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心是視角,世界也是視角,一切皆是視角。


    心,代表了所有主觀的一切。世界,代表了所有客觀的一切。


    但不管是主觀還是客觀,都離不開觀。觀,即是視角。呈現在視角中的一切,即是視界。


    雪漠老師說,世界是心的倒影。


    將這句話拆解一下,就更容易理解了:


    世界是視界的投影;視界是視角的投影;視角是心的投影。略去中間過程後,就變成了:世界是心的投影。倒影即是投影。


    通常來說,科學以世界(包括物質、能量、信息等)為關注的重點,宗教以心(包括心理、精神、意識等)為關注的重點。


    而哲學要迴答的“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到哪裏去”,則重點關注心以及心與世界的關係。


    但無論是科學、宗教還是哲學,某種程度上來說都忽略了“觀”本身。


    科學有科學體係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宗教有宗教體係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哲學有哲學體係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大家都在觀,但關注的重點本質上來說沒有區別——都是某一種視角下的“視界-世界”。


    包括心,也同樣呈現為某種視角下的“視界-世界”。


    大家都在觀,都在使用視角,而且彼此的視角存在很大的不同。


    但大家的關注點卻始終沒有從“視界-世界”中離開——幾乎所有人都有意或無意地忽略了“觀”本身——視角。


    視角,成了人人都在用,卻人人都忽略了的盲區。這個被忽略的盲區,深藏著巨大的寶藏。


    因此,筆者的“視角係列”將關注的重點緊緊地鎖定“視角”,並試圖開啟一個全新的領域——“視角學”領域。


    “視角係列”,已經開始並將繼續進行一種全新的嚐試——係統性地構建以“視角”為核心研究對象的“視角學”體係。


    嚴格地說來,它不是科學,但秉承著科學的精神,它不是宗教,但汲取了宗教的智慧,它不是哲學,但洋溢著哲學的情懷。


    由是,筆者將“視角學”稱為“生命哲學”。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哲學,而是同時凝聚了科學之精神、宗教之智慧、哲學之情懷以及它自己獨有的視角與視界、世界與夢想於一體的生命哲學。


    它的夢想是什麽?它的夢想就是,在汲取科學之理性、宗教之神性、哲學之智性的基礎上,以獨特的、超越性的智慧視角,構建一個融“當下關懷”與“終極超越”為一體的智慧視角係統,汲取人類文明中最精華的智慧,超越民族、國家、語言、文化、曆史以及科學、宗教和哲學的種種分野,使之成為人人可以學習,人人可以理解,人人可以實踐,人人可以運用的智慧視角係統。換句話說,它是每一個生命都可以擁有的“超級慧眼”。讓所有的生命悉皆擁有“超級慧眼”,就是它最大的夢想。


    不要以為這“超級慧眼”存在於你的生命之外。事實上,它就潛藏在我們每個人的生命裏。


    依視角法則來說,你與“超級慧眼”的關係可以這樣表述——你在“超級慧眼”之中,“超級慧眼”,亦在你之中。當你的視角轉變為“超級慧眼”時,“超級慧眼”也就同時轉變成了你。在這一刻到來之前,你們均深藏在彼此之中、之內。


    所以,尋找是相互的尋找,尋覓是相互的尋覓,相知是相互的相知,相契是相互的相契,相合是相互的相合,相成是相互的相成。


    你見到了它,它就見到了你。那時你會驀然發現,原來它一直都在陪伴著你,一直都在等待著你,等待著你認出它,認出它眼中的真正的自己。


    2


    “心=視角=視界=世界”,在這個表達式中,“視角=視界”是其中的核心。


    心,可歸於視角,世界,可歸於視界。


    而在“視角=視界”這一關係式中,視角處於主導地位。視角決定了視界,視界是視角的投影。


    “=”除了表示關聯關係、從屬關係、決定與被決定、影響與被影響的關係之外,還有一個特殊的含義:即一體性。


    在視角學的範疇裏,所有的一切,都可以歸入五個基本範疇:超級視角、心、視角、視界、世界。這五個基本範疇共同構成了視角學視野下的“生命宇宙”。其中,由“超級視角-心-視角-視界-世界”五種基本範疇共同構成的“生命宇宙”,在視角學中稱為“全量生命宇宙”,而當超級視角隱而未顯時——這也是絕大多數生命的常態,此時的生命宇宙由“心-視角-視界-世界”構成,在視角學中稱為“非全量生命宇宙”。


