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治療中,選方的過程與買票類似,掌握的方劑越多,選擇的有效方劑的可能性就越大。”


    如果你隻掌握了20個方劑,你的選擇就僅限於這20個方劑的範圍內,或者對它們進行調整。(這裏的掌握並非單獨的知道配伍應用,而是徹底吃透了這個方子)


    “在臨床實踐中,無論采用哪種辨證方法,最終都需要從你熟悉的方劑中挑選出與患者症狀最匹配的一個,或者根據已知的藥物組成一個新的方劑,不過對於初學者來說,自己隨便組合的方子,想有個好的療效是很難的。”


    例如,如果你熟悉《金匱要略》中的條文,“嘔吐伴有發熱,宜用小柴胡湯”,那麽在遇到類似症狀的患者時,你可能會首先考慮使用小柴胡湯,並且發現其療效顯著。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傷寒雜病論》的早期版本中,方劑是放在文末的,正文中並不包含方劑的具體內容。”


    這讓許多《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專業的學生意識到,為什麽條文和方劑之間的聯係有時顯得有些突兀,原來它們最初是分開的。


    “這是否是北宋醫學出版社的改動呢?” 研究生們可能會有這樣疑問,這是跟上李介賓的思路了。


    李介賓補充道:“在討論證、法、方的問題時,我們發現‘有證無方,或有方無證’的現象。”


    林億在修訂《傷寒論》後的序言中提到,“除去重複,共有112個方劑與397種治療方法相對應”,這表明他們已經對證、法、方有了清晰的區分。


    “同時,補充未備的方劑,或者對已有的方劑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以確定其對應的症狀。林億等人還將方劑按照證候的順序重新排列,形成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先證後方的格式。”


    “在序上指明: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在緊急情況下便於查閱和使用。他們還從其他書籍中收集了與《金匱要略》相關的方劑,並將其附在各個篇章的末尾,以擴展治療方法。”


    “關鍵的一點是,王沫發現的版本在傷寒版本中較為簡略。”


    這可能是林億等人並未直接將其修訂為一本完整的《傷寒雜病論》,而是選擇將其拆分為《金匱要略》的原因之一。


    李介賓看向人群:“這句話就很有意思了,為什麽《仲景金匱玉函要略方》的傷寒文部分相較林億等人看到的《傷寒論》較節略呢?”


    幾個學生你看我,我看你,有猜測,但說不上來,或者不敢說。


    “大概從晉王叔和開始,《傷寒論》就已經不是原版了,之後又經曆了數百年流傳,整理,添加.......如同瓜熟蒂落,早已經不是最初的樣子了......”這是老劉的話,到這裏,他似乎也釋然了許多。


    這裏有一點容易被忽略的,就是除了傷寒部分,難道其他部分就不“節略”了嗎?


    呃......沒有對比呀,雜病部分在《仲景金匱玉函要略方》之前,已經淹沒不存,傷寒部分還能與《傷寒論》進行對比參考,而雜病婦人部分(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金匱要略》)已經無從對照。


    前麵說的很清楚,林億他們先校訂了《傷寒論》,又校訂了《金匱玉函經》,結果運氣爆棚,又要加班再搞個《仲景金匱玉函要略方》,等看到這本書的時候,發現很多內容又都是《傷寒論》沒有的!


    但是傷寒部分他們已經連續編了兩本了呀!而這部《仲景金匱玉函要略方》的傷寒內容又不如已經整理的《傷寒論》完備詳盡,所以幹脆拆分出來,再編一本!


    他們就采取了“斷自雜病以下,終於飲食禁忌,凡二十五篇,除重複合二百六十二方,勒成上、中、下三卷”的一係列操作。


    就是說王洙發現的這本書《仲景金匱玉函要略方》的傷寒部分被刪去了,連帶著重複的方子也一並刪去,他們隻保留了雜病之後的內容,又分成上中下三卷,就是我們現今看到的《金匱要略》的大概樣貌。


    這個整理思路,影響巨大,後世醫家對此褒貶不一。


    很多人批評高保衡等人對《仲景金匱玉函要略方》如此大型改動,給文獻考據、給後世學習帶來巨大的誤解。


    老劉深以為然,而他的這些學生還有點懵懵的,不明白為什麽,這樣子不是挺好的嘛,避免重複,還方便瀏覽。


    還是太年輕呀。


    李介賓解釋道:“如今有種理論大為盛行,《傷寒論》講的就是外感病,《金匱要略》就是看雜病的,《傷寒論》要用六經辨證,而《金匱要略》就是髒腑辨證......”


    一個研究生出言:“難道不是這樣嗎?”說完後意識到了問題所在,看著李介賓張嘴欲言。


    “對呀,如果《仲景金匱玉函要略方》上卷論傷寒病,中卷論傷寒後雜病,下卷錄其方,那麽《金匱要略方臓腑經絡先後病脈證》則顯得不合體例,無論如何是放不會原有書中的。


    推測此篇即為高保衡等人修訂加入的,使經他們刪改《金匱要略方》符合他們學術思路......”


    老劉接著李介賓的話說道:“但是東拚西湊的內容,給後世帶來了極大的困惑。


    尊經法古的思想,使後世學者不會懷疑,這篇內容是不是就是雜湊?而是以無限正確的基礎,去理解此篇內容。


    但是對照其他諸篇內容,很難發現這篇中的理論與其他篇章有何聯係。


    如著名的‘見肝知病,當先實脾’。這句話在《難經七十七難》中也出現過......”


    言語之中,略帶憤懣。


    李介賓感慨:“難說對錯,北宋出版社整理經典,功在千秋,但是他們有個毛病就是喜歡竄文......也許不是其本意,但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最早的版本也不過是明代的時候,印刷刊行過程中,許多注釋批注早已經與原文混雜,難分彼此......”


    李介賓對此是持中立態度,並不怪這些有莫大功績的古代先賢,但是他畢竟是個原著黨,即使實際意義不是很大,但是探索t0版本,是他為數不多的愛好之一。


    “然後,我們再說迴《天迴醫簡》......”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祖傳中醫上中醫藥大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木子李大濕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木子李大濕並收藏祖傳中醫上中醫藥大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