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眾人翹首以待房似瑾迴歸的時候,柏崇巒上了一封折子給鄭安雅。奏折隻有百來個字,大致意思是要廢除肉刑並減輕部分犯罪的量刑,在奏折的結尾還處提到了父母年邁、子女幼小,每每思慮至此夜不能寐。
鄭安雅把奏折遞給段知書,問道:“夫子您怎麽看?”
段知書看完轉手遞給牟清風,淺淺一笑道:“心不在焉,敷衍了事。”
牟清風道:“依臣之見,他有想法,也有辦法,隻是懶得出力。”
“難道說我上次帶他迴長樂國做錯了?”鄭安雅問。
“父母妻兒都在故國,想家是人之常情。”段知書道。
“那怎麽辦?他出工不出力就這麽把他放迴去嗎?我可不甘心。”鄭安雅道。
“先把他召迴來吧,待在外麵,心隻會越待越野。”段知書道。
鄭安雅眨了眨眼,道:“夫子,我想到一個辦法,希望您不要介意。”
柏崇巒收到了西帝召他迴潁州的信。這些日子他以客卿的身份把上雍和下雍幾乎走了個遍,社會各階層的人都有接觸。兩郡納入高昌國版圖已將近四十年,除了五十歲以上的老人之外,年輕的百姓對祝融國已經幾乎沒有記憶,他們從心底裏認為自己是高昌人,也認同高昌王——也就是如今的西帝是他們的君主。每當他問起刑罰是否過重的時候,那些明顯受過肉刑的人:沒鼻子的、缺胳膊少腿的、臉上刺字的人大多低頭不語,而那些沒有肢體缺失的“良民”們,尤其是穿著體麵的人們則大多迴答:“我們高昌國賞罰分明,犯法了罰得重,立功了賞的也多”、“有功必賞,有過必罰”、“法律條文早就頒布了,白紙黑字寫得清清楚楚,是他們知法犯法……”。當他問及“如果從今往後再也不用打仗,你們是否願意?”的時候,那些人的迴答就複雜多了:有人舉雙手讚成、有人猶豫著說這樣就不會死人了,是好事、也有人擔心不打仗了隻靠種地很難晉升爵位,向上爬的通道也就沒有了。柏崇巒的心中閃過許多想法,但每當思考到關鍵之處總有一個念頭冒出來:“你又不是高昌人,這麽替他們賣命做什麽?早些迴去治理自己的國家、陪伴父母妻兒才是正事。”迴潁州的路上,他頗為躑躅,盤算著如何才能讓西帝放他迴家。
到了潁州城外三十裏,早有一大群人等著他了。他遙遙望見其中有一輛六駕馬車,心想莫非是西帝親自到城外迎接?便慌忙下了車,趨步上前剛要行禮,卻聽一個女聲道:“柏相且慢!陛下不在車內。”
柏崇巒抬起頭,見車內果然空無一人,這才放下雙臂,轉身去尋那個女聲。他一見那人,便覺得十分眼熟,仔細辨認後,不由得大吃一驚:“您……莫非是清源君夫人?”
那人正是鄭悠兒。柏崇巒依然記得,一年前父親柏康之帶著他去渤海國求東帝的時候,鄭悠兒以清源君夫人的名義接待過他們。不久前在未央城,他也親眼見到西帝將她帶迴高昌國,卻不曾想又在這裏見到她。隻見她身著官服,手執馬鞭,和在渤海國為君夫人時相比就像完全變了個人。柏崇巒正想著清源君夫人如何會在這裏?一旁的女官對他道:“柏相,這位是新上任的太仆鄭大人。”
原來她已經成為了九卿之一的太仆!柏崇巒趕緊行了一禮,道:“不知太仆大人在此,還望恕罪。”
鄭悠兒笑道:“柏相客氣了,下官是奉西帝陛下之命在此等候您的。陛下有旨,拜您為左相,主持變法相關事宜,並請您乘坐龍輦入城。”
柏崇巒大驚:“這如何使得?”