    視角法則八,重點探討的是由“心-視角-視界-世界”構成的“非全量生命宇宙”。


    心、視角、視界以及世界,雖然它們看起來有諸多不同,但本質上並不是割裂、獨立、對立的。它們隻是同一個本體的不同功能體現。就像同一個人的感官一樣,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看似非常不同,但都屬於同一個人。


    對於“心-視角-視界-世界”共同所屬的那個本體,無法以語言去命名,它沒有名字。


    本體,不僅無名,而且無相。基於本體而呈現出來的相,必定體現為“心-視角-視界-世界”。這個呈現,是一體化的呈現——一現俱現,一隱俱隱。在呈現之前,所有各種不同的“心-視角-視界-世界”皆處於隱在的狀態。


    心是無限的,視角是無限的,視界是無限的,世界亦是無限的。這裏的“無限”,既是指本體可以呈現的“心-視角-視界-世界”是無限的,也是指“心-視角-視界-世界”的變化是無限的。


    我們每個人,以及所有的生命,即生活在基於本體而呈現出來的“心-視角-視界-世界”之中,同時亦生活在依自己的心和視角所呈現出的“視界-世界”之中。


    之所以選取“視角”作為核心研究對象,嚐試構建生命哲學之視角學體係,是基於視角的以下特性:


    1)視角的特殊性。


    視角決定了“視界-世界”。可以說,人類文明、人類社會、人類生活中所有的一切,都可以歸納為某一種“視角-視界-世界”,沒有例外。


    包括心——人類的心理、精神以及意識的所有領域,同樣可以歸納為“視角-視界-世界”,沒有例外。


    即使是對於超心理學、神學、佛學、道學等特殊領域,隻要涉及到呈現,就必然可以歸納為“視角-視界-世界”。


    即使這種呈現不是以外在的方式,而僅僅是以內在的方式呈現。比如,關於禪的內證和體悟。這時,“視角-視界-世界”即發生在禪者的內在。


    即使對於這種內在的“視角-視界-世界”的任何思考和表述都是“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就錯”,但那個“視角-視界-世界”的整體性呈現仍然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而在這其中,視角則處於核心地位。也許你可以說,心才是真正的主宰者。但視角與心的關係並非如此簡單。心和視角的緊密程度幾近於完全相等。特別是將心視為本體的呈現時,此呈現就必然可以歸納為某種視角。這時,心就是視角,視角就是心。


    如果將心指向本體,那麽這時的“心”,就不是“心-視角-視界-世界”中的“心”了。把指向本體的“心”還給本體。因為本體是不可說的,離言,離相,不可思,不可議。


    剩下的心,皆是視角,沒有例外。


    正是因為視角的地位如此特殊,以及與心的關係如此緊密,甚至達到了無二無分的程度,所以我們才選擇以“視角”來代替“心”作為核心研究對象,並由此構建起“視角學”的大廈。


    當然,這是一個無比龐大的體係,目前筆者隻能以微薄之力先為這座高聳入雲的大廈之地基壘幾塊磚頭。


    2)視角的便利性。


    視角這一範疇具有天然的便利性——即剝離了心的“不可說、不可思、不可議”的指向本體的那個麵向,同時涵括了心其他所有的麵向。這是視角最獨具特色的優勢,它為深入地進行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性。所有不方便以“心”進行探討的內容,都可以用“視角”來進行探討。


    視角是最接近主觀的客觀,同時也是最接近客觀的主觀。


    說心時,則完全變成了主觀;說世界時,則完全變成了客觀。有的人錨定了主觀,反駁客觀。有的人錨定了客觀,反駁主觀。


    而對於視角,錨定主觀的人,會看到視角的主觀。錨定客觀的人,會看到視角的客觀。兩種針鋒相對、水火不容的觀點持有者,終於通過視角找到了雙方共同認可的共識區。


    這種特點,將為視角學體係的構建以及普及和推廣帶來巨大的便利性。視角本身所獨具的這種特性,將使得視角學能夠成為所有領域的人們共同認可的工具性學說。無論你有什麽樣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視角和視角學都可以成為你拿來即用的工具。


