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鄭安雅這邊也得到了較為完整的消息。鄭蕭兒還特地在信中把林長曄府上的人物關係整理了一遍:
林長曄的第一任妻子是時任丞相的幼女,姓應,沒有大名,隻有一個乳名“憐妹子”。兩人婚後蜜裏調油,十年內連生三男兩女,分別是長子林聚賢、長女林落華、次子林聚德、 未起名的第三子和次女英子。直到永昌三年,林長曄從杜襄成那裏討得避子湯,憐妹子的肚子這才得以歇息。十幾年後,憐妹子過了四十歲,因擔心自己年老色衰導致丈夫移情別戀,在四十三歲上再度懷孕,於永昌二十年生下一子,這便是四子林聚直。林長曄的第二任妻子是寒門之女,由次妻扶正的,隻添了一個女兒便不再生育。至此,林長曄便有四子三女共七個孩子。這七個孩子當中,長子和次女是半神族,一時半會兒長不大,長女和三女早已出嫁、三子早夭,如今在家能擔事兒的隻有次子林聚德和四子林聚直。
林聚德和林聚直兄弟倆足足差了二十多歲。因林聚直年幼,林聚德夫婦協助林長曄掌管家業時對這位幼弟頗為照拂。這種憐惜與照顧在他們的父母分居、林長曄娶了次妻之後尤甚。故二人雖為兄弟,情分卻猶如父子。清源君府人丁興旺、財產眾多,內務也極其繁雜,光是迎來送往、錢糧出入、管理仆役、看顧孩子這幾項就極其耗神,更不必說還需滿足林長曄時有時無的喜好。林聚德的妻子原本頗為得力,兩口子把闔府上下治理得井井有條,哪知道她在四十歲上患了頭疾,每次發病都頭痛不止,為此不知看了多少大夫、吃了多少藥,卻總不見好。太醫院院使親自上門來探病,留下一句:“思慮過多,故有此疾,湯藥針砭隻能緩解,若要根治還需靜養不可勞神。”
見妻子積勞成疾,林聚德心疼不已,但此時他們的母親已經過世,繼母才能不濟,根本擔不起這份重任,如果妻子就此休養去了,府中諸事由誰來管?幸好林聚直已經成年,林聚德便忙不迭地給他說了一門親事,為的是讓新媳婦進門後能接過妻子的重擔。這位新媳婦便是盧早行的胞妹、太尉盧寄遠的女兒、太後的貼身女官盧皎皎。盧皎皎做過鄭河清宮裏的總管,其治家能力自不必說。林聚德夫婦見她如同見了救星一般,欲將府中大小事務合盤交付。不過府上俗務實在太多,很多事情還是盧皎皎從未接觸過的,人際關係也複雜,隻好慢慢地移交給她。
過了幾年,就在林長曄的第二任妻子病逝、盧皎皎準備全盤接手的時候,出了一個天大的意外:新夫人鄭悠兒進門了。與盧皎皎相比,鄭悠兒是鄭安雅以郎中令為目標培養的,治理一個清源君府更是手到擒來,更何況她之前誇下海口說自己很擅長處理內務,林長曄便放心地把府中內務全交給了她。
不曾想,他的這一決定使得府上變得矛盾重重。原因說來也簡單,林長卿為了分散世家大族的權力,幾十年來一直在朝堂上主張唯才是舉、重用寒士。林長曄為了積極響應兄長的主張,特地定下了三代之內不入朝堂的家規。如此一來,他的兒孫們如果不願自立門戶,便隻能在他的府中討生活。好在清源君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朝中大小臣工、各地官員乃至外國使臣們都爭相巴結。在諸多迎來送往的日常行為中,大大小小的好處是少不了的。對此,林長曄心知肚明,卻也隻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總不能讓兒孫們過得不體麵吧?
