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我
“記憶和觀點方麵的分辨工作差不多完成了……”
看著眼前厚厚的一疊記錄,祝盒心中發出了感慨。說實話,他覺得“萬我之一”這個試煉隻要找到方法、讓目標不要亂跑,就並不是特別困難,最多就是有點費時和費腦。
畢竟要記錄並整合一萬人的種種行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甚至於如果把所有選擇整理匯總到一起就會發現,這一萬個人沒有哪個麵對種種情形會做出與其他人完全一樣的反應。
就像他們所在的房間一樣,每個房間都與其他99個房間在同一行或同一列,但沒有哪兩個房間同時位於同一行和同一列的。
他們的選擇也是如此,麵對一個事件,很多人做出了大體一致的選擇;對另一個事件,也有很多雷同的選擇……但事件多了就會發現,沒有哪兩份答卷是從頭到腳完全相同的,總歸會在一些事件上的選擇存在著差異。
經過了“記憶”和“觀點”兩道大篩,祝盒已經排除了不少人的可能性,因為這些人麵對一些情境做出了他完全不可能做出的選擇,這一部分人所在的房間被祝盒用黑色做了標記,以示排除。
還有一些人被祝盒認為是自己的可能性很低,他們大多沒選出違背祝盒底線的選項,但在很多選擇上都跟祝盒本人的選擇存在不小的差異,所以祝盒認為他們是自己的可能性並不大,但保險起見還是沒有把他們徹底排除在外,隻是將關注的重點從他們身上移開。
最多的人是那種“跟自己有一點像又不那麽像的”,大概有個四五千人吧。祝盒也說不太出來他們哪裏不對勁,就是他們麵對自己設定的情形做出的選擇總是給自己一點不對勁的感受。
還有幾個人被祝盒重點關注了,到目前為止,他們的表現都跟祝盒自己在心中預設的表現十分相似,隻在細枝末節的選擇上存在一定的差異,不過差異也隻是出現在祝盒自身心中所猶豫的選項上,也就是說祝盒最終選擇哪一個選項本身也是難以預知的。
祝盒看了一眼時間,光是做關於記憶和觀點方麵的測試就已經用了三十個小時了。雖然現在重點觀察目標已經縮小到了十幾個,但距離最終得出結論還差了一些距離。
能夠真正分辨出自己與他人的“問題”……
祝盒苦思冥想了一陣,終於腦海中靈光一閃。
隨著這道意念的出現,被困於方形房間的“祝盒們”眼前突然出現了一張巨大的白紙,還有尺規、鉛筆、橡皮等物品。他們習慣性地看向麵前的牆壁——之前,那位要他們迴答問題,並且把他們送進種種情境之中進行考驗,幾乎擁有無窮威能、近乎神明一般的存在就是通過這麵牆來與他們進行交流的。
但是現在,那麵牆上空空如也。
一萬個“祝盒”麵對眼前的紙筆,顯得有些不知所措。
祝盒在空中看著他們的表現,他的目的很簡單,他就是想看看這些人在“無要求”的情況下會用紙筆去寫、去畫些什麽。
如果說祝盒的經曆、觀點、性格都算是平平無奇,並不罕見,難以同其他人徹底區分的話,那他的某一項愛好就顯得不那麽常見了。
在他的小時候,娛樂還沒有那麽多種多樣,電子設備還沒有完全普及的時候,祝盒有一個愛好就是“規劃”。
具體是什麽個情況呢?說來也不複雜,就是自個兒找張紙,拿支筆,把這張紙想象成一個房間,根據紙張的大小定一個比例尺,然後想象著房間的用途,根據用途把家居布局之類的設計畫在上麵。
最開始,大概在祝盒二三年級的時候吧,他的設計還局限於一個房間,或一棟房子。到了五六年級和初中的時候,他就開始規劃學校、醫院之類具有特定功能的建築群。
根據他對於這些場所的了解,在一塊“區域”裏放置具有不同功能的建築——諸如教學樓、實驗樓,門診樓、住院部之類的,把整體布局畫在一張紙上,然後另外再找幾張紙去逐層規劃建築內部的布局。
大到學校的操場、醫院的廣場,小到教室裏的一盆花、住院病房裏的一個衣架,種種事物都會呈現在祝盒繪製的規劃圖上,哪怕是細枝末節的東西也一樣。
祝盒孜孜不倦地在紙上添加著內容,到了高一還是高二,他有了一個想法:既然已經有了學校、醫院、小區、辦公樓、商場、警察局……為什麽不把它們組合到一起,變成一座城市呢?
