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兵沒能由楚軍這些小動作猜到他們的計劃。
但直覺卻讓沈兵感到事情不簡單。
沈兵第一時間就找到了楊端和,這其間還特意在南麵觀察了楚軍城頭一番,於是更確定了自己的想法。
「屬下以為楚軍有突圍的打算。」沈兵對楊端和說:「而且應是從北麵突圍。」
楊端和則不以為然。
「我軍隨時可以通過浮橋增援淮北,楚軍從南或是從北突圍又有何區別?」
沈兵想了想,就迴答道:
「如此說來,楚軍或有辦法斷我浮橋。」
楊端和不由奇道:
「浮橋在我兩軍的嚴密守護之下且有封江鎖鏈,楚軍如何能斷我浮橋?」
這話倒是真的,浮橋是南北秦軍聯繫的樞紐,楊端和當然有所防備。
木樁和鎖鏈斷了楚軍水路方向的威脅,陸地上的城寨又絕了敵人進攻之路……就連沈兵也一時想不明白楚軍有什麽方法能斷浮橋。
遲疑了下,沈兵就解釋道:
「這兩日城北楚軍驟然增加,且不時有人觀察城下淮河。」
「我大梁軍不過區區兩萬人,若楚軍能斷浮橋且兩麵夾擊北營,隻怕……」
楊端和看了看地圖,就點頭說道:
「也罷。」
「副將若是有此擔心,我便分出兩萬軍力去北岸協防。」
楊端和雖是不太相信楚軍會進攻北營,但反正秦軍在哪都差不多……
有浮橋在,秦軍南營多一些可以增援北營,北營多一些就可以增援南營,於是分出兩萬去守北麵也未嚐不可。
然而沈兵卻又搖頭拒絕了:
「屬下以為這未嚐不是我等的機會。」
楊端和不解的問:
「副將此言何意?」
沈兵解釋道:
「若楚軍當真要從北營突圍而我軍卻先行將兵力移往北營,如此便是『打草驚蛇』使楚軍不敢突圍了。」
楊端和不由笑了起來:
「不敢突圍豈不更……」
接著楊端和的笑容就僵在了臉上:
「副將的意思是,楚王負芻會在突圍之列?」
沈兵點了點頭:
「楚軍若隻是想要破北營或取我沈兵性命,何必如此大動幹戈?」
「屬下大膽猜測楚軍此舉是為救楚王出城。」
楊端和想了想就迴道:
「那楚王若是要出城,在我等還未趕到壽春前就該逃走,如何會等到現在?」
沈兵也不多做解釋:
「不管楚軍有何打算,反正無事,我等試試也無妨。」
楊端和想想覺得也對,反正大軍在城外圍著也是無聊,就當演習動動手腳也好。
於是楊端和就問沈兵:
「那麽以副將之見,我等該如何應對?」
沈兵迴答:
「其實也簡單。」
「我等白日不增兵,每到夜裏便暗自增兵,第二天天亮便再返迴。」
沈兵這麽做的目的,為的就是讓楚軍不知北營的實力,以為北營還是隻有兩萬大梁兵。
楊端和想也不想就應下了,因為這的確就是小事一樁。
於是這兩夜,天色一黑兩萬秦軍就悄無聲息的通過浮橋增援進了北營,然後第二天天亮前又悄悄折返。
沈兵及大梁兵則依舊我行我素平時該怎麽做就依舊怎麽做。
帶兵來增援的卻是楊端和的部將李岩。
原本楊端和不需要派李岩這個將軍來,因為此時的李岩已是將軍而沈兵依舊是副將,這會存在指揮上的問題:北營是聽李岩指揮還是沈兵指揮?