可自打鄭悠兒進了門,一切都變了。她深受鄭安雅的熏陶,眼裏容不得沙子。當家後沒多久,她便推陳出新,堵住了大部分下人們收受賄賂的通道,上至兒子媳婦、下至小廝和轎夫都因此收益大損、叫苦連天。也曾有人在林長曄麵前挑撥離間,但林長曄隻是一笑了之,鄭悠兒依舊是當家主母。
別人倒還罷了,盧皎皎看著這個新婆婆,心裏尤其堵得慌,本以為熬了這些年,婆婆死了、嫂子抱恙,自己馬上可以做內當家了,哪知道憑空又來了一個婆婆,自己要給她打下手不說,每日早晚還得給她請安。世人常說“廿年媳婦熬成婆”,可這位婆婆卻比自己還年輕幾歲,再熬二十年隻怕熬死的不是婆婆而是她自己了,每每想到這裏,盧皎皎就倍感憋屈,卻也無可奈何。
十幾年過去了,就在盧皎皎以為這輩子都將生活在鄭悠兒的陰影之下的時候,太後宣她進宮陪伴,問起家裏的情況,她本想應付過去,卻被鄭河清一下子點破:“我知道你這些年過得不舒心,你在我麵前不必掩飾,我都懂的。”她隻覺得萬般委屈湧上心頭,眼淚一下子如決堤一般湧了出來。她向太後哭訴這些年來的種種,鄭河清起初隻是靜靜地聽著,待她哭得差不多了,忽然問她:“如果我有辦法把你婆婆攆走呢?”
“這……這不好吧?她不是高昌王的養女嗎?”盧皎皎心裏直打鼓,高昌王是太後的侄女,鄭悠兒又是高昌王的養女,論起來就是太後的侄孫女了,太後這是在試探自己嗎?
“嗬,”鄭河清哼了一聲,道:“這裏是渤海國,哀家說了算。”
盧皎皎忐忑地問道:“太後,當真?”
鄭河清道:“當然可以,不過若要成了這事,隻靠哀家說話不行,你自己也得出點力。”
盧皎皎這才明白原來太後早就對高昌王不滿,隻不過一直找不到可發泄的口子,於是兩人一拍即合:由盧皎皎暗地裏物色幾個色藝俱佳的女子,再經由鄭河清之手安排到林氏兄弟身邊。不久之後,她便機緣巧合地遇見了謝莞爾和謝嫣然姐妹。這兩姐妹是扶餘人,她與鄭河清見了都十分滿意。但她們哪裏知道,姐妹倆是扶餘人不假,卻是聽命於玉輪國。據莞爾交代,早在她們出生之前她們的父母就被玉輪國的亂兵擄走做了奴隸。她們兩個都是在玉輪國出生的,長到十來歲上,被一個不知身份的神秘貴人選中,和一群年齡相仿的美貌男女一起學習詩書和女紅。起初她們並不知道貴人的目的,有人風傳這裏的女子會被獻給達官貴人們做姬妾,男人也可能被賣做清倌人,引得她們終日惶恐不安。後來又有一位女夫子教她們扶餘國的風土人情,這才逐漸透露了那位貴人的真實目的:讓她們以扶餘人的身份去別的國家為間。間諜是個危險的活,姐妹倆本不想去,但父母兄弟都在人家手裏,哪有她們說不的餘地?於是姐妹倆在一眾安排之下稀裏糊塗地進了渤海國帝宮,又在一係列不知有意還是無意的安排下見到了鄭河清,最後,鄭河清將姐姐莞爾留在重華殿當值,將妹妹嫣然賜予林長曄。根據嫣然的供詞,林長曄的毒就是她下的,目的與鄭安雅猜想的大致不差,不想讓他馬上死,隻是讓他不能領兵作戰。至於莞爾那裏,按照計劃那幾日就要下手的,不知為什麽遲遲沒有動作。
看完了信,鄭安雅忍不住笑道:“蕭兒真是的,就林長曄家裏那點破事還寫那麽多字,囉嗦!”
房似瑾白了她一眼:“那你還看得那麽起勁?”
鄭安雅道:“我有嗎?”
杜襄成道:“有,瓜子都嗑了一盤了。”
鄭安雅這才注意到麵前的一堆瓜子殼,都是她方才看信的時候嗑的,尷尬地笑道:“林長曄家裏還真是破事一堆,悠兒留在這裏也好,省得受氣。”
房似瑾道:“東太後的事,你有什麽打算?”
鄭安雅道:“你誠心給我添堵呢?她是渤海國的太後、長卿的親娘,我還能拿刀砍了她不成?再說了,我現在沒空琢磨這些,沒看見玉輪國都打到眼前了嘛。不是我說,阿咪吉是不是和人族混得太久沾染了一身人族的壞毛病,怎麽眼皮子那麽淺?一天天的就知道深宮大宅裏麵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房似瑾歎了口氣,道:“我是擔心你被人利用了,就怕我們這邊出錢出力,到頭來還落不著好。至於東太後,你不要指望她能改變。她的權力、地位都源於她的兒子,可不就想把兒子牢牢抓在手裏?”
