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超級視角與西方主要哲學思想的關係


    超級視角,作為生命宇宙之本體,同時也是生命哲學之生命視角哲學之本體。


    視角學,全稱為生命視角哲學,其世界觀和生命觀為生命宇宙,而生命宇宙之本體為視角。


    這裏的視角有兩層含義,在非超越層麵,名之曰視角,在超越層麵,名之曰超級視角。


    西方哲學主要思想流派,從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大類,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其他各種思想,大體上都可以納入這兩類思想之中。


    唯物主義之本體論可以用【客觀實在】來表示,唯心主義之本體論可以用【絕對意識】來表示。


    而在視角學範疇中,與【客觀實在】對應的是【視界-世界】,與【絕對意識】對應的是【心-視角】。


    它們之間並非不能相容,在視角學範疇中,它們皆是生命宇宙的一部分。沒有獨立於【心-視角】之外的【視界-世界】,同時也沒有獨立於【視界-世界】之外的【心-視角】,它們之間可以相對獨立,但沒有絕對獨立,本質上而言,它們是一體全息的關係。


    雖然如此,從認知活動的主體性來說,【心-視角】居於主導地位,視角決定視界、世界,而視界、世界是視角的反映。


    作為生命宇宙本體的超級視角,既不唯心,也不唯物,而是同時含攝心物,化現心物,統領心物。


    在視角學智慧的觀照下,一切皆是視角。心是一種視角,物也是一種視角。主觀是一種視角,客觀也是一種視角。物質是一種視角,意識也是一種視角。能夠照見這些視角的,同樣是一種視角。


    當我們去梳理東西方哲學思想發展史的時候,就會發現,每一種不同的哲學思想,其實都是不同的視角。視角不同,所見即不同。隨著視角的不斷深入、變化,哲學思想也在不斷地深入、變化。可以說,視角的變化是其哲學思想變化的先導。每一次哲學思想的創新,其實都是視角的創新。


    視角學,並不去探討每一種具體的哲學思想的高下與深淺,而是從視角學獨有的角度去觀照哲學思想變化之先導——視角的變化。


    以視角學的基本思想而言——當然,視角學本身也是一種視角——所有的視角都是平等的,平等而不等效。


    從視角學的角度,我們可以看一看西方哲學思想的變化。


    古希臘羅馬哲學階段:


    1、以探索和思考【宇宙本原——客觀真理】的自然哲學思想,大體可以歸納為四類:


    1)以某種物質元素作為宇宙本原的哲學思想。比如,以【水】【火】【土】【氣】等作為世界本原等;


    2)以某種物理概念作為宇宙本原的哲學思想。比如,以【種子】【原子】等作為世界本原等;


    3)以某種抽象邏輯形式作為宇宙本原的哲學思想。比如,以【數】作為世界本原等‘;


    4)以某種抽象概念作為宇宙本原的哲學思想,比如,比【存在】作為世界本原等。


    2、在上述哲學思想基礎上,側重研究【人】本身的哲學思想,大體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類:


    1)側重於人對真理的認知:比如【一切同樣真】【一切同樣假】【存在著客觀真理,認識真理也是可能的】等;


    2)側重於人的道德屬性:比如【真正的知識是從具體的道德行為中尋求各種道德的普遍定義】等;


    3)側重於發展人類思想中的抽象理念:比如,柏拉圖的【理念論】,亞裏士多德的【形式邏輯】理論等;


    4)側重於研究人的存在與生死問題:比如,伊壁鳩魯學派的人死魂滅論,此學派也常被歸納為唯物主義和無神論派。


    5)側重於人類倫理學研究:比如,斯多阿學派的【宿命論】【禁欲主義】【悲觀主義】等。


    中世紀哲學


    中世紀,宗教神學占據主體地位,“哲學淪為神學的婢女”,此階段主要哲學思想包括:


    1)為宗教神學信仰提供理性解釋,研究內容包括神學本體論、精神實體、普遍與個別之關係等;


    2)經院哲學中,唯名論與實在論關於共相與個別的爭論,體現了對思維與存在這一哲學基本問題的論辯;


