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朝煬帝重建洛陽城始,本朝高祖、太宗兩代皇帝繼續經營洛陽以鎮撫山東,到了顯慶二年,高宗更是直接下詔營建東都,與西都長安並舉,自此大唐帝後駐蹕洛陽有三十年。
皇帝在何處,權力即在何處。於是皇室宗親、功臣勳貴便從長安移居至洛陽,以求聖眷不減。一時間王公侯伯、世家豪族便蜂湧而至洛陽,為各自家族置產辦業。
洛陽都城南廣北狹,凡一百零三坊。以洛水為界,西北為皇城,內置皇宮和各官署衙門。洛水之南均為民坊,兩岸架設數座橋梁以交通南北,其中最大最忙碌的便是天津橋。
之所以最大最忙碌,因天津橋溝通城南裏坊與河左皇城,是朝廷百官上下朝必經之路。在洛陽城,離天津橋近的地方,居住的不是達官就是貴人,而平民百姓所居,則離皇城遠遠的。
崇讓坊位於都城東南禺,裏麵的居民多是販夫走卒。即便如此,這些人能在都城內有片瓦遮身,亦屬成功之士。更多的,隻能在城南荒地上搭間茅棚做立身之所。
坊裏有一套一進院的宅子,算是該坊大戶人家。說是一進院,其實不過多了圍牆而已。
院內,一個身形魁梧的青年眉頭緊鎖正提溜著一台石鎖。這石鎖看著有四五十斤重的大小,但這人提舉在手中,卻不大費什麽力氣。
此人乃夏超,是原揚州長史夏敬之長子,朝廷追封夏敬之為臨淮開國縣男爵位後,由夏超承襲爵位。當初夏超想要參加平逆官軍以報血海深仇,最後被武後以給夏家留嗣為由攔了下來。
之後,夏超便將得到的賞賜置換了一所宅子,以方便在洛陽立足。
又過不久,徐逆繳首的消息傳來,宮裏則派了一個內侍過來祭奠慰問一番,其他卻並無表示。
就這樣稀裏糊塗地虛度光陰,夏超逐漸不耐煩起來,於是便托人打點,想找點事情做做,奈何在王公遍地的洛陽,人微言輕,身後無家族庇護,又實在拿不出多少金銀,以至於現如今隻好宅於家中無所事事。
去歲文舉加開了一屆恩科,而武舉卻無動靜。大唐武舉不像文舉有定例,什麽時候開,招多少,中舉之後如何安排,全隨武後心意,所以雖說夏超有心走武舉,但將來到底會怎樣,他心裏並沒有一點數,於是每日裏隻好拿這些石鎖、沙包撒氣。
“咚咚咚”聽到有人叩動院門,夏超抬頭望去,心道:“我這小院平時僻靜,從無訪客,今日這是誰來了?”
待開門一看,眼前站立的竟是妹妹,夏超不由大喜,便握著夏喬的手笑道:“你怎麽來了!宮中日常,可有人為難?”
夏超就剩這一個親妹妹,還在宮裏當值,而宮牆深重,最不是好相與之地,一個人在裏麵無依無靠,作為哥哥的如何能不牽掛?
兄妹兩便抱頭痛哭。待悲傷的情緒隨著鼻涕與眼淚同飛,兩人也逐漸意識到抱哭的行為並不妥當,便不自覺分了開來。
“你在宮中可辛勞?可食飽?可衣暖?”夏超收拾好心情便忙問道。
“哥哥無需擔憂,我在宮裏一切尚好,也未曾遭人欺負。”夏喬不欲兄長擔心則露出微笑迴道。
報喜不報憂,曆來是國人與家人相處之慣例。
見妹妹報平安,夏超點點頭,交代道:“宮裏人多嘴雜,忌諱頗多,你在宮裏當值,要尤為小心,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夏喬則點頭稱是,隨後則問道:“之前你來信說要考武舉,不知有何章程?”
夏喬的話讓夏超失了方才的興致,隻見他歎了一口氣道:“平常雖不忘勤練,但下科武舉何時再開則不得而知。”
見夏超一臉茫然,夏喬則捂嘴笑道:“妹妹這次過來,倒是奉著旨意。”
“哦,此話怎講?”夏超挑眉問道。
“天後知道你想考武舉,便讓我傳旨要你不可虛度光陰。”夏喬正色道。
聽了這道旨意後,夏超再次落寞起來:“原以為妹妹帶來了武後要擢升自己的消息,沒想到武後隻是要自己不可荒廢年華。自己有爵無職,除了每月按時領取微薄的例俸,就再無正經事可打發了。”
夏喬見兄長神情失落,又笑道:“還有個旨意,你要不要聽?”