鄭安雅問:“你們什麽時候出發?”
房似瑾道:“實話不愛聽啊?別催,渤海國的通關文書已經到了,我明天就走。”
杜襄成道:“我這一路從長樂國過去最為便捷,一路上都是坦途,比起翻界山過去能節省兩日的路程,運送糧草物資也方便,不過長樂國肯借道嗎?”
鄭安雅笑道:“你問我?若是三五年前隻怕不能,如今可不一樣了。走,找柏崇巒去。”
“您要從長樂國借道?”柏崇巒詫異道。
“對啊,渤海國向我們求援,我們兵分兩路,北路從你們國家借道最方便,可以嗎?”鄭安雅問。
“這……”柏崇巒為難地說,“此事需父王首肯,臣做不得主。”
鄭安雅道:“我知道,所以才來找你啊。我們就借個道而已,不在你國境內逗留。”
柏崇巒笑了笑:“請陛下不要避重就輕,臣雖未上過戰場,卻也知道二十萬大軍過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再加上糧草輜重、兵員補充、傷兵遣返,半年隻多不少。”
鄭安雅笑道:“你還說自己不知兵,這不是挺懂的嘛。我問你,渤海國有難,你們出兵嗎?”
柏崇巒道:“當然,我國出兵三萬。”
鄭安雅問:“你們這三萬人打算怎麽打?”
這一下把柏崇巒給問住了,他仔細思索一番道:“臣不知,一切由父王做主。”
“哎,跟你說實話吧,”鄭安雅道,“不是我瞧不上你們,玉輪國此次的總兵力可能有二十萬,五萬精騎兵,剩下十五萬是步兵。且根據目前的線報,他們的兵力並不分散,最多也就分成三路。你們這三萬人如果單獨行動,不遇上敵軍還好,遇上了恐怕還不夠給人塞牙縫的。”
柏崇巒無奈道:“陛下,您說話一定要這麽直白嗎?”
鄭安雅道:“素來如此,還請你多擔待。”
柏崇巒道:“那陛下以為,長樂軍當如何作戰方為上策?”
鄭安雅道:“上策是與我軍合兵一處,若不合兵遙相唿應配合作戰亦可,隻是你父王或許不大願意。”
柏崇巒問:“與高昌軍配合?那陛下打算怎麽打這一仗呢?”
鄭安雅道:“兩邊都是幾十萬人,無法隱藏,隻能正麵對決。按照我的想法,我們主戰,你們側翼輔助或是做預備隊。”
柏崇巒正要開口,卻被她抬手製止道:“聽我說完。我這樣安排不是輕視你們。我知道你父王仁義,長樂國不過十二座城,境內一半山地一半平原,能出這三萬人已經是你們的極限了。一場大戰下來,死傷數萬乃至十數萬很常見,如果你們的軍隊全部擺到前線去,隻怕仗打完了你們長樂國的成年男人也都打光了。而高昌國不一樣,我們底子厚,消耗得起,過不了多少年就緩過來了。我相信渤海國也是這個意思,並沒有指望你們能出多少人,隻希望你們表明一個立場,讓天下人都看到你們和他們站在一起。”
柏崇巒沉默了,自收到父親的書信以來,他日夜為母國擔憂。長樂國國力弱小,又多年未經戰事,將士們缺乏實戰經驗,素質堪憂。但一則渤海國已發來國書希望他們共同出兵,這個麵子不能不給;二則此次玉輪國的南侵來勢洶洶,倘若渤海國都不能敵,長樂國又如何獨善其身?如今之計,唯有與渤海國同心協力共同擊退來犯之敵。鄭安雅的意思很明白:你們所謂的出兵隻要意思一下就行,躲在我們後麵保存實力。這樣雖然聽起來不大體麵,但卻是保存國力最好的辦法。如此看來,這份人情他竟是不得不領了。既然高昌國送了這麽大一份人情給他們,那借道這等小事豈有不答應的道理?