    3)宗教神學。宗教神學同樣是一種視角,即神學視角。在神學視角中,【上帝(神)】是所有一切存在的終極本體。


    西方近代哲學第一階段


    在經曆漫長的神學思想統治之後,於近代迎來了【人的覺醒】,自然哲學、人文主義等開始成為西方哲學思想的主流。


    1)人文主義:主張以人為中心,一切為了人的利益,反對靈魂不朽之說和禁欲主義。


    2)自然哲學:主張用經驗觀察的【科學方法】代替經院哲學的推演方法。包括物質永恆說、宇宙無限論、單子論等。


    西方近代哲學第二階段


    這一階段,哲學的注意力集中在認識主體與認識客體的關係方麵,形成了經驗論和唯理論兩個派別。同時這兩個派別又由於唯心與唯物的差別各分為兩個細分派別。


    1)唯物主義經驗論:以f.培根和洛克為代表,認為後天獲得的對外部世界的感覺是認識的來源,感覺是可靠的。


    2)唯物主義唯理論:以b.斯賓諾莎為代表,認為認識的對象是客觀存在的自然界,但是隻有理性才能把握它,感覺經驗不可靠。


    3)唯心主義經驗論:以巴克萊和休謨為代表,認為【存在就是被感知】。


    4)唯心主義唯理論:以笛卡爾和g.w.萊布尼茨為代表,認為【隻有在一個完全清楚明白無可懷疑的公理的基礎上,經過理性認識能力進行清楚明白、準確無誤的推理,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識。】此派著名觀點還有,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天賦觀念】等。


    此階段還有百科全書派的【唯物論】等。


    西方近代哲學第三階段


    此階段也被成為【德國古典哲學】階段,主要代表有康德、j.g.費希特、f.w.j.謝林、黑格爾和費爾巴哈。


    1)康德


    康德主要哲學思想有,【知識的普遍必然性】【批判哲學的認識論】【先驗感性論(感性直觀)】【先驗分析論】【先驗辨證論】【實踐理性的公設(幸福他律、道德自律)】等;


    康德第一次針對哲學是如何認識世界的,以及對哲學的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等,從更高的視角進行審視,從而使對【哲學】本身的研究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標誌著西方哲學思想體係開始走向成熟。


    2)費希特


    費希特在康德哲學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絕對自我的概念。這個絕對自我,不是經驗的自我,也不是先驗的自我,而是所有自我意識中的先驗要素。這種自我意識提供了所有認識的先驗根據,是一切知識和經驗實在性的根據和先驗的源泉,也就是認識論和知識學中的最高根據和出發點。在這裏,他將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融為一體,並給予了自我一種相當高的地位,賦予了自我創造性行動的可能。


    非常讚歎費希特獨特的視角與智慧,其【絕對自我】與視角學的【超級視角】有著某些相近之處。但【絕對自我】這一概念,仍深深地受限於西方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二元思維模式。或者說,費希特的【絕對自我】雖然有著打破二元對立的強烈意願,但是由於其缺乏終極超越的智慧,使得其【絕對自我】看似完成了從二元到一元的突破,但其實並未真正的完成。如果費希特對於老子的【無為】智慧或者佛陀的【空性】智慧有所了解,那麽就不會止步於【絕對自我】,而是進一步打碎【絕對自我】,完成真正的超越。費希特的【絕對自我】,本質上與【上帝】是一迴事。隻是作為人類,可以將【絕對自我】作為自我實現的目標,而【上帝】,則隻能是人類融入其中的目標,而不能是直接成為其的目標。


    3)謝林


    謝林哲學思想發展的三個時期,一,從費希特哲學過渡到強調客觀自然的重要性,也就是自然哲學;二,對精神和自然的同一性、無差別性的思考,發展成同一哲學;三,對消極的和積極的的哲學的反抗,思想進而轉變成和宗教密切相關的啟示哲學。


    費希特不滿意康德的【物自體】,所以取消了【物自體】而提出了【絕對自我】。謝林則是不滿意費希特的【絕對自我】,而側重於強調【客觀自然】,並致力於從新的角度尋找一條將【主觀精神】與【客觀自然】的融合之路。謝林提出了【絕對(存在)】作為終極的本體。而這一思想與宗教神學思想有著非常密切的聯係,所以謝林的思想其最終的結果,等於從哲學上最終證明了宗教神學的正確性。對於神學而言,【絕對(存在)】隻不過是【上帝】在哲學中的另一種說法而已。


    可以說,整個西方哲學的發展,似乎隻是完成了這樣一件事:把對【上帝】的盲目的、迷信式的信仰,變成了理性的、智性的信仰。所有對【上帝】的反叛,在繞了一個大圈之後,最終又迴到了【上帝】的懷抱。


