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法頒布後沒過多久,玉輪國突然向扶餘國發起進攻。鑒於以往兩國常有齟齬互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擦槍走火,所以此次玉輪國的出兵世人沒有放在心上。唯獨鄭安雅聽到“玉輪國”三個字的時候眉頭跳了一下。不知怎麽,她總覺得這個玉輪國不可小覷。偏偏此時頗黎的問題還沒解決,她也不敢冒然把衛琉璃等人從科爾漠抽迴來,隻好吩咐衛尉中的司隸校尉盯緊玉輪國和扶餘國的動向。
不出五日,扶餘國的最新消息來了:玉輪國此番出兵並非以往的小打小鬧,而是大舉進攻。據前線敖東的線人透露:玉輪國的兵馬烏泱泱一大片,一眼望不到頭,且玉輪國此次是不宣而戰,故扶餘國並不知其兵力多少,隻知道他們除了騎兵、步兵之外還有攻城車、投石機等一眾攻城器械。
看到這裏,鄭安雅不禁眉頭緊鎖,問道:“恐怕他們不是一時興起,而是蓄謀已久的。依你之見,敖東城可守得住?”
司隸校尉道:“迴陛下:敖東城是扶餘國的北疆重鎮,守城的是扶餘國最精銳的部隊。扶餘人生性好鬥,戰力應當不差。但是扶餘國畢竟國力弱小,舉國上下一共也才五萬兵,敖東城內的士兵估計不超過一萬。”
鄭安雅道:“能探聽到出玉輪國出了多少人嗎?”
司隸校尉道:“玉輪國不同於中原國家,他們發兵往往不是把要出征的軍隊聚集到一起再出發,而是隻通知到帶兵的將軍,由將軍直接帶兵趕往前線。所以就目前的攻勢來看兵力應該不會超過五萬,但後續就難說了。”
鄭安雅又問:“對於玉輪國,你們了解多少?”
司隸校尉道:“玉輪國的國土麵積比漠西草原略大,人口約六十萬,兵力估計最多可達二十萬以上。”
“二十萬?”鄭安雅驚訝道:“我國人口剛過四百萬,若是舉全國之力最多也隻能出一百萬人,也就是四分之一多點,其餘的壯勞力要用來保障糧草供應、維持社會正常運轉。更不必說原孤竹國、南越國的地方不但抽不了兵丁,還要多派人手看管,以防有人借機生事,算下來能出的人不到六十萬。他們怎麽能出比總人口三分之一還多的兵?而且我們這已經是不分男女的做法了,若換成渤海國,隻怕還要少。”
司隸校尉道:“陛下,兩國國情不同。一則,玉輪國是遊牧民族,國民無論男女自幼必須學習弓馬,因此男女老少都能引矢放箭。隻要國家需要,下至十二歲的孩子、上至七十歲的老人,但凡拿得動刀、拉得開弓的都可以上戰場。二則,他們的士兵吃的是牛羊肉和乳製品,牛羊隻要少量的牧民驅趕著就可以跟著軍隊走,乳製品則比糧食體積小,也更頂飽,士兵們可以隨身攜帶。因此,他們後勤保障需要的人手比我們少得多,大概隻需要我們三至四成的人。”
鄭安雅默然,她早就聽將士們說過“草原上的糧草是長腿的自己會走”之類的話,隻是當時漠東還沒有出現玉輪國,漠西草原又一直在自己的掌控下,對於這種提高運糧效率的手段她沒有當迴事,將士們依然以米麵為主食,肉食和奶食隻是作為改善夥食的添加。如今看來真是大意了!
“那額林呢?這個人你們又了解多少?”鄭安雅問。
“呃,關於北帝的資料衛大人早就呈報給陛下了。”司隸校尉道。
“沒別的了?”