    3)視角的殊勝性。


    視角最接近於心,視角是心的眼睛。視角源於心,體現心,作用心,轉變心。


    心的轉變,帶動視角的轉變。視角的轉變,帶動心的轉變。直接轉變心,感覺難於登天,無從下手。通過轉變視角來轉變心,則易如反掌,手到擒來。轉變心,通常意味著對心——自己的否定。轉變視角,否定的僅僅是原來的視角,而沒有否定心——自己。因此,讓一個人轉變心相對比較難,而讓一個人轉變視角則相對比較容易。


    同時,轉變過程帶給人的內在體驗也是不同的:轉變心,感覺自己是被動的,帶有一種挫敗感;轉變視角,感覺自己是主動的,帶有一種超越了自己的成就感,感覺自己獲得了成長和進步。因此,以視角為切入點,有利於迅速突破無形的心理抗拒,化被動為主動,化消極為積極,從而達到良好的效果。


    不管是自我溝通,還是人際溝通以及大眾傳播等,選擇從視角入手,都有著其他方式所無可比擬的特殊優勢。


    視角的殊勝性,除了以上所說的內容外,還表現在——


    視角的無限性。視角是無限的,你永遠可以找到新的視角,無量無邊,無窮無盡。


    視角的靈動性。一個新的視角不僅會打開新的視界,同時還會在體驗這個新的“視界-世界”的同時,猶如靈感的激發一樣,對於新視角的靈感很可能會被不斷地激發出來。於是就像連鎖反應一樣,一個個新視角、新視界被不斷地打開,從而帶給人非常強烈而奇妙的體驗。生命的神奇和無窮的奧妙,在這不斷激發的新視角、新視界裏層層無盡地展現出來,就像進入了一個奇幻的世界……


    4)視角的超越性


    以視角為核心研究對象時,對視角的審視同時即意味著對視角的超越。


    審視,意味著更高視角的存在。所以,不管什麽視角,當這種視角成為審視的對象時,我們所使用的視角就超越了作為審視對象的視角。不斷地審視,即可不斷的超越。


    這是視角本身所獨具的超越性——當你看到了你的視角,你就在某種程度上超越了它。看見,即超越。所以,從視角的角度反思問題、反省自己,是進步最快的方式。


    5)視角的實踐性


    視角的實踐性優勢非常強大,甚至可以說,視角本自具有知行合一性。


    視角,不是外在於人的某種東西,它是生命本具且時時刻刻皆在使用的俱生性工具。


    所以,視角的轉變,可以做到當下知、當下行、當下轉變。而且,視角一變,“視界-世界”就變,轉變的效果也是當下可見的。


    “視角”之“魔法”,竟如此地神奇!


    僅就以上五個方麵的特性而言,已足以體現出“視角學”非常獨特且無比巨大的價值,非常值得用生命不斷深入地思考、探索和研究,並為構建“立足當下,麵向未來”的“視角學”體係而精進努力!


    行文至此,屈大夫的那句一直迴蕩在曆史時空裏的心聲,此刻正在自己的心裏響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3


    “心=視角=視界=世界”,在這個關係式中,雖然“視角=視界”是其中的核心,但並不代表其他內容不重要,它們都很重要。比如,在這個關係式中還隱藏著這些關係式:心=視角,心=視界,心=世界,視角=世界,視界=世界等等。


    先從“視界=世界”開始。什麽是視界?視界有以下幾種含義:


    1)視界:視角的邊界。


    2)視界:呈現在視角下的、可被感知的世界。


    3)視界:呈現在視角下的可被感知的世界的邊界。


    那什麽是“世界”呢?這個詞雖然我們經常說,可是想要清晰地表達,還真的不太容易。世,代表時間,過去、現在、未來,構成了世。界,代表空間,東、南、西、北、前、後、左、右、上、下等,構成了界。世界,即是時空,同時也涵括了所有時空中的一切萬事萬物。


    我們說,“視界=世界”,意味著,所有的世界都在視界之內,視界的邊界就是世界的邊界。那麽在視界之外,有沒有世界呢?答案是“沒有”。注意,這是生命哲學之視角學的答案。生命哲學是服務於生命本身的。


    如果有一種世界從未被任何生命所感知,那麽我們去討論這個世界的存在與否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因為,這個問題永遠無法被證明。既無法證明為“真”,也無法證明為“偽”。


