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頁
左宗棠:帝國最後的「鷹派」 作者:徐誌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讓左宗棠糾結的是,他恨朝廷不假,但在“朕即國家”的時代,皇帝、朝廷、國家已經完全混同,三位一體。一旦朝廷沒有了,太平天國運動成功,自己從頭到尾沒參與,恐怕也會在將來成為“被革命”的對象。
比較之後,他找到的最好辦法,是與自己怨恨的政府合作。妥協與退而求其次,這就需要談條件。
核心一條,需要授權。左宗棠很清楚自己的性格,剛直率性、固執倔強,“可大受而不可小知,能用人而必不能為人用”。
但怎麽樣才能保證有權呢?
辦法隻有一條,就是讓對方來請,並且是不厭其煩地請。
左宗棠現在想明白了,諸葛亮當年弄出個三顧茅廬,後人以為是諸葛亮為了給讀書人掙麵子,這是陋儒的迂腐淺見。諸葛亮精明得很:我現在年紀輕輕,嘴上沒毛,辦事不牢,什麽都還不是,你憑什麽請我?可能是隨口說說。你邀請我出山,現在越熱心,顯得越真心,以後越鐵心。你越請我越不動,以後你就不得含糊我。你不是充分信任我嗎?你不是強邀我下山的嗎?信任我,就放權讓我做主吧?強邀我下山,我已沒有退路,我以後再怎麽過分,你總不能一腳踢開,請神容易送神難吧!
左宗棠以“今亮”自比,諸葛亮這點小技巧,他懂得比誰都深。所以幹脆不急了,躲進深山,擺出一副架勢:世事紛亂,颳風下雨,與我無關。
難道,左宗棠在假隱?
這又不大可能。戰亂年代,誰也不知道自己還能活過幾秒。而太平天國與滿清朝廷,鹿死誰手,誰也不知道。天下明天到底會怎樣?誰也不知道。
左宗棠是真隱了。當時心情是真心想隱,隱是內心的自我承諾,而不是公開聲明。它會隨人的感情、好惡改變。萬一朝廷要來麻煩他,讓他做個“勞人”,他當然又會抓住機會。
“經世致用”的隱,是寧靜致遠,是靜觀其變,而不是伯夷、叔齊式的堅守。“用無常道,唯變所適”,“學有因革,通變為雄”,這門學問的立足之本,是追求用行動改變當下現實,而不能將學問當成孤芳自賞的花瓶。
現在,既遠離太平軍,又不理會朝廷,表明左宗棠還有一種姿態——觀望。在前途未卜時,最好的參與,就是觀望。
他這樣躲起來,人家找得到嗎?
別人找不到,一定是自己還不夠好。真正不可或缺的人才,不論在龍宮還是天宮,不管在蛟龍一號還是神州九號,一定可以找到。
左宗棠眼下名動江湖,自從與林則徐見麵,官場到處都有他的傳說。
躲在這個荒山野嶺,通過什麽方法,才可以將左宗棠先生請出山呢?
一個叫張亮基的人,正在費盡腦筋,琢磨這個事情。
三顧左廬
真隱於湘陰白水洞時,屬於左宗棠建功立業的機會,終於主動找上門來。
左宗棠住進白水洞不到10天,當代的劉備,現任湖南巡撫張亮基,急不可耐地“三顧左廬”了。
張亮基什麽背景呢?江蘇銅山(今徐州)人,道光年間的舉人,胡林翼的朋友,林則徐的部下。這次被調進湖南,主要就為鎮壓太平天國。
胡林翼向張亮基推薦左宗棠,寫了一段長長的評語:一是“才學、品行,超冠絕倫”;
二是“為人廉潔耿介、剛直方正、性情善良、忠肝義膽”;三是“胸羅古今地圖、兵法、國章、時務”。
最後他還列了一點:不重名利。即使謀劃成功,也不願意受賞。
張亮基一看,這麽好,這人不就是專門為我準備的嗎?召之即來,來之能戰,可以獨擔大任,而且謀劃能成。最後一句,也說到張亮基心坎裏了:做成了也不會與自己爭功。
領導不怕放權,就怕下級與他爭功。張亮基可要靠政績升官啊。
1852年8月22日,張亮基從貴州進入湖南。到常德時,就派人先送禮金,再派人送書信,兩撥人馬浩浩蕩蕩,去邀左宗棠出山。派人來請的效果,想都不用想,沒用。
稍後,張亮基換了個方法,寫信給胡林翼,求胡林翼去邀。誠心不夠,自然又不成。
大兵壓境,生死關頭,張亮基心裏急啊。缺了左宗棠不行,還得另想辦法。他想起一個人,江忠源。
江忠源這次扮演了《三國演義》中的徐庶。江忠源寫信代請,最後二哥左宗植和朋友郭嵩燾也來麵勸,內外合力,左宗棠動搖了,同意出山。
這個故事經不起仔細推敲。最明顯的是,左宗棠既然以當代諸葛亮自比,對仕途又已經不那麽心切,張亮基本人都沒出麵,左宗棠就這麽出山了,跟他自己的定位不符。
於是另一個與“三顧茅廬”可以相媲美的故事,又流傳出來了。
唐浩明在《曾國藩》一書中有“計賺左宗棠”一節,敘述了這段起伏跌宕的經曆:某天,陶府的家人陶恭突然前來送信,左宗棠出門親迎。接信看時,陶恭正在左顧右盼,陡然聽到一聲怒吼:“張亮基真是豈有此理!”