    何以如此呢?這是因為,隻要其二元思維模式沒有得到究竟徹底的超越,其哲學思想所對應的宇宙就被束縛在【心-視角-視界-世界】這一非全量生命宇宙中,哪怕將【心】提升到了【絕對自我】【絕對(存在)】乃至提升到【上帝】的位置,【超級視角】仍然難以顯露出來。


    當然,從東西方文化比較的角度而言,【上帝】所對應的範疇,的確是【超級視角】。但【超級視角】中還有一種破除任何概念的層麵,在這一層麵,是沒有【上帝】的位置的,也沒有【絕對自我】和【絕對(存在)】的位置,不僅如此,連【超級視角】這一概念的位置也沒有。在這一層麵,沒有名字,離一切相,離一切概念,離一切語言,但有所說,即是戲論。為方便交流故,假名其曰【超級視角】。而在這一層麵之下,則可以分化出無數種視角,不同的視角有不同的所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隨其緣。


    4)黑格爾(上)


    通常而言,【辯證法】為視為黑格爾哲學思想的主要代表。


    【辯證法】與其說是一種哲學思想,不如說是一種【如何更加深入有效地進行哲學思考的方法】。


    【哲學】本身要迴答的問題,本質上而言,是人類的終極困惑: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到哪裏去。


    隻不過在迴答這個問題的時候,在追問人類自身生命困惑的同時,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對【世界】的追問。而對【世界】的追問,本質上仍然是為了迴答對人類自身生命的追問。


    從西方哲學發展史看,哲學追問似乎是從追問【世界的本原】開始的。但之所以如此,乃是因為在【我是誰】尚難以迴答的時候,對於【我從哪裏來】和【我到哪裏去】更容易成為追問的對象——追問世界的本原,同時就是在間接地迴答生命的來源和去向。畢竟在人類最直觀的感受中,每個生命包括自己,都是從這個【世界】中產生,又從這個【世界】中消失的。所以,追問【世界】本質上就是在追問生命本身。


    古希臘哲學總體上而言都是在追問【世界】,而漫長的中世紀,人們的思想處於被宗教神學嚴重禁錮的階段,甚至可以說這一時期,哲學已經休眠。為什麽這麽說?因為哲學思考最重要的精神即是——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而當人們匍匐在神學威權的腳下瑟瑟發抖地祈求獲得神的寬恕和救贖——甚至為此去購買贖罪券的時候,還有什麽哲學可言呢?


    直到文藝複興,人類的思想才終於迎來了新的黎明。特別是自然哲學的發展開啟了【科學】之門,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從此走上了科學之路。


    科學的逐漸獨立化發展,使得哲學終於迴到了對生命自身的追問上。西方近代哲學,即是對生命本身困惑的追問。在這些追問中,【世界】一詞的意義,已經不再是【科學】分化獨立之前的【世界】,同時也不是【科學】探索研究的【世界】,而是【生命感知的世界】。這個【世界】與視角學範疇【心-視角-視界-世界】的【世界】已經非常接近了。


    所以,【世界】有兩種,一種是【客觀世界】,研究【客觀世界】的任務屬於【科學】的範圍。還有一種是【生命世界】,在視角學中,其對應的是【生命宇宙】。


    生命視角學的研究對象,更主要的是【生命宇宙】,而非【客觀世界】。當然,從更宏觀的角度而言,【生命宇宙】是一種【宇宙】或者【世界】,【客觀世界】同樣是一種【宇宙】或者【世界】,這兩種【宇宙】和【世界】在更高維度上的統一,同樣可以視為全量生命宇宙的其中一種視角。對於暫時不接受這種統一的人們而言,將這兩種【宇宙】和【世界】視為【平行宇宙】或【平行世界】也是可以的。畢竟,在科學家的眼中,【平行宇宙】並不是完全的異想天開,而有其理論上的可能性。而以視角學的世界觀觀之,則【一切皆是視角】,有什麽樣的視角,就有什麽樣的世界。【平行宇宙】、【平行世界】同樣是一種視角以及這種視角下呈現的世界。


    之所以這樣辨析,是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爭論——唯物,或者唯心。視角學的世界觀、宇宙觀、生命觀,並不是割裂的,而完全是一體全息的。生命、宇宙、世界、視角、心、物等等範疇和概念,在視角學的觀照下,本質上皆是對【生命宇宙】某一個麵的【定格】和解讀,但其實它們之間是相互含攝、一體全息的關係。