夏超翻了翻白眼:“你是在消遣與我?快說快說!”
“我出宮之時,天後要你備好拜師禮。”
“拜師?”夏超一頭霧水:要拜誰為師?
望著兄長的一臉不解,夏喬則道:“哥哥,天後聽說你有心武舉,或是要為你延請武師。”
……
當晚,夏超臥在鋪上久久難以入眠:妹妹這次過來,帶了三條信息。其一,天後還記著我;其二,天後要為我延請師父;其三,武舉遲早要開!
想通其中關節,夏超躊躇滿誌,第二日聞得雞鳴,便起身至院中舉起石滾來。
就這樣過了兩日,夏超正舉著重,又聞扣門聲響,接著又傳來一句話:“臨淮縣男夏超,可在此處?”
夏超心中一動,趕緊上前開門,隻見門外站著數人,其中有兩人騎馬。騎馬者一人麵龐無須乃內侍打扮,另一人頭戴頭戴黑色襆頭,衣著綠色官服,其他則是隨侍。
“小子正是夏超,不知諸位大人是……?”夏超拱身行禮。
“你瞧,這小子身為開國縣男居然向我等行禮,倒是識趣!”這名內侍向綠服男笑道。
隻見綠服男點頭迴道:“是個懂規矩的。”
隨後一躍而下。
大唐內侍無品無級,衣著綠色官服的也不過六七品官階,而開國縣男雖是最低等爵位,但無論如何官秩也高於這兩人。
夏超向這兩人行禮,顯是令兩人受用,他卻不知道這兩人曾受令賜死過幾個王爺。
“臨淮縣男夏超接聖後手詔。”
“夏氏敬之,以忠報國,典冊所稱,感義捐軀,名節傳世。其子夏超,承繼忠義,是為典範。悉聞有意武舉,盡忠義勇。當擇名師,以助其力,以慰英靈。有大光明教主,來自西域,文武兼備,神功卓絕,是為良師。應擇佳期,行束修之禮,日後勤勉習武,以全忠勇赤心。”
待夏超接完旨,便要向綠服官員下跪拜師,卻被那人一把扶住。
“我大光明教非名教做派,無需動輒跪拜,此外我也非教主。”這人便向夏超娓娓道來:
“大光明教奉光明真神,唯教主得光明真諦,乃真神之奴仆,於世間之代表,上傳下達溝通人神。座下設十三使徒,傳教天下。其餘信眾一律以手足兄弟相稱,無貴賤之別。”
“我教主姓張諱昌之,乃天下第一等人物,悲天憫人,心懷天下受苦之眾,為聖後所倚重,位尊責重,自是無暇親授你武藝,今後你將隨我習武。”
夏超聽說今後隨這個綠衣男子授藝,便要再次跪拜,任被其攔下。
“你有心即可,倒不必多禮,咱們教內不興這個。”說著,綠衣男便摘下襆頭露出頭發。
見其並未束發,隻是將頭發盤在一側,用一支素釵夾起來,裝扮與常人有異,夏超方確信這大光明教不講究名教禮數。
“我叫馬司南,你稱我師兄即可。”馬司南笑著說道:“咱們教內排行不以入門先後為序,隻講究貢獻大小,智、力、功,權、錢,貢獻越大排行越前。將來你若能排到十三以內,便可獲教主親授。”
之後又講了些教內規矩,約好某日再會,一行人便揚長而去。
送好客,夏超則迴想了今日之事,暗暗下決心要抓住機會,將來好出人頭地。
…………
嵩山少林,兩個和尚正引著一個道士走向一偏院。
“年前一別,界文師傅身子可痊愈否?”那名道士問道。
隻見一個瘦高個和尚停頓躬身謝道:“已然無恙,多謝令師慷慨援手,感恩不盡。”
問話之人乃茅山白雲子首徒張太虛,答話之人是龍華寺法源大和尚之徒界文。去年界文在揚州兵亂時,身受重創危在旦夕,後為白雲子所救。
張太虛微微一笑便轉而道:“我這次過來是順道拜訪下法源大師,”
隨後便被領到法源跟前。一般說來大唐的出家人不留發須,但法源卻留有短短發茬,看上去灰白一片,隻有眉毛依舊濃黑。
張太虛走到法源跟前行禮寒暄:“大師別來無恙,瞅著氣色比年前好。”
法源也躬身迴禮:“多謝施主掛念,更謝令師慈悲。大恩不言報,隻好銘記在心。”隨後,便帶著界文界武向張太躬身虛行禮。
張太虛哪敢代師受禮?隻好側身,接著扯開話題:“我這次來隻是順路帶個消息,免得大師牽掛玉林小友。”
隨後張太虛便將師尊辭去茅山掌教的來龍去脈詳說一遍,直到最後將其師尊大概去向告之法源。
聽了張太虛一席話,法源思索片刻便點頭道:“也好,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玉林由令師帶著遊曆江湖,是其緣分,必將受益匪淺。”
送走了張太虛,法源將界文界武叫到一起:“我已無牽掛,不日將啟程去往神都,”
該去的終歸要去,法源數次拒絕進京,雖然去年同意進京,但拖延至今,仍滯留嵩山,已惹武後不快,如今玉林已有妥當安置,法源便不再推脫。
見兩個徒弟唱喏,法源又道:“你們留在少林,我獨身前往即可。”
兩徒弟聽到法源要撇下眾人獨身前往洛陽,如何不明白其師用意?
