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頁
左宗棠:帝國最後的「鷹派」 作者:徐誌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左宗棠個人成長中,具體是怎麽形成“好戰、憋屈、自卑、叛逆、倔強、自強、極端情緒化,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狂放、一鳴驚人、好走極端”這些性格特質的?
首先源自窮苦。左宗棠生在家道急劇衰落的“鄉紳世家”,困窘的家境,窮形即顯盡相。
俗話說,“自古磨難出英雄,從來紈絝少偉男”,窮苦人家飽受憋屈、自卑,都盼走富貴運。左宗棠被家人說成是“牽牛星降世”,說穿了隻是一種美好寄託。
少年左宗棠的成長,窮苦與自卑,不是過去式,而是現在進行詞。這很容易造成邊緣與自卑的文化心態。戰神蚩尤、楚王熊繹、楚莊王熊侶,楚大夫屈原,都有過這種心態體驗。
叛逆心與倔強勁,隻有窮苦與自卑才可以激發出來。顯然,這是一種“負能量”。
“負能量”的刺激,幾乎貫穿了從少年到青年左宗棠心理與人格定型的全過程。從科考落第到倒插門周家,左宗棠享受的不是金榜題名在湘陰文廟前騎高頭大馬的榮耀,而是一連串不幸的心靈打擊。
對一個自尊被嚴重刺激過的人來說,打擊隻會強化自尊。自卑與自尊,如影隨形。
左宗棠的自尊心強大到幾乎過敏。印證是李鴻章說他“胸有鱗甲”,左宗棠自己則說,“窮困潦倒之時,不被人欺”。自卑者防範意識很強,他“慮事太密,論人太盡”的特點,就是在這種心態裏形成的。
“負能量”的積聚,靠不斷的人生打擊。對害怕打擊的人來說,挫折是萬丈深淵;對敢於直麵失意的人來說,挫折是一塊跳板。
左宗棠“燕頷虎頸”,不怕打擊。失敗壓不垮的他,“負能量”就像嶽麓山下那個“自卑亭”,開始成為巨大的動力,激發他轉化出“正能量”。
這有一個逐漸轉化的過程。
自尊到過敏的男人,自我意識會強烈到無以複加。過強的自我意識,提醒人時刻區分“人、我”。這就是人本能中的獨立意識。
獨立見自我,就不會壓抑性格,而選擇直來直去,這就是剛直。
剛直的左宗棠朋友不多。連最好的朋友胡林翼也要忍不住批評他,“剛烈而近於矯激,麵折人過,不少寬假,人多以此尤之”。但剛直的人,有一種難能可貴的優點:真實、義氣、有責任心、敢擔當。左宗棠剛好可以免去人三鬼四的交道,不浪費一點精力,交到一些真心有大才的朋友。
朋友過少,容易孤獨。孤獨感會強化叛逆心與倔強勁,在倒插門那12年裏,不斷被人嘲笑、否定,讓左宗棠內心生出一股無比強大的心力。
這股心力是一種在憋屈中養成的氣,雜糅著怨恨、憤懣,沖滿了攻擊性。用到打仗上,可以造成氣勢如洪,帶兵靠膽魄與氣勢就能取勝。楚軍、西征軍、恪靖定邊軍主要靠讓敵人魂飛魄散的氣勢取勝,是左宗棠個性應用進軍隊的體現。
這種心力轉化換來榮譽,就是慈禧誇獎他的,“外國人怕爾聲威”。後人也因此評價左宗棠,“絕口不談和議事,千秋獨有左文襄”。
左宗棠一生處處見“我”。“獨立、自我”,已經溶入血液。
自然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以別人為中心,這是文明教化的結果,超越了人的本能。
但中國傳統的核心,教導人要有超越性,“捨己為人”,這就是中國文化核心價值觀中的“群體意識”。
左宗棠用自己的言行,顛覆了中國傳統。
反傳統而行的左宗棠,更像一個“原子式”的個人,與野性、自由的氣質結合,就形成了一種外向的文化人格。
無論收複新疆,還是援越抗法,或者荷槍實彈闖外國租界,都是左宗棠外向文化人格的表現。他從傳統的反麵,彌補了中國傳統文化人格的巨大缺陷。
“士人風骨”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求真相、認死理,這就是湖南俗話中的“霸蠻”。
“霸蠻”有利有弊。但沒有“霸蠻”精神,做不成大事。章士釗就曾熱情地稱讚這種精神特質:“湖南人有特徵,特徵者何?曰:好持其理之所自信,而行其心之所能安;勢之順逆,人之毀譽,不遑顧也。”
“霸蠻”精神需要一種強烈的自信來支撐。
有強烈個體意識的左宗棠,直接表現出來自信。一個連舉人都險中的人,堅定認為自己是當代諸葛亮。但左宗棠的自信並不盲目,而是對自己的缺點也看得同樣清楚。他在家書中與長子左孝威說,“吾以婞直狷狹之性,不合時宜。”
這就是自知之明。看清自己的優點,也知道背後的缺點,可以規避許多錯誤。“婞直狷狹”事實並沒有在事業中拖後退,對左宗棠一生成功反而產生了巨大的推動力,屬於“正能量”。
“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左宗棠自己怎麽看待年輕時的狂放呢?晚年,他以一個苦事曆盡、難事做盡的老人經驗,這樣總結:“三十以後,讀書漸多,閱世漸深,知區區之存於心中,自以為是者,僅足以傲今無足指數之人,而於古之狂狷,實未逮也,則願力耕讀書以自勉其所未至。”他承認自己年輕時確實狂放。但他用實踐證明,年輕時狂一點,對成才大有幫助。
