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家興在村委會召開兩委擴大會議,會議上村主任苗誌旺問戴家興:“書記,開一個水果加工廠需要多少錢?”


    戴家興說:“開一個水果加工廠需要多少錢取決於許多因素,如工廠規模、設備、場地租金、人員工資等。選擇一個適合的場地是開水果加工廠的重要一步,水果加工廠的規模取決於您的業務需求和目標市場,規模越大,需要的投資也就越多。


    水果加工需要各種設備,如清洗機、去皮機、切割機、包裝機等,設備的選擇取決於俺們的加工需求和產品類型,設備的投資金額可以從幾萬元到幾十萬元不等。水果加工需要雇傭專業人員,如加工師、包裝工、質量檢驗員等,人員工資取決於所在城市、人員數量和工資水平,還需要考慮一些其他費用,如水電費、物料費、運輸費等。


    總的來說,開一家水果加工廠需要投資的金額較大。如果想了解更詳細的信息,可以諮詢相關專家或行業協會,以便做出更準確的預算。同時,也需要製定一份詳細的商業計劃,包括市場分析、產品定位、銷售策略等,以便更好地規劃投資和經營策略。”


    “書記,加工廠是分成怎麽算?”苗誌旺又問戴家興。


    戴家興說:“俺想以土地入股算,各位看行不行?”


    “行,這是最合理的,俺們不占便宜也不讓投資方吃虧,公平合理。”村民代表苗福田說。


    “書記,俺們不能單方獨斷,要合理解決,本著互惠互利共贏的目的,如果俺們太貪心了,那麽投資方會不幹的。”黨委委員戴家超說。


    “俺們可以坐下來與投資方詳談,現在沒有具體方案俺們不好表態。”文書沈文強說。


    “行,文強做合作意向書,下次會議俺們再做表決。”戴家興說。


    “書記,好的。”沈文強答道。


    “大家夥仔細琢磨琢磨,眾人拾柴火焰高,俺們要抓住這次機會,爭取加工廠早日建設,不要拖拖拉拉的,這樣對咱和人家都不好。”戴家興說。


    “是,書記。”眾人答道。


    “主任有什麽要說的?”戴家興問苗誌旺。


    苗誌旺說:“沒有。”


    “一會都到我家喝酒去,有什麽問題可以在桌麵上提問徐總,酒桌上好說話嗎,散會。”戴家興說。


    戴家興的妻子王靜芳備好一桌子酒菜,戴父戴本初對戴家興說:“兒啊,不管加工廠的事情到什麽地步,不能虧了村裏,也不能虧了你兄弟,咱做人要講良心。”


    “是,老爺子,我一碗水端平。”戴家興說。


    “你們喝酒我不參加了,你不能慢待了你兄弟他們,人家千裏迢迢地來,又為俺們村做了那麽多好事,不能讓人寒心。”戴本初說。


    “老爺子,您放心,我不會做糊塗事。”戴家興說。


    戴老爺子剛剛出去,苗誌旺領著沈文強拎著煙酒來到,戴家興問:“你這是做什麽?”


    苗誌旺說:“書記,為了村裏的事情,不能讓你一個人破費,我做主買了‘貴人道酒’和‘沂蒙山煙’,用的是公款,村裏辦事用公款不違章。”


    “好吧,在村務公開欄要公示。”戴家興說。


    “是,書記。”沈文強答道。


    眾人陸續到來,戴家興對眾人說:“家庭聚會,你們可以開懷暢飲,也可以暢所欲言,不用扭扭捏捏的像個娘們。”


    “哥,我大爺呢?”戴家超問戴家興。


    戴家興說:“去二爺爺家聽‘柳琴戲’去了。”


    “二哥,什麽是‘柳琴戲’?”徐誌凱問戴家興。


    戴家興說:“這個問你主任大哥,他懂。”


    苗誌旺於是清了清嗓子說:“柳琴戲是sd省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柳琴戲因用柳葉琴伴奏,也稱‘柳琴書’,清末產生於sd省臨沂、棗莊一帶, 1953年正式定名為柳琴戲。柳琴戲形成於清代中葉以後,主要分布在山東、江蘇、安徽、河南四省接壤交界地區。柳琴戲的來源是以魯南民間小調‘拉魂腔’為基礎,受當地柳子戲的影響發展起來的。柳琴戲曲調流暢活潑,節奏明快,並有多種花腔,謂之‘拉魂腔’。


    2006年5月20日,柳琴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4-63,保護單位為臨沂市柳琴戲傳承保護中心、zz市柳琴戲保護傳承中心。”


    “苗大哥,柳琴戲有什麽曆史淵源?”徐誌凱問苗誌旺。


    苗誌旺說:“聽老輩人講,柳琴戲形成的時間應該是清朝道光至鹹豐年間,即1820年至1860年前後,距今兩百年左右。其藝術形式的源頭和發源地主要有四種說法:


    一是山東的臨沂說。據清朝乾隆二十五年編撰的《沂州府誌》卷四中記載:‘邑本水鄉,村外之田輒目日湖。十歲九災,所由來也。而遊食四方,浸以成俗。初猶迫於饑寒,久而習為故事,攜孥擔橐,邀侶偕出,目日逃荒,恬不為怪。故蘭郯之民幾與鳳陽遊民同視,所宜勸禁以挽頹風。’根據這一記載,再加上一些老藝人的迴憶和臨沂曆史曾流行柳子戲和肘鼓子、花鼓等與柳琴戲有淵源關係的說唱藝術等原因,許多專家學者認為,柳琴戲起源於山東臨沂。


    二是山東棗莊滕縣的武氏兄弟說。傳說在一百多年之前,山東滕縣東門外,有一家姓武兄弟,他們擅長當地的‘鑼鼓銃子’,其後他們嫌鑼鼓銃子單調不好聽,便改唱隨心所欲的‘怡心調’。因武大和武二原是唱‘周姑子’出身的,所以群眾都稱他們武大周姑子、武二周姑子。其後武大和武二的門徒為了尊敬師傅,避叫他們的名諱,便把周姑子改稱''拉唿腔’,即拉魂腔。


    三是山東滕縣東郭鎮蘇樓村蘇家班說。這一說法提出的時間是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比上述三種說法都晚了許多,而且也沒有係統的論證文章,但是這一說法卻大有後來居上之勢,其原因是因為這一說法是建立在一係列的證據鎖鏈和比較客觀、科學的邏輯推理之上。這一說法最早的主張者是zz市戲劇研究室的呂傳誠先生。他因主持《棗莊文化藝術誌》的編撰工作,在發掘文化藝術史料的過程中,發現了柳琴戲起源的線索,並在大量的、鍥而不舍的調查研究工作的基礎上,提出了柳琴戲起源山東滕縣東郭鎮蘇樓村的說法。


    四是蘇北的海州說。據說在明末清初時,蘇北海州等地的民間流行著兩種曲調,一種是在收獲的季節裏,農民為了抒發喜悅之情,根據當地所流行的秧歌、號子,創造出一種叫‘太平歌’的曲調。另一種是當地的獵戶們在狩獵之餘,根據當地流行的民歌、號子,並結合當地的山川景色和自然音響形成的一種叫‘獵戶腔’的曲調。後來當地的三位民間音樂愛好者把‘太平歌’和‘獵戶腔’糅和到一起,並不斷地加工潤色,再把當地的民間傳說編成易於演唱的故事,進行演唱,從而形成了‘拉魂腔’。


    在清朝末年至民國初年,隨著大量的柳琴戲班社的建立和柳琴戲伴奏手段的日益完善,柳琴戲藝術已全麵進人了它的成熟期並開始登陸城市,逐漸走向繁榮。


    清朝同治年間至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僅山東滕縣和嶧縣境內的有名有姓的柳琴戲班社,就多達一百多個,至於那些由一家一戶或兩三個人組成的無名無姓的流浪戲班,幾乎每個村都有三五個。那時候在滕縣和嶧縣的廣大農村,到處飄蕩著‘拉魂腔’的旋律,給廣大農民群眾帶來了無窮的樂趣。


    清末鹹豐至光緒年間,柳琴戲就被流浪遊食的藝人們帶到了流布區域的各地,完成了它的流布區域的拓展。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由於各地的風俗習慣和方言土語的不同,柳琴戲又逐漸形成了不同的地域特色。


    柳琴戲,原稱拉魂腔、拉後腔、拉唿腔等。 1953年,在xz市柳琴劇團建團前夕,經有關領導和專家共同研究,決定根據其柳葉狀的伴奏樂器,把它改稱為柳琴戲。 1954年,在上海舉行的華東區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期間,與會的專家學者一致認可了這一名稱,正式把它定名為柳琴戲。”


    “苗大哥真是博學多聞,小弟佩服。”徐誌凱說。


    “那裏,我也是道聽途說,至於對不對我就不知道了。”苗誌旺說。


    “既然幹老子去聽戲,那咱們開始喝酒,苗大哥上座。”徐誌凱說。


    “不行,客為大,您與劉兄弟上座。”苗誌旺說。


    “苗大哥,都是自家兄弟,您年長,上座。”戴家興說。


    “恭敬不如從命,劉兄弟與徐兄弟,俺們坐在一塊。”苗誌旺說。


    “好,我們聽苗大哥的。”劉福全與徐誌凱一左一右坐下說。


    “家超倒酒,文強倒水。”戴家興說。


    “是。”二人答道。


    “文強,意向書做的怎麽樣了?”戴家興問沈文強。


    沈文強說:“大綱我列出來了,細節有待研討。”


    “你先說個大概,讓徐總聽聽。”戴家興說。


    “是,書記。”沈文強答道。


    沈文強滔滔不絕地說出三章七條二十一款,徐誌凱聽後暗自點點頭,等沈文強解釋完,徐誌凱說就照這個意思辦,具體細節交由梁玉紅與辦事員協商。


    是晚,眾人開懷暢飲,除了徐誌凱保持清醒,其餘的人帶著濃濃的酒意離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難得糊塗的愛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作家tY8lvv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作家tY8lvv並收藏難得糊塗的愛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