    注意,這裏並不是否認打開新世界的可能性。恰恰相反,視角學的價值和意義就是為了促使人們不斷地開創新的視角,從而打開新的“視界-世界”。


    視角是無限的,所以可被打開的新世界同樣是無限的。你永遠擁有打開新視角、看見新世界的權利。而且這是你最重要的權利,任何人皆無法剝奪的權利。上帝無法剝奪,死亡也無法剝奪。


    擁有無限的視角,是所有生命的第一權利。它比生命本身更重要!為什麽?因為所謂的“生命”,當你剝去所有的外衣,最後剝到再無可剝的時候,剩下的就是視角本身。


    如果你說剩下的應該是“心”才對。嗯,你說的的確不錯,但心和視角並不是兩個東西,而是同一個東西。在最深的深處,心的全體就是視角的全體,視角的全體就是心的全體,無二無別。


    之所以強調“擁有無限的視角,是所有生命的第一權利”,是因為,假如一個生命隻能被局限在一個有限的視角裏,那麽這個生命就永遠無法擁有自由。


    自由是生命的第一權利。而無限的視角就是自由本身。自由不是你想做什麽就做什麽,而是你可以擁有無限的視角,可以打開無限的視界,可以體驗無限的世界。


    如果你處在一個非常有限的視角下,即使你可以在這個視角下想做什麽就做什麽,那也隻是一種虛假的自由。更何況生命必須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起100%的責任,你想做的一切,最終都會迴到你自己這裏,由你自己來承擔。如果你不顧一切地肆意妄為,那麽當後果返迴到你自己這裏時,你還會感到自由嗎?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也可以說:的確,你有親手把自己送進牢籠的自由。


    你的視角決定了你的“視界-世界”。你全部的世界,就是你視界的全部。所以,你想體驗新的世界,就要打開新的視界。


    “視界=世界”,還意味著,當你發現,你的世界充滿了問題時,不是世界本身有問題,而是你的視界有問題。這時,你需要進一步去審視自己的視角,同時學習轉變視角,從新的視角去看待所謂的問題。


    或許你很快就會發現,原來不是事情本身的問題,而是自己的視角被局限和束縛在了某一個固定的視角之中。視角一變,新的視界就會被打開,原來的問題在新的視界下很可能已經不再是問題了。


    你可以通過不斷地審視自己的視角,從而不斷地打開自己的視角,超越自己的視角,直到你和你的世界呈現出一種非常和諧的狀態。


    世界,不在你之外,而在你的視界之中。當你的“心-視角”是和諧的,你的“視界-世界”即是和諧的。你的“視界-世界”,你做主。


    4


    “心=視角=視界=世界”,這個關係式,可以說是整個視角學的基本關係式。當我們從不同的視角來看這個關係式時,也將帶給我們不同的啟發。


    比如,在這個關係式中,含括了四大基本範疇:心、視角、視界、世界。當我們以其中一個為視角,就可以看到不同的視界:


    心=(視角-視界-世界)


    視角=(視界-世界)\/心


    視界=世界\/(心-視角)


    世界=(心-視角-視界)


    心=(視角-視界-世界)


    什麽是心?心就是你的視角以及你視角下的“視界-世界”。除此以外,別無他心。心的境界如何,隻看你的視角以及視角下的“視界-世界”的境界如何。反過來說,你的“視角-視界-世界”決定了你心的境界。


    而這其中,視角最為關鍵。視角的境界,即是心的境界。一個人生命的境界如何,看看他的視角就知道了。


    視角=(視界-世界)\/心


    什麽是視角?視角,就是呈現在心中的“視界-世界”的寬度、廣度、高度、深度及維度等。


    如果你的世界太小,其實正說明你的視角太小。如果你的世界太拘束,其實正說明你的視角太拘束。如果你的世界太低沉,其實正說明你的視角太低沉。如果你的世界太黑暗,其實正說明你的視角太黑暗。


    如果你的視角足夠寬廣,你的世界一定足夠寬廣。如果你的視角足夠善美,你的世界一定充滿善美。如果你的視角足夠詩意,你的世界一定充滿詩意。如果你的視角足夠光明,你的世界一定充滿光明。


    所有關於世界的問題,本質上都是視角的問題。視角沒有問題的時候,世界也就沒有了問題。


    打開你的視角吧,你將打開新的世界。深化你的視角吧,你將深化你的世界。莊嚴你的視角吧,你將莊嚴你的世界。升華你的視角吧,你將升華你的世界。


    視界=世界\/(心-視角)