但考慮到北營一旦遭到進攻就很可能是敵人的兩麵夾擊,所以北營實際上是需要兩個人指揮,否則會手忙腳亂顧首不顧尾。
另一方麵,則是大梁軍的軍製與秦軍軍製及戰術有很大不同……秦軍是簡單的伍人一伍兩伍一什,而大梁軍則是根據鴛鴦陣進行編製。
如此一來,隻用一人指揮同樣可能出問題。
這也是之前楊端和讓大梁軍獨自守淮北的原因之一。
實戰中大梁軍往秦軍隊伍中一站,其它的不說,就連隊伍都顯得不整齊了。
這並不是優點,但沒有盔甲防護薄弱的大梁軍也沒辦法。
因此派李岩指揮秦軍作戰是不得已而為之。
不過楊端和卻給李岩一個命令:
「一切事務聽從沈兵安排,不得有異議。」
李岩應聲從命。
此時的李岩是服氣的。
先不說沈兵在牽城水戰中救了他一命……其實牽城水戰盡管沈兵救他一命李岩心下還是不服,他依舊以為沈兵不過是仗著點小聰明和運氣而已,論資排輩何時才能輪到沈兵指揮。
但是在沈兵設計突襲汝陰並以三千人力抗楚軍七萬大軍後,李岩就知道自己確是與沈兵相去甚遠。
能設下引蛇出洞這等妙計便是有謀。
能以三千軍力抗楚軍守住汝陰便是有勇。
有勇有謀,他李岩憑什麽看不起沈兵?
心下雖是這麽想,但好麵子的李岩在麵上卻沒表現出來,見到沈兵時也隻是拱了拱手就算打招唿。
不想沈兵卻迎了上來,恭謹的施禮道:
「屬下見過將軍。」
「上將軍曾問過屬下希望誰來領軍,屬下便想此人非將軍莫屬了。」
「如今當真是將軍前來助我,屬下便放心了。」
這話讓李岩有些意外。
李岩之前對沈兵可沒什麽好臉色,若是讓沈兵選的話怎麽也不應該選他吧?
不過想想,李岩又覺得沈兵說的是真話。
因為眾所周知此時的沈兵深得大王器重,便是楊端和也要讓他三分,選個一同作戰的將軍又能算什麽。
想到這,李岩的麵色當下就緩和下來:
「副將過獎,李岩不過是莽夫一個……」
沈兵打斷了李岩的話:
「將軍莫要如是說。」
「將軍帶兵十餘載對行軍布陣研究頗深,屬下早有耳聞。」
「如今城寨安危便全賴將軍了。」
李岩趕忙迴答:
「副將無需如此見外,這本是我等份內之事。」
語氣和舉止間立時就十分客氣。
古人其實很好騙,隻要說幾句客套話分分鍾就推心置腹了。
雖然也有像昌平君那種城府深的,不過畢竟是少數。
沈兵這還不為了打起仗來彼此間好協同嘛……
但直覺卻讓沈兵感到事情不簡單。
沈兵第一時間就找到了楊端和,這其間還特意在南麵觀察了楚軍城頭一番,於是更確定了自己的想法。
「屬下以為楚軍有突圍的打算。」沈兵對楊端和說:「而且應是從北麵突圍。」
楊端和則不以為然。
「我軍隨時可以通過浮橋增援淮北,楚軍從南或是從北突圍又有何區別?」
沈兵想了想,就迴答道:
「如此說來,楚軍或有辦法斷我浮橋。」
楊端和不由奇道:
「浮橋在我兩軍的嚴密守護之下且有封江鎖鏈,楚軍如何能斷我浮橋?」
這話倒是真的,浮橋是南北秦軍聯繫的樞紐,楊端和當然有所防備。
木樁和鎖鏈斷了楚軍水路方向的威脅,陸地上的城寨又絕了敵人進攻之路……就連沈兵也一時想不明白楚軍有什麽方法能斷浮橋。
遲疑了下,沈兵就解釋道:
「這兩日城北楚軍驟然增加,且不時有人觀察城下淮河。」
「我大梁軍不過區區兩萬人,若楚軍能斷浮橋且兩麵夾擊北營,隻怕……」
楊端和看了看地圖,就點頭說道:
「也罷。」
「副將若是有此擔心,我便分出兩萬軍力去北岸協防。」
楊端和雖是不太相信楚軍會進攻北營,但反正秦軍在哪都差不多……
有浮橋在,秦軍南營多一些可以增援北營,北營多一些就可以增援南營,於是分出兩萬去守北麵也未嚐不可。
然而沈兵卻又搖頭拒絕了:
「屬下以為這未嚐不是我等的機會。」
楊端和不解的問:
「副將此言何意?」
沈兵解釋道:
「若楚軍當真要從北營突圍而我軍卻先行將兵力移往北營,如此便是『打草驚蛇』使楚軍不敢突圍了。」
