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生死


    上一節說,【我】是生命宇宙,【我】是一種視角,而且一直是,永遠是。那麽人們所說的【生死】又是什麽呢?


    注意,在視角學中,有一個最重要的法則是永遠不會改變且需要始終銘記的——一切皆是視角。


    【我】是一種視角,【生死】也是一種視角。


    當【我】了悟到【我本無我】【我隻會變化而不會來去】的時候,就可以同時了悟到,【生死】其實僅僅是一種錯覺,同時也是一種視角——被生死假象深深迷惑的視角。


    在此,我們先以生命宇宙觀中的【非全量生命宇宙】為例進行解析,因為【非全量生命宇宙】代表了大部分人類生命的狀態。


    【非全量生命宇宙】由【心-視角-視界-世界】構成。這時,【心】是生命宇宙的主宰。隻是因為缺乏究竟超越的智慧,所以此時的【心】仍然是迷惑的。其中最大的迷惑就是【我】和【我】之【生死】。


    在這種迷惑的視角中,【我】在某一個時間點,在【世界】裏出生,然後逐漸長大,然後又漸漸老去,最終離開這個世界,即死亡。出生為生,離開為死。生之前,沒有我,死之後,也沒有我,我就生活在生死之間。


    但這種看法和觀念經不起深入地透視——關於透視的方法,最典型的視角就是佛教中緣起性空的智慧。


    在小乘的觀法中,先是逐一地在組成身體的各個局部中尋找【我】,比如頭發是不是我?四肢是不是我?五髒六腑是不是我?骨頭是不是我?肌肉是不是我?然後在如是思維:如果每一個部分都不是我,那麽它們合在一起仍然不是我。所以,死亡的時候,隻是這個身體的壞滅,我卻不會跟著身體一起壞滅,因為我本來就不是身體。


    然後再深入一步的觀法,是觀與心理和精神方麵有關的各種現象,比如情緒、感受、情感、思想、觀念、行為、語言等等。情緒是我嗎?比如高興是我嗎?憤怒是我嗎?這裏的觀照比較細微,需要深入進去仔細甄別。最後就會發現,情緒不是我,感受也不是我,所有這些與心理和精神有關的現象,都不是我。這些現象發生在【我】之中,但卻不是【我】本身。因為這些現象,都是在因緣而起,因緣而散,就像天空中的雲彩。


    當【我】陷入到這些無常的現象中,迷於其中的時候,不管是喜愛、貪戀,還是討厭、憤怒、恐懼,【我】都會成為這些現象的奴隸,深深被其束縛而不得自由。


    所以,通過對身心內外一切現象的觀照,徹底看清這些現象無常、無我、因緣而生因緣而滅的真相時,【我】就逐漸擺脫了對各種現象的執著,而獲得了內心的寧靜、寂靜、清淨、安詳、自在、自由。


    身體的生死,已經被徹底地看清與【我】無關,所有心理和精神現象的變化,也已經徹底地看清與【我】無關。


    而我們關於自我的認知,總是與身體和各種心裏、精神現象有關,但現在已經明白,所有這些現象中都沒有【我】。


    注意,這時還需要放下的一種執著,就是對【我】之“名”的執著。如何破除這種執著呢?這需要進入深入的禪定狀態,這種禪定的狀態中,沒有妄念生起,但依然保持靜靜地觀照,然後對這個狀態的自己不再命名,不再定義,不再以【我】來名之。隻是本然如是地體會那個本自寂靜本自清明的狀態,並安住在這個狀態中,致力於始終安住於這個狀態,不被外界發生的事幹擾。


    對於此狀態安住的時間越長,越是能體會到一種本然的無我——即【我執】消散後的狀態。不僅如此,還能深切地體悟到,這個狀態是所有生命本然的狀態,沒有你我他的區別。這時就會明白,【無我】的狀態才是生命最好的狀態。而所有的痛苦煩惱,皆因【我】而起。有我即有漏,無我即無漏。有漏皆苦,無漏即樂。


    大乘的觀法中,則以小乘的觀法為基礎,進一步深入地體會【法無我】。


    【法】,可以涵括宇宙間所有一切現象,物質現象,精神現象,生命現象,文化現象,還包括佛法本身。


    【法無我】,其觀照的主要視角依然是【緣起性空】。首先觀照【萬法因緣起,萬法因緣滅】。沒有任何一法能夠【緣起性空】的視角下永恆不變。經過這種觀照,就會了悟一切萬法的空性本質,從而不再執著萬法為真實。然後觀照【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其實,這正是一種視角學的觀法——心視角的觀法。隻是視角這個詞是現代攝影技術興起後才誕生的一個新詞。古代沒有視角這個詞。但佛陀的教法中滲透了視角的智慧。緣起性空即是一種非常偉大而智慧的視角。各種不同的觀法,其實就是通過不同的視角去開啟人們超越原有視角的智慧。