許久,柏崇巒緩緩起身,整了整衣冠,拜道:“多謝陛下體恤,臣定當竭盡所能。”
林長曄的第一任妻子是時任丞相的幼女,姓應,沒有大名,隻有一個乳名“憐妹子”。兩人婚後蜜裏調油,十年內連生三男兩女,分別是長子林聚賢、長女林落華、次子林聚德、 未起名的第三子和次女英子。直到永昌三年,林長曄從杜襄成那裏討得避子湯,憐妹子的肚子這才得以歇息。十幾年後,憐妹子過了四十歲,因擔心自己年老色衰導致丈夫移情別戀,在四十三歲上再度懷孕,於永昌二十年生下一子,這便是四子林聚直。林長曄的第二任妻子是寒門之女,由次妻扶正的,隻添了一個女兒便不再生育。至此,林長曄便有四子三女共七個孩子。這七個孩子當中,長子和次女是半神族,一時半會兒長不大,長女和三女早已出嫁、三子早夭,如今在家能擔事兒的隻有次子林聚德和四子林聚直。
林聚德和林聚直兄弟倆足足差了二十多歲。因林聚直年幼,林聚德夫婦協助林長曄掌管家業時對這位幼弟頗為照拂。這種憐惜與照顧在他們的父母分居、林長曄娶了次妻之後尤甚。故二人雖為兄弟,情分卻猶如父子。清源君府人丁興旺、財產眾多,內務也極其繁雜,光是迎來送往、錢糧出入、管理仆役、看顧孩子這幾項就極其耗神,更不必說還需滿足林長曄時有時無的喜好。林聚德的妻子原本頗為得力,兩口子把闔府上下治理得井井有條,哪知道她在四十歲上患了頭疾,每次發病都頭痛不止,為此不知看了多少大夫、吃了多少藥,卻總不見好。太醫院院使親自上門來探病,留下一句:“思慮過多,故有此疾,湯藥針砭隻能緩解,若要根治還需靜養不可勞神。”
見妻子積勞成疾,林聚德心疼不已,但此時他們的母親已經過世,繼母才能不濟,根本擔不起這份重任,如果妻子就此休養去了,府中諸事由誰來管?幸好林聚直已經成年,林聚德便忙不迭地給他說了一門親事,為的是讓新媳婦進門後能接過妻子的重擔。這位新媳婦便是盧早行的胞妹、太尉盧寄遠的女兒、太後的貼身女官盧皎皎。盧皎皎做過鄭河清宮裏的總管,其治家能力自不必說。林聚德夫婦見她如同見了救星一般,欲將府中大小事務合盤交付。不過府上俗務實在太多,很多事情還是盧皎皎從未接觸過的,人際關係也複雜,隻好慢慢地移交給她。
過了幾年,就在林長曄的第二任妻子病逝、盧皎皎準備全盤接手的時候,出了一個天大的意外:新夫人鄭悠兒進門了。與盧皎皎相比,鄭悠兒是鄭安雅以郎中令為目標培養的,治理一個清源君府更是手到擒來,更何況她之前誇下海口說自己很擅長處理內務,林長曄便放心地把府中內務全交給了她。
不曾想,他的這一決定使得府上變得矛盾重重。原因說來也簡單,林長卿為了分散世家大族的權力,幾十年來一直在朝堂上主張唯才是舉、重用寒士。林長曄為了積極響應兄長的主張,特地定下了三代之內不入朝堂的家規。如此一來,他的兒孫們如果不願自立門戶,便隻能在他的府中討生活。好在清源君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朝中大小臣工、各地官員乃至外國使臣們都爭相巴結。在諸多迎來送往的日常行為中,大大小小的好處是少不了的。對此,林長曄心知肚明,卻也隻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總不能讓兒孫們過得不體麵吧?