“陛下,我們人手不足,對玉輪國派的人並不多。北帝是個謹慎的人,不喜歡用外國人,所以要滲透到他的身邊很難。”司隸校尉有些緊張地說。
“哎,不對。朕稱帝那會兒不是特許琉璃針對玉輪國多招些人嗎,怎麽又沒人了?”鄭安雅問。
司隸校尉跪地道:“陛下恕罪,那些人都是新手,還不能派上用場。通常培養一個間人少則三年,多則五年。他們……他們還在學習階段,如果冒然把他們派出去,被玉輪國發現了,反而會引起他們的警覺,容易打草驚蛇。”
“好了,起來吧。朕沒有怪你們。”鄭安雅無奈地笑道。這幾年發生了太多事,她總覺得時間過了很久,其實距離自己稱帝也就短短的兩年多時間。
司隸校尉走後,鄭安雅陷入了沉思:扶餘國共十八城,八萬戶,二十萬人。國都濊城,國姓高,現任國君名叫高不意。扶餘國國祚已有三百餘年,一直是大國的附庸,一百年前渤海國崛起之後,他們理所當然地依附於渤海國。與東甌國的反複無常不同,扶餘國倒是對渤海國十分忠心,從前朝的官僚製度到後宮內命婦的稱謂,無一不模仿渤海國,因此世人常稱其為“小渤海”。
“小渤海,”鄭安雅喃喃自語道,她有一種隱隱的感覺,此番玉輪國出兵的目的不是攻打扶餘國那麽簡單。一旦扶餘國告急,勢必會求助於渤海國,而渤海國身為宗主國,對附屬國有扶危濟困的義務。因此,此戰若是小打小鬧倒還罷了,一旦打大了,渤海國勢必出手,這一點玉輪國不會想不到。難不成他們的目的是與渤海國開戰嗎?可是他們即便傾全國之力也不過區區二十萬兵,這點兵力就想從渤海國手裏討得便宜怕是異想天開吧?
“嗨,我也真是的,渤海國有那哥倆頂著呢,我瞎操什麽心!”她笑了笑,感歎自己還是太過在意林長卿了。
又過了幾個月,戰事非但沒有結束,反而被玉輪國攻下了重鎮敖東,戰爭有越打越大的趨勢。扶餘國頂不住了,向渤海國求援。於是,永昌六十五年初春,渤海國決定出兵二十萬支援扶餘國。當然,等他們完成征兵、籌糧、集結軍隊等步驟,大軍真正出發時,已是半年之後了。
“你們怎麽看這場戰事?”鄭安雅聽說渤海國出兵後,召集幾個相關的大臣進宮議事。
剛剛迴到潁州,屁股還沒坐熱的衛琉璃道:“陛下,諸位,在下以為玉輪國的虎狼之心已有切實的證據。此次臣與昌平君奉命前往科爾漠平叛,確實查到了幾封玉輪國與頗黎的信件。顯然,他們的勾連早在察吉裏可汗在世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按照他們的約定,此番玉輪國攻打扶餘國的同時會傳消息給頗黎,讓他在唿蘭舉事,幸虧我們動手及時,在玉輪國剛剛發起進攻,消息尚未傳給頗黎之前就除掉了他。否則,後患無窮。至於此戰,臣讚同陛下之前的看法,玉輪國攻打扶餘國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們的目的很可能是引渤海國出兵。”
“何以見得?”房如樨問。
衛琉璃道:“如果他們的目的是占領扶餘國的城池或者滅亡扶餘國,那最好是趁著大勝一鼓作氣攻下更多的城。可自打玉輪國占領敖東之後,卻隻是陳兵仙州城下圍而不攻,似乎在等扶餘國的援兵到來。”
杜襄成問:“扶餘國內還有兵可派嗎?”
衛琉璃道:“據我們所探,怕是沒有了。敖東守城一戰,一萬精兵盡數被滅,仙州城內目前還有將近兩萬的兵被圍,其他城池隻剩下守城的兵了。為防止玉輪國其他部隊偷襲,這些守軍是不能抽調的。”
“玉輪國勾結頗黎早在我們意料之中,但我實在看不出來渤海國出兵對玉輪國有什麽好處,難道他們想在渤海國搞內亂?”杜襄成道。
衛琉璃搖搖頭,說:“我也探查不到玉輪國到底想幹什麽,他們的高層口風很緊,幾乎不會在奴仆下人麵前談論軍政大事,所以即使買通了他們身邊的仆役,也很難打探到確切的消息。”
“雖然探聽不到消息,但至少證明我們懷疑的方向沒錯,他們一定在密謀著一件大事,否則沒必要這麽謹慎,對吧?”房如樨道。
眾人紛紛點頭表示讚同。
段知書問:“我們不能直接派人混進去嗎?”
