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勸進
大明:陛下快退位,太子朱標反了 作者:大夢道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臨死之前,陳友定還不忘坑諸將一把,“如今大勢已去,我身為平章,當以死報國,諸君要多多努力啊!”
說完陳友定就整理下衣冠,朝北磕了三個頭,飲藥自殺。
這家夥真夠不要臉的,自己要殉國。他一了百了,卻要忽悠手下死戰。好在他無恥的行為老天都看不下去,雖然吞了藥,陳友定卻沒有死,被趕來的廖永忠救下。
陳友定和兒子被明軍押往應天,朱元璋指著他的腦袋破口大罵:“你小子身為漢人,以身殉國是為哪般?”
麵對老朱的質問,陳友定絲毫不懼厲聲道:“我身為大元的官員,既然食君之祿,就應該忠君報國。如今兵敗被俘,你要殺就殺,還放什麽臭屁!”
老朱自從做了義軍大帥,還從來沒有人這樣罵他,氣的一腳踹在陳友定的胸口上。
“哈哈哈哈,你可以殺了我,但是不能讓我屈服!”
老朱是厚道人,雖然生氣,可是對於這種愚昧的人,也隻好成全他忠義之心,揮揮手讓人把他推出去砍了。
一同被殺的還有他大兒子陳海,卻保全了他幾個幼子。都說老朱弑殺,可是誰又知道,這都是為政治服務的。
殺人隻是為了震懾貪官汙吏,他對於敵人是能免就免,老朱真是個厚道人啊。
陳友定死了之後,和元人迭裏彌實,柏帖木兒號稱是閩人三忠。
隻是另外兩人是元人,他一個漢人為元朝殉國,又是為了哪般?
老朱還真是天選之子,多線作戰是兵家之大忌,這一年,老朱家還偏偏在雙線作戰都取得了豐碩的戰果。
北邊徐達、常遇春收山東,破河南。
南線在湯和、廖永忠帶領下,克浙東,平福建。真可謂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南北兩線都是碩果累累。
徐達、常遇春乃至廖永忠、湯和都是這個時代最為耀眼的將星。
這是屬於他們的年代,也是他們的光榮。
你方唱罷我登場,城頭變幻大王旗。
這些年淨看別人做皇帝了,如今老朱已經占據了江南七個省,江北兩個省,已經具備了稱帝的實力。
他自然是想改元稱帝,把這萬世的基業定下來,將來傳給好大兒朱標。
做皇帝要有德者居之,老朱自然不能自己提出來。
現在做皇帝就差一個契機,老朱喝完馬秀英給煮的八寶粥,就像往常一樣去上朝。
這本來是一個尋常的朝會,吳王身邊的管事太監用公鴨一般的嗓子喊道:“有事早奏,無事退班!”
文武大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該奏什麽,就在這時候,一個叫胡惟庸的芝麻綠豆小官站了出來。
他官卑職小,站在朝會的末位,快速走上前,上奏道:“吳王殿下,臣胡惟庸有要事啟奏!”
眾人一看是個微末小官,都知道他要說什麽,這是要當第一個勸諫之功啊。
擦,我怎麽就沒有想到呢!
大家對胡惟庸雖然不滿,可這是朝堂,也不敢多言。
這些都是自己的臣子,老朱倒也不怎麽嫌棄,但是臉上也沒有熱情,他隻是淡淡的說了一句。
“講!”
胡惟庸確實是有備而來,先是述說元主登基以來昏聵無能,權臣當道,民不聊生。
以至於各地義軍紛紛接起反元大旗,兵禍連連,百姓都生在水深火熱中。
幸虧應天出了個朱元璋,掃除陳友諒、張士誠這些禍亂的元兇,還百姓於太平。
對於這些話,老朱都聽膩了,他一擺手:“撿要緊的說!”
胡惟庸見前麵渲染的差不多了,就開始總結道:“南方、北方都生活在同一個陽光下。南方已經是安居樂業,北方百姓卻生活在韃子的鐵蹄下痛苦呻吟。”
“咱已經派大軍征伐了啊!”
“小臣以為這還不夠!”
“哦,那你說,咱該怎麽辦?”
“一國之君是萬民的仰仗,元主失德,天下大半已經背叛。”說到這裏,胡惟庸跪下來說道:“臣冒死啟奏殿下,殿下應該更進一步,榮登九五。這樣,我北伐大軍就可以王師北上,天下傳檄而定。”
“放屁!元主倒行逆施,已經到了天怒人怨的地步。咱不做皇帝,大軍所到之處不也是紛紛望風而降?”
