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金匱是箱子,玉函也是箱子
祖傳中醫上中醫藥大學 作者:木子李大濕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金匱\"是指收藏重要書籍文獻的箱子,金是金銀的金,匱是指箱子。在古代文獻中常用來形容極為珍貴或重要的文獻資料。
金匱之名,在《黃帝內經素問》中的“靈蘭秘典論”“玉版論要”及“金匱真言論”等篇中可以看到。
玉函是指用玉裝飾的箱子,\"玉函\"則象征著珍貴和保護。
所以金匱也好,玉函也好,都是箱子的問題。
《金匱玉函經》與《金匱要略》其實是兩本內容不一樣的書,隻是名字相似而已,但是很多人望文生義,乃至於一些中醫都搞不清楚,張冠李戴,貽笑大方。
《金匱玉函經》是唐代人整理的另一個版本的《傷寒論》。
有學生好奇:“既然兩本都是《傷寒論》,那北宋為什麽還要專門再出版一本《金匱玉函經》呢?”
“問得好!”李介賓對於這個提問很滿意:“首先,這兩本書內容近似,但並不完全一樣。不然也沒有必要整理出兩本,完全可以如同《黃帝內經素問》一樣,校正成一本,唯一的解釋就是,這兩本已經在流傳的過程中,成為了兩種傳本,沒辦法再合二為一。
而且......我們現在隻知道《傷寒論》,皆以為是張仲景正宗,但在北宋的時候,可能當時的林億等人並不認為《傷寒論》是能代表張仲景的唯一傳本,隻是後來隨著時間遷移,《傷寒論》流傳越來越廣,而《金匱玉函經》則是沉寂了下去,到了今天,居然有人會誤以為是另外一本書......”
一幫經典研究生,羞愧的低下了頭,說的就是他們了,劉老師,學生給您丟臉了。
“從林億孫奇等人修的這個序裏麵可以看出來,他們也沒想到,會給他們一個驚喜,也是中醫界的驚喜......”
王洙從圖書館裏淘出來的這本《仲景金匱玉函要略方》發現的比較晚,但誰也想象不到,不知名的時候靜悄悄流傳下的另一本,比王叔和整理的《傷寒論》更完整的張仲景大方書,突然就冒出來了。
也許正是孫思邈口中所謂的“江南諸師”秘藏?經曆戰火後最終出現在了北宋的書庫之中,與其他古籍混雜在一起。
因為這個版本的仲景方書,王叔和沒見過,孫思邈沒見過,王燾也沒見過,張仲景序裏說《傷寒雜病論》有一十六卷,到了北宋林億等人就隻能見到十卷。
結果就讓王洙無意間發現了《傷寒雜病論》的另一節略本。(一般認為是節略本,但問題是,誰見過詳盡本?)
這是一個很偶然的事件,不能不說王洙為仲景的學術流傳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如果沒有他發現,沒有林億等人校正整理,我們今天研究學習的仲景方書不可能是這個樣子,很難說能有這麽完整。
王洙這個人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如果說歐陽修大家一定知道,唐宋八大家之一,中學語文課本裏麵還有他的《醉翁亭記》。王洙跟歐陽修不僅是同事,還一起合作過。
根據史書記載,景佑元年(也就是公元1034年)當時的皇帝宋仁宗命令組織大臣校訂皇宮裏的藏書,當時任職史館檢討的王洙和館閣校勘的歐陽修就一起負責校正條目,討論撰次。
而且翰林學士不僅是官銜,也是學銜,可見王洙這個人的學問應該也不錯。
王洙看到的三卷內容是“上則辨傷寒,中則論雜病,下則載其方,並療婦人。”包括傷寒、雜病和婦人,跟今天我們學習的《金匱要略》內容不太一樣。
“直到今天很多人依舊分不清《仲景金匱玉函要略方》與《金匱要略》的區別,還有人以為《金匱要略》就是一本獨立的書。其實是《傷寒雜病論》自從失散後,就再也沒能還原,隨著流傳不斷的演化,經曆了北宋的編纂成為了兩本相對獨立的書......”
王洙拿到這本書之後又做了些什麽呢?