鄭悠兒又笑道:“陛下說使得,便使得。柏相快上車吧,莫讓下官為難。”
鄭悠兒見柏崇巒依舊站著不動,手執馬鞭往車頭的方向輕輕一指,道:“柏相且放寬心,為您駕車的另有其人,不是下官。”
柏崇巒這才發現龍輦上坐著一名頭戴寬簷帽、看不見臉的禦者。他鬆了口氣,畢竟清源君夫人的地位與長樂王後相當,又比他年長約十歲,若是由她來駕車,即便自己有膽子坐,迴到長樂國定會被父母斥責“不知禮數”。既然禦者另有其人,他沒了心理負擔,謝恩後坐上了車。
龍輦不緊不慢地走著。柏崇巒閑來無事又不敢亂動,隻好看看風景又打量了一下為他駕車的禦者:身量不高,看上去是位女子,似乎不愛說話,不過既然是西帝委派的,想必是個穩妥的人。車駕進了城,道路兩旁的百姓見龍輦來了,紛紛跪拜高唿:“陛下萬歲!高昌萬歲!”柏崇巒本就覺得臣子坐龍輦不妥,經不住鄭悠兒一番勸說才別別扭扭上的車,這下子更是如坐針氈。他好幾次都想立即跳下車去混入人群當中,但見兩旁的侍衛一直盯著他。況且,中途豈不是辜負了西帝的一番美意?於是便隻好作罷。
忽然,車駕震了一下,似乎是禦者嫌速度太慢抽了一鞭子,馬匹加速跑起來卻又硌到了什麽。那禦者遲疑了一下,微微轉頭。柏崇巒隻當她因為此事自責,又怕她會因為這件小事受到西帝責罰,忙道:“沒關係,不妨事的。”
說話間就到宮門口了,柏崇巒見段知書和杜襄成率領滿朝文武侍立兩旁,又是一陣心慌,忙叫禦者停車。禦者剛勒住馬,他就著三步並作兩步地跳下車。他見段知書和杜襄成等人迎上前來,正準備與他們見禮,卻見他們齊刷刷地向那位禦者拜道:“陛下!”
柏崇巒大驚,見禦者衝著眾人揮揮手,又摘下帽子朝他笑著。那不是西帝又是誰?柏崇巒隻覺得眼前一黑、心口一堵,都快喘不過氣來了。他昏昏沉沉地行了禮,又懵懵懂懂地被眾人簇擁著進了大殿。直到拜相儀式完畢,自己被送迴府中,才慢慢醒轉過來。
接下來的幾天裏,每天都有數不清的賓客登門慶賀,拒絕一波又來一波,有些實在拒絕不了的,隻好打起精神應付,如此直到半個月後才消停下來。柏崇巒倒在榻上,兩眼呆呆地望著天花板。他知道,自己短期內怕是走不成了,因為從賓客們的口中得知,外麵早已將西帝親自為他駕車的事跡傳成了一段“明君遇賢臣,君臣兩相宜”的佳話。西帝的戲份已經做足,自己若是在這個節骨眼上離開高昌國,怕是要被天下人的唾沫星子淹死。
事已至此,唯有認真幹活這一條道了,柏崇巒終於靜下心來思考變法之事。他隻用三天時間就將調查結果整理成檔,擬了一份大幾千字的奏折。
鄭安雅接到奏折一看,好家夥,需要整改的法律一共有兩百多條、一千多款,其中涉及肉刑的占了六成以上,還有少量建議去罪化的。她覺得事情太大,便召來段知書和牟清風一起商議。
二人將奏折看過一遍後,牟清風道:“啟稟陛下,這份奏折的大部分內容柏相均與臣商議過。臣私以為改肉刑為笞刑大體上是可行的,隻是具體量刑上還需仔細斟酌。”
“可行是可行,但是為什麽要改呢?”鄭安雅問。
柏崇巒起身道:“陛下,無論哪種肉刑都會對人的肢體產生永久的損傷,臣竊以為不妥。古人雲:‘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一個人犯了法,受了罰,知錯了,就應該給他們重新過正常生活的機會。陛下可知,臣在走訪下雍郡時,曾見過一群沒有鼻子的老人在田裏耕種。那些人當中,最年輕的也有五十餘歲。因為被割了鼻子相貌醜陋,不被他人所容,隻能在邊關苦寒之地了此殘生,甚是可憐。”
“可憐?”鄭安雅問道:“他們犯了什麽罪?”