可自打鄭悠兒進了門,一切都變了。她深受鄭安雅的熏陶,眼裏容不得沙子。當家後沒多久,她便推陳出新,堵住了大部分下人們收受賄賂的通道,上至兒子媳婦、下至小廝和轎夫都因此收益大損、叫苦連天。也曾有人在林長曄麵前挑撥離間,但林長曄隻是一笑了之,鄭悠兒依舊是當家主母。
別人倒還罷了,盧皎皎看著這個新婆婆,心裏尤其堵得慌,本以為熬了這些年,婆婆死了、嫂子抱恙,自己馬上可以做內當家了,哪知道憑空又來了一個婆婆,自己要給她打下手不說,每日早晚還得給她請安。世人常說“廿年媳婦熬成婆”,可這位婆婆卻比自己還年輕幾歲,再熬二十年隻怕熬死的不是婆婆而是她自己了,每每想到這裏,盧皎皎就倍感憋屈,卻也無可奈何。
十幾年過去了,就在盧皎皎以為這輩子都將生活在鄭悠兒的陰影之下的時候,太後宣她進宮陪伴,問起家裏的情況,她本想應付過去,卻被鄭河清一下子點破:“我知道你這些年過得不舒心,你在我麵前不必掩飾,我都懂的。”她隻覺得萬般委屈湧上心頭,眼淚一下子如決堤一般湧了出來。她向太後哭訴這些年來的種種,鄭河清起初隻是靜靜地聽著,待她哭得差不多了,忽然問她:“如果我有辦法把你婆婆攆走呢?”
“這……這不好吧?她不是高昌王的養女嗎?”盧皎皎心裏直打鼓,高昌王是太後的侄女,鄭悠兒又是高昌王的養女,論起來就是太後的侄孫女了,太後這是在試探自己嗎?
“嗬,”鄭河清哼了一聲,道:“這裏是渤海國,哀家說了算。”
盧皎皎忐忑地問道:“太後,當真?”
鄭河清道:“當然可以,不過若要成了這事,隻靠哀家說話不行,你自己也得出點力。”
盧皎皎這才明白原來太後早就對高昌王不滿,隻不過一直找不到可發泄的口子,於是兩人一拍即合:由盧皎皎暗地裏物色幾個色藝俱佳的女子,再經由鄭河清之手安排到林氏兄弟身邊。不久之後,她便機緣巧合地遇見了謝莞爾和謝嫣然姐妹。這兩姐妹是扶餘人,她與鄭河清見了都十分滿意。但她們哪裏知道,姐妹倆是扶餘人不假,卻是聽命於玉輪國。據莞爾交代,早在她們出生之前她們的父母就被玉輪國的亂兵擄走做了奴隸。她們兩個都是在玉輪國出生的,長到十來歲上,被一個不知身份的神秘貴人選中,和一群年齡相仿的美貌男女一起學習詩書和女紅。起初她們並不知道貴人的目的,有人風傳這裏的女子會被獻給達官貴人們做姬妾,男人也可能被賣做清倌人,引得她們終日惶恐不安。後來又有一位女夫子教她們扶餘國的風土人情,這才逐漸透露了那位貴人的真實目的:讓她們以扶餘人的身份去別的國家為間。間諜是個危險的活,姐妹倆本不想去,但父母兄弟都在人家手裏,哪有她們說不的餘地?於是姐妹倆在一眾安排之下稀裏糊塗地進了渤海國帝宮,又在一係列不知有意還是無意的安排下見到了鄭河清,最後,鄭河清將姐姐莞爾留在重華殿當值,將妹妹嫣然賜予林長曄。根據嫣然的供詞,林長曄的毒就是她下的,目的與鄭安雅猜想的大致不差,不想讓他馬上死,隻是讓他不能領兵作戰。至於莞爾那裏,按照計劃那幾日就要下手的,不知為什麽遲遲沒有動作。
看完了信,鄭安雅忍不住笑道:“蕭兒真是的,就林長曄家裏那點破事還寫那麽多字,囉嗦!”
房似瑾白了她一眼:“那你還看得那麽起勁?”
鄭安雅道:“我有嗎?”
杜襄成道:“有,瓜子都嗑了一盤了。”
鄭安雅這才注意到麵前的一堆瓜子殼,都是她方才看信的時候嗑的,尷尬地笑道:“林長曄家裏還真是破事一堆,悠兒留在這裏也好,省得受氣。”
房似瑾道:“東太後的事,你有什麽打算?”
鄭安雅道:“你誠心給我添堵呢?她是渤海國的太後、長卿的親娘,我還能拿刀砍了她不成?再說了,我現在沒空琢磨這些,沒看見玉輪國都打到眼前了嘛。不是我說,阿咪吉是不是和人族混得太久沾染了一身人族的壞毛病,怎麽眼皮子那麽淺?一天天的就知道深宮大宅裏麵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房似瑾歎了口氣,道:“我是擔心你被人利用了,就怕我們這邊出錢出力,到頭來還落不著好。至於東太後,你不要指望她能改變。她的權力、地位都源於她的兒子,可不就想把兒子牢牢抓在手裏?”