於是祝盒就這樣做了,他從規劃一個房間、一棟房子、一個場所發展到了規劃一座城市。他設計的東西也從建築、物件擴展到了諸如交通線路、水電輸送、公共服務、環境治理等更高層麵的東西。
為了讓自己的城市更加真實,祝盒還曾經特意看過這些方麵的書籍。
因為高考,到了高三祝盒就把這個愛好暫時擱置了。等到畢業,他又被光怪陸離的遊戲世界所吸引,靠“規劃”來獲取樂趣的行為變得低效率了起來,那些手稿和圖畫就被祝盒拋在了腦後。
到了大學,祝盒心中又萌生了一點創作的欲望,但是因為原先的手稿都留在家裏,而且過去的設計思路也遺忘的差不多了,祝盒就想著要另起爐灶,從頭再來。
到了那個時候,規劃一座城市已經不太能滿足祝盒的需要了,他想了想,決定幹脆從頭開始設計一個世界吧。因為當時他正好在讀一本西幻小說,於是就想——那幹脆就設計一個西幻模板的世界好了。
是的,那個世界就是他現在身處的這個世界,那些手稿就是《create》的雛形。
後來發生的事情就是那樣,建設一個世界的工作量不知比建設一座城市大了多少倍,就算一切規則都可以由自己來定義,不必查找很多資料,遇到bug可以用一句“純屬虛構”來解釋,祝盒也覺得這幾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不過這其實也無所謂,祝盒想要的本來也不完全是設計完成時候的成就感,他更加享受規劃過程中“選擇”的樂趣。
這裏有一塊空地,要放什麽東西上去?
莊園?獵場?湖泊?沼澤?
放了這些東西上去,會對周邊的環境有什麽影響?那些人會怎樣在這樣的環境當中生活?
這扇窗戶適合什麽樣的窗簾?古典的?新潮的?簡約的?華麗的?
後來,祝盒十分幸運地得到了想要和他一起建設這個世界的夥伴,雖然這導致他不再對這個世界有著完完全全的控製權,但也極大地提升了設計這個世界的效率。
後來,參與建設這個世界的人越來越多,在祝盒大三的時候甚至發展成了一個名叫《create》的社團——社團裏的大多數人在日後都參與了同名遊戲的設計,對於世界的設計也從“靜態”發展到了“動態”。
有人開始為世界編纂曆史與風俗,有人開始向已具雛形的世界中投放各種各樣設定的人物,有人規劃了超凡體係,有人為世界定下曆法與規則……
不過這些事情祝盒並沒有太過關心,因為他隻是在享受設計過程中的“選擇”,他對於世界的過去和未來並沒有什麽興趣,也並不關心生活在他設計的世界裏的人們如何生存。
他隻是在規劃、設計和建造。
他隻是在享受在永恆的“建造模式”做事的快樂。
再後來發生的事情,就是畢業之後那位富二代同學組建工作室,把幾十位學生嘔心瀝血四年做成的世界變成遊戲,並成功發售了。
哦,還有一個倒黴蛋在玩遊戲的時候穿越了。
“……”
祝盒把跑偏的思緒從腦海中趕出去,讓自身專注於下方正在進行的測試。
如果是真正的“祝盒”的話,麵對準備好的紙筆尺規是不可能不動心的,他絕對會先拿起尺子量一量紙張的大小,想好自己要畫的東西的大小,定下一個合理的比例尺,然後開始作畫。
底下的“祝盒們”見那不知名存在無更多的指示傳達,一時有些摸不著頭腦——隻給了紙筆卻沒給問題,他們能在上麵寫什麽呢?“我不知道”?