衛琉璃道:“很難,玉輪國的貴族和平民基本是弱然人,他們的長相和我們有明顯差別。奴隸中除了弱然人之外倒是有部分被他們擄走的扶餘人,但是這些人通常隻能幹低等的活,接觸不到機密。”
“頗黎伏誅的消息,玉輪國知道了嗎?”鄭安雅問道。
“還沒有,”衛琉璃道,“我們發現頗黎的手下在邊境附近用一種特殊的方式給玉輪國的線人傳遞消息,他們二人並不見麵,於是我們也依樣畫葫蘆地傳了假消息過去,讓玉輪國誤以為頗黎還掌控者局勢。陛下,要放消息給他們嗎?”
“不用,先瞞著,我倒要看看他們到底想幹什麽。”鄭安雅忽然想起了一件事,問杜襄成道:“對了,這次怎麽不是長曄領兵?”
“長曄出了點小意外。”杜襄成道,“就在不久前,他因為坐騎受驚摔下了馬,雖然太醫說沒有大礙,但他卻變得十分嗜睡,每日清醒的時間不超過兩個時辰。所以東帝陛下聽從群臣的舉薦,選了那位叫盧早行的將軍領兵。”
“摔傷了?怎麽會這麽巧?而且摔傷跟昏睡沒有關係吧?”鄭安雅心中一驚。
杜襄成麵有難色,說:“太醫說他的嗜睡大概率與磕到了頭有關,靜養幾個月就會好的。”
“嘿嘿,這小子可別摔傻了!”鄭安雅翻了個白眼,引得眾人哄笑不止。
眼看著討論不出結果,鄭安雅遣走了眾人,唯獨留下了杜襄成和衛琉璃。
在二人不解的目光中,鄭安雅解釋道:“我之所以把你們留下來,是因為接下來說的話完全出自我的猜測,並無真憑實據,不適合拿到朝堂上講。”
杜襄成問道:“你還是覺得有問題?”
“太巧了,實在太巧了!”鄭安雅搖了搖頭,說:“早在額林邀約稱帝的時候,我就隱隱感到不對勁。一個家族隻通過兩代人、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就統一了整個漠東草原,這個額林絕不簡單。如果說玉輪國此次挑起戰事就是衝著渤海國去的,他們聯合頗黎舉兵是為了牽製我們的主力,讓我們無暇顧及他們和渤海國之間的戰事。那麽問題來了,如果我們不出手,他們就那麽有把握單挑渤海國嗎?要知道,無論人口還是財力,渤海國都遠在玉輪國之上。”
“你的意思是,長曄在這個節骨眼上受傷,與玉輪國有關?”杜襄成不禁倒吸一口寒氣。
衛琉璃道:“馬這種牲畜是很容易被做手腳的,而且不易察覺。”
“他的昏睡或許也有問題。”鄭安雅道,“襄成,現在他的府上是誰在主事?”
“這個……”
見杜襄成欲言又止,鄭安雅頓時明白了幾分。她沒好生氣地問道:“是不是悠兒走了,他又娶了個新夫人?”
“倒也不是。”杜襄成道,“他府上如今主要是管家也就是他的二兒子在主事,但飲食起居這種小事是……是那個太後賜給他的婢女在做。長曄又一陣清醒一陣糊塗的,所以很多話是由這個婢女代為傳達的。”
“又是那個婢女!她叫什麽來著?”鄭安雅一拍案,把衛琉璃嚇了一跳。
杜襄成無奈道:“您小心手,那人叫嫣然。”
“嫣然?嫣然,嫣然……”鄭安雅口中不斷地念叨著嫣然的名字,喃喃自語道:“我總覺得這個人不對勁,連名字也不對勁。”
杜襄成無奈地笑道:“我知道你心疼悠兒,可是也不要連帶著討厭長曄身邊的一切女人吧?嫣然這名字有什麽不對的?‘嫣然一笑’,挺美的詞啊。”
“你剛剛說什麽?嫣然一笑?嫣然一笑,嫣然一笑……”鄭安雅忽地一下站起身,在案前來迴踱步。
杜襄成簡直無語了,偷偷對衛琉璃使了個眼色,意思是:咱們陛下不會魔怔了吧?
