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已是永昌六十六年二月。高昌國兵分兩路,由撫遠大將軍昌平君房似瑾領兵十萬出界山過斟灌,建威大將軍武安君杜襄成領兵二十萬借道長樂國馳援渤海國。由於擔心長樂國左右搖擺,鄭安雅帶著柏崇巒隨杜襄成一同前去拜見長樂王。柏康之聽聞鄭安雅帶著二十萬將士來了,差點沒一口氣撅過去。幸好柏崇巒眼疾手快將他一把扶住,勸慰道:“父王放心,西帝可信。這一切都是為了渤海國的安寧,也讓我們長樂人得以保全。”柏康之沒有搭腔,隻是擺了擺手表示同意。
鄭安雅看著他那副不情不願的樣子,忍不住笑道:“長樂王有顧慮,是怕朕的軍隊擾民吧?那朕就留在長樂國給你做人質如何?”
柏康之氣得直哆嗦,用手指著她“你你你……”了幾聲,又無可奈何地垂下手,氣唿唿地說:“陛下言重了,小王不敢。”
柏崇巒知道鄭安雅什麽意思,上前賠笑道:“父王息怒,西帝陛下跟您說笑呢,她過幾天就迴高昌。段相不讚同陛下上前線,出征前與陛下有約定,除非事態嚴重,否則不能陛下不能離開高昌國。兒臣此次來也是奉了段相的命看住陛下的。”
“抱歉崇巒,朕改主意了,”鄭安雅道:“朕想留在長樂國境內,不過不是未央城,而是最東邊的永福城。”
柏崇巒大驚道:“您要做什麽?”出兵的時候鄭安雅可是答應過段知書的,絕不進入渤海國境內,最多隻能待在高昌國與長樂國接壤的玄北郡。
鄭安雅道:“長樂國雖不大,從東到西也有近兩日的路程,如果迴到玄北郡,朕收到前線戰報的時候就生生晚了兩日。兵貴神速,朕不過想早一些了解前線的戰況罷了。”
“不可,萬萬不可!”柏康之怒道。
“陛下,您這是得寸進尺!”柏崇巒也很生氣,自己費了好大的勁才安撫住父親,西帝怎麽又變卦了?
“我就在那兒待著,不幹什麽。這也不行嗎?”鄭安雅道。
“長樂小國容不下您這尊大神,還請陛下離開!”柏康之正色道。
“長樂王,朕也不想待在長樂國不走鬧得你我都不愉快,但是如果朕迴到玄北郡,線報一來一迴可就相差四日了。朕實在放心不下渤海國,你就通融一下好不好?”鄭安雅難得耐住性子。
“君無戲言,陛下豈能出爾反爾!”柏康之道。
“你這人……”鄭安雅正要發作,被杜襄成一把按住。她陪著笑臉對柏康之說:“長樂王莫急,我們這就離開。”說完便想把鄭安雅拽走,哪知鄭安雅的脾氣也上來了,一把甩開她,愣是站著不動。
兩邊就這麽僵持了一會兒,恰逢新的戰報到了。鄭安雅接過來三兩下看完,對柏康之笑道:“長樂王不必憂心了,朕這就離境。”杜襄成和柏崇巒一口氣還沒緩過來,又聽見她道:“朕要去渤海國。”
“什麽!”兩人都被她嚇了一跳,不是說好的不去渤海國嗎,現在又要去,萬一出點什麽岔子他們怎麽跟滿朝文武交代?
“此事並不違反朕與段相的約定。事態嚴重了,北帝禦駕親征,預計十日內就能到達戰場。”鄭安雅道。
原來是額林親自來了。
杜襄成與柏崇巒對視一眼,對鄭安雅道:“您要去可以,我陪著您。”
鄭安雅拍了拍她的手,笑道:“那是自然。”又對柏崇巒說:“你們國家由誰領兵?與朕一起走吧。你可以留在這裏陪著你父母,國內的政務段相會處理。”
柏崇巒猶豫地看看他父親,得到後者首肯後,他喚來一名將軍模樣的人,說:“是他,臣弟景行。”
鄭安雅不禁啞然失笑,道:“原來是老熟人啊。”領兵的可不就是當年在她麵前冒充柏崇巒的柏景行!
