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曰:
甲辰兩度草堂遊,一為梅花一為秋。
暖日晴風飄絳雪,寒汀返照落沙鷗。
幽居花徑遺蹤在,薄宦茅齋勝跡留。
莫道此公常不幸,幾多高塚化荒丘。
話說神算子蔣敬正好在京中述職,聞言老哥哥李應身故,特趕來發送。蔣敬就在墳前與李應飲酒,說起當年往事,忽的哭,忽的笑。蔣敬飲酒以畢,收拾心情,自迴轉運使司任職。蔣敬自任職以來,兢兢業業,毫無差錯。時至今日,自覺年老體衰,便求告老還鄉。朝廷體恤老臣,賞賜金銀等物做養老之資。蔣敬深感天恩浩蕩,當下打拴行李,齎散家丁道:“你等可另尋他處任職,不必隨我迴鄉。”當下走了大半,留下五七人,都是與蔣敬感情深厚的伴當。這些人都願雖蔣敬迴鄉侍奉養老,因此同往。
當下蔣敬引五七人,乘車望故鄉潭州進發。當有在京盧俊義等兄弟都來相送。一氣兒送到十裏長亭,眾人在亭下置酒管待。眾人飲罷酒,蔣敬抱拳作別,隻說道:“各位兄弟,今日一別,恐難再相見,望各自珍重。”盧俊義等人皆眼含熱淚,叮囑蔣敬道:“兄弟一路上小心慢行,若到家鄉,寫下平安書信相告。”蔣敬道:“一定、一定。”當下再度相別。
不說眾人迴去,隻說蔣敬一行離了京城,一路南下。在路免不得饑餐渴飲,夜住曉行,在路上一月有餘。忽一日,來到嶽州管轄地界。當時天色將晚,蔣敬在車上看罷景色,說道:“天恩浩蕩,想我自上梁山以來,怎想過如此衣錦還鄉?此去家鄉檀州不遠了。”心中自然歡喜,更是歸心似箭。因此在路上不覺錯過了宿頭。有伴當道:“主人,看看走了這一晚,不遇著一處村坊,那裏去投宿是好?”蔣敬也自歎:“貪了路程。”正沒理會處,隻見遠遠地林子裏閃出一道燈光來。蔣敬看了道:“好了!遮莫去那裏陪個小心,借宿一宵,明日早行。”當時轉入林子裏來看時,卻是一座大山,山腳下一周遭都是土牆,蓋起兩大幢房子。看那去處,但見:
前通官道,後靠溪岡。一周遭楊柳舞怪爪,四下裏喬鬆張獠牙。花旗高懸,盡飄花紅旗影;草寨低軒,直造草莽寨紮。轉屋角刀槍排滿,大門前拒馬成群。闊園廣野,負傭嘍囉有百人;長棚大圈,豬羊戰馬難計數。
這蔣敬看了,說道:“不似尋常人家,你看他掛的旗幟,似認軍旗一般,必是用武之地。”說罷,越想越怕,忙教轉迴。蔣敬正走,聽得山上一通梆子響。就見拖槍拽棒,聚起三四百人,一齊呐喊,直到山下路口擺開。蔣敬看時,但見:
紅旗閃閃,赤幟翩翩。小嘍囉亂搠叉槍,莽撞漢齊擔刀斧。頭巾歪整,渾如三月桃花;衲襖緊拴,卻似九秋落葉。個個圓睜橫死眼,人人輒起夜叉心。
那山上人馬,飛奔到山坡下,便將小嘍囉擺開。就見為頭的一個漢子,頭戴幹紅凹麵巾,身披裹金生鐵甲,上穿一領紅衲襖,腳穿一對吊墩靴,腰係七尺攢線搭膊,坐騎一匹高頭白馬,手中橫著丈八點鋼矛。小嘍囉兩勢下呐喊。那當頭一個喝道:“哪裏來的人馬,卻到俺斷頭路上來尋死!”眾伴當聞言,嚇得抖若篩糠。而蔣敬卻鎮定自若,與伴當道:“你等莫要驚慌。”說罷,隻見蔣敬走出車駕,對著山賊拱手說道:“諸位好漢,老夫一生為官清正,所剩不過些微薄養老之物,還望諸位高抬貴手。”山賊頭目大笑道:“老兒,說不說在你,信不信由我。小的們,擒迴去與大王交代。”左右小嘍囉一擁而上,三下五除二,把幾個伴當綁縛了。蔣敬不敢抵抗,亦被連人帶車抓上山去。
