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兵對北營做了些安排:
李岩的兩萬秦軍布署到城寨的北麵,也就是對外防禦。
大梁軍則安排到南麵對壽春防禦。
之所以這麽安排,是因為沈兵猜此次突圍若是沒有便罷,有就一定是項燕策劃的。
這並不難猜。
此時的楚國已處在「樹倒猢猻散」的狀態,各貴族人人自危隻顧保存實力以應對將來秦軍有可能的進攻,哪還會去想救楚王出來。
有心救楚王的也就隻有項燕了。
話說這項燕也是一個木魚腦袋,他項氏在江東呆得好好的卻偏要趟這渾水?
從楚國整體形勢來分析,楚國各貴族最不應出力的就是項氏。
因為項氏絕大多數的封地都在長江以東密林水網之處,如果說有還有別的什麽封地,那就是在壽春旁給項氏建寨經營的一小塊封地了。
但這一小塊封地便是不要又能如何?
這封地設在壽春旁其實是有勤王之意,此時楚王都已被困,自然不需要勤王。
秦軍的攻勢,應該是先奪淮北楚王的富庶之地再取淮南各貴族封地,然後才會將兵鋒直指江東進入百越。
甚至到時嬴政打不打百越都不要緊。
原因是百越窮山惡水食之無味,此時甚至都不能算是中原……嬴政就是在尚未打下百越時以為完成統一大業稱秦始皇的。
因此,項燕完全可以退迴江東坐等秦楚大戰,而項氏則保存實力或是考慮經營百越,到時秦軍攻百越時就不隻是「損失慘重」了。
可這項燕偏偏要反其道而行之力保窮途末路的楚國,最後落下個兵敗自刎的下場。
此時的沈兵就在想:如果是項燕策劃的這場突圍戰,那麽定是有備而來。
而他這「有備而來」的「備」,自然就是偵察清楚了秦軍的情況,知道守在北營的是兩萬大梁軍。
另一方麵,項燕又與大梁軍打過仗……這是發生在沈兵守汝陰時的事。
項燕先是從項梁那了解到了大梁軍的戰法,接著就嚐試著用長戟兵克狼筅。
其結果是什麽就不用說了,當然是以失敗告終。
因此,這一迴項燕來戰,其針對的也應該是大梁軍的狼筅。
既是如此,沈兵當然不會還傻到繼續用大梁軍拿著狼筅上,以李岩的正統秦軍對項燕才能打他個措手不及。
沈兵沒有對李岩多說什麽,隻是交待了聲:
「若有戰事,將軍莫要過早參戰,待楚軍攻破城寨再反攻不遲。」
李岩雖是不明所以,但還是很幹脆的應了聲。
沈兵這是擔心項燕發現情況有異及時改變對敵策略。
但如果等到楚軍都突破城寨並發起進攻才發現對手是正統秦軍……這時再想改變就太遲了。
李岩那邊安排完了,沈兵就將注意力轉到了壽春城。
壽春城其實很好解決,如果是不知道楚軍會突圍及兩麵夾攻的話,那壽春城可能會是個麻煩……到時壽春就是背後的一刀。
但現在沈兵已有防備,那壽春就是投石機和弓弩手封鎖城門的問題。
難就難在沈兵要的不隻是封鎖城門,他要的是……楚王負芻。
這要是把城門直接封鎖了,楚王負芻不也出不來了?
楚王負芻要是不出來,那沈兵也就沒必要搞這麽神神秘秘的偷著調兵了,他所有的安排也就是白費心機了。
於是就會衍生出一係列的問題:
想要楚王負芻出城,必須假作讓楚軍突圍成功。
之後還要保證能將楚王這頭大魚抓住,否則這場戰就算是敗了。
假作讓楚軍突圍成功還可以做到,因為大梁軍有狼筅在手,且戰且退也不會有多少損失。並且隨時想停就停,必要時還可以反攻。
問題是在這黑夜中如何才能抓住楚王……
北、西、東三門,沈兵認為楚王會自東門出城。
原因很簡單:
西門是秦軍的補給線,往西逃一路都會有秦軍把守。
北麵是大片平原,雖是逃跑的好方向,但若是項燕帶兵來攻的話必然是自北而來。
到時北麵就是秦楚兩軍廝殺的戰線,楚王想從這方向逃走並不容易,甚至就算能穿過秦軍防線也有可能被楚軍誤傷。
於是隻有東門。
楚王一旦出城,其右翼就是淮河,可以不用提防一個方向的進攻。
另一方麵,往東就是直奔洞庭及項氏的江東,到時秦軍便是想追隻怕也追不上。
於是沈兵就有了主意。
他當下就找到了李岩,說道:
「城寨東門一角交由大梁軍。」
李岩有些不解:
「副將,這兩軍混雜隻怕……」
同一防線上的確比較忌諱兩支軍隊尤其是編製戰術不同的兩支軍隊混雜。
因為在某種情況下,對秦軍來說適合進攻而對大梁軍適合原地防守,到時是該進還是該退?
