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今宜昌)的郭洲碼頭,力夫來往,熙熙攘攘,一派繁忙景象。


    “我這船五百石,雖不如那些兩三千石的貨船宏偉雄壯,但卻能穿三峽而上。”李客指著貨船笑著向白雲子炫耀。


    當初從江州(今九江)逆江而上,到夷陵近一千八百裏水路,雖時遇風阻,但江麵相對平緩,途中偶有急灣險灘,統共隻用了不到兩個月時間。隻是船不大,在洶湧急湍的河段上會稍顯顛簸,大人倒好點,畢竟都是有功夫的,那個幼童則暈船暈的厲害,一路吃了不少苦頭。李客擔心白雲子他們要換船,便解釋道:


    “由此地逆江而上,再過不久便到了西陵峽,長江三峽自此開始,七百裏三峽無數險灘暗礁,可謂‘入峽水漸曲,轉灘山更多。’有些河段水麵湍急,淺底又多暗石,銳石牢固,一不小心便撞穿船底,是以兇險萬分,故非輕舟不可上下,而那些大船是不可能上下往來的。”


    白雲子則點頭道:“原來如此,怪不得你在此售出不少重貨!”


    李客乃蜀商,經年往返蜀楚兩地,以輸送兩地物產,對大江所知熟稔。


    船行三十裏,晚泊平善壩。李客將舟師篙工叫到一起,道:“諸位常年往來大江,都知曉三峽險惡,今夜大家夥吃飽喝足,好好休整一番,明日起當齊心協力、同舟共濟,待過了瞿塘峽,某另奉酬金。”說完又推出數壇陳釀和十多盤鹵食。李客的慷慨引得眾人紛紛叫好,隻聽他們叫道:“東家放心,咱們必全力以赴。”


    待到第二日五更時,便解船出發。期間見夾江千峰萬嶂,有竟起者,有獨拔者,有崩裂欲壓者,有危石欲墜者,有橫裂者,有直坼者,有凸者,有凹者,西望重山如闕,草木青蒼,一條大江豎出其間。真可謂“千奇百怪不可描畫,超勝絕妙難以言語”。


    白雲子見到此番景象,不由感慨:“唯天地神力方得此造化之功,非人力所能斧鑿。”轉頭便對玉林道:“可見世間之山有雄險奇秀,乃千姿百態,人有善惡正邪,亦是如此,這便是自然天道,理當順之、應之!”


    直到傍晚才到了下牢關,期間不過行了三十裏路,便在此處泊船過夜。


    又過了三十裏到了扇子峽,李客手握折扇指著兩岸山巒,笑道:“此地重山相掩,正如一副屏風扇,故名‘扇子峽’。”


    隨後又遙指左前一山腳,笑道:“你們瞧,像不像個蛤蟆?”


    玉林伸頭望去,果見一臨江大石,形如蛤蟆,其頭鼻吻頜更是惟妙惟肖,更絕秒之處在蛤蟆口鼻恰有一條水線流入江中,像極了正在吐水。玉林不由歎道:“天地造物之巧,竟有如此者!”


    李客則笑道:“聽說此蛤蟆曾助夏禹治水有功,其中故事倒不得而知。”


    言者無心,白雲子卻靈機一動,對著身邊玉林道:“近日所見,不妨牢記。”


    玉林點點頭,見有船夫拋錨,便問道:“觀天色尚早,為何早早於此泊船?”


    李客則答道:“太陽已西落,前方不遠即至黃牛峽,彼處峰迴路轉、湍險可畏,無平靜處可泊,且山高峽深,天色暗得早,不如泊於此處。”


    又見玉林神情頗不以為意,便笑道:“弟不急朝夕,以平安為要。這黃牛峽有一民諺,叫‘朝見黃牛,暮見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你可知何故哉?”


    “早上見黃牛,晚上見黃牛,三早三晚,黃牛如故……難不成黃牛峽黃牛遍野?”


    玉林哪裏想得明白?隻好連連搖頭。


    李客則賣起關子故作高深:“到時候你就知曉啦。”


    到了第二日,待船行至某處,李客指著南岸一排陡峭石壁,道:“諸位請看,那像不像黃牛?”


    眾人沿其所指望去,果然,山頂絕壁有一處顏色赤黃,其狀若牛,更巧的是有黑跡如人形,其頭戴帽,腳並立,站於牛前,恍若牽牛者,引得眾人一片驚歎!


    仿佛很滿意眾人表現,李客道:“傳說這黃牛曾佐大禹浚川,其前所立之人便是夏禹!”