    什麽是視界?視界是世界映現在“心-視角”中的投影。


    當心比較小的時候,你的世界也很小,可是你眼中的世界卻很大很大,大得你感覺自己在它麵前非常地渺小。當心很大很大的時候,你的世界也很大很大,可是你眼中的世界卻變小了,小到你感覺自己可以和它平等地對話。


    讓你的視角不斷地更大、更高、更廣、更深,世界就會在你的心裏更清晰、更透明、更單純、更簡單。


    世界=(心-視角):視界


    什麽是世界?世界就是“心-視角”所感知到的視界,除此以外,別無世界。心通過視角感知的視界,就是世界。所以,一切都在你的心中,一切都在你的視角裏,一切都在你的視界裏。


    你感知不到、對你沒有任何影響的世界,即與你無關。如果你想探索新世界,那麽就探索你的新視角吧。


    視角無限,世界無限,但是否與你有關,一切由你決定。


    上麵四種視角僅僅是“心=視角=視界=世界”諸多視角中的部分視角,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嚐試一下其他的視角,看看會帶來怎樣的啟發。


    視角學之於生命的意義,就是永遠有新視角在等著你去發現。通過它,你就可以打開新的世界,體驗新的神奇。


    5


    通常,我們將自己與世界的關係表述為: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最後離開這個世界。如果用視角來表述,可以表示為——我\/世界,即一個作為獨立個體的“我”,生活在一個客觀存在的“世界”上。


    這樣的視角必然會產生著名的哲學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到哪裏去?因為世界不是“我”的世界,“我”隻是一個過客。來這個世界的時候不知道自己從哪裏來,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不知道自己向哪裏去。


    而這樣一個不知來處、亦不知去處的“我”,更無法認清自己到底是誰,為什麽要來到這個世界上,來這裏的目的和意義究竟是什麽,等等。


    但是基於視角法則(八),這三個問題就成了“偽”問題。我是誰?我是“心-視角-視界-世界”。我從哪裏來?我從“心-視角-視界-世界”來。我到哪裏去?我到“心-視角-視界-世界”去。


    每個人,每個生命,都是一個無限的“心-視角-視界-世界”。世界,並不外在於生命本身,而正是生命之視角、視界的展現。因此,以視角學的角度來說,生命的意義就在於體驗無限的視角、無限的視界以及無限的世界。


    正是因為視角以及呈現在視角中的視界和世界是無限的,所以生命具有無窮的可能性。但這一點並不會被生命“天然地知道”。恰恰相反,通常呈現在我們心中和腦海中的生命是有限的生命,而呈現在我們心中和腦海中的世界卻是無限的世界。由此產生了一個最為突出而尖銳的問題:在無限廣闊的世界麵前,有限的生命是如此地卑微、渺小,以至於微不足道。


    於是一代又一代的人類,那些人類中最優秀、最智慧的人,都在不斷地追問: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要到哪裏去???這三個問題今天依然在人類的頭頂盤旋著,猶如巨大的黑洞,永遠望不到底。而且,那黑洞的深處是無盡的黑暗,沒有一絲光明。


    人類最偉大的科學、宗教、哲學都在追問,人類最偉大的文學和藝術同樣在追問。


    雖然東方文化,特別是中國的道家和佛家,已經找到了答案,但上千年來,因為文化、語言、概念、名相上的種種不同,道家和佛家所找到的答案並沒有成為中國以及世界上所有人類的共識。相反,道家和佛家一直處在非主流地位,而且始終擺脫不了“宗教”的名相,所以也就始終不能成為像數學、物理、化學那樣可以為全世界所有人都願意學習和接納的文化。


    所有的追問,都涉及最終的“本體”,而不同的文化,對於“本體”又皆有其各自獨特的、不同的認知。每一種文化都執著於自己的認知,認為自己的所見才是真正的真理,其他文化的認知並不是真正的真理。


    基於視角法則,則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每一種文化其實都是一種視角。不同的文化代表不同的視角,不同的視角所看到的必然是不同的視界和不同的世界。視角是無限的,沒有人可以窮盡所有的視角。視角是平等的,沒有任何一種視角可以自我主張淩駕於所有其他視角之上。