甚至在夜色中還會出現敵我識別困難以及指揮混亂等種種問題。
沈兵也考慮過這方麵的問題,他迴答道:
「不要緊,我等可在東門一角劃清界限並演練上幾迴。」
既然沈兵堅持,李岩也就沒話說了。
於是東門一角大概百步距離就由大梁軍防守。
當天夜裏,沈兵就命大梁軍在城寨內側構築陷阱。
這陷阱便是兩步餘高的深坑五寬,自淮河邊往北延伸百步,也就是整道大梁軍的防區。
上麵蓋著木板覆著土,下方並與機括相連。
平時行走作戰等都沒有異樣,但隻要將機括一拉,那一塊塊木板掉下,接著道路就形成一個難以逾越的斷層。
魏呴對此表示不解:
「副將,自古陷阱多設在城寨之外,哪有設在城寨內的?」
沈兵卻嗬嗬一笑,道:
「城寨外陷阱是捉小魚,城寨內的陷阱卻是用來捉大魚的!」
這話隻聽得魏呴一臉懵,雖然他知道沈兵說的「大魚」另有所指,卻不明白會有什麽「大魚」能到寨內還要用這個陷阱來捉……
布置完這些後,沈兵就忍不住想著另一個問題:
若項燕要助楚王突圍的話,昌平君不可能不知道。
那為何昌平君沒有示警?
這是不是說……
李岩的兩萬秦軍布署到城寨的北麵,也就是對外防禦。
大梁軍則安排到南麵對壽春防禦。
之所以這麽安排,是因為沈兵猜此次突圍若是沒有便罷,有就一定是項燕策劃的。
這並不難猜。
此時的楚國已處在「樹倒猢猻散」的狀態,各貴族人人自危隻顧保存實力以應對將來秦軍有可能的進攻,哪還會去想救楚王出來。
有心救楚王的也就隻有項燕了。
話說這項燕也是一個木魚腦袋,他項氏在江東呆得好好的卻偏要趟這渾水?
從楚國整體形勢來分析,楚國各貴族最不應出力的就是項氏。
因為項氏絕大多數的封地都在長江以東密林水網之處,如果說有還有別的什麽封地,那就是在壽春旁給項氏建寨經營的一小塊封地了。
但這一小塊封地便是不要又能如何?