隻說這漢子引眾上山來,就見草廳上兩張交椅,上首交椅上坐著一個大漢。這為首的與那漢子道:“哥哥,山下來這一個老貨,說是告老還鄉的清官,兄弟不知真假,特擒上來與哥哥辨別。”那漢子聞言,哈哈大笑道:“兄弟辛苦,待我問過便知道真假。”那坐在上首交椅的大漢打量著蔣敬,開口問道:“你說你是清官,可有何憑證?”蔣敬迴道:“老夫為官多年,所治之處百姓皆可為證。自做了轉運使總領錢糧,未曾貪墨一分一毫。”那大漢聽後微微點頭,心中已有幾分相信。旁邊的山賊頭目卻道:“哥哥,莫要輕信了他,當官的哪有不油滑的。”蔣敬忙道:“老夫自知落入各位好漢之手,生死全憑諸位,何必撒謊?”見眾人不信,搖頭歎道:“我蔣敬昔日也是梁山中人,也曾曆經風雨。如今老矣,怎敢做那辱沒兄弟清名的行徑?如今隻想安度晚年,若諸位執意搶奪,蔣敬無話可說。”山賊們一聽蔣敬曾是梁山之人,心中頓生敬意。那上首的漢子問道:“你是梁山哪一位?”蔣敬道:“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神算子蔣敬的便是。”那漢子聽了,忙引頭目上前,親自解縛了,納頭便拜道:“原來是前輩,小的們有眼不識泰山,還請恕罪。”言罷,又要賠禮。
蔣敬扶起道:“多謝二位好漢不殺之恩,不知如何稱唿?”那漢子道:“俺兄弟素來敬佩梁山好漢,因此起個外號,喚作黑旋風張伯千。這是俺親弟,也有個外號,喚作小旋風張仲萬。我兄弟兩個就在這君山上匯聚好漢,嘯聚山林,也是效仿梁山行徑,不敢擾民,隻是打殺貪官汙吏。”說了,引蔣敬在廳上坐了。蔣敬道:“你兄弟為義氣行事雖好,然如今天下清明,此處果有貪官汙吏麽?”張仲萬道:“伯伯不知,俗話說:‘天高皇帝遠。’縱然天子至聖至明,朝廷整治新政,奈何這裏州縣軍官做他的土皇帝?”蔣敬聞言,拍案大怒道:“這些文武,枉食朝廷俸祿,竟做禍國殃民之舉。你等不必如此,我有一言,不知二位兄弟,願意聽麽?”當時二人跪拜道:“前輩言語,晚輩自然遵從。”蔣敬又扶起道:“你等都是為國為民的好漢,不妨去京城投奔當今殿前太尉盧俊義麾下,一來說罷本州長官之惡,二來,可為民除害。”兩個聽罷,本是不願。蔣敬又道:豈不聞《蛟虎記》之周處除三害的道理?”兩個聞說了,一齊道:“前輩之言,晚輩遵從便是。”當下眾人約定,匯集人群,有不願赴京者,齎散銀錢。當時蔣敬道:“我因要迴鄉,不能隨你們同去,隻怕朝廷誤會你等,這裏有一封信,可交付盧俊義處,他自然將你等收入麾下。”張伯千寫過了,則把山寨一把火燒作白地,引領兄弟與剩餘人馬,望京城去尋盧俊義去了。
再說蔣敬辭別張伯千、張仲萬兄弟,迤邐來到洞庭湖岸邊。就見一片蘆葦,被雪漫漫地壓著。蔣敬見湖麵上無船,隻得先到岸邊一處酒肆閑住,叫酒保隻顧篩酒。蔣敬問道:“此間你可與我覓隻船兒來麽?”酒保道:“這般大雪,天色又晚了,那裏去尋船隻?”蔣敬道:“我歸鄉心切,因此不分早晚。可與你些錢,央你覓隻船來,渡我過去。”酒保道:“卻是沒討處。”蔣敬尋思道:“這般怎的好?”左右伴當道:“隻得等大雪停了,再說如何?”蔣敬無奈,隻得從之。住過五七天,雪自停了,便有船行。當時眾人棄了車馬,轉上大船。來至湖上,但見:
銀迷草舍,玉映蘆牆。數十隻野鳥翩躚,三五尾青鱗濺躍。雲卷雲舒,渾如膩粉輕鋪;雪飄雪落,卻似鉛華布就。千團柳絮飄天涯,萬片鵝毛舞水邊。
蔣敬就在船頭遙望,心中感慨萬千。就教船上酒保隻顧篩酒。蔣敬對眾伴當說道:“你等隨我千裏迢迢迴來,前不久險些兒吃了斷頭酒。如今也來吃碗酒罷。”眾伴當不敢推辭,一人吃了一碗。蔣敬自吃了幾碗酒,悶上心來,驀然間歎道:“過了這片洞庭湖,便是俺的家鄉,數十載不曾歸來,今日終於重歸故土。”因感傷懷抱,問酒保借筆硯來,乘著一時酒興,向那船邊欄杆上寫下一首詩,寫道:
一別經營多少載,歸來倚杖不輕年。
鄉音已改誰知認,怎敢方言說眼前?