等了半天,發現還是沒有更多的提示之後,他們開始琢磨起消磨時間的事情來了。被關在一間窄小的、隻有一套桌椅的房間裏,實在是很難找到什麽樂趣,因此,他們也隻能把自己的視線投到麵前的紙筆上。
祝盒在上方觀察著他們的舉動,發現有大約三分之一的人壓根沒有把紙筆當做找樂子的選項,他們隻是把東西扔在一邊,然後或是坐在椅子上開始玩自己的手指頭,或是趴在桌子上選擇睡覺。
這些人十有八九不是……
祝盒將這些人的“觀察權重”又下調了一個等級,然後開始觀察那些拿起紙筆的人。
剩下三分之二的人裏麵,又有一大半隻是在紙上畫了幾個鬼畫符,就把紙折成飛機在不大的房間裏亂丟。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人折紙飛機明顯帶有某種目的——他們把求助的話語寫在紙上,嚐試著用各種角度把紙飛機丟出十米高牆之外,好向外人求救。可惜除了最外圈的三百九十六人之外,他們即使能把紙飛機扔出去,也隻能扔給同樣被困在房間裏的人。
上空的祝盒有些汗顏地想到,如果他遇到這樣的情形,恐怕根本想不起來要把紙條丟出去求救……
不得不說,祝盒算漏了一點——普通人的確是很難把紙飛機或紙團扔到三層樓以上,但這些人可都是“祝盒”,生理意義上和他沒有任何差別,他們同樣是一百級的低階魔法師,如果不是no.6房間禁止使用技能和道具,他們幾秒鍾之內就能把隨著祝盒心意建造而成的這棟建築徹底拆掉。
但是,這個房間僅僅禁止了技能和道具的使用,沒有將等級和位階的數值加成打迴原形,他們依然有著一百級低階魔法師的身體素質,雖然一跳十米有點勉強,但把紙扔上十米根本不算什麽事情。
於是,一時間很多房間的“祝盒”都與隔壁的“祝盒”建立了交流,了解到自己隻是身在這“四邊形蜂巢”的一個格子裏,還有很多人同樣被困在這裏。
情況一下子超出了祝盒的預期。
“……往好處想,這些想到把紙往上丟的肯定不是「我」,因為我壓根沒想到這一點……”祝盒心中不無苦中作樂地想。
至少比較幸運的是,這些混亂距離他的“重點觀察對象”都有一定的距離,沒有讓他們影響到主要目標的測試準確性。畢竟祝盒自己哪怕再怎麽心無旁騖地做著設計,遇到旁邊跟炸開了鍋一樣也會想要湊個熱鬧搞清楚發生了什麽事情的。
到時候就很難分清一個選擇究竟是完完全全由自身做出的還是在其他人影響下做出的,進而就會影響祝盒的判斷。
祝盒的視線在幾個重點觀察對象之間巡視了一會兒,果然發現了和自己腦迴路相同的幾個選手。他們攤開紙,在右下角畫上了比例尺,然後開始進行規劃。
其中有兩個人規劃的是一個區塊,看上去分別是圖書館和大型公園;另外兩個人規劃的是一座城市,祝盒能清楚地看到道路和主要建築;最後還有一個人規劃了一座宅邸,看上去有三四層的樣子。
祝盒看著他們一點點完成規劃,心中漸漸有了判斷。
規劃圖書館的那位對於書籍分類缺乏了解和常識,把一些八竿子打不著的類型規劃到了一起,而且對於空間的規劃也有些欠缺,熱門書籍放置的書架附近缺少空地和桌椅,冷門書籍附近預留的空間顯得有點多了。
規劃公園的那位大處挑不出什麽毛病,但是河道的形狀顯得有些過於刻意,不夠自然。如果是祝盒的話他會閉著眼睛把筆扔在紙上隨意點出幾個點,然後再把這些點連接起來,形成看上去形狀自然的河流。
規劃城市的兩位一個把地鐵、公交線路規劃得一塌糊塗,讓地方附近有七八個站台、另一些地方方圓十公裏都找不到公交站;另一個在規劃大型商場的時候把地下停車場入口安排在主幹道路上,出口安排在一條小巷子裏,祝盒不用想就知道到時候主幹路上會排著大隊,到時候誰也別想走。
隻剩下那個安安靜靜地繪製著房屋平麵圖的人,祝盒沒法從上麵挑出什麽毛病來,他的設計完完全全應了祝盒的心思,讓祝盒幾乎感覺這就是自己之前設計的作品。
而且,他的選材也符合祝盒的想法——像是國家、城市、區域這種大規模的設計工作僅靠一張紙是無論如何不可能完成的,在僅有一張紙的情況下,祝盒其實更加傾向於在紙上隨便設計一個一張紙畫的完的東西。
祝盒看了眼他的編號,找到了(90,100)這個號碼之前的行為記錄,發現他在記憶上同自己沒有偏差,觀點上也幾乎完全符合自身的觀點——少數差異都在心情等隨機因素影響的合理範圍之內,最終的行為測試也符合祝盒心中的想法。