隻見柏景行半低著頭,恨不得將自己藏匿起來。鄭安雅也不為難他,笑道:“帶上你的人,跟我走吧。”
柏景行巴不得這一聲,匆忙行了個禮就退下了。
大軍在長樂國匆匆休整後就開拔,十日後到了渤海國腹地常山郡,這是他們與渤海國約定的會師地點。鄭安雅登軾遠眺,見眾將簇擁著兩個身影,既親切又陌生。她急匆匆地下了車,大步上前。那兩人也迎了上來,果然是林氏兄弟。鄭安雅還是第一次見到林長卿戎裝的樣子,不由得兩眼一熱。
“辛苦了。”
“辛苦了。”
竟是異口同聲。話一出口,兩人又都覺得有些尷尬。
林長卿道:“外敵入侵,我職責所在,不算辛苦。倒是你,遠道而來……”
“呃,我喜歡打仗,不辛苦。”鄭安雅笑著打斷他。按照常理,接下來林長卿一定會說出感激的話,但不知怎麽的,她不希望這些話從他的嘴裏冒出來。
“大家進帳說話吧,事情還多著呢。”林長曄及時化解了尷尬。
進了大帳,眾人依次落座。
鄭安雅忍不住問道:“長卿,你和額林打過交道嗎?”
林長卿搖搖頭:“有過幾次書信來往,但都是公務,交情實在說不上。我連他長什麽樣都不知道,脾氣秉性更是一概不知。”
鄭安雅又轉頭問林長曄:“你也不清楚?”
林長曄道:“我所知道的信息,全都告訴你們了。”
鄭安雅歎道:“居然讓他們在這麽短的時間內崛起,真是大意了!”
林長卿內疚地說:“是我疏忽了。”
“長卿,我不是這個意思……”鄭安雅見他把這一切歸咎於自己,又後悔自己嘴太快了。
“好了,這些不重要,現在要緊的是這仗究竟該怎麽打。”林長曄見氣氛不對,及時打斷道:“自從我重掌軍權,玉輪國的進攻放緩了許多,甚至可以說是停止了。這次北帝禦駕親征,或許是想更快地取得戰果。”
“也許吧,”鄭安雅道:“更有可能是頗黎的死訊瞞不住了。”
林長曄道:“你是說,他知道無法牽製你們,想孤注一擲?”
鄭安雅道:“或者說,他已經無路可走。他原本計劃讓頗黎叛亂拖住我們,再借攻打扶餘國為掩護偷襲你們,企圖裏應外合造成渤海國內亂。可如今他兩邊都失算了。”
說到“裏應外合”這個詞的時候,她若有似無地掃了一眼林長卿,後者不自然地摸了摸鼻子。
“額林知道,即便他此刻收手,我們也不會輕易放過他。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放手一搏。”林長曄道。
接下來眾人開始商量作戰的細節,不討論不知道,原來聯軍作戰竟然要麵對如此眾多的問題!糧草是集中供應還是各自供應、兩軍是各自紮營配合作戰還是聽從統一號令作戰,如果是各自為戰,如何在確保不外泄的前提下盡可能地提高戰報傳遞速度,如果合並作戰,又該聽從誰的號令、諸軍如何編排,誰打頭陣誰斷後、誰主攻誰輔助……這些問題極其重要又極其敏感,一晃大半日過去了,也不見商討出像樣的成果。
杜襄成忍不住抱怨道:“怪不得自古聯軍出征大多不利,原來人越多問題也越多呀!”