“據他們說,是下雍郡剛設立時,他們不清楚法令,無意中觸犯的。”
“下雍郡?”牟清風哼了一聲,道:“是聚眾鬥毆吧?柏相,不是我說,那些刁民的話不可盡信。下雍郡隸屬祝融國的時候民風彪悍,臨近的村子之間經常為了爭奪水源、占地等事發生大規模的爭鬥。祝融國對此聽之任之,直到出了人命才由縣衙象征性地管一下。納入我國版圖之後,我們曾經花了大力氣宣貫新法,但那些刁民依然我行我素,最嚴重的一次械鬥持續了三日之久,死亡數十人。事後,為首的和有確切證據殺人的人被判斬首,從者大多判了劓刑。”
柏崇巒道:“陛下,如果說這些人算是咎由自取,那另外幾個人可確實無辜了。”他邊說邊遞上材料,道:“臣此次遇到十餘個被冤枉的人,他們中有的是遭人陷害,也有的是郡縣長官判罰不公,甚至還有故意造成冤假錯案。”
“嗯?冤案?”鄭安雅看著牟清風道:“冤案沒有得到糾正嗎?”
牟清風道:“隻要是查明的冤案都會得到糾正。比如這個叫阿狗的無業遊民,曾被人冤枉偷盜鄰居的錢財,因數額較大,判黥劓加城旦。後經查明,盜賊是縣令的親侄子,縣令為了包庇他有意栽贓給阿狗,並在阿狗拒不認罪的情況下屈打成招。再後來,郡府為阿狗翻案,真盜賊歸案,縣令被處死,至於阿狗……”
“冤案得以平反,他也得到了一大筆賠償金,但他的鼻子再也迴不來了。”柏崇巒道:“此事發生在三十年前,如今阿狗已經四十七歲,因為毀了臉,至今孑然一身,走在街上也會被人指指點點。他隻好遠離家鄉,在邊關做了一名小吏。那裏有很多受過劓刑的人,他們相互照顧,抱團取暖。陛下,臣以為如果當時判的是笞刑,最多在身上留點傷痕,不至於到這般地步。”
“嗯,這倒是個理由。”鄭安雅道,“那接下來議一議,按照崇巒擬的:以髡鉗代黥刑,以笞三百代劓刑。笞五百代釱趾。有沒有問題?”
段知書想了想,說:“一個人挨了五百鞭,還能活下來嗎?”
牟清風道:“恐怕有一半的人會被打死。如此一來,肉刑雖然少了,死的人卻更多。與其被活活打死,倒還不如痛快點給人一刀呢。”
“崇巒,長樂國是怎麽處理的?”鄭安雅問。不知不覺中,她已經將稱唿由柏相、太子變成了“崇巒”。
柏崇巒似乎也適應了這個稱唿。他笑了笑,說:“長樂國的刑罰與高昌國差異很大,整體而言比這邊寬鬆。如棄灰於道,最多也就是罰金,不會黥麵。”
“這樣啊,可是太鬆也不行啊。”鄭安雅撓撓頭,道:“如果法令一下子放寬太多,那些早年受罰的人會心生怨恨的。”
“陛下若是擔心刑罰過重,臣倒有個變通的法子。”坐在一旁喝茶的房如樨發話了。這次變法主要責任在廷尉府,本來沒有他什麽事,也不知鄭安雅怎麽想的,非要把他拉來旁聽。
“哦?武信君有什麽好主意?”眾人問。
房如樨笑道:“可以二選一。該判劓刑的人可以選劓刑或者笞三百,該斬趾的人可以選斬趾或笞五百,以此類推。”
“還能這樣?”鄭安雅瞪大了眼,她還是第一次聽說讓罪犯自己選刑罰的。
柏崇巒思慮良久,道:“雖然聽起來不合常理,倒也不失為一種可行辦法。願意挨鞭子的人就挨鞭子,怕被打死的人依然選肉刑。可以先試行一年,假如在此期間犯人們都選劓刑不選笞刑,那就說明笞三百量刑過重,需要適當降低,反之亦然。”牟清風也表示讚同。
“得嘞,就這麽辦。”鄭安雅笑道。辦法雖然有了,幾個人還是就諸多細則問題關起門來商討了十來天,又詢問了廷尉府和附近郡縣的衙役、獄卒代表。半個月後,一部新法終於出台了,為保險起見,新法先在上雍和下雍兩郡試行,一年後視其效果再考慮是否推廣到全國。新法規定,可以用髡鉗代替黥麵、笞三百代替劓刑、笞五百代替斬趾,斬刑和宮刑不變。此外,為減輕行刑人員本身的影響,還規定了刑具的長短薄厚,以及受刑的部位,行刑中間不許換人等。
鄭安雅把奏折遞給段知書,問道:“夫子您怎麽看?”