“殿下!”
“來人,把這···哎,你叫什麽來著?”
“迴稟吳王殿下,小臣胡惟庸!”
“來人,把胡惟庸亂棍打出!”
“殿下!”
胡惟庸還想如喪考妣的哀嚎,兩個武士拿著棍子,走上殿,把胡惟庸給哄了出去。
“殿下,臣忠言逆耳啊!”
侍衛哪裏管什麽忠言逆耳,他們隻管揮舞著大棒,往胡惟庸身上招唿。
胡惟庸隻好一邊喊一邊退下來,一副依依不舍的樣子。
等出了殿門,侍衛還想再打,胡惟庸卻換了副嘴臉:“小哥別打,我自己能走!”
“快滾!”
“哎,馬上滾,我馬上就滾!”
胡惟庸擦擦汗,知道自己用性命博取的功名,成了。
老朱是誰,殺人不眨眼的魔王,一言不合就殺人的主,
他卻要人把自己亂棍打出,臨走之前還專門問了自己的名字,這什麽意思,細細品味。
還不就是他胡惟庸拍馬屁,把朱元璋拍爽了。
打跑了胡惟庸,老朱還義憤填膺的開噴:“咱起事是為了什麽?是為了咱自己當皇帝嗎?咱還不是看著老百姓過不下去了,要救萬民於水火!叫他一說,咱成啥了?”
胡惟庸能體察上意,群臣也不是傻子。
老朱話都說道這份上了,那就是要群臣接著勸進啊。
一個叫陳寧的小官也不管那麽多了,他出班上奏:“胡惟庸所言正是定國安邦的大策!”
“啥?”
“臣陳寧扣請吳王殿下,更進一步!”
胡惟庸,陳寧都是些微末小官,為了功名什麽也不管了。
如今再不勸進,恐怕黃花菜都涼了,群臣紛紛下跪請求老朱即皇帝位。
老朱坐在吳王寶座上,痛苦的捂臉:“你們這是在為難咱啊!”
李善長見狀,正要跪下了請求老朱即皇帝位,可是他看了一眼右邊的劉伯溫,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連忙整理下衣衫,裝作什麽也沒有看見。
這些當然都被朱元璋透過指縫看的是清清楚楚:李夫子對咱登基不反對,劉夫子是不讚成咱登基。
說完陳友定就整理下衣冠,朝北磕了三個頭,飲藥自殺。
這家夥真夠不要臉的,自己要殉國。他一了百了,卻要忽悠手下死戰。好在他無恥的行為老天都看不下去,雖然吞了藥,陳友定卻沒有死,被趕來的廖永忠救下。
陳友定和兒子被明軍押往應天,朱元璋指著他的腦袋破口大罵:“你小子身為漢人,以身殉國是為哪般?”
麵對老朱的質問,陳友定絲毫不懼厲聲道:“我身為大元的官員,既然食君之祿,就應該忠君報國。如今兵敗被俘,你要殺就殺,還放什麽臭屁!”
老朱自從做了義軍大帥,還從來沒有人這樣罵他,氣的一腳踹在陳友定的胸口上。
“哈哈哈哈,你可以殺了我,但是不能讓我屈服!”
老朱是厚道人,雖然生氣,可是對於這種愚昧的人,也隻好成全他忠義之心,揮揮手讓人把他推出去砍了。
一同被殺的還有他大兒子陳海,卻保全了他幾個幼子。都說老朱弑殺,可是誰又知道,這都是為政治服務的。
殺人隻是為了震懾貪官汙吏,他對於敵人是能免就免,老朱真是個厚道人啊。
陳友定死了之後,和元人迭裏彌實,柏帖木兒號稱是閩人三忠。
隻是另外兩人是元人,他一個漢人為元朝殉國,又是為了哪般?
老朱還真是天選之子,多線作戰是兵家之大忌,這一年,老朱家還偏偏在雙線作戰都取得了豐碩的戰果。
北邊徐達、常遇春收山東,破河南。
南線在湯和、廖永忠帶領下,克浙東,平福建。真可謂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南北兩線都是碩果累累。
徐達、常遇春乃至廖永忠、湯和都是這個時代最為耀眼的將星。
這是屬於他們的年代,也是他們的光榮。
你方唱罷我登場,城頭變幻大王旗。
這些年淨看別人做皇帝了,如今老朱已經占據了江南七個省,江北兩個省,已經具備了稱帝的實力。
他自然是想改元稱帝,把這萬世的基業定下來,將來傳給好大兒朱標。
做皇帝要有德者居之,老朱自然不能自己提出來。
現在做皇帝就差一個契機,老朱喝完馬秀英給煮的八寶粥,就像往常一樣去上朝。
這本來是一個尋常的朝會,吳王身邊的管事太監用公鴨一般的嗓子喊道:“有事早奏,無事退班!”