    新的視角必定帶來新的看法,有了新的看法,原有的看法就必然會改變。不斷地用新的視角去看見更多、更深的真相,就會一步步破除固有的視角所形成的執著。


    所謂牢籠,所謂束縛,本質上就是深陷在原來固有的視角中,看不到世界和生命還有更多、更深的真相。所以佛陀在覺悟了世界和生命的究竟真相後,創造了大量的引導人們走出原有視角的新視角。借助這些新視角,人們隻要如法觀照,很容易就能發現自己原有視角的相對性、局限性、缺陷性。當人們的視角改變了之後,生命的“視界-世界”也就隨之改變了。


    【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其內涵就是視角學的核心智慧——一切皆是視角。有什麽樣的視角(心),就會看見什麽樣的視界(法)。視角生則視界生,視角變則視界變,視角滅則視界滅。


    將這一點觀照清楚後,所有觀修的重點就不再放在【法】上而是轉移到【心】上。


    轉移到【心】上後,就需要深入地觀照【心】本身,觀照【心】的狀態。


    到這一步後,重點來了。首先是【觀心無常】。比如妄念紛飛時,比如各種情緒情感生起時。這時就可以體悟到【心】的無常性。注意,這種觀是在禪修訓練中的觀。是在【止】和【定】的基礎上的觀,所以隨著修行功夫的提升,心的狀態會逐漸從散亂變得寧靜。紛飛的妄念會逐漸消散,內心會逐漸變成寧靜、寂靜。這種狀態下觀與悟就顯得非常重要。【心】雖然是無常的,可是那是妄想的心。當妄想消散之後,【心】就沒有了生滅。雖然沒有生滅,但依然有觀照。


    這是觀的重點即為此妄念消失後的【無念之心】的【超越性】。對於這種【超越性】,龍樹菩薩用【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去】來概括。此內容,正是對這種【超越性】的觀照與體悟的內容。妄念消失後的無念之心,已經沒有了生滅相,所有不生不滅。不斷不常,則這種狀態既不是斷滅,也不是恆常。因為清明的觀照一種都在,所以不是斷滅。不是恆常,是因為這種無念之心隨時都可以隨緣生起念頭。即使生起了念頭,念頭也隻是一種幻化之相,了無實質。所以心雖然會變化,但本體究竟無生無滅。會變化,所以不一,本體究竟無生無滅,則不異。念頭之生滅來去僅僅是表麵現象,心之本體沒有生滅,也沒有來去。通過深入地觀照,將心之本體的超越性徹底觀照清楚,這時就可以清清楚楚地照見本心的真麵,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無增無減,無垢無淨,能生萬法。最後還有一步,對觀照本身的觀照。觀,正是心之自觀。心的本體之超越性,正是觀之本體的超越性。心的本體無生無滅,觀的本體亦無生無滅。心為觀之體,觀為心之用。心之本體,了無實質,無形無相,猶如虛空。能觀之性卻是這虛空之心本自具足之性,若無能觀之性,何名為心?所以,心之體性空與心之覺性明是同時倶足一體無分的。什麽是觀?什麽是覺?什麽是能覺之性?其實它們都是視角之異名。


    在對【心】之【明空之性】徹底觀照和體悟清楚明白之後,【生死】還什麽真實的意義呢?生死,其實就是現象的變化。一個現象的產生,名曰生,一個現象的消失,名曰死。而所有的現象,都是映照在【視角】中的【視界】,視界不管如何變化,【視角】皆始終超越其上,未曾生滅,未曾來去。視角也會變化,但視角之本體卻在變化中始終不變。變化,正是視角的智慧妙用。


    在視角學中,超越於一切變化,於一切變化中始終不變的視角本體,名之曰超級視角。以超越的智慧觀照一切,照見一切現象皆在超級視角中生滅來去,而超級視角本身無來無去無生無滅,這種智慧以及這種智慧的觀照,皆名超級視角。換句話說,超級視角的體、相、用,皆以超級視角名之,這一點也是超級視角的不共特色,隻此一家,別無分號。


    上麵主要是以佛家傳統觀法為脈絡,說明了【生死】是如何一步步被打破、被超越的。那麽如果以視角學本身的方法,又是如何打破和超越生死幻相的呢?


    首先說明一點,所有的觀法,都是視角之觀,都離不開視角。所以上麵所說的方法同樣是通過視角之觀照逐步打破和超越生死幻相的方法,不過由於這些方法比較古老,所以可以名之為古典視角學方法。在科技如此發達的新時代,視角學與時俱進,結合現代科學研究成果,提出以下幾種新的觀照方法——也是新的視角,供感興趣的朋友們參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空心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明空如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明空如月並收藏明空心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