段知書看完轉手遞給牟清風,淺淺一笑道:“心不在焉,敷衍了事。”
牟清風道:“依臣之見,他有想法,也有辦法,隻是懶得出力。”
“難道說我上次帶他迴長樂國做錯了?”鄭安雅問。
“父母妻兒都在故國,想家是人之常情。”段知書道。
“那怎麽辦?他出工不出力就這麽把他放迴去嗎?我可不甘心。”鄭安雅道。
“先把他召迴來吧,待在外麵,心隻會越待越野。”段知書道。
鄭安雅眨了眨眼,道:“夫子,我想到一個辦法,希望您不要介意。”
柏崇巒收到了西帝召他迴潁州的信。這些日子他以客卿的身份把上雍和下雍幾乎走了個遍,社會各階層的人都有接觸。兩郡納入高昌國版圖已將近四十年,除了五十歲以上的老人之外,年輕的百姓對祝融國已經幾乎沒有記憶,他們從心底裏認為自己是高昌人,也認同高昌王——也就是如今的西帝是他們的君主。每當他問起刑罰是否過重的時候,那些明顯受過肉刑的人:沒鼻子的、缺胳膊少腿的、臉上刺字的人大多低頭不語,而那些沒有肢體缺失的“良民”們,尤其是穿著體麵的人們則大多迴答:“我們高昌國賞罰分明,犯法了罰得重,立功了賞的也多”、“有功必賞,有過必罰”、“法律條文早就頒布了,白紙黑字寫得清清楚楚,是他們知法犯法……”。當他問及“如果從今往後再也不用打仗,你們是否願意?”的時候,那些人的迴答就複雜多了:有人舉雙手讚成、有人猶豫著說這樣就不會死人了,是好事、也有人擔心不打仗了隻靠種地很難晉升爵位,向上爬的通道也就沒有了。柏崇巒的心中閃過許多想法,但每當思考到關鍵之處總有一個念頭冒出來:“你又不是高昌人,這麽替他們賣命做什麽?早些迴去治理自己的國家、陪伴父母妻兒才是正事。”迴潁州的路上,他頗為躑躅,盤算著如何才能讓西帝放他迴家。
到了潁州城外三十裏,早有一大群人等著他了。他遙遙望見其中有一輛六駕馬車,心想莫非是西帝親自到城外迎接?便慌忙下了車,趨步上前剛要行禮,卻聽一個女聲道:“柏相且慢!陛下不在車內。”
柏崇巒抬起頭,見車內果然空無一人,這才放下雙臂,轉身去尋那個女聲。他一見那人,便覺得十分眼熟,仔細辨認後,不由得大吃一驚:“您……莫非是清源君夫人?”
那人正是鄭悠兒。柏崇巒依然記得,一年前父親柏康之帶著他去渤海國求東帝的時候,鄭悠兒以清源君夫人的名義接待過他們。不久前在未央城,他也親眼見到西帝將她帶迴高昌國,卻不曾想又在這裏見到她。隻見她身著官服,手執馬鞭,和在渤海國為君夫人時相比就像完全變了個人。柏崇巒正想著清源君夫人如何會在這裏?一旁的女官對他道:“柏相,這位是新上任的太仆鄭大人。”
原來她已經成為了九卿之一的太仆!柏崇巒趕緊行了一禮,道:“不知太仆大人在此,還望恕罪。”
鄭悠兒笑道:“柏相客氣了,下官是奉西帝陛下之命在此等候您的。陛下有旨,拜您為左相,主持變法相關事宜,並請您乘坐龍輦入城。”
柏崇巒大驚:“這如何使得?”