“莞爾!是莞爾!”鄭安雅又大喝一聲,這迴把杜襄成和衛琉璃兩個人都驚到了。
衛琉璃如夢初醒道:“您認為嫣然和莞爾有關?”
杜襄成則一臉疑惑地問:“莞爾是什麽?”
鄭安雅道:“莞爾是長卿身邊的一個宮女,去年封了尚宮。我真是太大意了!如果長曄的受傷和嗜睡是嫣然搞的鬼,那她很可能與玉輪國有瓜葛。而如果她真是玉輪國的間人,那玉輪國的間人肯定不止她一個,必定有人協助她。甚至,嫣然都未必是主要人物,長卿身邊的那個莞爾才是。”
衛琉璃道:“如此說來,東帝陛下豈不是有危險?”
“哎,我說你倆先別急,這都是捕風捉影的事。你說嫣然是玉輪國的奸細,你有證據嗎?至於嫣然和莞爾的瓜葛更是無從談起,我要是派人,偏偏不派兩個名字這麽接近的,省得讓別人順藤摸瓜。”杜襄成道。
“可是你別忘了,嫣然是東太後賜予長曄的,也就是說,她本來就是宮裏人,兩姐妹一起入宮不也很常見?”鄭安雅道。
“陛下莫急,臣這就派人去核查。”衛琉璃道。
鄭安雅擺擺手道:“恐怕還是你親自去一趟為妥,這次要查的人可不少,除了嫣然和莞爾這兩個最可疑的,渤海國的朝堂上恐怕已經有不少臣子被他們滲透的。可得查仔細了,尤其是重臣們的妻妾和奴仆。”
“陛下恕罪,臣還要盯著扶餘國前線,分身乏術啊。”衛琉璃苦笑著說。
“嗨,我怎麽把要緊事給忘了。”鄭安雅拍拍腦袋道:“可是我們內部也難保沒有玉輪國的細作,隨便派個人去我不放心。這可如何是好?”
“陛下,讓蕭兒走一趟如何?”衛琉璃道。
“蕭兒?”鄭安雅眼睛一亮,“蕭兒倒是可以。”
杜襄成道:“聽說郝勝男和高承顯兩口子要迴渤海國祭祖,就讓蕭兒扮成他們的隨從吧,再帶個靠譜的醫官過去,看看長曄到底是什麽問題。”
“好主意,就這麽定了。不過一定要快,我怕夜長夢多。”鄭安雅道。
注:
司隸校尉:負責情報的人
不出五日,扶餘國的最新消息來了:玉輪國此番出兵並非以往的小打小鬧,而是大舉進攻。據前線敖東的線人透露:玉輪國的兵馬烏泱泱一大片,一眼望不到頭,且玉輪國此次是不宣而戰,故扶餘國並不知其兵力多少,隻知道他們除了騎兵、步兵之外還有攻城車、投石機等一眾攻城器械。
看到這裏,鄭安雅不禁眉頭緊鎖,問道:“恐怕他們不是一時興起,而是蓄謀已久的。依你之見,敖東城可守得住?”
司隸校尉道:“迴陛下:敖東城是扶餘國的北疆重鎮,守城的是扶餘國最精銳的部隊。扶餘人生性好鬥,戰力應當不差。但是扶餘國畢竟國力弱小,舉國上下一共也才五萬兵,敖東城內的士兵估計不超過一萬。”
鄭安雅道:“能探聽到出玉輪國出了多少人嗎?”
司隸校尉道:“玉輪國不同於中原國家,他們發兵往往不是把要出征的軍隊聚集到一起再出發,而是隻通知到帶兵的將軍,由將軍直接帶兵趕往前線。所以就目前的攻勢來看兵力應該不會超過五萬,但後續就難說了。”
鄭安雅又問:“對於玉輪國,你們了解多少?”