兩人便一齊勸道:“譯經事務本就繁重,師父常常廢寢忘食,若無人照顧,長此以往虧空精氣,無益師父身體,亦不利於譯經大業。”
一番勸說之下,法源才同意由界文隨同侍奉,而界武則留在少林帶著秋林和景泉二徒。
院外大鬆下,秋林和景泉正裝模作樣地做著功課。
“二師兄,你說師父他們到底找到了大師兄沒?”景泉問道。
去年兩個師父外出尋找大師兄,一去半年,最後空手而歸,問其所獲,卻語焉不詳,也不知他們葫蘆裏賣的什麽藥。
秋林搖了搖頭,不置可否。
“也不知他身體如何了……”
兩人正閑聊,突然傳來界文師父的責備:“就知道偷懶!”
“業精於勤荒於嬉,你們這樣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不怕被你們玉林師兄超過太多?你們可比玉林入道早矣!”
景泉倒是機靈,感覺聽出言外之意,也不顧界文責備,忙問道:“師父,師兄下落是不是有著落了?”
界文並未迴答,隻是南眺一會,待收迴目光,說道:“玉林正跟隨一位世外高人遊曆,三年後應當會迴來。”
秋林與景泉兩人聽見大師兄消息便歡唿雀躍,界文見此則歎了口氣:“我與你們師祖不日將去往洛陽,你們和界武師父留在少林,當勤學苦練,不可辜負光陰。”
皇帝在何處,權力即在何處。於是皇室宗親、功臣勳貴便從長安移居至洛陽,以求聖眷不減。一時間王公侯伯、世家豪族便蜂湧而至洛陽,為各自家族置產辦業。
洛陽都城南廣北狹,凡一百零三坊。以洛水為界,西北為皇城,內置皇宮和各官署衙門。洛水之南均為民坊,兩岸架設數座橋梁以交通南北,其中最大最忙碌的便是天津橋。
之所以最大最忙碌,因天津橋溝通城南裏坊與河左皇城,是朝廷百官上下朝必經之路。在洛陽城,離天津橋近的地方,居住的不是達官就是貴人,而平民百姓所居,則離皇城遠遠的。
崇讓坊位於都城東南禺,裏麵的居民多是販夫走卒。即便如此,這些人能在都城內有片瓦遮身,亦屬成功之士。更多的,隻能在城南荒地上搭間茅棚做立身之所。
坊裏有一套一進院的宅子,算是該坊大戶人家。說是一進院,其實不過多了圍牆而已。
院內,一個身形魁梧的青年眉頭緊鎖正提溜著一台石鎖。這石鎖看著有四五十斤重的大小,但這人提舉在手中,卻不大費什麽力氣。
此人乃夏超,是原揚州長史夏敬之長子,朝廷追封夏敬之為臨淮開國縣男爵位後,由夏超承襲爵位。當初夏超想要參加平逆官軍以報血海深仇,最後被武後以給夏家留嗣為由攔了下來。
之後,夏超便將得到的賞賜置換了一所宅子,以方便在洛陽立足。
又過不久,徐逆繳首的消息傳來,宮裏則派了一個內侍過來祭奠慰問一番,其他卻並無表示。
就這樣稀裏糊塗地虛度光陰,夏超逐漸不耐煩起來,於是便托人打點,想找點事情做做,奈何在王公遍地的洛陽,人微言輕,身後無家族庇護,又實在拿不出多少金銀,以至於現如今隻好宅於家中無所事事。
去歲文舉加開了一屆恩科,而武舉卻無動靜。大唐武舉不像文舉有定例,什麽時候開,招多少,中舉之後如何安排,全隨武後心意,所以雖說夏超有心走武舉,但將來到底會怎樣,他心裏並沒有一點數,於是每日裏隻好拿這些石鎖、沙包撒氣。
“咚咚咚”聽到有人叩動院門,夏超抬頭望去,心道:“我這小院平時僻靜,從無訪客,今日這是誰來了?”