這封地設在壽春旁其實是有勤王之意,此時楚王都已被困,自然不需要勤王。
秦軍的攻勢,應該是先奪淮北楚王的富庶之地再取淮南各貴族封地,然後才會將兵鋒直指江東進入百越。
甚至到時嬴政打不打百越都不要緊。
原因是百越窮山惡水食之無味,此時甚至都不能算是中原……嬴政就是在尚未打下百越時以為完成統一大業稱秦始皇的。
因此,項燕完全可以退迴江東坐等秦楚大戰,而項氏則保存實力或是考慮經營百越,到時秦軍攻百越時就不隻是「損失慘重」了。
可這項燕偏偏要反其道而行之力保窮途末路的楚國,最後落下個兵敗自刎的下場。
此時的沈兵就在想:如果是項燕策劃的這場突圍戰,那麽定是有備而來。
而他這「有備而來」的「備」,自然就是偵察清楚了秦軍的情況,知道守在北營的是兩萬大梁軍。
另一方麵,項燕又與大梁軍打過仗……這是發生在沈兵守汝陰時的事。
項燕先是從項梁那了解到了大梁軍的戰法,接著就嚐試著用長戟兵克狼筅。
其結果是什麽就不用說了,當然是以失敗告終。
因此,這一迴項燕來戰,其針對的也應該是大梁軍的狼筅。
既是如此,沈兵當然不會還傻到繼續用大梁軍拿著狼筅上,以李岩的正統秦軍對項燕才能打他個措手不及。
沈兵沒有對李岩多說什麽,隻是交待了聲:
「若有戰事,將軍莫要過早參戰,待楚軍攻破城寨再反攻不遲。」
李岩雖是不明所以,但還是很幹脆的應了聲。
沈兵這是擔心項燕發現情況有異及時改變對敵策略。
但如果等到楚軍都突破城寨並發起進攻才發現對手是正統秦軍……這時再想改變就太遲了。
李岩那邊安排完了,沈兵就將注意力轉到了壽春城。
壽春城其實很好解決,如果是不知道楚軍會突圍及兩麵夾攻的話,那壽春城可能會是個麻煩……到時壽春就是背後的一刀。
但現在沈兵已有防備,那壽春就是投石機和弓弩手封鎖城門的問題。
難就難在沈兵要的不隻是封鎖城門,他要的是……楚王負芻。
這要是把城門直接封鎖了,楚王負芻不也出不來了?
楚王負芻要是不出來,那沈兵也就沒必要搞這麽神神秘秘的偷著調兵了,他所有的安排也就是白費心機了。
於是就會衍生出一係列的問題:
想要楚王負芻出城,必須假作讓楚軍突圍成功。
之後還要保證能將楚王這頭大魚抓住,否則這場戰就算是敗了。
假作讓楚軍突圍成功還可以做到,因為大梁軍有狼筅在手,且戰且退也不會有多少損失。並且隨時想停就停,必要時還可以反攻。
問題是在這黑夜中如何才能抓住楚王……
北、西、東三門,沈兵認為楚王會自東門出城。
原因很簡單:
西門是秦軍的補給線,往西逃一路都會有秦軍把守。
北麵是大片平原,雖是逃跑的好方向,但若是項燕帶兵來攻的話必然是自北而來。
到時北麵就是秦楚兩軍廝殺的戰線,楚王想從這方向逃走並不容易,甚至就算能穿過秦軍防線也有可能被楚軍誤傷。
於是隻有東門。
楚王一旦出城,其右翼就是淮河,可以不用提防一個方向的進攻。
另一方麵,往東就是直奔洞庭及項氏的江東,到時秦軍便是想追隻怕也追不上。
於是沈兵就有了主意。
他當下就找到了李岩,說道:
「城寨東門一角交由大梁軍。」
李岩有些不解:
「副將,這兩軍混雜隻怕……」
同一防線上的確比較忌諱兩支軍隊尤其是編製戰術不同的兩支軍隊混雜。
因為在某種情況下,對秦軍來說適合進攻而對大梁軍適合原地防守,到時是該進還是該退?
甚至在夜色中還會出現敵我識別困難以及指揮混亂等種種問題。
沈兵也考慮過這方麵的問題,他迴答道:
「不要緊,我等可在東門一角劃清界限並演練上幾迴。」
既然沈兵堅持,李岩也就沒話說了。
於是東門一角大概百步距離就由大梁軍防守。
當天夜裏,沈兵就命大梁軍在城寨內側構築陷阱。
這陷阱便是兩步餘高的深坑五寬,自淮河邊往北延伸百步,也就是整道大梁軍的防區。
上麵蓋著木板覆著土,下方並與機括相連。
平時行走作戰等都沒有異樣,但隻要將機括一拉,那一塊塊木板掉下,接著道路就形成一個難以逾越的斷層。
魏呴對此表示不解:
「副將,自古陷阱多設在城寨之外,哪有設在城寨內的?」
沈兵卻嗬嗬一笑,道:
「城寨外陷阱是捉小魚,城寨內的陷阱卻是用來捉大魚的!」
這話隻聽得魏呴一臉懵,雖然他知道沈兵說的「大魚」另有所指,卻不明白會有什麽「大魚」能到寨內還要用這個陷阱來捉……
布置完這些後,沈兵就忍不住想著另一個問題:
若項燕要助楚王突圍的話,昌平君不可能不知道。
那為何昌平君沒有示警?
這是不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