司隸校尉道:“玉輪國的國土麵積比漠西草原略大,人口約六十萬,兵力估計最多可達二十萬以上。”
“二十萬?”鄭安雅驚訝道:“我國人口剛過四百萬,若是舉全國之力最多也隻能出一百萬人,也就是四分之一多點,其餘的壯勞力要用來保障糧草供應、維持社會正常運轉。更不必說原孤竹國、南越國的地方不但抽不了兵丁,還要多派人手看管,以防有人借機生事,算下來能出的人不到六十萬。他們怎麽能出比總人口三分之一還多的兵?而且我們這已經是不分男女的做法了,若換成渤海國,隻怕還要少。”
司隸校尉道:“陛下,兩國國情不同。一則,玉輪國是遊牧民族,國民無論男女自幼必須學習弓馬,因此男女老少都能引矢放箭。隻要國家需要,下至十二歲的孩子、上至七十歲的老人,但凡拿得動刀、拉得開弓的都可以上戰場。二則,他們的士兵吃的是牛羊肉和乳製品,牛羊隻要少量的牧民驅趕著就可以跟著軍隊走,乳製品則比糧食體積小,也更頂飽,士兵們可以隨身攜帶。因此,他們後勤保障需要的人手比我們少得多,大概隻需要我們三至四成的人。”
鄭安雅默然,她早就聽將士們說過“草原上的糧草是長腿的自己會走”之類的話,隻是當時漠東還沒有出現玉輪國,漠西草原又一直在自己的掌控下,對於這種提高運糧效率的手段她沒有當迴事,將士們依然以米麵為主食,肉食和奶食隻是作為改善夥食的添加。如今看來真是大意了!
“那額林呢?這個人你們又了解多少?”鄭安雅問。
“呃,關於北帝的資料衛大人早就呈報給陛下了。”司隸校尉道。
“沒別的了?”
“陛下,我們人手不足,對玉輪國派的人並不多。北帝是個謹慎的人,不喜歡用外國人,所以要滲透到他的身邊很難。”司隸校尉有些緊張地說。
“哎,不對。朕稱帝那會兒不是特許琉璃針對玉輪國多招些人嗎,怎麽又沒人了?”鄭安雅問。
司隸校尉跪地道:“陛下恕罪,那些人都是新手,還不能派上用場。通常培養一個間人少則三年,多則五年。他們……他們還在學習階段,如果冒然把他們派出去,被玉輪國發現了,反而會引起他們的警覺,容易打草驚蛇。”
“好了,起來吧。朕沒有怪你們。”鄭安雅無奈地笑道。這幾年發生了太多事,她總覺得時間過了很久,其實距離自己稱帝也就短短的兩年多時間。
司隸校尉走後,鄭安雅陷入了沉思:扶餘國共十八城,八萬戶,二十萬人。國都濊城,國姓高,現任國君名叫高不意。扶餘國國祚已有三百餘年,一直是大國的附庸,一百年前渤海國崛起之後,他們理所當然地依附於渤海國。與東甌國的反複無常不同,扶餘國倒是對渤海國十分忠心,從前朝的官僚製度到後宮內命婦的稱謂,無一不模仿渤海國,因此世人常稱其為“小渤海”。
“小渤海,”鄭安雅喃喃自語道,她有一種隱隱的感覺,此番玉輪國出兵的目的不是攻打扶餘國那麽簡單。一旦扶餘國告急,勢必會求助於渤海國,而渤海國身為宗主國,對附屬國有扶危濟困的義務。因此,此戰若是小打小鬧倒還罷了,一旦打大了,渤海國勢必出手,這一點玉輪國不會想不到。難不成他們的目的是與渤海國開戰嗎?可是他們即便傾全國之力也不過區區二十萬兵,這點兵力就想從渤海國手裏討得便宜怕是異想天開吧?
“嗨,我也真是的,渤海國有那哥倆頂著呢,我瞎操什麽心!”她笑了笑,感歎自己還是太過在意林長卿了。
又過了幾個月,戰事非但沒有結束,反而被玉輪國攻下了重鎮敖東,戰爭有越打越大的趨勢。扶餘國頂不住了,向渤海國求援。於是,永昌六十五年初春,渤海國決定出兵二十萬支援扶餘國。當然,等他們完成征兵、籌糧、集結軍隊等步驟,大軍真正出發時,已是半年之後了。
“你們怎麽看這場戰事?”鄭安雅聽說渤海國出兵後,召集幾個相關的大臣進宮議事。
剛剛迴到潁州,屁股還沒坐熱的衛琉璃道:“陛下,諸位,在下以為玉輪國的虎狼之心已有切實的證據。此次臣與昌平君奉命前往科爾漠平叛,確實查到了幾封玉輪國與頗黎的信件。顯然,他們的勾連早在察吉裏可汗在世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按照他們的約定,此番玉輪國攻打扶餘國的同時會傳消息給頗黎,讓他在唿蘭舉事,幸虧我們動手及時,在玉輪國剛剛發起進攻,消息尚未傳給頗黎之前就除掉了他。否則,後患無窮。至於此戰,臣讚同陛下之前的看法,玉輪國攻打扶餘國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們的目的很可能是引渤海國出兵。”
“何以見得?”房如樨問。
衛琉璃道:“如果他們的目的是占領扶餘國的城池或者滅亡扶餘國,那最好是趁著大勝一鼓作氣攻下更多的城。可自打玉輪國占領敖東之後,卻隻是陳兵仙州城下圍而不攻,似乎在等扶餘國的援兵到來。”
杜襄成問:“扶餘國內還有兵可派嗎?”