鄭安雅問:“你們什麽時候出發?”
房似瑾道:“實話不愛聽啊?別催,渤海國的通關文書已經到了,我明天就走。”
杜襄成道:“我這一路從長樂國過去最為便捷,一路上都是坦途,比起翻界山過去能節省兩日的路程,運送糧草物資也方便,不過長樂國肯借道嗎?”
鄭安雅笑道:“你問我?若是三五年前隻怕不能,如今可不一樣了。走,找柏崇巒去。”
“您要從長樂國借道?”柏崇巒詫異道。
“對啊,渤海國向我們求援,我們兵分兩路,北路從你們國家借道最方便,可以嗎?”鄭安雅問。
“這……”柏崇巒為難地說,“此事需父王首肯,臣做不得主。”
鄭安雅道:“我知道,所以才來找你啊。我們就借個道而已,不在你國境內逗留。”
柏崇巒笑了笑:“請陛下不要避重就輕,臣雖未上過戰場,卻也知道二十萬大軍過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再加上糧草輜重、兵員補充、傷兵遣返,半年隻多不少。”
鄭安雅笑道:“你還說自己不知兵,這不是挺懂的嘛。我問你,渤海國有難,你們出兵嗎?”
柏崇巒道:“當然,我國出兵三萬。”
鄭安雅問:“你們這三萬人打算怎麽打?”
這一下把柏崇巒給問住了,他仔細思索一番道:“臣不知,一切由父王做主。”
“哎,跟你說實話吧,”鄭安雅道,“不是我瞧不上你們,玉輪國此次的總兵力可能有二十萬,五萬精騎兵,剩下十五萬是步兵。且根據目前的線報,他們的兵力並不分散,最多也就分成三路。你們這三萬人如果單獨行動,不遇上敵軍還好,遇上了恐怕還不夠給人塞牙縫的。”
柏崇巒無奈道:“陛下,您說話一定要這麽直白嗎?”
鄭安雅道:“素來如此,還請你多擔待。”
柏崇巒道:“那陛下以為,長樂軍當如何作戰方為上策?”
鄭安雅道:“上策是與我軍合兵一處,若不合兵遙相唿應配合作戰亦可,隻是你父王或許不大願意。”
柏崇巒問:“與高昌軍配合?那陛下打算怎麽打這一仗呢?”
鄭安雅道:“兩邊都是幾十萬人,無法隱藏,隻能正麵對決。按照我的想法,我們主戰,你們側翼輔助或是做預備隊。”
柏崇巒正要開口,卻被她抬手製止道:“聽我說完。我這樣安排不是輕視你們。我知道你父王仁義,長樂國不過十二座城,境內一半山地一半平原,能出這三萬人已經是你們的極限了。一場大戰下來,死傷數萬乃至十數萬很常見,如果你們的軍隊全部擺到前線去,隻怕仗打完了你們長樂國的成年男人也都打光了。而高昌國不一樣,我們底子厚,消耗得起,過不了多少年就緩過來了。我相信渤海國也是這個意思,並沒有指望你們能出多少人,隻希望你們表明一個立場,讓天下人都看到你們和他們站在一起。”
柏崇巒沉默了,自收到父親的書信以來,他日夜為母國擔憂。長樂國國力弱小,又多年未經戰事,將士們缺乏實戰經驗,素質堪憂。但一則渤海國已發來國書希望他們共同出兵,這個麵子不能不給;二則此次玉輪國的南侵來勢洶洶,倘若渤海國都不能敵,長樂國又如何獨善其身?如今之計,唯有與渤海國同心協力共同擊退來犯之敵。鄭安雅的意思很明白:你們所謂的出兵隻要意思一下就行,躲在我們後麵保存實力。這樣雖然聽起來不大體麵,但卻是保存國力最好的辦法。如此看來,這份人情他竟是不得不領了。既然高昌國送了這麽大一份人情給他們,那借道這等小事豈有不答應的道理?
許久,柏崇巒緩緩起身,整了整衣冠,拜道:“多謝陛下體恤,臣定當竭盡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