祝盒心中有九成把握,這個人就是試煉的答案,所謂真正的「我」。
“記憶和觀點方麵的分辨工作差不多完成了……”
看著眼前厚厚的一疊記錄,祝盒心中發出了感慨。說實話,他覺得“萬我之一”這個試煉隻要找到方法、讓目標不要亂跑,就並不是特別困難,最多就是有點費時和費腦。
畢竟要記錄並整合一萬人的種種行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甚至於如果把所有選擇整理匯總到一起就會發現,這一萬個人沒有哪個麵對種種情形會做出與其他人完全一樣的反應。
就像他們所在的房間一樣,每個房間都與其他99個房間在同一行或同一列,但沒有哪兩個房間同時位於同一行和同一列的。
他們的選擇也是如此,麵對一個事件,很多人做出了大體一致的選擇;對另一個事件,也有很多雷同的選擇……但事件多了就會發現,沒有哪兩份答卷是從頭到腳完全相同的,總歸會在一些事件上的選擇存在著差異。
經過了“記憶”和“觀點”兩道大篩,祝盒已經排除了不少人的可能性,因為這些人麵對一些情境做出了他完全不可能做出的選擇,這一部分人所在的房間被祝盒用黑色做了標記,以示排除。
還有一些人被祝盒認為是自己的可能性很低,他們大多沒選出違背祝盒底線的選項,但在很多選擇上都跟祝盒本人的選擇存在不小的差異,所以祝盒認為他們是自己的可能性並不大,但保險起見還是沒有把他們徹底排除在外,隻是將關注的重點從他們身上移開。
最多的人是那種“跟自己有一點像又不那麽像的”,大概有個四五千人吧。祝盒也說不太出來他們哪裏不對勁,就是他們麵對自己設定的情形做出的選擇總是給自己一點不對勁的感受。
還有幾個人被祝盒重點關注了,到目前為止,他們的表現都跟祝盒自己在心中預設的表現十分相似,隻在細枝末節的選擇上存在一定的差異,不過差異也隻是出現在祝盒自身心中所猶豫的選項上,也就是說祝盒最終選擇哪一個選項本身也是難以預知的。
祝盒看了一眼時間,光是做關於記憶和觀點方麵的測試就已經用了三十個小時了。雖然現在重點觀察目標已經縮小到了十幾個,但距離最終得出結論還差了一些距離。
能夠真正分辨出自己與他人的“問題”……
祝盒苦思冥想了一陣,終於腦海中靈光一閃。
隨著這道意念的出現,被困於方形房間的“祝盒們”眼前突然出現了一張巨大的白紙,還有尺規、鉛筆、橡皮等物品。他們習慣性地看向麵前的牆壁——之前,那位要他們迴答問題,並且把他們送進種種情境之中進行考驗,幾乎擁有無窮威能、近乎神明一般的存在就是通過這麵牆來與他們進行交流的。
但是現在,那麵牆上空空如也。
一萬個“祝盒”麵對眼前的紙筆,顯得有些不知所措。
祝盒在空中看著他們的表現,他的目的很簡單,他就是想看看這些人在“無要求”的情況下會用紙筆去寫、去畫些什麽。
如果說祝盒的經曆、觀點、性格都算是平平無奇,並不罕見,難以同其他人徹底區分的話,那他的某一項愛好就顯得不那麽常見了。
在他的小時候,娛樂還沒有那麽多種多樣,電子設備還沒有完全普及的時候,祝盒有一個愛好就是“規劃”。
具體是什麽個情況呢?說來也不複雜,就是自個兒找張紙,拿支筆,把這張紙想象成一個房間,根據紙張的大小定一個比例尺,然後想象著房間的用途,根據用途把家居布局之類的設計畫在上麵。
最開始,大概在祝盒二三年級的時候吧,他的設計還局限於一個房間,或一棟房子。到了五六年級和初中的時候,他就開始規劃學校、醫院之類具有特定功能的建築群。
根據他對於這些場所的了解,在一塊“區域”裏放置具有不同功能的建築——諸如教學樓、實驗樓,門診樓、住院部之類的,把整體布局畫在一張紙上,然後另外再找幾張紙去逐層規劃建築內部的布局。
大到學校的操場、醫院的廣場,小到教室裏的一盆花、住院病房裏的一個衣架,種種事物都會呈現在祝盒繪製的規劃圖上,哪怕是細枝末節的東西也一樣。
祝盒孜孜不倦地在紙上添加著內容,到了高一還是高二,他有了一個想法:既然已經有了學校、醫院、小區、辦公樓、商場、警察局……為什麽不把它們組合到一起,變成一座城市呢?
