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袤大地上,一直有著神的傳說,說起十二大神,我們首先想到的是象征了奧斯匹林精神的十二主神。其實,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也有自己的十二神。


    我是小七,一個喜歡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一個沉迷於山海經研究的野生愛好者,希望這篇文章你能喜歡。


    創世神盤古


    盤古的故事自然不用多說,從小我們就在神話故事裏麵學過,盤古開天辟地的傳說。盤古為了天下蒼生願意犧牲自我的英雄主義精神也一直被傳誦至今。


    太陽神帝江


    《山海經 西山經》記載:\\\"又西三百五十裏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黃,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於湯穀。有神鳥,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麵目,是識歌舞,實惟帝江也。作為象征著火的神鳥,帝江還有另外一重身份,那就是太陽神。也正是因為此,在後羿射日的傳說中,從天上被射落的太陽落地之後就是三足金烏。


    春神句芒


    《山海經 海外東經》記載:\\\"東方句芒,鳥身人麵,乘兩龍。\\\"五行屬木,是中國古代傳話傳說中的木神。傳說中,太陽每天從扶桑神樹那邊升起,而扶桑神樹就是歸句芒所管,也就是說,太陽每天升起的那片地方,是歸句芒管轄。這就涉及到我國古代一項非常重要的祭祀活動,叫做春祭。這也是在重視農業生產的中國古代社會,將一年的期許都寄托在春祭儀式中,由此可見,句芒在古代中國的作用。句芒鳥身人麵,乘兩條龍,後來人們祭祀句芒的時候,將他的形象化成了春天裏的牧童,也就是我們在年華裏麵見到的小牧童了。


    秋神蓐收


    那說起春種,就要說起秋收了。畢竟一年的辛苦勞作,就為了秋收的時候喜氣洋洋的時刻。那麽,負責掌管人類秋收的又是哪路神仙呢?《山海經-海外西經》有記載:\\\"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兩龍。\\\"跟句芒一樣,蓐收也是將兩條龍作為他的坐騎。傳說蓐收是白帝少昊的輔佐神,有人說蓐收為白帝之子。還有說他是古代傳說中的西方神明,司秋。他和他的同事句芒一個負責掌管太陽升起的地方,另一個則負責掌管太陽落下的地方。是各司其職,職責相對的兩位神。


    水神共工


    《尹子 盤古》記載:\\\"共工觸不周山,折天柱,絕地維,女媧補天,射十日。\\\"關於水神共工,我們所熟知的就是他與火神祝融的那場大戰了,想不到這倆人最後打來打去,還是水神差了人家一點兒,於是羞愧難當,觸了不周山,導致天柱崩塌,女媧不得不用了五色石補天。


    火神祝融


    《山海經》記載:\\\"南方祝融,獸身人麵,乘兩龍。除了跟水神共工打了一場至今仍被世人津津樂道的架,祝融其實也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神官。《古劍奇譚》中提過的太子長琴是祝融的兒子,在黃帝時代,祝融是當時的官名,對應後來的司馬、兵部尚書。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祝融還代表了夏季的象征,祝融也是我國司四季神官裏麵掌管夏季的那個。


    創世神燭九陰


    《山海經 大荒北經》中記載,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麵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燭龍。燭九陰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獸,傳說燭九陰睜開眼睛,人間就是白天,閉上眼睛,人間就是黑夜。而“九”在中國神話中是非常厲害的數字,不論是陰還是陽都代表至盛。


    北海強良


    《山海經 大荒北經》記載:\\\"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極天櫃,海水北注焉。又有神,銜蛇操蛇,其狀虎首人身,四蹄長肘,名曰強良。\\\"強良在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代表的是掌管雷電的雷神,我們平時在電視劇中看到的雷神與這強良有異曲同工的道理。


    奢比屍


    或稱\\\"奢比\\\",半人半獸的怪物,《山海經 大荒東經》說它是神,長著人的頭顱和野獸的身體,一對大耳朵上戴著兩條青蛇,名字叫奢比屍。《山海經 海外東經》肯定了這種描述,並且提到奢比之屍或者就是肝榆之屍。也就是說,奢比屍就是傳話傳說中的肉體神人。