草莽山間皆記滿,江湖歲月也曾圓。
如今飲酒堪稱醉,醉罷吾心笑乘船。
蔣敬題罷詩,撇下筆,再取酒來。正飲之間,忽覺得心中一陣舒暢,登時腳踏青雲,天性騰空。迴首看時,那肉體凡胎早沿著船上欄杆墜落湖底。眾伴當見狀,忙教水手打撈,終不得尋,不得已草草了之。蔣敬靈魂懸在半空,不知所以然,隻覺一身輕鬆,自在江麵上望著。不一刻,就見遠處來一隻船,為首一人喊道:“哥哥哪裏去?還不快上船迴山寨相聚!”蔣敬看時,卻是張順來接。當下上船,與張順道:“兄弟怎知我在此處?”張順笑道:“天王哥哥都隻曉得,叫俺來尋蔣敬哥哥迴山寨敘話。”蔣敬聞言,心中大悟,便隨張順迴梁山泊去了。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那邊蔣敬此生故事以畢。隻把時光倒退,轉頭來看山東鄆城縣宋家莊處,此時節宋江尚未作古,又有宋清雖受官爵,隻在鄉中務農。兄弟二人就在家中奉祀宗親香火。將多餘錢帛,散惠下民。上皇憐宋江、宋清二人孝道,賜錢十萬貫,田三千畝,以贍其家。待有子嗣,朝廷錄用。
且說這宋清之子宋安平自幼聰慧,又得家族庇佑,讀書甚是勤勉。宋江便與宋清商議道:“我看安平長成,能有文學造詣,不如去京師拜在蕭讓門下,他日考中狀元,當官成相,定能光宗耀祖。”宋清深以為然,於是遵從宋江之意,與子宋安平說了。宋安平聽後,恭敬迴道:“父親、叔父所言極是,孩兒願往。”當下收拾行囊,啟程前往京師。一路風塵仆仆,終於尋到蕭讓居所。蕭讓見宋安平前來拜師,觀其舉止不凡,心生歡喜,便收入門下。宋安平日夜苦讀,蕭讓所授知識皆用心領會。數年後,科舉之時來臨。宋安平滿懷信心踏入考場,文思泉湧,所作文章錦繡華章。放榜之日,果不負眾望,應過科舉,官至秘書學士。這是後話,不必細數。
隻說當下,看看又過半載,時值六月中旬,炎天正熱。那一日,宋江無可消遣,捉個交床,坐在打麥場邊柳陰樹下乘涼。對麵鬆林透過風來,宋江喝采道:“好涼風!”正自乘涼。忽見宋清興高采烈而來。口喊哥哥道:“京城有人來書。”宋江喜道:“可是安平賢侄?”宋清道是。宋江忙接過書信展開來看,隻見信上滿是宋安平在京中的見聞以及對叔父和父親的思念之情,後文又說與師父蕭讓如何修學。
宋江讀完信件,心中滿是欣慰,對宋清說道:“安平如此爭氣,我等也算對得起列祖列宗。”宋清頷首,臉上也是難掩喜悅之色。幾日後,宋江忽生一念,欲親自前往京城看望安平。宋清道:“哥哥身體欠佳,不宜遠行,不妨遣一人前往便是。何必親自動身?”宋江道:“平安乃我宋家獨苗,總叫人放心不下。”宋清又勸道:“京城有盧兄長在,又有師父蕭讓看顧,怎地放心不下。”因此又過三五日,宋江依舊心憂。宋清無奈,心想:“哥哥年事已高,故而多愁善感,奈何不得。”隻得道:“既然兄長實在放心不下,安平是我子,我親自走一趟便是。”宋江本也想同行,隻是宋清推托說:“家中事務繁多,不可一日無主。”於是隻留下宋江在家,宋清獨自踏上行程。