於是祝盒就這樣做了,他從規劃一個房間、一棟房子、一個場所發展到了規劃一座城市。他設計的東西也從建築、物件擴展到了諸如交通線路、水電輸送、公共服務、環境治理等更高層麵的東西。
為了讓自己的城市更加真實,祝盒還曾經特意看過這些方麵的書籍。
因為高考,到了高三祝盒就把這個愛好暫時擱置了。等到畢業,他又被光怪陸離的遊戲世界所吸引,靠“規劃”來獲取樂趣的行為變得低效率了起來,那些手稿和圖畫就被祝盒拋在了腦後。
到了大學,祝盒心中又萌生了一點創作的欲望,但是因為原先的手稿都留在家裏,而且過去的設計思路也遺忘的差不多了,祝盒就想著要另起爐灶,從頭再來。
到了那個時候,規劃一座城市已經不太能滿足祝盒的需要了,他想了想,決定幹脆從頭開始設計一個世界吧。因為當時他正好在讀一本西幻小說,於是就想——那幹脆就設計一個西幻模板的世界好了。
是的,那個世界就是他現在身處的這個世界,那些手稿就是《create》的雛形。
後來發生的事情就是那樣,建設一個世界的工作量不知比建設一座城市大了多少倍,就算一切規則都可以由自己來定義,不必查找很多資料,遇到bug可以用一句“純屬虛構”來解釋,祝盒也覺得這幾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不過這其實也無所謂,祝盒想要的本來也不完全是設計完成時候的成就感,他更加享受規劃過程中“選擇”的樂趣。
這裏有一塊空地,要放什麽東西上去?
莊園?獵場?湖泊?沼澤?
放了這些東西上去,會對周邊的環境有什麽影響?那些人會怎樣在這樣的環境當中生活?
這扇窗戶適合什麽樣的窗簾?古典的?新潮的?簡約的?華麗的?
後來,祝盒十分幸運地得到了想要和他一起建設這個世界的夥伴,雖然這導致他不再對這個世界有著完完全全的控製權,但也極大地提升了設計這個世界的效率。
後來,參與建設這個世界的人越來越多,在祝盒大三的時候甚至發展成了一個名叫《create》的社團——社團裏的大多數人在日後都參與了同名遊戲的設計,對於世界的設計也從“靜態”發展到了“動態”。
有人開始為世界編纂曆史與風俗,有人開始向已具雛形的世界中投放各種各樣設定的人物,有人規劃了超凡體係,有人為世界定下曆法與規則……
不過這些事情祝盒並沒有太過關心,因為他隻是在享受設計過程中的“選擇”,他對於世界的過去和未來並沒有什麽興趣,也並不關心生活在他設計的世界裏的人們如何生存。
他隻是在規劃、設計和建造。
他隻是在享受在永恆的“建造模式”做事的快樂。
再後來發生的事情,就是畢業之後那位富二代同學組建工作室,把幾十位學生嘔心瀝血四年做成的世界變成遊戲,並成功發售了。
哦,還有一個倒黴蛋在玩遊戲的時候穿越了。
“……”
祝盒把跑偏的思緒從腦海中趕出去,讓自身專注於下方正在進行的測試。
如果是真正的“祝盒”的話,麵對準備好的紙筆尺規是不可能不動心的,他絕對會先拿起尺子量一量紙張的大小,想好自己要畫的東西的大小,定下一個合理的比例尺,然後開始作畫。
底下的“祝盒們”見那不知名存在無更多的指示傳達,一時有些摸不著頭腦——隻給了紙筆卻沒給問題,他們能在上麵寫什麽呢?“我不知道”?