待開門一看,眼前站立的竟是妹妹,夏超不由大喜,便握著夏喬的手笑道:“你怎麽來了!宮中日常,可有人為難?”
夏超就剩這一個親妹妹,還在宮裏當值,而宮牆深重,最不是好相與之地,一個人在裏麵無依無靠,作為哥哥的如何能不牽掛?
兄妹兩便抱頭痛哭。待悲傷的情緒隨著鼻涕與眼淚同飛,兩人也逐漸意識到抱哭的行為並不妥當,便不自覺分了開來。
“你在宮中可辛勞?可食飽?可衣暖?”夏超收拾好心情便忙問道。
“哥哥無需擔憂,我在宮裏一切尚好,也未曾遭人欺負。”夏喬不欲兄長擔心則露出微笑迴道。
報喜不報憂,曆來是國人與家人相處之慣例。
見妹妹報平安,夏超點點頭,交代道:“宮裏人多嘴雜,忌諱頗多,你在宮裏當值,要尤為小心,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夏喬則點頭稱是,隨後則問道:“之前你來信說要考武舉,不知有何章程?”
夏喬的話讓夏超失了方才的興致,隻見他歎了一口氣道:“平常雖不忘勤練,但下科武舉何時再開則不得而知。”
見夏超一臉茫然,夏喬則捂嘴笑道:“妹妹這次過來,倒是奉著旨意。”
“哦,此話怎講?”夏超挑眉問道。
“天後知道你想考武舉,便讓我傳旨要你不可虛度光陰。”夏喬正色道。
聽了這道旨意後,夏超再次落寞起來:“原以為妹妹帶來了武後要擢升自己的消息,沒想到武後隻是要自己不可荒廢年華。自己有爵無職,除了每月按時領取微薄的例俸,就再無正經事可打發了。”
夏喬見兄長神情失落,又笑道:“還有個旨意,你要不要聽?”
夏超翻了翻白眼:“你是在消遣與我?快說快說!”
“我出宮之時,天後要你備好拜師禮。”
“拜師?”夏超一頭霧水:要拜誰為師?
望著兄長的一臉不解,夏喬則道:“哥哥,天後聽說你有心武舉,或是要為你延請武師。”
……
當晚,夏超臥在鋪上久久難以入眠:妹妹這次過來,帶了三條信息。其一,天後還記著我;其二,天後要為我延請師父;其三,武舉遲早要開!
想通其中關節,夏超躊躇滿誌,第二日聞得雞鳴,便起身至院中舉起石滾來。
就這樣過了兩日,夏超正舉著重,又聞扣門聲響,接著又傳來一句話:“臨淮縣男夏超,可在此處?”
夏超心中一動,趕緊上前開門,隻見門外站著數人,其中有兩人騎馬。騎馬者一人麵龐無須乃內侍打扮,另一人頭戴頭戴黑色襆頭,衣著綠色官服,其他則是隨侍。
“小子正是夏超,不知諸位大人是……?”夏超拱身行禮。
“你瞧,這小子身為開國縣男居然向我等行禮,倒是識趣!”這名內侍向綠服男笑道。
隻見綠服男點頭迴道:“是個懂規矩的。”
隨後一躍而下。
大唐內侍無品無級,衣著綠色官服的也不過六七品官階,而開國縣男雖是最低等爵位,但無論如何官秩也高於這兩人。
夏超向這兩人行禮,顯是令兩人受用,他卻不知道這兩人曾受令賜死過幾個王爺。
“臨淮縣男夏超接聖後手詔。”
“夏氏敬之,以忠報國,典冊所稱,感義捐軀,名節傳世。其子夏超,承繼忠義,是為典範。悉聞有意武舉,盡忠義勇。當擇名師,以助其力,以慰英靈。有大光明教主,來自西域,文武兼備,神功卓絕,是為良師。應擇佳期,行束修之禮,日後勤勉習武,以全忠勇赤心。”
待夏超接完旨,便要向綠服官員下跪拜師,卻被那人一把扶住。
“我大光明教非名教做派,無需動輒跪拜,此外我也非教主。”這人便向夏超娓娓道來:
“大光明教奉光明真神,唯教主得光明真諦,乃真神之奴仆,於世間之代表,上傳下達溝通人神。座下設十三使徒,傳教天下。其餘信眾一律以手足兄弟相稱,無貴賤之別。”
“我教主姓張諱昌之,乃天下第一等人物,悲天憫人,心懷天下受苦之眾,為聖後所倚重,位尊責重,自是無暇親授你武藝,今後你將隨我習武。”
夏超聽說今後隨這個綠衣男子授藝,便要再次跪拜,任被其攔下。