宋清到達京城後,四處打聽找宋安平住所。才知宋安平暫住盧俊義家,於是先來與盧俊義相見了。盧俊義喚過宋安平,父子倆在堂上見了。宋安平見到父親前來,驚喜萬分,趕忙將宋清迎入自己屋內。宋清見安平住所布置得雅致,牆上掛滿字畫,案桌上堆滿書籍,知他一心向學,更是滿意。在京城期間,宋清隨安平常與一些文人雅士聚會。安平在其間談吐不凡,見解獨到,諸多飽學之士皆對他稱讚有加。宋清心中暗喜,心想安平將來必定大有可為。
是日,宋清早買好了禮品,前來拜謝聖手書生蕭讓。當時蕭讓見宋清攜禮而來,笑道:“兄弟何必客氣?”宋清忙迴道:“若非先生悉心教導,安平豈有今日之才學。些許薄禮,不成敬意。”蕭讓笑著擺手,邀宋清入座。二人談起安平學業,蕭讓讚不絕口,稱安平聰慧過人,一點就通,假以時日必成大器。宋清聽了自是歡喜,又詢問安平可有不足之處。蕭讓略作沉思道:“安平性子過於溫和,若遇強梁之事,恐難強硬應對。”宋清點頭稱是。蕭讓又說安平近日有意編撰書籍,蕭讓自己也很讚同,因此師徒兩個一同編纂。宋清問是甚麽書籍?有分教:一部書成千古佳作,兩黑白記英雄往事。不知此書如何,請聽下迴分解。
甲辰兩度草堂遊,一為梅花一為秋。
暖日晴風飄絳雪,寒汀返照落沙鷗。
幽居花徑遺蹤在,薄宦茅齋勝跡留。
莫道此公常不幸,幾多高塚化荒丘。
話說神算子蔣敬正好在京中述職,聞言老哥哥李應身故,特趕來發送。蔣敬就在墳前與李應飲酒,說起當年往事,忽的哭,忽的笑。蔣敬飲酒以畢,收拾心情,自迴轉運使司任職。蔣敬自任職以來,兢兢業業,毫無差錯。時至今日,自覺年老體衰,便求告老還鄉。朝廷體恤老臣,賞賜金銀等物做養老之資。蔣敬深感天恩浩蕩,當下打拴行李,齎散家丁道:“你等可另尋他處任職,不必隨我迴鄉。”當下走了大半,留下五七人,都是與蔣敬感情深厚的伴當。這些人都願雖蔣敬迴鄉侍奉養老,因此同往。
當下蔣敬引五七人,乘車望故鄉潭州進發。當有在京盧俊義等兄弟都來相送。一氣兒送到十裏長亭,眾人在亭下置酒管待。眾人飲罷酒,蔣敬抱拳作別,隻說道:“各位兄弟,今日一別,恐難再相見,望各自珍重。”盧俊義等人皆眼含熱淚,叮囑蔣敬道:“兄弟一路上小心慢行,若到家鄉,寫下平安書信相告。”蔣敬道:“一定、一定。”當下再度相別。
不說眾人迴去,隻說蔣敬一行離了京城,一路南下。在路免不得饑餐渴飲,夜住曉行,在路上一月有餘。忽一日,來到嶽州管轄地界。當時天色將晚,蔣敬在車上看罷景色,說道:“天恩浩蕩,想我自上梁山以來,怎想過如此衣錦還鄉?此去家鄉檀州不遠了。”心中自然歡喜,更是歸心似箭。因此在路上不覺錯過了宿頭。有伴當道:“主人,看看走了這一晚,不遇著一處村坊,那裏去投宿是好?”蔣敬也自歎:“貪了路程。”正沒理會處,隻見遠遠地林子裏閃出一道燈光來。蔣敬看了道:“好了!遮莫去那裏陪個小心,借宿一宵,明日早行。”當時轉入林子裏來看時,卻是一座大山,山腳下一周遭都是土牆,蓋起兩大幢房子。看那去處,但見:
前通官道,後靠溪岡。一周遭楊柳舞怪爪,四下裏喬鬆張獠牙。花旗高懸,盡飄花紅旗影;草寨低軒,直造草莽寨紮。轉屋角刀槍排滿,大門前拒馬成群。闊園廣野,負傭嘍囉有百人;長棚大圈,豬羊戰馬難計數。
這蔣敬看了,說道:“不似尋常人家,你看他掛的旗幟,似認軍旗一般,必是用武之地。”說罷,越想越怕,忙教轉迴。蔣敬正走,聽得山上一通梆子響。就見拖槍拽棒,聚起三四百人,一齊呐喊,直到山下路口擺開。蔣敬看時,但見:
紅旗閃閃,赤幟翩翩。小嘍囉亂搠叉槍,莽撞漢齊擔刀斧。頭巾歪整,渾如三月桃花;衲襖緊拴,卻似九秋落葉。個個圓睜橫死眼,人人輒起夜叉心。
那山上人馬,飛奔到山坡下,便將小嘍囉擺開。就見為頭的一個漢子,頭戴幹紅凹麵巾,身披裹金生鐵甲,上穿一領紅衲襖,腳穿一對吊墩靴,腰係七尺攢線搭膊,坐騎一匹高頭白馬,手中橫著丈八點鋼矛。小嘍囉兩勢下呐喊。那當頭一個喝道:“哪裏來的人馬,卻到俺斷頭路上來尋死!”眾伴當聞言,嚇得抖若篩糠。而蔣敬卻鎮定自若,與伴當道:“你等莫要驚慌。”說罷,隻見蔣敬走出車駕,對著山賊拱手說道:“諸位好漢,老夫一生為官清正,所剩不過些微薄養老之物,還望諸位高抬貴手。”山賊頭目大笑道:“老兒,說不說在你,信不信由我。小的們,擒迴去與大王交代。”左右小嘍囉一擁而上,三下五除二,把幾個伴當綁縛了。蔣敬不敢抵抗,亦被連人帶車抓上山去。
隻說這漢子引眾上山來,就見草廳上兩張交椅,上首交椅上坐著一個大漢。這為首的與那漢子道:“哥哥,山下來這一個老貨,說是告老還鄉的清官,兄弟不知真假,特擒上來與哥哥辨別。”那漢子聞言,哈哈大笑道:“兄弟辛苦,待我問過便知道真假。”那坐在上首交椅的大漢打量著蔣敬,開口問道:“你說你是清官,可有何憑證?”蔣敬迴道:“老夫為官多年,所治之處百姓皆可為證。自做了轉運使總領錢糧,未曾貪墨一分一毫。”那大漢聽後微微點頭,心中已有幾分相信。旁邊的山賊頭目卻道:“哥哥,莫要輕信了他,當官的哪有不油滑的。”蔣敬忙道:“老夫自知落入各位好漢之手,生死全憑諸位,何必撒謊?”見眾人不信,搖頭歎道:“我蔣敬昔日也是梁山中人,也曾曆經風雨。如今老矣,怎敢做那辱沒兄弟清名的行徑?如今隻想安度晚年,若諸位執意搶奪,蔣敬無話可說。”山賊們一聽蔣敬曾是梁山之人,心中頓生敬意。那上首的漢子問道:“你是梁山哪一位?”蔣敬道:“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神算子蔣敬的便是。”那漢子聽了,忙引頭目上前,親自解縛了,納頭便拜道:“原來是前輩,小的們有眼不識泰山,還請恕罪。”言罷,又要賠禮。