    水神天吳


    《山海經 海外東經》雲:\\\"朝陽之穀,神曰天吳,是為水伯\\\"。傳說中這天昊人麵虎身,更有傳說,說天昊生了八首八麵,八足八尾,長得非常奇怪。


    西海神弇茲


    山海經裏的神,\\\"天皇燧人龠茲氏\\\"。是女媧族看守家族風姓家族的始祖。《古劍奇譚》中的風晴雪,就是這西海神的後人。


    北海玄冥


    《淮南子時則訓》雲:\\\"顓頊、玄冥之所司萬二千裏。\\\"玄冥,顓頊的佐神,名禺強,又作禺京,字為玄冥,是雨師也,實為海神兼風神。雨之祖巫。”中國神話中的雨神有很多種說法,其中玄冥就是一個,還有一個是雨師萍翳,當然也有說法,說這兩者是同一位神。


    土神後土


    《山海經 海內經》記載:“共工生後土。後土生下信,信生下誇父。也就是說,後土是誇父的爺爺。在我們民間,可以見過很多的後土廟。但是我們這傳說中的後土神,是一位女神。乾為天坤為地,而對象征大地的後土神來說,象征的就是原始社會對於母係氏族的崇拜。在古代,有“皇天後土”一說,地孕育萬物,是萬物之母。而後土娘娘,也是非常值得尊敬的女神。


    中國的十二神,又叫十二祖巫,分別掌管人間的四季和天氣。與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古代經濟生活息息相關。代表了人們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種秋收的生活環境下對於衣食無憂生活的向往之情。


    正版 山海經全集 全本十八卷無刪減白話文 彩繪珍藏版 全注全譯全解 山海經異獸錄


    ¥ 19.8


    京東


    購買


    當然,在我國古代文化中,還有其他的關於十二神的傳說。


    風水學中認為宅中有十二個神,即青龍,明堂,天刑,朱雀,金匱,天德,白虎,玉堂,天牢,玄武,司命,勾陳。


    信仰如同空氣一般飄蕩在世界各處,他或許與宗教相關,或許與夢想相關。


    在宗教信仰體係之中,不同地域,不同時代,人們給予信仰集合體一個共同的稱謂:在古希臘,他們被稱作奧林匹斯諸神、北歐有奧丁托爾等北歐諸神這一宗教信仰。


    在中國,神字與另一個字之間,有著特殊的關聯,這個字就是“仙”。


    對於神仙的理解,在中國古代,他們即作為信仰的一個靈魂集合體,神仙超脫於人世間,他們掌握著自然萬物,各司其職,是中國古代先民的精神寄托。


    而到如今時代,神仙被賦予了更多的含義,但不論詞義如何增改,神仙總是被冠以人們對美好未來的希冀,以及對美好事物的讚美。


    因此,神仙在中國社會之中,往往被當作一個共同體對待,但實際上兩者是存在著非常多的不同的。


    01


    由字形角度來分析“神”與“仙”的不同


    分析事物,往往采取由表及裏的分析方式,在區分神與仙之時也不例外。


    漢字是表意文字,每一個字的構成,都有著其獨特的淵源以及含義,他並不像拉丁文、英文、韓文等文字,隻是用簡單的字符號組合來做區別,而是由意義演化而來。


    最為明顯的是,神和仙兩字的書寫方式迥然不同,因此這兩個字在創設之時,也定然有著極為不同的含義。


    首先,讓我們來看神。


    神字以簡體字來看,即分為左邊的示部旁以及右邊的申字,其造字法兼具形聲以及會意。


    神字初見於西周金文,從《金文編》第十頁中的神字金文示例我們可以看出:左邊的示字至今變化不大,其形態三豎支撐,上為平台,其象征的是祭祀之台、祭台、供台。


    而右邊的“申”與如今的申字相差較大,如果我們結合經文,小篆到隸書、楷書中它的進化過程來看會發現:右邊的申字在金文中,並沒有表現出如今申字的四方狀態,而是一個曲折的延伸的閃電形狀,左右有分叉,中間為彎折的閃電主體。


    再到戰國時期,考古發掘所發現的文字記錄,“申”字兩側的部分在逐漸匯攏收縮,而原先中間彎折的閃電,則變成了中間的一豎。左右兩邊漸漸成一個“不落窠臼”的“臼”形。


    再到隸書時,兩側類似於“臼”的形狀與中間的豎合並發展成近似今日的“申”形。


    左邊的表示祭台的“示”也逐漸簡寫合並,到隸書、楷書時,如今的“神”字也就成形了。


    示在左,作為祭祀之台存在,而祭祀的是誰,右邊的申字的演變過程,也讓我們知道了他最先是先民眼中的閃電。


    閃電來自於蒼天,其光亮與能量,皆無比璀璨,故而被人們當看做是上天的使者,也就是神靈,即祭壇所祭祀者為天神。


    後來“申”在天幹地支中也有位置,也表現出了人們將其作為神靈來看待,《禮記·祭法》中有雲:“山林川穀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