鄭安雅瞪了她一眼,道:“不會說話就閉嘴!幸虧這裏沒有外人,要是讓外麵的將士們聽見了,隻怕還沒開打人心就散了。”
杜襄成自知語失,抽了自己一嘴巴,又呸呸了幾聲。
就在一籌莫展之際,玉輪國送來了戰書,約渤海、高昌兩國五月初五在逐鹿原決戰。這封戰書倒是幫助眾人迅速做出了決策:既然玉輪國同時約戰渤海高昌兩國,那兩軍必須聽從統一號令一起作戰;決戰地點就在常山郡的北邊,行軍三日即可到達;還剩下三個月,留給他們整合軍隊的時間不多了。除了戰書之外,玉輪國的使者還帶了一封額林的私信給鄭安雅。
鄭安雅道:“既然北帝決意開戰,夫複何言?”說罷,她當著使者的麵把那封未拆封的信扔進了火盆中。自從阿爾斯蘭帶來的第一封私信後,額林又陸續給她寫過四五封信,有了第一封信的教訓,她現在對這些信就一個態度:不予理睬,收到就銷毀,也不聽信使的辯解,直接將人趕走。如今這個節骨眼上額林又來信,除了挑撥離間還能有什麽?她可不能讓林長卿看到那些肉麻的字眼。
“統一號令的事倒是簡單,”林長卿道:“我們可以成立聯合帥帳,聯合帥帳下發的文書必須加蓋兩國璽印,對雙方的部隊都有效。”
鄭安雅點頭表示讚同:“我們的主力隊伍是當年高無疾組建的,旗語和渤海國幾乎一樣,將士們不用再另外學旗語了。”
“我們主攻吧,你們的部隊放在側翼。這畢竟是我們渤海國的事,哪有讓友軍出力,自己躲在後方的道理。”林長曄道。杜襄成也表示一定會盡力配合。
接下來就是最令人頭疼的糧草輜重問題了。兩國大到工程器械小到刀劍弓弩都不盡相同,就連戰士們吃的口糧、戰馬喂的草也有差異。以口糧為例:渤海軍以粟米為主、輔以少量麵食,從將軍到士兵平時都不吃肉,大戰前才開葷。而高昌軍雖然也是米麵為主食,但增加了一至二成的乳製品作為輔食,中下層軍官與士兵平時也不吃肉,千夫長及以上級別會定期供應肉食。眼下渤海軍二十萬,高昌軍三十萬,要撐起五十萬人每日的吃穿、兵器損耗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況還要統籌兩大陣營,這主事之人著實不好定。
“這樣耽擱下去不是辦法,我倒是有個人選,此人精通統籌算計之學,對我們兩國的物產、風土、道路運輸等都十分熟悉。應能擔此重任。”鄭安雅道。
“竟有這樣的人?”林長卿讚道:“高昌國果然人才濟濟,不知此人師從何門?”
“隻是……”鄭安雅看著林長曄,半是為難半調笑地說:“我怕長曄覺得膈應。”
“我?”林長曄一下子警覺起來,旋即想到了一個人:“你說的是悠兒?”
“沒錯,就是悠兒。”
林長曄咬著牙道:“西帝陛下果然知人善任!”
鄭安雅皮笑肉不笑地問道:“你會配合她的,對吧?”
林長曄無奈道:“那是自然,我不是不知分寸的人。”
鄭安雅看著他那副不情不願的樣子,忍不住笑道:“長樂王有顧慮,是怕朕的軍隊擾民吧?那朕就留在長樂國給你做人質如何?”
柏康之氣得直哆嗦,用手指著她“你你你……”了幾聲,又無可奈何地垂下手,氣唿唿地說:“陛下言重了,小王不敢。”
柏崇巒知道鄭安雅什麽意思,上前賠笑道:“父王息怒,西帝陛下跟您說笑呢,她過幾天就迴高昌。段相不讚同陛下上前線,出征前與陛下有約定,除非事態嚴重,否則不能陛下不能離開高昌國。兒臣此次來也是奉了段相的命看住陛下的。”
“抱歉崇巒,朕改主意了,”鄭安雅道:“朕想留在長樂國境內,不過不是未央城,而是最東邊的永福城。”
柏崇巒大驚道:“您要做什麽?”出兵的時候鄭安雅可是答應過段知書的,絕不進入渤海國境內,最多隻能待在高昌國與長樂國接壤的玄北郡。
鄭安雅道:“長樂國雖不大,從東到西也有近兩日的路程,如果迴到玄北郡,朕收到前線戰報的時候就生生晚了兩日。兵貴神速,朕不過想早一些了解前線的戰況罷了。”
“不可,萬萬不可!”柏康之怒道。
“陛下,您這是得寸進尺!”柏崇巒也很生氣,自己費了好大的勁才安撫住父親,西帝怎麽又變卦了?