</br>
首先源自窮苦。左宗棠生在家道急劇衰落的“鄉紳世家”,困窘的家境,窮形即顯盡相。
俗話說,“自古磨難出英雄,從來紈絝少偉男”,窮苦人家飽受憋屈、自卑,都盼走富貴運。左宗棠被家人說成是“牽牛星降世”,說穿了隻是一種美好寄託。
少年左宗棠的成長,窮苦與自卑,不是過去式,而是現在進行詞。這很容易造成邊緣與自卑的文化心態。戰神蚩尤、楚王熊繹、楚莊王熊侶,楚大夫屈原,都有過這種心態體驗。
叛逆心與倔強勁,隻有窮苦與自卑才可以激發出來。顯然,這是一種“負能量”。
“負能量”的刺激,幾乎貫穿了從少年到青年左宗棠心理與人格定型的全過程。從科考落第到倒插門周家,左宗棠享受的不是金榜題名在湘陰文廟前騎高頭大馬的榮耀,而是一連串不幸的心靈打擊。
對一個自尊被嚴重刺激過的人來說,打擊隻會強化自尊。自卑與自尊,如影隨形。
左宗棠的自尊心強大到幾乎過敏。印證是李鴻章說他“胸有鱗甲”,左宗棠自己則說,“窮困潦倒之時,不被人欺”。自卑者防範意識很強,他“慮事太密,論人太盡”的特點,就是在這種心態裏形成的。
“負能量”的積聚,靠不斷的人生打擊。對害怕打擊的人來說,挫折是萬丈深淵;對敢於直麵失意的人來說,挫折是一塊跳板。
左宗棠“燕頷虎頸”,不怕打擊。失敗壓不垮的他,“負能量”就像嶽麓山下那個“自卑亭”,開始成為巨大的動力,激發他轉化出“正能量”。
這有一個逐漸轉化的過程。
自尊到過敏的男人,自我意識會強烈到無以複加。過強的自我意識,提醒人時刻區分“人、我”。這就是人本能中的獨立意識。
獨立見自我,就不會壓抑性格,而選擇直來直去,這就是剛直。
剛直的左宗棠朋友不多。連最好的朋友胡林翼也要忍不住批評他,“剛烈而近於矯激,麵折人過,不少寬假,人多以此尤之”。但剛直的人,有一種難能可貴的優點:真實、義氣、有責任心、敢擔當。左宗棠剛好可以免去人三鬼四的交道,不浪費一點精力,交到一些真心有大才的朋友。
朋友過少,容易孤獨。孤獨感會強化叛逆心與倔強勁,在倒插門那12年裏,不斷被人嘲笑、否定,讓左宗棠內心生出一股無比強大的心力。
這股心力是一種在憋屈中養成的氣,雜糅著怨恨、憤懣,沖滿了攻擊性。用到打仗上,可以造成氣勢如洪,帶兵靠膽魄與氣勢就能取勝。楚軍、西征軍、恪靖定邊軍主要靠讓敵人魂飛魄散的氣勢取勝,是左宗棠個性應用進軍隊的體現。
這種心力轉化換來榮譽,就是慈禧誇獎他的,“外國人怕爾聲威”。後人也因此評價左宗棠,“絕口不談和議事,千秋獨有左文襄”。
左宗棠一生處處見“我”。“獨立、自我”,已經溶入血液。
自然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以別人為中心,這是文明教化的結果,超越了人的本能。
但中國傳統的核心,教導人要有超越性,“捨己為人”,這就是中國文化核心價值觀中的“群體意識”。
左宗棠用自己的言行,顛覆了中國傳統。
反傳統而行的左宗棠,更像一個“原子式”的個人,與野性、自由的氣質結合,就形成了一種外向的文化人格。
無論收複新疆,還是援越抗法,或者荷槍實彈闖外國租界,都是左宗棠外向文化人格的表現。他從傳統的反麵,彌補了中國傳統文化人格的巨大缺陷。
“士人風骨”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求真相、認死理,這就是湖南俗話中的“霸蠻”。
“霸蠻”有利有弊。但沒有“霸蠻”精神,做不成大事。章士釗就曾熱情地稱讚這種精神特質:“湖南人有特徵,特徵者何?曰:好持其理之所自信,而行其心之所能安;勢之順逆,人之毀譽,不遑顧也。”
“霸蠻”精神需要一種強烈的自信來支撐。
有強烈個體意識的左宗棠,直接表現出來自信。一個連舉人都險中的人,堅定認為自己是當代諸葛亮。但左宗棠的自信並不盲目,而是對自己的缺點也看得同樣清楚。他在家書中與長子左孝威說,“吾以婞直狷狹之性,不合時宜。”
這就是自知之明。看清自己的優點,也知道背後的缺點,可以規避許多錯誤。“婞直狷狹”事實並沒有在事業中拖後退,對左宗棠一生成功反而產生了巨大的推動力,屬於“正能量”。
“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左宗棠自己怎麽看待年輕時的狂放呢?晚年,他以一個苦事曆盡、難事做盡的老人經驗,這樣總結:“三十以後,讀書漸多,閱世漸深,知區區之存於心中,自以為是者,僅足以傲今無足指數之人,而於古之狂狷,實未逮也,則願力耕讀書以自勉其所未至。”他承認自己年輕時確實狂放。但他用實踐證明,年輕時狂一點,對成才大有幫助。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