    接著看神仙的“仙”。


    “仙”字的造字法與神相似,也為形聲兼會意,從簡體的“仙”字我們就可以看出,其與“神”的以祭祀台所演化而來的“示”為偏旁部首不同,其左邊為單人旁。


    “仙”字最早見之於《說文》第167頁,通過其中所示的小篆字體,可以清晰的看出,其左邊為人的形狀,右邊則為類似手的字體將東西給舉起來,也就是上升。


    所以將左右結合,尤其小篆字形可以推出,所謂“仙”字即升入天空中的人。


    如今的“仙”字,其右邊部分簡化從山,但是從小篆至漢隸,再至繁體楷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其右部的“”仍具有托舉而起的神韻。


    所以由仙的字形我們可以看出,“仙”與“神”不同。神是站在祭祀對象位置的、難以觸摸的天之使者。


    而仙則更與人相關,其原本為人,後超出凡世,脫去肉胎,升入天中,羽化為仙。


    與“神”字自誕生以來就所處的高級的“自然化身”的位置不同,“仙”字除去超凡升天之人這種概念之外,在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之中,其有時也被用作形容某些人的不俗的行為、神態、動作、狀態,這在今天的漢語語境中依然存在,例如“這舞蹈跳得好仙”、“這人長得好仙啊”等。


    02


    從應用對象角度,來分析“神”與“仙”之不同


    像我們在前言中所提及的那樣,神仙並行的稱唿,在中國的語言環境之下,使用的更為明顯。


    細數世界上影響範圍較廣的幾大神話傳說,在古希臘奧林匹斯諸神之中有火神、水神、愛神、創世神等等。在北歐神話之中,有雷神等,其中所提及的重要事件之一,也名為諸神黃昏。


    再看東方,在印度教的宗教信仰體係之中,有濕婆神,即毀滅之神;毗濕奴,即保護神;梵天,即大神。日本的神道教其主神也名為天照大神。


    為什麽到了中國的神話體係之中,神與仙便同步存在了呢?一個很大的原因,即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影響。


    道教產生之前,其前身黃老之學,就已在社會上產生過較大的影響。


    春秋戰國時期的道家,雖然與道教並不一致,但是其所提倡的無為隱世狀態,為道教的逐漸形成奠定了基礎。


    道教產生之後,在中國的神話體係中,“仙人”漸漸出現了他的雛形。他將先秦的陰陽之學,卜卦之學等融合雜匯起來,給予這些會通過上述方式與上天交流溝通的人們以仙的名稱。


    而到東晉南朝之時隨著道教的逐漸產生,越來越多的道教教義不斷推動著被現實社會所壓迫的人們隱居山林,修煉自身,以達到能與上天進行靈魂上的交流與溝通,最終達到超凡脫俗,升入天中羽化為仙的狀態。


    八仙過海就是一個十分標準的示例,其中如呂洞賓、曹國舅等都本是人世間的普通人,因個人修為或特殊行為化身為仙,因而其中也體現了讓人們多行好事,積累功德之意,給人們以精神寄托的同時,也為統治者鞏固統治起到了一定作用。


    因而從應用對象方麵來看,神是自世界誕生之初就存在著的,人類無法以任何形式所達到的境界。


    它更像是自然的化身,神的存在解答了古代先民所看到的自然界運行中發生的各種讓他們不明就裏的問題。對於自然的恐懼與敬畏,在此化作了人們腦海之中精神與靈魂的寄托。


    而仙則不同,就像是人們在日常運用時,將神與仙合並起來稱作神仙這一固定用法一樣,在許多語境之中,仙與人也常常結合起來,稱作仙人。


    而這種仙人,多是由原本的處於人世之中的常人,經過個人修煉等方式羽化成仙。


    對於當時處於動蕩社會中的人們來說,這種寄托與神相比起來,是他們在思想上可以接觸到的,甚至在現實之中可以達到的。


    他給予了人們豐富自我、提升自我的奔頭。通過努力,通過修煉,人可以成為仙。


    成仙之後,則可以擺脫人世間的苦惱,成仙之後也可以獲得幫助世人的能力,這未嚐不是一種有著古代中國特色的英雄主義。


    03


    “神”和“仙”怎麽變成了“神仙”?