    如果一種文化僅僅局限於自己的視角,那麽就必然是一種天生帶有局限性的文化。如果一種文化不僅有自己獨特的視角,同時還能尊重和理解所有不同的視角,平等地看待所有的視角,不以自己的視角所看到的真理主張為所有視角都必須接受的普遍真理、唯一真理,那麽這種文化就是一種真正能夠為人類帶來和諧、為世界帶來和平的文化。


    “視角學”的夢想就是希望構建這樣一種文化,並讓它從星星之火逐漸燎原。筆者相信,“視角學”是一種蘊含著巨大生機和無窮潛力的文化,因為它第一次使人類看到了所有不同文化都可以共同接受的交集點——不管什麽文化,都必然擁有屬於這種文化的獨特視角。而視角最基本的特性就是,不同的視角必然看見不同的視界。


    因此,任何一種文化,想要走向未來,就必然要審視自己的視角,同時以開闊的胸襟去考察其他文化的視角,然後站在更高的視角上找到彼此共同認可的視角。即使彼此暫時尚未找到更高的、共同認可的視角,但也可以承認存在著更高視角的可能性。這將為彼此的平等交流、和諧共處開創出一片廣闊的新天地。


    所謂的“文明的衝突”,隻有在落後的、封閉的、低維的視角下才會成為“不可避免的宿命”。隻要人類願意承認視角的究竟平等性和視角的無限可能性,就必然能夠找到先進的、開放的、更高維度的視角,從而使“文明的和諧”從夢想變為現實。這時再迴頭看看所謂的“文明的衝突”,那將是一種多麽愚昧的視角!


    我想,這也許就是“視角學”之所以令筆者無比激動的原因之一。因為從這裏,筆者看到了人類徹底實現“身心和諧、家庭和諧、社會和諧、民族和諧、文化和諧、國家和諧、世界和諧、文明和諧、人類和諧、生命和諧、萬物和諧、天地和諧、宇宙和諧”的真理之光。有了“視角學”的哲學基礎,“人類命運共同體”就不再是遙遠的夢想,而是可以看得見光芒的航標。


    6


    在上一篇中,有一條線的闡述尚未完成。


    視角以及呈現在視角中的視界和世界是無限的,所以生命具有無窮的可能性。但這一點並不會被生命“天然地知道”。這意味著什麽?意味著很可能一個人活了一輩子,也從來都沒有想過,自己的生命、人生、命運還有另一種完全不同的可能性(注)。


    甚至從更寬廣的時間和空間的角度來看,很可能某一個“心靈”,在經曆了無數次的生死,扮演了無數種看似不同的生命角色,經曆了看似種種不同的生活,但其實,其生命的“視角-視界-世界”並沒有本質上的不同。這些不同的生命經曆很可能隻是在重複地上演著相似的劇本。


    這就像一個人遇到了人生的瓶頸,他不是選擇突破這個瓶頸,而是選擇了退縮和逃避,選擇了看似不同的另一條路,但終有一天,他還會遇到本質相同的瓶頸。除非他鼓起勇氣去挑戰自己,即使失敗,也能夠一次次從失敗中汲取經驗和教訓,然後再次發起挑戰,直到挑戰成功,於是他的生命、人生以及命運從此展開全新的圖景。如果他每次都選擇了逃避,那麽即使他的生命看起來是鮮活的,但其實已經停滯,被困在了一個他沒有勇氣去突破的牢籠裏。


    另外,如果他的視角一直被困在“我”與“世界”這種二元對立的視角之中,那麽他就永遠難以發現他自己生命中本自具足的無窮可能性。


    為什麽?因為那三個問題是他繞不過去的謎題。當哲學三問像無邊無際的濃霧籠罩著一個人的生命時,他如何可能穿透濃霧,清晰地看見生命的無限可能與無限精彩呢?


    包括那些為人類奉獻了偉大的文學或藝術作品的高貴靈魂,他們中的很多人終其一生都在苦苦地追問,苦苦地思索,雖然他們創造了令人震撼的偉大作品,但依然沒有找到最終能讓他們的靈魂得到自由與光明的生命的答案,於是他們選擇了以死亡來終結心靈的痛苦。可是他們不知道,死亡並非真正的解藥。當他們發現死亡隻是讓他們擺脫了肉體,而他們的靈魂再也無處躲藏時,他們該如何才能將靈魂的痛苦轉化成智慧的甘露,從而獲得真正的解脫呢?