文武大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該奏什麽,就在這時候,一個叫胡惟庸的芝麻綠豆小官站了出來。
他官卑職小,站在朝會的末位,快速走上前,上奏道:“吳王殿下,臣胡惟庸有要事啟奏!”
眾人一看是個微末小官,都知道他要說什麽,這是要當第一個勸諫之功啊。
擦,我怎麽就沒有想到呢!
大家對胡惟庸雖然不滿,可這是朝堂,也不敢多言。
這些都是自己的臣子,老朱倒也不怎麽嫌棄,但是臉上也沒有熱情,他隻是淡淡的說了一句。
“講!”
胡惟庸確實是有備而來,先是述說元主登基以來昏聵無能,權臣當道,民不聊生。
以至於各地義軍紛紛接起反元大旗,兵禍連連,百姓都生在水深火熱中。
幸虧應天出了個朱元璋,掃除陳友諒、張士誠這些禍亂的元兇,還百姓於太平。
對於這些話,老朱都聽膩了,他一擺手:“撿要緊的說!”
胡惟庸見前麵渲染的差不多了,就開始總結道:“南方、北方都生活在同一個陽光下。南方已經是安居樂業,北方百姓卻生活在韃子的鐵蹄下痛苦呻吟。”
“咱已經派大軍征伐了啊!”
“小臣以為這還不夠!”
“哦,那你說,咱該怎麽辦?”
“一國之君是萬民的仰仗,元主失德,天下大半已經背叛。”說到這裏,胡惟庸跪下來說道:“臣冒死啟奏殿下,殿下應該更進一步,榮登九五。這樣,我北伐大軍就可以王師北上,天下傳檄而定。”
“放屁!元主倒行逆施,已經到了天怒人怨的地步。咱不做皇帝,大軍所到之處不也是紛紛望風而降?”
“殿下!”
“來人,把這···哎,你叫什麽來著?”
“迴稟吳王殿下,小臣胡惟庸!”
“來人,把胡惟庸亂棍打出!”
“殿下!”
胡惟庸還想如喪考妣的哀嚎,兩個武士拿著棍子,走上殿,把胡惟庸給哄了出去。
“殿下,臣忠言逆耳啊!”
侍衛哪裏管什麽忠言逆耳,他們隻管揮舞著大棒,往胡惟庸身上招唿。
胡惟庸隻好一邊喊一邊退下來,一副依依不舍的樣子。
等出了殿門,侍衛還想再打,胡惟庸卻換了副嘴臉:“小哥別打,我自己能走!”
“快滾!”
“哎,馬上滾,我馬上就滾!”
胡惟庸擦擦汗,知道自己用性命博取的功名,成了。
老朱是誰,殺人不眨眼的魔王,一言不合就殺人的主,
他卻要人把自己亂棍打出,臨走之前還專門問了自己的名字,這什麽意思,細細品味。
還不就是他胡惟庸拍馬屁,把朱元璋拍爽了。
打跑了胡惟庸,老朱還義憤填膺的開噴:“咱起事是為了什麽?是為了咱自己當皇帝嗎?咱還不是看著老百姓過不下去了,要救萬民於水火!叫他一說,咱成啥了?”
胡惟庸能體察上意,群臣也不是傻子。
老朱話都說道這份上了,那就是要群臣接著勸進啊。
一個叫陳寧的小官也不管那麽多了,他出班上奏:“胡惟庸所言正是定國安邦的大策!”
“啥?”
“臣陳寧扣請吳王殿下,更進一步!”
胡惟庸,陳寧都是些微末小官,為了功名什麽也不管了。
如今再不勸進,恐怕黃花菜都涼了,群臣紛紛下跪請求老朱即皇帝位。
老朱坐在吳王寶座上,痛苦的捂臉:“你們這是在為難咱啊!”
李善長見狀,正要跪下了請求老朱即皇帝位,可是他看了一眼右邊的劉伯溫,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連忙整理下衣衫,裝作什麽也沒有看見。
這些當然都被朱元璋透過指縫看的是清清楚楚:李夫子對咱登基不反對,劉夫子是不讚成咱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