    那麽神與仙這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是如何在演變過程中漸漸融合起來,發展到今天神仙結合的狀態的呢?究其本源,還是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


    神之所以為神,是因為他未知,並帶給人們恐懼,它不像仙一樣令人親近,它是神秘的,摸不透的。


    但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人們對於自然界的一些現象的認識也越來越清晰。


    以黃河為例,在中國曆史上多次決堤泛濫的黃河,因其威力之大、之恐怖,故而也被神格化了,在黃河沿岸的各地,都有著不同和神的傳說。


    但是隨著人類的生產技術提高,在曆史上的多個時刻,人們都曾通過自己的方式,使得黃河決泛得到控製。


    從大禹疏導治水,到東漢王景治水,再到潘季訓治河等等。當人類發現自己可以漸漸控製原本恐懼害怕的事物之時,原先被神格化的自然界萬物,其形態也開始漸漸顯現,而這些顯現的形態,則更像於人形,黃河河神也有了類人的長相,在神話傳說中也有了“河伯”的稱謂。


    又如雷電之神,在後來也有了雷公電母這等人格化的稱唿,神開始與人類社會接軌,被認知的自然現象被賦予人的情感表達,所以許多包含著世俗感覺的神話傳說出現了,例如《西遊記》中出現的各路天神,他們不再僅僅是威嚴的象征,而是有了自己的情感與思想。


    同樣,政治方麵的需求也對“神”與“仙”的合體產生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發展過程中,不斷加強著的是中央集權及君主中央專製。


    而在這一發展過程中,除了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麵的措施之外,思想文化方麵的統治措施也十分的重要。


    秦始皇在設計“皇帝”這一稱號時,便考慮了“三皇五帝”這些神級別的人物,在漢武帝時期,為了達成其大一統的政治理想,董仲舒幫助漢武帝提出了君權神授、天人合一的重要思想。


    在這一層麵,統治階級將人民群眾所信奉的“神”,所敬畏、恐懼的“神”利用起來,使得君王當前所擁有的權力變為神授予的。


    這就讓人們對於神的自然恐懼與敬畏,在現實社會這一層麵上,轉化到對君主的敬畏與尊崇上來。


    於是神,除了因為人們的生產水平提高,對於自然界的認知越來越清晰而變得人格化之外,其與皇權、君權的結合,也使得神向人格化方向趨近。


    與此同時,“仙”則因其親民化與社會性,力量不斷龐大。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永遠無法接近到神,但是仙卻是有可能接近的。


    像是東漢末年黃巾軍叛亂之時,大賢良師張角及其下屬張寶等人,便被人們賦予了“仙”的形態,因為他們與正常人不同,有著治愈疾病或者操控一些自然現象的能力。


    而他們又利用這些能力,為處在社會底層的人們,提供了一些統治階級無法給予他們的幫助與撫慰。


    所謂“縣官不如現管”,高高在上的神無法為人們提供憐憫,而身邊可能出現的仙,則為人們提供了生的希望。


    所以在亂世之中,仙的位置被漸漸抬升,原本為兩條平行線的“神”與“仙”。隨著神的漸漸人格化和仙的不斷神格化,開始逐漸產生了交集。


    在交集出現之時,這兩個概念便被合二為一了。


    當然,不論從社會現實方麵、語境意義或者是合成詞的重點表達側重來說,神仙這個詞更側重於“仙”的表達。


    隨著社會生活不斷向前推進,人們的生產力水平提高,科學知識、理性思考也逐漸代替了迷信和神話,在人們腦海中占據著最重要的位置。


    所以,在當今世界,除去宗教信仰對人們產生的特殊影響之外,神仙最初的含義,也漸漸隻停留在曆史階段。


    再次分析“神”與“仙”的由來,“神”發展讓我們看到了人類社會向著科學化、理性化變遷,它因未知而來,因敬畏而來,其中的種種變遷也涵蓋了先民的生活景象;“仙”的發展則讓我們看到困難時期人們的掙紮與救贖。


    但無論社會生活怎樣變遷,怎樣發展,“神仙”這兩個字中所包含的人們對未知世界的向往、對美好事物的熱愛依然不變,在大多數語境下,神仙仍然被當作一種美好的代名詞。


    例如當人們遇到非常美好的人或事物之時,便會表達:這是怎樣的“神仙朋友”,我有一個“神仙老師”,這是怎樣的“神仙同事”啊,或者是我看到了怎樣的“神仙景象”啊!


    透過神仙兩字的演變發展過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佬分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火並收藏大佬分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