻要告訴百姓我們為了他們做了多少就行了,至於沒做好,那就是那些官吏的事情,還有那些世家大族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和地方官吏勾結。宗室,隻有和平民百姓站在一起,才能夠對抗世家,莫要讓世家掌控了人心,他們利用自己是讀書人的身份,又兼是地主和地方官吏,能夠經常的和百姓在一起,他們知道百姓的想法,而天子就那麽被隔絕在宮牆之內,又怎麽能夠了解民間疾苦?即便是了解,那不過是看到了而已,又怎麽能夠感同身受?”
曹操此刻才明白了夏侯信在西麵的做法,他給自己打了一個樣板。
“那我應該如何做?”
“查隱戶,均田,減賦,這會得罪很多世家,他們會聯合地方官吏陽奉陰違,可隻要堅持去做,終究會成功,就從關中開始,眼下關中的地廣人稀,人口還不算太多,請大王以隴西漢中為根基,對大魏進行一輪變法改革,約束宗室,整頓禁軍,隻要軍權在手,百姓用戶,區區世家豪族,根本不足為慮。和宗室比起來,士族的基礎很大,可是和百姓比起來,士族太渺小了。”
說著,夏侯信直接就跪在了地上,整個人五體投地。
“這事太難了,不說地方,朝中都是世家豪族的人在做官,這些政令又如何得以通過?”
“打破規則,若是用原有的規則和方式去做,肯定是行不通的,就如同大王所說的那般,從上至下,由大到小,這官吏都是他們的人,可如果不需要他們呢?這些百姓自己就能夠管好自己呢?那這些官吏還有存在的必要麽?從秦起,就有鄉賢族老的製度,還有裏長等等,若是將最基層的裏長全部都換成是我們的人,所有的政令都能夠通到裏長,那還需要他們麽?大魏需要的是什麽?兵員、糧食,基層的穩固可以依靠裏長這些完成,到了郡縣之後,就隻是一個匯總。”
在這樣的農業社會,整體的生產力水平並不是很高,工商業更是不可能短時間內發展起來。若是鼓勵工商業發展,那麽配套的稅收製度得弄起來,而相應的人口管理製度也要做出改變,以目前的水平來說,這是根本不可能的。
更何況,現在的糧食畝產就隻有那麽一點,沒有化肥,沒有配套的農業技術,老百姓都吃不飽,又怎麽能夠讓多餘的勞動力脫離農業生產,投入到工商業中呢?唯一的辦法就是多投入人力到糧食生產之中,然後拚命的積攢一些糧食,然後在一次次的天災人禍中,存糧又消耗殆盡,唯獨那些官吏和地主,在一次次的天災人禍中,不斷的增加著自己的財富。
“可隴西漢中,張既等人做得不錯啊。”
“不瞞大王,隴西漢中,張既等人做的事情就是吸納人口,鼓勵開墾,抑製兼並,甚至還從世家豪族的手中想著法子弄點土地出來,比如抓住他們的家人犯事了,讓他們用糧食,甚至土地來贖買所犯罪行。其實我這麽做,已經打破了依法治理的底線了。”
“不用了,這大漢的律令,就是拿來給政令擦屁股的,隻要你做的這些事情,真的有益於百姓,破了就破了,那又何妨?百姓又不懂得什麽法律,他們隻要看到自己能夠得了土地,日子比之前顛沛琉璃要好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