    不明白生命的真相,不明白世界的真相,不明白靈魂的真相,這在佛教中被稱為“無明”,即沒有光明。沒有光明,就隻能生活在黑暗之中。


    “我”與“世界”二元對立的視角,相對於“心-視角-視界-世界”一體無分的視角來說,就是一種“無明”的視角。“無明”的視角所呈現的必然是無明的“視界-世界”。隻要“無明”的視角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無明”的“視界-世界”就不會得到根本性的改變。


    因此,“視角學”的意義首先就在於,隻要一個人接觸到了“視角學”,他就必然會接觸到“視角學”的世界觀,即“心-視角-視界-世界”是一個整體,沒有任何的分隔與對立。他會了解到,原來,除了“我”與“世界”相對而存在的習慣性視角,還有一種全新的視角。當他走進“視角”的世界,就必然會發現——“一切皆是視角”,心是視角,世界也是視角。而視角是無限的,是超越的,是自由的,是永恆的。


    沒有什麽能夠永恆,除了視角。而生命,就是視角本身。當然,這裏的“永恆”並非是“固定不變的永恆”,而是“永遠鮮活地呈現在當下”的“永恆”。


    通過學習視角法則,對於生命觀、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認識,將會產生全新的視角——以無限自由的視角創造無限自由的視界(世界),從而活出無限自由的生命。在這樣的視角下,根本不存在所謂的哲學三問,那隻是陳舊的、落後的、被深深局限的視角下的一個最荒謬、最荒誕、最黑色幽默的“陷阱”。


    無數的人不知不覺中就掉進了這個陷阱,掉進去之後就很難再爬出來。甚至可能會在其中輪轉千世萬世而依然找不到出口。除非你有機會接觸到超越二元對立的新視角,比如老子的道,佛陀的空性,或者生命哲學之視角學。


    可能你會說,不就是一個視角嗎?哪有這麽嚴重?


    人類文明的每一個進步,其實都是因為打開了一個新視角,從而開創出了一片新世界。每一次都是如此,沒有例外。不要以為一個新視角的開創很容易。在長達千年的黑暗的中世紀,連地球繞著太陽轉這樣一個今天看來再簡單不過的常識,當布魯諾公開宣揚這個觀點的時候,付出的卻是生命的代價。


    但視角是有生命的,特別是距離真理更近的視角。當越來越多的人們通過這一視角看到了新世界的光明時,這一視角也將從此變得不可動搖。


    每一次科學的創新都離不開視角的創新,每一次人類的進步都離不開視角的進步。


    我們常說“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現在它已經成為了中國人的共識,但是即使是在互聯網如此發達的今天,這句話對於西方人來說,也依然非常地陌生。而它當初第一次被提出來的時候,同樣遭受到了巨大的爭議,在經過了無數人的努力之後,它才漸漸地站立了起來。


    “解放思想”,說到底就是要解放視角,不要固守陳舊的視角,要敢於探索和嚐試新視角。“實事求是”,說到底就是要用新視角下開創出來的新世界與舊視角下的舊世界進行對比檢驗,到底哪種視角更能代表鮮活的生命,更能代表生命不斷發展、成長的方向,更能代表廣大的人類生命乃至所有一切生命的希望和未來。


    當今時代是文化繁榮、文明昌盛的時代,是積極倡導思想創新、文化創新的時代。這本身就意味著,這是一個無限多元的視角共生共存、共融共創的時代。因此,視角學作為以“視角”為核心研究對象的新學說,正可謂生逢其時。


    以“視角”為切入點的視角學世界,才剛剛打開了一道縫,可是從這縫隙中透發出的光芒卻已令筆者深感震撼。這些文字從某種意義上說,並非屬於個人創作,筆者更像是一個信息的通道,視角學隻是選擇了通過筆者的手而來到這個世界。它有著自己無比強大的生命力,在它的深邃和廣博麵前,筆者就像是第一次看到大海的孩子,興奮、激動,既想一下子跳進大海的懷抱,又對洶湧而來的波濤感到陌生、好奇,同時還有一種濃濃的對宇宙大道的敬畏……


    注:本小節所闡述的內容,不僅適用於個體生命,同樣也適用於人類生命的群體甚至整體——一個家庭、團體、機構、組織、社會、民族、國家、世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空心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明空如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明空如月並收藏明空心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