蔣敬扶起道:“多謝二位好漢不殺之恩,不知如何稱唿?”那漢子道:“俺兄弟素來敬佩梁山好漢,因此起個外號,喚作黑旋風張伯千。這是俺親弟,也有個外號,喚作小旋風張仲萬。我兄弟兩個就在這君山上匯聚好漢,嘯聚山林,也是效仿梁山行徑,不敢擾民,隻是打殺貪官汙吏。”說了,引蔣敬在廳上坐了。蔣敬道:“你兄弟為義氣行事雖好,然如今天下清明,此處果有貪官汙吏麽?”張仲萬道:“伯伯不知,俗話說:‘天高皇帝遠。’縱然天子至聖至明,朝廷整治新政,奈何這裏州縣軍官做他的土皇帝?”蔣敬聞言,拍案大怒道:“這些文武,枉食朝廷俸祿,竟做禍國殃民之舉。你等不必如此,我有一言,不知二位兄弟,願意聽麽?”當時二人跪拜道:“前輩言語,晚輩自然遵從。”蔣敬又扶起道:“你等都是為國為民的好漢,不妨去京城投奔當今殿前太尉盧俊義麾下,一來說罷本州長官之惡,二來,可為民除害。”兩個聽罷,本是不願。蔣敬又道:豈不聞《蛟虎記》之周處除三害的道理?”兩個聞說了,一齊道:“前輩之言,晚輩遵從便是。”當下眾人約定,匯集人群,有不願赴京者,齎散銀錢。當時蔣敬道:“我因要迴鄉,不能隨你們同去,隻怕朝廷誤會你等,這裏有一封信,可交付盧俊義處,他自然將你等收入麾下。”張伯千寫過了,則把山寨一把火燒作白地,引領兄弟與剩餘人馬,望京城去尋盧俊義去了。
再說蔣敬辭別張伯千、張仲萬兄弟,迤邐來到洞庭湖岸邊。就見一片蘆葦,被雪漫漫地壓著。蔣敬見湖麵上無船,隻得先到岸邊一處酒肆閑住,叫酒保隻顧篩酒。蔣敬問道:“此間你可與我覓隻船兒來麽?”酒保道:“這般大雪,天色又晚了,那裏去尋船隻?”蔣敬道:“我歸鄉心切,因此不分早晚。可與你些錢,央你覓隻船來,渡我過去。”酒保道:“卻是沒討處。”蔣敬尋思道:“這般怎的好?”左右伴當道:“隻得等大雪停了,再說如何?”蔣敬無奈,隻得從之。住過五七天,雪自停了,便有船行。當時眾人棄了車馬,轉上大船。來至湖上,但見:
銀迷草舍,玉映蘆牆。數十隻野鳥翩躚,三五尾青鱗濺躍。雲卷雲舒,渾如膩粉輕鋪;雪飄雪落,卻似鉛華布就。千團柳絮飄天涯,萬片鵝毛舞水邊。
蔣敬就在船頭遙望,心中感慨萬千。就教船上酒保隻顧篩酒。蔣敬對眾伴當說道:“你等隨我千裏迢迢迴來,前不久險些兒吃了斷頭酒。如今也來吃碗酒罷。”眾伴當不敢推辭,一人吃了一碗。蔣敬自吃了幾碗酒,悶上心來,驀然間歎道:“過了這片洞庭湖,便是俺的家鄉,數十載不曾歸來,今日終於重歸故土。”因感傷懷抱,問酒保借筆硯來,乘著一時酒興,向那船邊欄杆上寫下一首詩,寫道:
一別經營多少載,歸來倚杖不輕年。
鄉音已改誰知認,怎敢方言說眼前?