等了半天,發現還是沒有更多的提示之後,他們開始琢磨起消磨時間的事情來了。被關在一間窄小的、隻有一套桌椅的房間裏,實在是很難找到什麽樂趣,因此,他們也隻能把自己的視線投到麵前的紙筆上。
祝盒在上方觀察著他們的舉動,發現有大約三分之一的人壓根沒有把紙筆當做找樂子的選項,他們隻是把東西扔在一邊,然後或是坐在椅子上開始玩自己的手指頭,或是趴在桌子上選擇睡覺。
這些人十有八九不是……
祝盒將這些人的“觀察權重”又下調了一個等級,然後開始觀察那些拿起紙筆的人。
剩下三分之二的人裏麵,又有一大半隻是在紙上畫了幾個鬼畫符,就把紙折成飛機在不大的房間裏亂丟。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人折紙飛機明顯帶有某種目的——他們把求助的話語寫在紙上,嚐試著用各種角度把紙飛機丟出十米高牆之外,好向外人求救。可惜除了最外圈的三百九十六人之外,他們即使能把紙飛機扔出去,也隻能扔給同樣被困在房間裏的人。
上空的祝盒有些汗顏地想到,如果他遇到這樣的情形,恐怕根本想不起來要把紙條丟出去求救……
不得不說,祝盒算漏了一點——普通人的確是很難把紙飛機或紙團扔到三層樓以上,但這些人可都是“祝盒”,生理意義上和他沒有任何差別,他們同樣是一百級的低階魔法師,如果不是no.6房間禁止使用技能和道具,他們幾秒鍾之內就能把隨著祝盒心意建造而成的這棟建築徹底拆掉。
但是,這個房間僅僅禁止了技能和道具的使用,沒有將等級和位階的數值加成打迴原形,他們依然有著一百級低階魔法師的身體素質,雖然一跳十米有點勉強,但把紙扔上十米根本不算什麽事情。
於是,一時間很多房間的“祝盒”都與隔壁的“祝盒”建立了交流,了解到自己隻是身在這“四邊形蜂巢”的一個格子裏,還有很多人同樣被困在這裏。
情況一下子超出了祝盒的預期。
“……往好處想,這些想到把紙往上丟的肯定不是「我」,因為我壓根沒想到這一點……”祝盒心中不無苦中作樂地想。
至少比較幸運的是,這些混亂距離他的“重點觀察對象”都有一定的距離,沒有讓他們影響到主要目標的測試準確性。畢竟祝盒自己哪怕再怎麽心無旁騖地做著設計,遇到旁邊跟炸開了鍋一樣也會想要湊個熱鬧搞清楚發生了什麽事情的。
到時候就很難分清一個選擇究竟是完完全全由自身做出的還是在其他人影響下做出的,進而就會影響祝盒的判斷。
祝盒的視線在幾個重點觀察對象之間巡視了一會兒,果然發現了和自己腦迴路相同的幾個選手。他們攤開紙,在右下角畫上了比例尺,然後開始進行規劃。
其中有兩個人規劃的是一個區塊,看上去分別是圖書館和大型公園;另外兩個人規劃的是一座城市,祝盒能清楚地看到道路和主要建築;最後還有一個人規劃了一座宅邸,看上去有三四層的樣子。
祝盒看著他們一點點完成規劃,心中漸漸有了判斷。
規劃圖書館的那位對於書籍分類缺乏了解和常識,把一些八竿子打不著的類型規劃到了一起,而且對於空間的規劃也有些欠缺,熱門書籍放置的書架附近缺少空地和桌椅,冷門書籍附近預留的空間顯得有點多了。
規劃公園的那位大處挑不出什麽毛病,但是河道的形狀顯得有些過於刻意,不夠自然。如果是祝盒的話他會閉著眼睛把筆扔在紙上隨意點出幾個點,然後再把這些點連接起來,形成看上去形狀自然的河流。
規劃城市的兩位一個把地鐵、公交線路規劃得一塌糊塗,讓地方附近有七八個站台、另一些地方方圓十公裏都找不到公交站;另一個在規劃大型商場的時候把地下停車場入口安排在主幹道路上,出口安排在一條小巷子裏,祝盒不用想就知道到時候主幹路上會排著大隊,到時候誰也別想走。
隻剩下那個安安靜靜地繪製著房屋平麵圖的人,祝盒沒法從上麵挑出什麽毛病來,他的設計完完全全應了祝盒的心思,讓祝盒幾乎感覺這就是自己之前設計的作品。
而且,他的選材也符合祝盒的想法——像是國家、城市、區域這種大規模的設計工作僅靠一張紙是無論如何不可能完成的,在僅有一張紙的情況下,祝盒其實更加傾向於在紙上隨便設計一個一張紙畫的完的東西。
祝盒看了眼他的編號,找到了(90,100)這個號碼之前的行為記錄,發現他在記憶上同自己沒有偏差,觀點上也幾乎完全符合自身的觀點——少數差異都在心情等隨機因素影響的合理範圍之內,最終的行為測試也符合祝盒心中的想法。
祝盒心中有九成把握,這個人就是試煉的答案,所謂真正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