楊端和不由笑了起來:
「不敢突圍豈不更……」
接著楊端和的笑容就僵在了臉上:
「副將的意思是,楚王負芻會在突圍之列?」
沈兵點了點頭:
「楚軍若隻是想要破北營或取我沈兵性命,何必如此大動幹戈?」
「屬下大膽猜測楚軍此舉是為救楚王出城。」
楊端和想了想就迴道:
「那楚王若是要出城,在我等還未趕到壽春前就該逃走,如何會等到現在?」
沈兵也不多做解釋:
「不管楚軍有何打算,反正無事,我等試試也無妨。」
楊端和想想覺得也對,反正大軍在城外圍著也是無聊,就當演習動動手腳也好。
於是楊端和就問沈兵:
「那麽以副將之見,我等該如何應對?」
沈兵迴答:
「其實也簡單。」
「我等白日不增兵,每到夜裏便暗自增兵,第二天天亮便再返迴。」
沈兵這麽做的目的,為的就是讓楚軍不知北營的實力,以為北營還是隻有兩萬大梁兵。
楊端和想也不想就應下了,因為這的確就是小事一樁。
於是這兩夜,天色一黑兩萬秦軍就悄無聲息的通過浮橋增援進了北營,然後第二天天亮前又悄悄折返。
沈兵及大梁兵則依舊我行我素平時該怎麽做就依舊怎麽做。
帶兵來增援的卻是楊端和的部將李岩。
原本楊端和不需要派李岩這個將軍來,因為此時的李岩已是將軍而沈兵依舊是副將,這會存在指揮上的問題:北營是聽李岩指揮還是沈兵指揮?
但考慮到北營一旦遭到進攻就很可能是敵人的兩麵夾擊,所以北營實際上是需要兩個人指揮,否則會手忙腳亂顧首不顧尾。
另一方麵,則是大梁軍的軍製與秦軍軍製及戰術有很大不同……秦軍是簡單的伍人一伍兩伍一什,而大梁軍則是根據鴛鴦陣進行編製。
如此一來,隻用一人指揮同樣可能出問題。
這也是之前楊端和讓大梁軍獨自守淮北的原因之一。
實戰中大梁軍往秦軍隊伍中一站,其它的不說,就連隊伍都顯得不整齊了。
這並不是優點,但沒有盔甲防護薄弱的大梁軍也沒辦法。
因此派李岩指揮秦軍作戰是不得已而為之。
不過楊端和卻給李岩一個命令:
「一切事務聽從沈兵安排,不得有異議。」
李岩應聲從命。
此時的李岩是服氣的。
先不說沈兵在牽城水戰中救了他一命……其實牽城水戰盡管沈兵救他一命李岩心下還是不服,他依舊以為沈兵不過是仗著點小聰明和運氣而已,論資排輩何時才能輪到沈兵指揮。
但是在沈兵設計突襲汝陰並以三千人力抗楚軍七萬大軍後,李岩就知道自己確是與沈兵相去甚遠。
能設下引蛇出洞這等妙計便是有謀。
能以三千軍力抗楚軍守住汝陰便是有勇。
有勇有謀,他李岩憑什麽看不起沈兵?
心下雖是這麽想,但好麵子的李岩在麵上卻沒表現出來,見到沈兵時也隻是拱了拱手就算打招唿。
不想沈兵卻迎了上來,恭謹的施禮道:
「屬下見過將軍。」
「上將軍曾問過屬下希望誰來領軍,屬下便想此人非將軍莫屬了。」
「如今當真是將軍前來助我,屬下便放心了。」
這話讓李岩有些意外。
李岩之前對沈兵可沒什麽好臉色,若是讓沈兵選的話怎麽也不應該選他吧?
不過想想,李岩又覺得沈兵說的是真話。
因為眾所周知此時的沈兵深得大王器重,便是楊端和也要讓他三分,選個一同作戰的將軍又能算什麽。
想到這,李岩的麵色當下就緩和下來:
「副將過獎,李岩不過是莽夫一個……」
沈兵打斷了李岩的話:
「將軍莫要如是說。」
「將軍帶兵十餘載對行軍布陣研究頗深,屬下早有耳聞。」
「如今城寨安危便全賴將軍了。」
李岩趕忙迴答:
「副將無需如此見外,這本是我等份內之事。」
語氣和舉止間立時就十分客氣。
古人其實很好騙,隻要說幾句客套話分分鍾就推心置腹了。
雖然也有像昌平君那種城府深的,不過畢竟是少數。
沈兵這還不為了打起仗來彼此間好協同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