“我就在那兒待著,不幹什麽。這也不行嗎?”鄭安雅道。
“長樂小國容不下您這尊大神,還請陛下離開!”柏康之正色道。
“長樂王,朕也不想待在長樂國不走鬧得你我都不愉快,但是如果朕迴到玄北郡,線報一來一迴可就相差四日了。朕實在放心不下渤海國,你就通融一下好不好?”鄭安雅難得耐住性子。
“君無戲言,陛下豈能出爾反爾!”柏康之道。
“你這人……”鄭安雅正要發作,被杜襄成一把按住。她陪著笑臉對柏康之說:“長樂王莫急,我們這就離開。”說完便想把鄭安雅拽走,哪知鄭安雅的脾氣也上來了,一把甩開她,愣是站著不動。
兩邊就這麽僵持了一會兒,恰逢新的戰報到了。鄭安雅接過來三兩下看完,對柏康之笑道:“長樂王不必憂心了,朕這就離境。”杜襄成和柏崇巒一口氣還沒緩過來,又聽見她道:“朕要去渤海國。”
“什麽!”兩人都被她嚇了一跳,不是說好的不去渤海國嗎,現在又要去,萬一出點什麽岔子他們怎麽跟滿朝文武交代?
“此事並不違反朕與段相的約定。事態嚴重了,北帝禦駕親征,預計十日內就能到達戰場。”鄭安雅道。
原來是額林親自來了。
杜襄成與柏崇巒對視一眼,對鄭安雅道:“您要去可以,我陪著您。”
鄭安雅拍了拍她的手,笑道:“那是自然。”又對柏崇巒說:“你們國家由誰領兵?與朕一起走吧。你可以留在這裏陪著你父母,國內的政務段相會處理。”
柏崇巒猶豫地看看他父親,得到後者首肯後,他喚來一名將軍模樣的人,說:“是他,臣弟景行。”
鄭安雅不禁啞然失笑,道:“原來是老熟人啊。”領兵的可不就是當年在她麵前冒充柏崇巒的柏景行!
隻見柏景行半低著頭,恨不得將自己藏匿起來。鄭安雅也不為難他,笑道:“帶上你的人,跟我走吧。”
柏景行巴不得這一聲,匆忙行了個禮就退下了。
大軍在長樂國匆匆休整後就開拔,十日後到了渤海國腹地常山郡,這是他們與渤海國約定的會師地點。鄭安雅登軾遠眺,見眾將簇擁著兩個身影,既親切又陌生。她急匆匆地下了車,大步上前。那兩人也迎了上來,果然是林氏兄弟。鄭安雅還是第一次見到林長卿戎裝的樣子,不由得兩眼一熱。
“辛苦了。”
“辛苦了。”
竟是異口同聲。話一出口,兩人又都覺得有些尷尬。
林長卿道:“外敵入侵,我職責所在,不算辛苦。倒是你,遠道而來……”
“呃,我喜歡打仗,不辛苦。”鄭安雅笑著打斷他。按照常理,接下來林長卿一定會說出感激的話,但不知怎麽的,她不希望這些話從他的嘴裏冒出來。
“大家進帳說話吧,事情還多著呢。”林長曄及時化解了尷尬。
進了大帳,眾人依次落座。
鄭安雅忍不住問道:“長卿,你和額林打過交道嗎?”
林長卿搖搖頭:“有過幾次書信來往,但都是公務,交情實在說不上。我連他長什麽樣都不知道,脾氣秉性更是一概不知。”
鄭安雅又轉頭問林長曄:“你也不清楚?”
林長曄道:“我所知道的信息,全都告訴你們了。”
鄭安雅歎道:“居然讓他們在這麽短的時間內崛起,真是大意了!”
林長卿內疚地說:“是我疏忽了。”
“長卿,我不是這個意思……”鄭安雅見他把這一切歸咎於自己,又後悔自己嘴太快了。
“好了,這些不重要,現在要緊的是這仗究竟該怎麽打。”林長曄見氣氛不對,及時打斷道:“自從我重掌軍權,玉輪國的進攻放緩了許多,甚至可以說是停止了。這次北帝禦駕親征,或許是想更快地取得戰果。”
“也許吧,”鄭安雅道:“更有可能是頗黎的死訊瞞不住了。”
林長曄道:“你是說,他知道無法牽製你們,想孤注一擲?”