    白雲子再次望向黃牛,麵上漸呈肅穆。而玉林聽到眼前景象竟與大禹有所關聯,也沉思起來。


    貨船艱難行進,黃牛也逐漸來到頭頂,白雲子和玉林兩人也不嫌累,一直仰頭觀著那一牛一人。其他人新奇一時,但見這兩人看得專注,也不打擾便各自散去。


    黃牛峽九轉十八彎,呈數個“之”字,大江夾於兩岸峽間,同樣蜿蜒曲折。兩人看著人牛景象,漸漸發現端倪。


    原來隨著木船行進,觀看的方位和角度也不斷變化,兩人竟發現那牽牛者的立姿也變化起來。


    “好熟悉的感覺,可又說不出來……”玉林暗生焦急。


    “禹步!”白雲子提醒道。


    “是了!”玉林如夢初醒:“沒錯,其形神恰似禹步!”


    玉林再仰頭觀望,又漸生疑竇:那石壁之人腳步變換與我禹步形神兼似,卻多了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


    想不通便繼續觀察,越觀察越確定存在異同。就這樣看了兩日,時不時迴望黃牛,直到石人被峭壁遮擋,再也看不見,方知木船已過黃牛峽。


    白雲子見玉林依舊迷惑,便道:“那人姿態多了一個“沉重”的‘沉’意。”


    “沉?”


    玉林想起當初師祖曾說過:上古大禹治水,以跛足厘定高山大川,借神力踏出水道,浚通百川東流入海……


    想了一日一夜,玉林依舊未想明白。這一幕,白雲子看在眼裏,也不在意,任其出神思索。


    …………


    “前方即是新灘,此灘水淺浪急,遍布暗石,是以水洶石亂、瞬息覆溺,其險惡名冠三峽。大家需下船陸行,船則交由牽夫拖曳方可迎江而上。”


    果不其然,這新灘兩岸正等著不少纖夫,隻見他們都打著赤膊,膚色古銅,肌肉虯起,個別人穿著破爛的草鞋,其他人則光著腳板,且個個腳板粗壯,顯然是常年於此挽船過灘,以為生計。


    李客上前經過溝通,雇了十幾個纖夫,加上船夫力工總共三十多人。待船首拴上一條主繩,主繩再分出三十多條支繩,三十多人沿主繩左右並排,各自將支繩套在腰肩,便沿著河岸齊拉纜繩,而船首船尾則各有一人將長篙頂在岸邊礁石上,以控製方向。


    行至艱難處,眾纖夫躬身埋頭,艱難在岸邊亂石上行進,這時,有人叫起了號子,眾人便隨著號子的節奏一步一步往前挪動。


    玉林在一旁看去,見纖夫們行進在鬆軟沙地上時,他們身子前傾,雙腿交替用力,每踏出一步,便留下一個深深的腳印,仿佛腳下生根。


    刹那間,玉林豁然開朗:“沒錯!是‘沉’!禹步之最精妙之處在於‘沉’,‘沉’則力從地起!”


    於是玉林默默雙腿微屈,再而運氣沉至兩腳,再低頭一看,果然留下腳印!


    玉林欣喜萬分,正要找白雲子訴說心得,卻突然聽到石子蹦撞之聲,而眼角則瞥到身旁纖夫滑倒在地,再定睛一瞧,整個纖夫的隊伍開始歪歪倒倒。


    原來一個纖夫踩上一塊歪倒的石頭,滑了一跤,而其前者想拉扯他起身,這樣一來,使整支隊伍失去了平衡,若隊員都摔倒在地,則無力拖曳致纜繩脫手,而貨船必覆!


    見情況緊急,玉林一個箭步躍至滑倒的纖夫處,接著將其繩索挽在自己肩上,隨後雙腿微屈,再運氣沉至腳上,便竭盡全力牽引繩索。


    就在玉林使出力氣的瞬間,纖夫們突覺身上的繩子一輕,便趕緊調整好姿態,方維持住平衡。


    而剛才滑倒的纖夫立起身向玉林致謝:“小兄弟真是神力,若沒有您的相助,恐出大差錯!”


    玉林笑了一笑:“無妨,舉手之勞。”再看向自己留下的腳印,竟發現深達寸許!


    「本篇參考了《入蜀記》、《吳船錄》、《讀史方輿紀要》等關於古代三峽的資料。


    這幾本都是好書,喜歡曆史文化的,不妨拿過來看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武唐風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付庸楓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付庸楓雅並收藏武唐風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