古代醫學知識的傳播和應用,充滿了中醫治療的個體化特點。
王洙將書籍抄寫後,在知識分子圈中流傳,這些知識分子構成了古代統治階層的一部分。”
書籍的傳播範圍似乎並不廣泛,僅限於少數幾家。
在這些知識分子中,有人得到書籍後,遇到病症與書中描述相符的患者,便依書開方,效果出奇地好。
(有趣的是,這些士子可能並不精通醫術,卻能憑借書中的方劑治愈疾病,這對現代中醫學生來說,或許是一種諷刺,提醒學生需要深入學習經典,掌握更多的知識。)
“這不僅證明了書中方劑的神奇效果,也體現了一種運用張仲景方劑的思維方式。” 《傷寒論》中提到:“病症與方劑相符時,方可服用。”
有學生提出疑問:“方證合一嗎?”
李介賓和老劉點頭,對此表示肯定。
“現在,我們稱之為‘方證對應’或‘方證合一’。” 這種方法是將病症與方劑直接對應,治療疾病本質上也是尋找匹配的過程,關鍵在於如何進行匹配。
“這裏引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許多人認為每個病人的處方都應不同。”
從某種角度來看,這是中醫的特色,辨證論治有多種途徑,但從實際情況來看,這也是一種必然的現象。
“因為中醫的學習過程本身就不可能完全統一,不論是不同的流派風格,還是每個人掌握的方劑,都會有所不同。”(這裏指的是深入理解並靈活運用方劑,而不僅僅是背誦和書寫。)
李介賓想了想,然後拿看電影舉例子:“設想一下,你拿著票去看演出或電影,根據票上的指示找到座位,這個座位不一定是最佳觀賞點。但對你來說,這是購票時的最佳選擇。”
同學們一邊聽一邊思考,如果這樣的話,好像每個位置隻有一個,沒辦法重複呀。
“為什麽這樣說呢?因為購票時,你需要考慮票價、剩餘座位、是否和朋友坐在一起,以及你們是否喜歡靠近過道或中間等因素。”你的座位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
“換句話說,你手中的票,代表了購票時的最佳選擇。” 同樣,不同中醫開出的處方,也是基於他們當時的理解和判斷做出的最佳選擇。
金匱之名,在《黃帝內經素問》中的“靈蘭秘典論”“玉版論要”及“金匱真言論”等篇中可以看到。
玉函是指用玉裝飾的箱子,\"玉函\"則象征著珍貴和保護。
所以金匱也好,玉函也好,都是箱子的問題。
《金匱玉函經》與《金匱要略》其實是兩本內容不一樣的書,隻是名字相似而已,但是很多人望文生義,乃至於一些中醫都搞不清楚,張冠李戴,貽笑大方。
《金匱玉函經》是唐代人整理的另一個版本的《傷寒論》。
有學生好奇:“既然兩本都是《傷寒論》,那北宋為什麽還要專門再出版一本《金匱玉函經》呢?”
“問得好!”李介賓對於這個提問很滿意:“首先,這兩本書內容近似,但並不完全一樣。不然也沒有必要整理出兩本,完全可以如同《黃帝內經素問》一樣,校正成一本,唯一的解釋就是,這兩本已經在流傳的過程中,成為了兩種傳本,沒辦法再合二為一。
而且......我們現在隻知道《傷寒論》,皆以為是張仲景正宗,但在北宋的時候,可能當時的林億等人並不認為《傷寒論》是能代表張仲景的唯一傳本,隻是後來隨著時間遷移,《傷寒論》流傳越來越廣,而《金匱玉函經》則是沉寂了下去,到了今天,居然有人會誤以為是另外一本書......”
一幫經典研究生,羞愧的低下了頭,說的就是他們了,劉老師,學生給您丟臉了。
“從林億孫奇等人修的這個序裏麵可以看出來,他們也沒想到,會給他們一個驚喜,也是中醫界的驚喜......”