衛琉璃道:“據我們所探,怕是沒有了。敖東守城一戰,一萬精兵盡數被滅,仙州城內目前還有將近兩萬的兵被圍,其他城池隻剩下守城的兵了。為防止玉輪國其他部隊偷襲,這些守軍是不能抽調的。”
“玉輪國勾結頗黎早在我們意料之中,但我實在看不出來渤海國出兵對玉輪國有什麽好處,難道他們想在渤海國搞內亂?”杜襄成道。
衛琉璃搖搖頭,說:“我也探查不到玉輪國到底想幹什麽,他們的高層口風很緊,幾乎不會在奴仆下人麵前談論軍政大事,所以即使買通了他們身邊的仆役,也很難打探到確切的消息。”
“雖然探聽不到消息,但至少證明我們懷疑的方向沒錯,他們一定在密謀著一件大事,否則沒必要這麽謹慎,對吧?”房如樨道。
眾人紛紛點頭表示讚同。
段知書問:“我們不能直接派人混進去嗎?”
衛琉璃道:“很難,玉輪國的貴族和平民基本是弱然人,他們的長相和我們有明顯差別。奴隸中除了弱然人之外倒是有部分被他們擄走的扶餘人,但是這些人通常隻能幹低等的活,接觸不到機密。”
“頗黎伏誅的消息,玉輪國知道了嗎?”鄭安雅問道。
“還沒有,”衛琉璃道,“我們發現頗黎的手下在邊境附近用一種特殊的方式給玉輪國的線人傳遞消息,他們二人並不見麵,於是我們也依樣畫葫蘆地傳了假消息過去,讓玉輪國誤以為頗黎還掌控者局勢。陛下,要放消息給他們嗎?”
“不用,先瞞著,我倒要看看他們到底想幹什麽。”鄭安雅忽然想起了一件事,問杜襄成道:“對了,這次怎麽不是長曄領兵?”
“長曄出了點小意外。”杜襄成道,“就在不久前,他因為坐騎受驚摔下了馬,雖然太醫說沒有大礙,但他卻變得十分嗜睡,每日清醒的時間不超過兩個時辰。所以東帝陛下聽從群臣的舉薦,選了那位叫盧早行的將軍領兵。”
“摔傷了?怎麽會這麽巧?而且摔傷跟昏睡沒有關係吧?”鄭安雅心中一驚。
杜襄成麵有難色,說:“太醫說他的嗜睡大概率與磕到了頭有關,靜養幾個月就會好的。”
“嘿嘿,這小子可別摔傻了!”鄭安雅翻了個白眼,引得眾人哄笑不止。
眼看著討論不出結果,鄭安雅遣走了眾人,唯獨留下了杜襄成和衛琉璃。
在二人不解的目光中,鄭安雅解釋道:“我之所以把你們留下來,是因為接下來說的話完全出自我的猜測,並無真憑實據,不適合拿到朝堂上講。”
杜襄成問道:“你還是覺得有問題?”
