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診斷學即將開啟脈診篇章。


    曆經千辛萬苦,在望、聞、問三診之後,終於迎來了最後的切診環節。


    此時此刻,何老師心中不禁湧起萬般感慨。


    迴首往昔,這屆學生可謂是他教學生涯中最為艱難的一屆。然而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群充滿挑戰的學生,才迫使他不斷地提升自己,努力追求更高的教學水平。


    在與學生們相處的日子裏,何老師深切體會到了教學相長的真諦。


    麵對這屆學生們層出不窮的問題和疑惑,他不得不深入研究教材,廣泛涉獵相關領域的知識,以便能夠給予他們準確而詳盡的解答。


    同時,他也積極鼓勵學生們提出自己的觀點和想法,通過互動交流共同探討中醫學的奧秘。


    盡管教學之路崎嶇不平,但何老師始終堅信隻要付出努力就一定會有收獲。


    最近某賓不知道在忙什麽了,他上課的時候輕鬆很多,不用擔心有人突然給他整個大活兒。


    “今天該講脈診了,把脈可以說是中醫的標誌性診法,一看到中醫,就會說,你給我號號脈吧。”何老師在講台上說:“這說明在長期的診療實踐中,脈診成為了中醫的特征,又說明了診法在中醫發展史中的重要地位。”


    一個學生說:“老師,我聽說有些人把脈能說出得了什麽病,什麽乳腺結節呀,膽囊炎呀冠心病呀......真的假的呀?”


    何老師苦笑說:“可能有吧,不過我隻能把出來心律失常。”


    李介賓輕笑一聲,中醫就沒有冠心病,冠心病是西醫病,中醫的把脈怎麽能把出來西醫病?


    何老師沒有糾結這個問題,而是繼續講課:“把脈源自於什麽時候?誰才是中醫脈學之宗?”


    大樹迴答道:“秦越人!”


    “扁鵲!”


    “都對的。”


    脈學之宗是誰?名醫扁鵲:戰國時代名醫,後代奉他為“脈學之宗”。


    采用望、聞、問、切四診法診斷疾病,成為我國中醫的傳統診病法。


    扁鵲(公元前407—前310),原名秦越人,勃海郡鄭(今河南鄭州新鄭市)人,或齊國盧邑(今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人,也有記載為渤海郡州(今河北任丘縣北)人。


    戰國時代名醫,有多有名呢?太史公修《史記》,沒有記載《黃帝內經》,但是專門為扁鵲修傳,記載其事跡涉及數百年。


    扁鵲精於內、外、婦、兒、五官等科,應用砭刺、針灸、按摩、湯液、熱熨等法治療疾病,被尊為醫祖。相傳扁鵲曾醫救虢太子,扁鵲死後,虢太子感其再造之恩,收其骨骸而葬之,墓位於今永濟市清華鎮東。


    扁鵲是我國曆史上最早應用脈診來判斷疾病的醫生,並且提出了相應的脈診理論。


    扁鵲是中醫學的開山開山祖師,世人敬他為神醫。


    從司馬遷的永存之作《史記》及先秦的一些典籍中能夠看到扁鵲既實在又帶有傳奇色彩的終身。


    扁鵲發明了望、聞、問、切的確診辦法,奠定了中醫臨床確診和醫治辦法的根底。


    何老師說:“我們現在所知的脈診,其實已經是中醫發展了幾千年後的脈診,在過去,診法並不是這樣的。”


    中醫脈診的部位現在中醫所采用的脈診法,基本都是以橈動脈為主要部位,橈動脈位於手腕的橈側(靠拇指側),這個部位在中醫上也稱為“寸口”。


    因為我們所摸到的橈動脈的中心部位,離手掌的距離大約在1寸左右。


    中醫在脈診上並不是一開始就采用“寸口”診脈的,在《內經》的記載中,就是通過診察人體所有的體表動脈來實現對疾病的診斷的。張仲景在《傷寒論序》中說:人迎扶陽三部不參,那是因為張仲景用的是三部九侯。


    那麽我們現在的脈診是怎麽發展來的呢?


    “在《難經》提出單用‘寸口’作為脈診的部位以後,特別是晉朝醫家王叔和在他著的《脈經》中極力推廣用“寸口”診脈以後,中醫才逐漸將脈診部位固定在‘寸口’。”


    有很多人認為,診脈是一種神奇的技術,醫生通過簡單的摸脈,就能洞悉人的疾病情況、體質、生活習慣等諸多信息,所以常常調侃道:“摸脈之後,身體就再無秘密可言。”那麽,摸脈到底在“摸”些什麽呢?


    脈象,是指脈搏的快慢、強弱、深淺的情況。


    脈象是中醫學名詞,指脈搏的形象與動態,為中醫辨證的依據之一。


    脈象要素指脈象的基本組成部分,包括位、數、形、勢等四個方麵。


    一般分為浮、沉、遲、數四大類。


    曆代醫家不僅對脈診的手法,定位千差萬別,就連脈象的數量也是並不統一。


    晉代王叔和在《脈經》中細分為二十四脈,但是因為年代久遠,太過複雜,苦澀難懂。


    明代李時珍 《瀕湖脈學》為二十七脈,還附帶體狀詩,最為方便上手,李介賓便是看此書入門。


    明代李中梓《診家正眼》增為二十八脈,直到今天的教材,依舊是二十八脈。


    何老師正在上麵講不同版本的脈象數量,而李介賓則是在課本上亂寫亂花。


    旁邊的大樹瞟了一眼,頓時被吸引了,輕聲念了出來。


    隻見李介賓在書上題了首小詩,名曰:中診不掛科。


    內容如下:


    脈診口訣每天讀,熟能生巧疑問除。熟讀心法三百遍,試題答案腦中現。


    浮主表虛洪熱盛,芤失陰血虛濕濡。散革氣絕傷精血,崩漏半產陽氣浮。


    伏痛邪厥裏證沉,氣血虛弱牢寒疝。緩濕脾虛遲熱寒,澀精血瘀結陰痰。


    數主裏虛還有熱,陽疾陰竭元氣脫。動脈驚恐加疼痛,促瘀陽盛食痰癰。


    氣血兩虛細濕兩,微陽暴脫氣血傷。短有無力氣鬱損,代驚髒衰外傷痛。


    實滑真弦大長緊,實證平人大健康。痰濕宿食實熱滑,弦痰胃衰肝膽痛。


    緊痛宿食實寒有,長熱陽實見平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祖傳中醫上中醫藥大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木子李大濕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木子李大濕並收藏祖傳中醫上中醫藥大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