鄭安雅道:“或者說,他已經無路可走。他原本計劃讓頗黎叛亂拖住我們,再借攻打扶餘國為掩護偷襲你們,企圖裏應外合造成渤海國內亂。可如今他兩邊都失算了。”
說到“裏應外合”這個詞的時候,她若有似無地掃了一眼林長卿,後者不自然地摸了摸鼻子。
“額林知道,即便他此刻收手,我們也不會輕易放過他。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放手一搏。”林長曄道。
接下來眾人開始商量作戰的細節,不討論不知道,原來聯軍作戰竟然要麵對如此眾多的問題!糧草是集中供應還是各自供應、兩軍是各自紮營配合作戰還是聽從統一號令作戰,如果是各自為戰,如何在確保不外泄的前提下盡可能地提高戰報傳遞速度,如果合並作戰,又該聽從誰的號令、諸軍如何編排,誰打頭陣誰斷後、誰主攻誰輔助……這些問題極其重要又極其敏感,一晃大半日過去了,也不見商討出像樣的成果。
杜襄成忍不住抱怨道:“怪不得自古聯軍出征大多不利,原來人越多問題也越多呀!”
鄭安雅瞪了她一眼,道:“不會說話就閉嘴!幸虧這裏沒有外人,要是讓外麵的將士們聽見了,隻怕還沒開打人心就散了。”
杜襄成自知語失,抽了自己一嘴巴,又呸呸了幾聲。
就在一籌莫展之際,玉輪國送來了戰書,約渤海、高昌兩國五月初五在逐鹿原決戰。這封戰書倒是幫助眾人迅速做出了決策:既然玉輪國同時約戰渤海高昌兩國,那兩軍必須聽從統一號令一起作戰;決戰地點就在常山郡的北邊,行軍三日即可到達;還剩下三個月,留給他們整合軍隊的時間不多了。除了戰書之外,玉輪國的使者還帶了一封額林的私信給鄭安雅。
鄭安雅道:“既然北帝決意開戰,夫複何言?”說罷,她當著使者的麵把那封未拆封的信扔進了火盆中。自從阿爾斯蘭帶來的第一封私信後,額林又陸續給她寫過四五封信,有了第一封信的教訓,她現在對這些信就一個態度:不予理睬,收到就銷毀,也不聽信使的辯解,直接將人趕走。如今這個節骨眼上額林又來信,除了挑撥離間還能有什麽?她可不能讓林長卿看到那些肉麻的字眼。
“統一號令的事倒是簡單,”林長卿道:“我們可以成立聯合帥帳,聯合帥帳下發的文書必須加蓋兩國璽印,對雙方的部隊都有效。”
鄭安雅點頭表示讚同:“我們的主力隊伍是當年高無疾組建的,旗語和渤海國幾乎一樣,將士們不用再另外學旗語了。”
“我們主攻吧,你們的部隊放在側翼。這畢竟是我們渤海國的事,哪有讓友軍出力,自己躲在後方的道理。”林長曄道。杜襄成也表示一定會盡力配合。
接下來就是最令人頭疼的糧草輜重問題了。兩國大到工程器械小到刀劍弓弩都不盡相同,就連戰士們吃的口糧、戰馬喂的草也有差異。以口糧為例:渤海軍以粟米為主、輔以少量麵食,從將軍到士兵平時都不吃肉,大戰前才開葷。而高昌軍雖然也是米麵為主食,但增加了一至二成的乳製品作為輔食,中下層軍官與士兵平時也不吃肉,千夫長及以上級別會定期供應肉食。眼下渤海軍二十萬,高昌軍三十萬,要撐起五十萬人每日的吃穿、兵器損耗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況還要統籌兩大陣營,這主事之人著實不好定。
“這樣耽擱下去不是辦法,我倒是有個人選,此人精通統籌算計之學,對我們兩國的物產、風土、道路運輸等都十分熟悉。應能擔此重任。”鄭安雅道。
“竟有這樣的人?”林長卿讚道:“高昌國果然人才濟濟,不知此人師從何門?”
“隻是……”鄭安雅看著林長曄,半是為難半調笑地說:“我怕長曄覺得膈應。”
“我?”林長曄一下子警覺起來,旋即想到了一個人:“你說的是悠兒?”
“沒錯,就是悠兒。”
林長曄咬著牙道:“西帝陛下果然知人善任!”
鄭安雅皮笑肉不笑地問道:“你會配合她的,對吧?”
林長曄無奈道:“那是自然,我不是不知分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