    視角學之所以選擇這樣一體全息式的【生命宇宙觀】,其根本原因就在於,視角學——生命視角學——生命哲學之生命視角哲學,其本身的目的,並不在於像科學一樣去研究一個【客觀實在】的【客觀世界】、【物理世界】、【物質世界】——這一任務人類既然已經將其交給了【科學】,那麽就應完全讓【科學】去發揮其作用,完成【科學】之研究,並為人類造福。生命視角學的目的完全是為了解決生命本身的困惑——比如,當一個生命身處無比繁華的現代化的都市生活中,卻倍感煩惱、痛苦、迷茫,不知幸福在何處,不知自己生命的意義究竟何在,不知自己的生命生從何來,死向何去,不知自己生命的真相到底是什麽的時候,這些問題,已經不是【科學】所能解決的問題。而當代人大多受過中高等教育,對於宗教有一種近乎天然的排斥心理,而文學、藝術等又很難直接解答人們的困惑,因此解決這一問題的任務必須由【哲學】承擔起來。而且這本來就是【哲學】本身的目的、價值和意義之所在。


    目前,作為【社會科學】分支的【心理學】,也在承擔著這一任務,但【心理學】的【科學化】特性,一方麵在解決人們的心理問題裏有著非常專業、高效的優勢,但另一方麵,【心理學】所解決的問題,從本質上而言,仍是【心理】問題,或者說【精神健康】問題,而非真正的【生命本身的困惑】。當某種心理問題,其根本原因不是某種【觀念】【情緒】的問題,而是源自生命最根本的生死困惑的時候,【心理學】就會深感無能為力。而這正是因為【心理學】自其誕生以來,就屬於【科學】的一部分,當把【心理】當成一種【客觀實在】去研究的時候,生命的主體性卻被忽略了。作為生命主體的人,在心理學的各種範疇中,被貼上了諸多的標簽,不僅如此,當貼上了這些標簽之後,這些標簽就成了囚籠。標簽定義了一切,人應該如何做,不是人說了算,而是標簽說了算,而這些標簽同時又打了一個更大更牢固的標簽——科學。


    這就是【心理學】並不能真正解決【生命困惑】的根本原因。生命困惑本質上不是一個心理問題,而是一個哲學問題。哲學,是生命自身對自身的追問。哲學,沒有哪一種哲學被視為終極真理。哲學要解決的問題,究竟是不是問題,對於不同的生命來說完全是不同的。可以說,哲學問題是【最無用】的問題,屬於很多人眼中【吃飽了撐的沒事幹】才會有的問題。所以,研究【哲學】的人通常被當成異類。


    但哲學又被稱為一切學科之母。是人類對哲學孜孜以求的追問打開了一道道知識之門、智慧之門、世界之門。


    所以,哲學的問題,其重點根本不在於某個哲學家的思想是【唯物主義】的還是【唯心主義】的,而在於他對於人類思想的發展,有沒有提供一種獨特的視角,從而為人類打開一個獨特的世界。當我們客觀、曆史地看待哲學的發展時,就會發現,不管某種哲學思想後來是否被推崇或者被批判,隻要其哲學思想為人類的思想和智慧提供了一種獨特的視角和啟發,那麽這種哲學思想就必定會在哲學史上占據一席之地。因為這種獨特的視角具有其獨特的價值,能夠啟發人類進行更多類似的創新性的思考和探索,隻此一點就足以值得曆史銘記。


    這也是為什麽在具體闡述黑格爾的思想之前,要寫下這麽一大段看似與主題無關的文字。當我們站在哲學發展史的上空俯瞰這些熠熠生輝的思想時,你有沒有發現,每一顆星都是一個閃光的心靈,都是通往一個獨特世界的一道門。它們之間本質上而言,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而是他們都曾在他們所生活的那個時代,在基於他們所能掌握的信息的基礎上,最大程度地開啟了其天才般的【創想】——哲學,永遠不是在迴答已知,而是永遠滿懷一腔熱情與夢想探索未知!他們已經繪出了在他們那個時代最精彩的畫卷——對生命,對宇宙,對璀璨的星空,對遙遠的未來的暢想——同時也是他們對生命困惑的終極解答。


    隻是生命永遠是鮮活的,世界永遠是變化的。追問也同樣永遠沒有盡頭。沒有任何一種思想能夠天然地解決所有的疑問。不管是西方,還是東方,不管是過去,還是未來,追問永遠都會一直存在,追問的心靈,以及獨特追問的視角,同樣會一直存在!


    這,就是哲學的魅力!這,就是生命的魅力!(這,也是視角的魅力!)


    寫了這麽多,還沒進入正題,正題就留待下一篇再寫吧(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空心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明空如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明空如月並收藏明空心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