草莽山間皆記滿,江湖歲月也曾圓。
如今飲酒堪稱醉,醉罷吾心笑乘船。
蔣敬題罷詩,撇下筆,再取酒來。正飲之間,忽覺得心中一陣舒暢,登時腳踏青雲,天性騰空。迴首看時,那肉體凡胎早沿著船上欄杆墜落湖底。眾伴當見狀,忙教水手打撈,終不得尋,不得已草草了之。蔣敬靈魂懸在半空,不知所以然,隻覺一身輕鬆,自在江麵上望著。不一刻,就見遠處來一隻船,為首一人喊道:“哥哥哪裏去?還不快上船迴山寨相聚!”蔣敬看時,卻是張順來接。當下上船,與張順道:“兄弟怎知我在此處?”張順笑道:“天王哥哥都隻曉得,叫俺來尋蔣敬哥哥迴山寨敘話。”蔣敬聞言,心中大悟,便隨張順迴梁山泊去了。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那邊蔣敬此生故事以畢。隻把時光倒退,轉頭來看山東鄆城縣宋家莊處,此時節宋江尚未作古,又有宋清雖受官爵,隻在鄉中務農。兄弟二人就在家中奉祀宗親香火。將多餘錢帛,散惠下民。上皇憐宋江、宋清二人孝道,賜錢十萬貫,田三千畝,以贍其家。待有子嗣,朝廷錄用。
且說這宋清之子宋安平自幼聰慧,又得家族庇佑,讀書甚是勤勉。宋江便與宋清商議道:“我看安平長成,能有文學造詣,不如去京師拜在蕭讓門下,他日考中狀元,當官成相,定能光宗耀祖。”宋清深以為然,於是遵從宋江之意,與子宋安平說了。宋安平聽後,恭敬迴道:“父親、叔父所言極是,孩兒願往。”當下收拾行囊,啟程前往京師。一路風塵仆仆,終於尋到蕭讓居所。蕭讓見宋安平前來拜師,觀其舉止不凡,心生歡喜,便收入門下。宋安平日夜苦讀,蕭讓所授知識皆用心領會。數年後,科舉之時來臨。宋安平滿懷信心踏入考場,文思泉湧,所作文章錦繡華章。放榜之日,果不負眾望,應過科舉,官至秘書學士。這是後話,不必細數。
隻說當下,看看又過半載,時值六月中旬,炎天正熱。那一日,宋江無可消遣,捉個交床,坐在打麥場邊柳陰樹下乘涼。對麵鬆林透過風來,宋江喝采道:“好涼風!”正自乘涼。忽見宋清興高采烈而來。口喊哥哥道:“京城有人來書。”宋江喜道:“可是安平賢侄?”宋清道是。宋江忙接過書信展開來看,隻見信上滿是宋安平在京中的見聞以及對叔父和父親的思念之情,後文又說與師父蕭讓如何修學。
宋江讀完信件,心中滿是欣慰,對宋清說道:“安平如此爭氣,我等也算對得起列祖列宗。”宋清頷首,臉上也是難掩喜悅之色。幾日後,宋江忽生一念,欲親自前往京城看望安平。宋清道:“哥哥身體欠佳,不宜遠行,不妨遣一人前往便是。何必親自動身?”宋江道:“平安乃我宋家獨苗,總叫人放心不下。”宋清又勸道:“京城有盧兄長在,又有師父蕭讓看顧,怎地放心不下。”因此又過三五日,宋江依舊心憂。宋清無奈,心想:“哥哥年事已高,故而多愁善感,奈何不得。”隻得道:“既然兄長實在放心不下,安平是我子,我親自走一趟便是。”宋江本也想同行,隻是宋清推托說:“家中事務繁多,不可一日無主。”於是隻留下宋江在家,宋清獨自踏上行程。
宋清到達京城後,四處打聽找宋安平住所。才知宋安平暫住盧俊義家,於是先來與盧俊義相見了。盧俊義喚過宋安平,父子倆在堂上見了。宋安平見到父親前來,驚喜萬分,趕忙將宋清迎入自己屋內。宋清見安平住所布置得雅致,牆上掛滿字畫,案桌上堆滿書籍,知他一心向學,更是滿意。在京城期間,宋清隨安平常與一些文人雅士聚會。安平在其間談吐不凡,見解獨到,諸多飽學之士皆對他稱讚有加。宋清心中暗喜,心想安平將來必定大有可為。
是日,宋清早買好了禮品,前來拜謝聖手書生蕭讓。當時蕭讓見宋清攜禮而來,笑道:“兄弟何必客氣?”宋清忙迴道:“若非先生悉心教導,安平豈有今日之才學。些許薄禮,不成敬意。”蕭讓笑著擺手,邀宋清入座。二人談起安平學業,蕭讓讚不絕口,稱安平聰慧過人,一點就通,假以時日必成大器。宋清聽了自是歡喜,又詢問安平可有不足之處。蕭讓略作沉思道:“安平性子過於溫和,若遇強梁之事,恐難強硬應對。”宋清點頭稱是。蕭讓又說安平近日有意編撰書籍,蕭讓自己也很讚同,因此師徒兩個一同編纂。宋清問是甚麽書籍?有分教:一部書成千古佳作,兩黑白記英雄往事。不知此書如何,請聽下迴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