“太巧了,實在太巧了!”鄭安雅搖了搖頭,說:“早在額林邀約稱帝的時候,我就隱隱感到不對勁。一個家族隻通過兩代人、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就統一了整個漠東草原,這個額林絕不簡單。如果說玉輪國此次挑起戰事就是衝著渤海國去的,他們聯合頗黎舉兵是為了牽製我們的主力,讓我們無暇顧及他們和渤海國之間的戰事。那麽問題來了,如果我們不出手,他們就那麽有把握單挑渤海國嗎?要知道,無論人口還是財力,渤海國都遠在玉輪國之上。”
“你的意思是,長曄在這個節骨眼上受傷,與玉輪國有關?”杜襄成不禁倒吸一口寒氣。
衛琉璃道:“馬這種牲畜是很容易被做手腳的,而且不易察覺。”
“他的昏睡或許也有問題。”鄭安雅道,“襄成,現在他的府上是誰在主事?”
“這個……”
見杜襄成欲言又止,鄭安雅頓時明白了幾分。她沒好生氣地問道:“是不是悠兒走了,他又娶了個新夫人?”
“倒也不是。”杜襄成道,“他府上如今主要是管家也就是他的二兒子在主事,但飲食起居這種小事是……是那個太後賜給他的婢女在做。長曄又一陣清醒一陣糊塗的,所以很多話是由這個婢女代為傳達的。”
“又是那個婢女!她叫什麽來著?”鄭安雅一拍案,把衛琉璃嚇了一跳。
杜襄成無奈道:“您小心手,那人叫嫣然。”
“嫣然?嫣然,嫣然……”鄭安雅口中不斷地念叨著嫣然的名字,喃喃自語道:“我總覺得這個人不對勁,連名字也不對勁。”
杜襄成無奈地笑道:“我知道你心疼悠兒,可是也不要連帶著討厭長曄身邊的一切女人吧?嫣然這名字有什麽不對的?‘嫣然一笑’,挺美的詞啊。”
“你剛剛說什麽?嫣然一笑?嫣然一笑,嫣然一笑……”鄭安雅忽地一下站起身,在案前來迴踱步。
杜襄成簡直無語了,偷偷對衛琉璃使了個眼色,意思是:咱們陛下不會魔怔了吧?
“莞爾!是莞爾!”鄭安雅又大喝一聲,這迴把杜襄成和衛琉璃兩個人都驚到了。
衛琉璃如夢初醒道:“您認為嫣然和莞爾有關?”
杜襄成則一臉疑惑地問:“莞爾是什麽?”
鄭安雅道:“莞爾是長卿身邊的一個宮女,去年封了尚宮。我真是太大意了!如果長曄的受傷和嗜睡是嫣然搞的鬼,那她很可能與玉輪國有瓜葛。而如果她真是玉輪國的間人,那玉輪國的間人肯定不止她一個,必定有人協助她。甚至,嫣然都未必是主要人物,長卿身邊的那個莞爾才是。”
衛琉璃道:“如此說來,東帝陛下豈不是有危險?”
“哎,我說你倆先別急,這都是捕風捉影的事。你說嫣然是玉輪國的奸細,你有證據嗎?至於嫣然和莞爾的瓜葛更是無從談起,我要是派人,偏偏不派兩個名字這麽接近的,省得讓別人順藤摸瓜。”杜襄成道。
“可是你別忘了,嫣然是東太後賜予長曄的,也就是說,她本來就是宮裏人,兩姐妹一起入宮不也很常見?”鄭安雅道。
“陛下莫急,臣這就派人去核查。”衛琉璃道。
鄭安雅擺擺手道:“恐怕還是你親自去一趟為妥,這次要查的人可不少,除了嫣然和莞爾這兩個最可疑的,渤海國的朝堂上恐怕已經有不少臣子被他們滲透的。可得查仔細了,尤其是重臣們的妻妾和奴仆。”
“陛下恕罪,臣還要盯著扶餘國前線,分身乏術啊。”衛琉璃苦笑著說。
“嗨,我怎麽把要緊事給忘了。”鄭安雅拍拍腦袋道:“可是我們內部也難保沒有玉輪國的細作,隨便派個人去我不放心。這可如何是好?”
“陛下,讓蕭兒走一趟如何?”衛琉璃道。
“蕭兒?”鄭安雅眼睛一亮,“蕭兒倒是可以。”
杜襄成道:“聽說郝勝男和高承顯兩口子要迴渤海國祭祖,就讓蕭兒扮成他們的隨從吧,再帶個靠譜的醫官過去,看看長曄到底是什麽問題。”
“好主意,就這麽定了。不過一定要快,我怕夜長夢多。”鄭安雅道。
注:
司隸校尉:負責情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