鄭悠兒又笑道:“陛下說使得,便使得。柏相快上車吧,莫讓下官為難。”
鄭悠兒見柏崇巒依舊站著不動,手執馬鞭往車頭的方向輕輕一指,道:“柏相且放寬心,為您駕車的另有其人,不是下官。”
柏崇巒這才發現龍輦上坐著一名頭戴寬簷帽、看不見臉的禦者。他鬆了口氣,畢竟清源君夫人的地位與長樂王後相當,又比他年長約十歲,若是由她來駕車,即便自己有膽子坐,迴到長樂國定會被父母斥責“不知禮數”。既然禦者另有其人,他沒了心理負擔,謝恩後坐上了車。
龍輦不緊不慢地走著。柏崇巒閑來無事又不敢亂動,隻好看看風景又打量了一下為他駕車的禦者:身量不高,看上去是位女子,似乎不愛說話,不過既然是西帝委派的,想必是個穩妥的人。車駕進了城,道路兩旁的百姓見龍輦來了,紛紛跪拜高唿:“陛下萬歲!高昌萬歲!”柏崇巒本就覺得臣子坐龍輦不妥,經不住鄭悠兒一番勸說才別別扭扭上的車,這下子更是如坐針氈。他好幾次都想立即跳下車去混入人群當中,但見兩旁的侍衛一直盯著他。況且,中途豈不是辜負了西帝的一番美意?於是便隻好作罷。
忽然,車駕震了一下,似乎是禦者嫌速度太慢抽了一鞭子,馬匹加速跑起來卻又硌到了什麽。那禦者遲疑了一下,微微轉頭。柏崇巒隻當她因為此事自責,又怕她會因為這件小事受到西帝責罰,忙道:“沒關係,不妨事的。”
說話間就到宮門口了,柏崇巒見段知書和杜襄成率領滿朝文武侍立兩旁,又是一陣心慌,忙叫禦者停車。禦者剛勒住馬,他就著三步並作兩步地跳下車。他見段知書和杜襄成等人迎上前來,正準備與他們見禮,卻見他們齊刷刷地向那位禦者拜道:“陛下!”
柏崇巒大驚,見禦者衝著眾人揮揮手,又摘下帽子朝他笑著。那不是西帝又是誰?柏崇巒隻覺得眼前一黑、心口一堵,都快喘不過氣來了。他昏昏沉沉地行了禮,又懵懵懂懂地被眾人簇擁著進了大殿。直到拜相儀式完畢,自己被送迴府中,才慢慢醒轉過來。
接下來的幾天裏,每天都有數不清的賓客登門慶賀,拒絕一波又來一波,有些實在拒絕不了的,隻好打起精神應付,如此直到半個月後才消停下來。柏崇巒倒在榻上,兩眼呆呆地望著天花板。他知道,自己短期內怕是走不成了,因為從賓客們的口中得知,外麵早已將西帝親自為他駕車的事跡傳成了一段“明君遇賢臣,君臣兩相宜”的佳話。西帝的戲份已經做足,自己若是在這個節骨眼上離開高昌國,怕是要被天下人的唾沫星子淹死。
事已至此,唯有認真幹活這一條道了,柏崇巒終於靜下心來思考變法之事。他隻用三天時間就將調查結果整理成檔,擬了一份大幾千字的奏折。
鄭安雅接到奏折一看,好家夥,需要整改的法律一共有兩百多條、一千多款,其中涉及肉刑的占了六成以上,還有少量建議去罪化的。她覺得事情太大,便召來段知書和牟清風一起商議。
二人將奏折看過一遍後,牟清風道:“啟稟陛下,這份奏折的大部分內容柏相均與臣商議過。臣私以為改肉刑為笞刑大體上是可行的,隻是具體量刑上還需仔細斟酌。”
“可行是可行,但是為什麽要改呢?”鄭安雅問。
柏崇巒起身道:“陛下,無論哪種肉刑都會對人的肢體產生永久的損傷,臣竊以為不妥。古人雲:‘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一個人犯了法,受了罰,知錯了,就應該給他們重新過正常生活的機會。陛下可知,臣在走訪下雍郡時,曾見過一群沒有鼻子的老人在田裏耕種。那些人當中,最年輕的也有五十餘歲。因為被割了鼻子相貌醜陋,不被他人所容,隻能在邊關苦寒之地了此殘生,甚是可憐。”
“可憐?”鄭安雅問道:“他們犯了什麽罪?”