王洙從圖書館裏淘出來的這本《仲景金匱玉函要略方》發現的比較晚,但誰也想象不到,不知名的時候靜悄悄流傳下的另一本,比王叔和整理的《傷寒論》更完整的張仲景大方書,突然就冒出來了。
也許正是孫思邈口中所謂的“江南諸師”秘藏?經曆戰火後最終出現在了北宋的書庫之中,與其他古籍混雜在一起。
因為這個版本的仲景方書,王叔和沒見過,孫思邈沒見過,王燾也沒見過,張仲景序裏說《傷寒雜病論》有一十六卷,到了北宋林億等人就隻能見到十卷。
結果就讓王洙無意間發現了《傷寒雜病論》的另一節略本。(一般認為是節略本,但問題是,誰見過詳盡本?)
這是一個很偶然的事件,不能不說王洙為仲景的學術流傳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如果沒有他發現,沒有林億等人校正整理,我們今天研究學習的仲景方書不可能是這個樣子,很難說能有這麽完整。
王洙這個人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如果說歐陽修大家一定知道,唐宋八大家之一,中學語文課本裏麵還有他的《醉翁亭記》。王洙跟歐陽修不僅是同事,還一起合作過。
根據史書記載,景佑元年(也就是公元1034年)當時的皇帝宋仁宗命令組織大臣校訂皇宮裏的藏書,當時任職史館檢討的王洙和館閣校勘的歐陽修就一起負責校正條目,討論撰次。
而且翰林學士不僅是官銜,也是學銜,可見王洙這個人的學問應該也不錯。
王洙看到的三卷內容是“上則辨傷寒,中則論雜病,下則載其方,並療婦人。”包括傷寒、雜病和婦人,跟今天我們學習的《金匱要略》內容不太一樣。
“直到今天很多人依舊分不清《仲景金匱玉函要略方》與《金匱要略》的區別,還有人以為《金匱要略》就是一本獨立的書。其實是《傷寒雜病論》自從失散後,就再也沒能還原,隨著流傳不斷的演化,經曆了北宋的編纂成為了兩本相對獨立的書......”
王洙拿到這本書之後又做了些什麽呢?
古代醫學知識的傳播和應用,充滿了中醫治療的個體化特點。
王洙將書籍抄寫後,在知識分子圈中流傳,這些知識分子構成了古代統治階層的一部分。”
書籍的傳播範圍似乎並不廣泛,僅限於少數幾家。
在這些知識分子中,有人得到書籍後,遇到病症與書中描述相符的患者,便依書開方,效果出奇地好。
(有趣的是,這些士子可能並不精通醫術,卻能憑借書中的方劑治愈疾病,這對現代中醫學生來說,或許是一種諷刺,提醒學生需要深入學習經典,掌握更多的知識。)
“這不僅證明了書中方劑的神奇效果,也體現了一種運用張仲景方劑的思維方式。” 《傷寒論》中提到:“病症與方劑相符時,方可服用。”
有學生提出疑問:“方證合一嗎?”
李介賓和老劉點頭,對此表示肯定。
“現在,我們稱之為‘方證對應’或‘方證合一’。” 這種方法是將病症與方劑直接對應,治療疾病本質上也是尋找匹配的過程,關鍵在於如何進行匹配。
“這裏引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許多人認為每個病人的處方都應不同。”
從某種角度來看,這是中醫的特色,辨證論治有多種途徑,但從實際情況來看,這也是一種必然的現象。
“因為中醫的學習過程本身就不可能完全統一,不論是不同的流派風格,還是每個人掌握的方劑,都會有所不同。”(這裏指的是深入理解並靈活運用方劑,而不僅僅是背誦和書寫。)
李介賓想了想,然後拿看電影舉例子:“設想一下,你拿著票去看演出或電影,根據票上的指示找到座位,這個座位不一定是最佳觀賞點。但對你來說,這是購票時的最佳選擇。”
同學們一邊聽一邊思考,如果這樣的話,好像每個位置隻有一個,沒辦法重複呀。
“為什麽這樣說呢?因為購票時,你需要考慮票價、剩餘座位、是否和朋友坐在一起,以及你們是否喜歡靠近過道或中間等因素。”你的座位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
“換句話說,你手中的票,代表了購票時的最佳選擇。” 同樣,不同中醫開出的處方,也是基於他們當時的理解和判斷做出的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