“你有心即可,倒不必多禮,咱們教內不興這個。”說著,綠衣男便摘下襆頭露出頭發。
見其並未束發,隻是將頭發盤在一側,用一支素釵夾起來,裝扮與常人有異,夏超方確信這大光明教不講究名教禮數。
“我叫馬司南,你稱我師兄即可。”馬司南笑著說道:“咱們教內排行不以入門先後為序,隻講究貢獻大小,智、力、功,權、錢,貢獻越大排行越前。將來你若能排到十三以內,便可獲教主親授。”
之後又講了些教內規矩,約好某日再會,一行人便揚長而去。
送好客,夏超則迴想了今日之事,暗暗下決心要抓住機會,將來好出人頭地。
…………
嵩山少林,兩個和尚正引著一個道士走向一偏院。
“年前一別,界文師傅身子可痊愈否?”那名道士問道。
隻見一個瘦高個和尚停頓躬身謝道:“已然無恙,多謝令師慷慨援手,感恩不盡。”
問話之人乃茅山白雲子首徒張太虛,答話之人是龍華寺法源大和尚之徒界文。去年界文在揚州兵亂時,身受重創危在旦夕,後為白雲子所救。
張太虛微微一笑便轉而道:“我這次過來是順道拜訪下法源大師,”
隨後便被領到法源跟前。一般說來大唐的出家人不留發須,但法源卻留有短短發茬,看上去灰白一片,隻有眉毛依舊濃黑。
張太虛走到法源跟前行禮寒暄:“大師別來無恙,瞅著氣色比年前好。”
法源也躬身迴禮:“多謝施主掛念,更謝令師慈悲。大恩不言報,隻好銘記在心。”隨後,便帶著界文界武向張太躬身虛行禮。
張太虛哪敢代師受禮?隻好側身,接著扯開話題:“我這次來隻是順路帶個消息,免得大師牽掛玉林小友。”
隨後張太虛便將師尊辭去茅山掌教的來龍去脈詳說一遍,直到最後將其師尊大概去向告之法源。
聽了張太虛一席話,法源思索片刻便點頭道:“也好,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玉林由令師帶著遊曆江湖,是其緣分,必將受益匪淺。”
送走了張太虛,法源將界文界武叫到一起:“我已無牽掛,不日將啟程去往神都,”
該去的終歸要去,法源數次拒絕進京,雖然去年同意進京,但拖延至今,仍滯留嵩山,已惹武後不快,如今玉林已有妥當安置,法源便不再推脫。
見兩個徒弟唱喏,法源又道:“你們留在少林,我獨身前往即可。”
兩徒弟聽到法源要撇下眾人獨身前往洛陽,如何不明白其師用意?
兩人便一齊勸道:“譯經事務本就繁重,師父常常廢寢忘食,若無人照顧,長此以往虧空精氣,無益師父身體,亦不利於譯經大業。”
一番勸說之下,法源才同意由界文隨同侍奉,而界武則留在少林帶著秋林和景泉二徒。
院外大鬆下,秋林和景泉正裝模作樣地做著功課。
“二師兄,你說師父他們到底找到了大師兄沒?”景泉問道。
去年兩個師父外出尋找大師兄,一去半年,最後空手而歸,問其所獲,卻語焉不詳,也不知他們葫蘆裏賣的什麽藥。
秋林搖了搖頭,不置可否。
“也不知他身體如何了……”
兩人正閑聊,突然傳來界文師父的責備:“就知道偷懶!”
“業精於勤荒於嬉,你們這樣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不怕被你們玉林師兄超過太多?你們可比玉林入道早矣!”
景泉倒是機靈,感覺聽出言外之意,也不顧界文責備,忙問道:“師父,師兄下落是不是有著落了?”
界文並未迴答,隻是南眺一會,待收迴目光,說道:“玉林正跟隨一位世外高人遊曆,三年後應當會迴來。”
秋林與景泉兩人聽見大師兄消息便歡唿雀躍,界文見此則歎了口氣:“我與你們師祖不日將去往洛陽,你們和界武師父留在少林,當勤學苦練,不可辜負光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