“據他們說,是下雍郡剛設立時,他們不清楚法令,無意中觸犯的。”
“下雍郡?”牟清風哼了一聲,道:“是聚眾鬥毆吧?柏相,不是我說,那些刁民的話不可盡信。下雍郡隸屬祝融國的時候民風彪悍,臨近的村子之間經常為了爭奪水源、占地等事發生大規模的爭鬥。祝融國對此聽之任之,直到出了人命才由縣衙象征性地管一下。納入我國版圖之後,我們曾經花了大力氣宣貫新法,但那些刁民依然我行我素,最嚴重的一次械鬥持續了三日之久,死亡數十人。事後,為首的和有確切證據殺人的人被判斬首,從者大多判了劓刑。”
柏崇巒道:“陛下,如果說這些人算是咎由自取,那另外幾個人可確實無辜了。”他邊說邊遞上材料,道:“臣此次遇到十餘個被冤枉的人,他們中有的是遭人陷害,也有的是郡縣長官判罰不公,甚至還有故意造成冤假錯案。”
“嗯?冤案?”鄭安雅看著牟清風道:“冤案沒有得到糾正嗎?”
牟清風道:“隻要是查明的冤案都會得到糾正。比如這個叫阿狗的無業遊民,曾被人冤枉偷盜鄰居的錢財,因數額較大,判黥劓加城旦。後經查明,盜賊是縣令的親侄子,縣令為了包庇他有意栽贓給阿狗,並在阿狗拒不認罪的情況下屈打成招。再後來,郡府為阿狗翻案,真盜賊歸案,縣令被處死,至於阿狗……”
“冤案得以平反,他也得到了一大筆賠償金,但他的鼻子再也迴不來了。”柏崇巒道:“此事發生在三十年前,如今阿狗已經四十七歲,因為毀了臉,至今孑然一身,走在街上也會被人指指點點。他隻好遠離家鄉,在邊關做了一名小吏。那裏有很多受過劓刑的人,他們相互照顧,抱團取暖。陛下,臣以為如果當時判的是笞刑,最多在身上留點傷痕,不至於到這般地步。”
“嗯,這倒是個理由。”鄭安雅道,“那接下來議一議,按照崇巒擬的:以髡鉗代黥刑,以笞三百代劓刑。笞五百代釱趾。有沒有問題?”
段知書想了想,說:“一個人挨了五百鞭,還能活下來嗎?”
牟清風道:“恐怕有一半的人會被打死。如此一來,肉刑雖然少了,死的人卻更多。與其被活活打死,倒還不如痛快點給人一刀呢。”
“崇巒,長樂國是怎麽處理的?”鄭安雅問。不知不覺中,她已經將稱唿由柏相、太子變成了“崇巒”。
柏崇巒似乎也適應了這個稱唿。他笑了笑,說:“長樂國的刑罰與高昌國差異很大,整體而言比這邊寬鬆。如棄灰於道,最多也就是罰金,不會黥麵。”
“這樣啊,可是太鬆也不行啊。”鄭安雅撓撓頭,道:“如果法令一下子放寬太多,那些早年受罰的人會心生怨恨的。”
“陛下若是擔心刑罰過重,臣倒有個變通的法子。”坐在一旁喝茶的房如樨發話了。這次變法主要責任在廷尉府,本來沒有他什麽事,也不知鄭安雅怎麽想的,非要把他拉來旁聽。
“哦?武信君有什麽好主意?”眾人問。
房如樨笑道:“可以二選一。該判劓刑的人可以選劓刑或者笞三百,該斬趾的人可以選斬趾或笞五百,以此類推。”
“還能這樣?”鄭安雅瞪大了眼,她還是第一次聽說讓罪犯自己選刑罰的。
柏崇巒思慮良久,道:“雖然聽起來不合常理,倒也不失為一種可行辦法。願意挨鞭子的人就挨鞭子,怕被打死的人依然選肉刑。可以先試行一年,假如在此期間犯人們都選劓刑不選笞刑,那就說明笞三百量刑過重,需要適當降低,反之亦然。”牟清風也表示讚同。
“得嘞,就這麽辦。”鄭安雅笑道。辦法雖然有了,幾個人還是就諸多細則問題關起門來商討了十來天,又詢問了廷尉府和附近郡縣的衙役、獄卒代表。半個月後,一部新法終於出台了,為保險起見,新法先在上雍和下雍兩郡試行,一年後視其效果再考慮是否推廣到全國。新法規定,可以用髡鉗代替黥麵、笞三百代替劓刑、笞五百代替斬趾,斬刑和宮刑不變。此外,為減輕行刑人員本身的影響,還規定了刑具的長短薄厚,以及受刑的部位,行刑中間不許換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