左宗棠本來聲音洪亮,這一聲吼得屋瓦震動,嚇得周詒端和張茹急忙從內室走出。
“季高,什麽事發這麽大脾氣?”夫人周詒端麵色慘白,氣喘籲籲地問。
</br>
比較之後,他找到的最好辦法,是與自己怨恨的政府合作。妥協與退而求其次,這就需要談條件。
核心一條,需要授權。左宗棠很清楚自己的性格,剛直率性、固執倔強,“可大受而不可小知,能用人而必不能為人用”。
但怎麽樣才能保證有權呢?
辦法隻有一條,就是讓對方來請,並且是不厭其煩地請。
左宗棠現在想明白了,諸葛亮當年弄出個三顧茅廬,後人以為是諸葛亮為了給讀書人掙麵子,這是陋儒的迂腐淺見。諸葛亮精明得很:我現在年紀輕輕,嘴上沒毛,辦事不牢,什麽都還不是,你憑什麽請我?可能是隨口說說。你邀請我出山,現在越熱心,顯得越真心,以後越鐵心。你越請我越不動,以後你就不得含糊我。你不是充分信任我嗎?你不是強邀我下山的嗎?信任我,就放權讓我做主吧?強邀我下山,我已沒有退路,我以後再怎麽過分,你總不能一腳踢開,請神容易送神難吧!
左宗棠以“今亮”自比,諸葛亮這點小技巧,他懂得比誰都深。所以幹脆不急了,躲進深山,擺出一副架勢:世事紛亂,颳風下雨,與我無關。
難道,左宗棠在假隱?
這又不大可能。戰亂年代,誰也不知道自己還能活過幾秒。而太平天國與滿清朝廷,鹿死誰手,誰也不知道。天下明天到底會怎樣?誰也不知道。
左宗棠是真隱了。當時心情是真心想隱,隱是內心的自我承諾,而不是公開聲明。它會隨人的感情、好惡改變。萬一朝廷要來麻煩他,讓他做個“勞人”,他當然又會抓住機會。
“經世致用”的隱,是寧靜致遠,是靜觀其變,而不是伯夷、叔齊式的堅守。“用無常道,唯變所適”,“學有因革,通變為雄”,這門學問的立足之本,是追求用行動改變當下現實,而不能將學問當成孤芳自賞的花瓶。
現在,既遠離太平軍,又不理會朝廷,表明左宗棠還有一種姿態——觀望。在前途未卜時,最好的參與,就是觀望。
他這樣躲起來,人家找得到嗎?
別人找不到,一定是自己還不夠好。真正不可或缺的人才,不論在龍宮還是天宮,不管在蛟龍一號還是神州九號,一定可以找到。
左宗棠眼下名動江湖,自從與林則徐見麵,官場到處都有他的傳說。
躲在這個荒山野嶺,通過什麽方法,才可以將左宗棠先生請出山呢?
一個叫張亮基的人,正在費盡腦筋,琢磨這個事情。
三顧左廬
真隱於湘陰白水洞時,屬於左宗棠建功立業的機會,終於主動找上門來。
左宗棠住進白水洞不到10天,當代的劉備,現任湖南巡撫張亮基,急不可耐地“三顧左廬”了。
張亮基什麽背景呢?江蘇銅山(今徐州)人,道光年間的舉人,胡林翼的朋友,林則徐的部下。這次被調進湖南,主要就為鎮壓太平天國。
胡林翼向張亮基推薦左宗棠,寫了一段長長的評語:一是“才學、品行,超冠絕倫”;
二是“為人廉潔耿介、剛直方正、性情善良、忠肝義膽”;三是“胸羅古今地圖、兵法、國章、時務”。
最後他還列了一點:不重名利。即使謀劃成功,也不願意受賞。
張亮基一看,這麽好,這人不就是專門為我準備的嗎?召之即來,來之能戰,可以獨擔大任,而且謀劃能成。最後一句,也說到張亮基心坎裏了:做成了也不會與自己爭功。
領導不怕放權,就怕下級與他爭功。張亮基可要靠政績升官啊。
1852年8月22日,張亮基從貴州進入湖南。到常德時,就派人先送禮金,再派人送書信,兩撥人馬浩浩蕩蕩,去邀左宗棠出山。派人來請的效果,想都不用想,沒用。
稍後,張亮基換了個方法,寫信給胡林翼,求胡林翼去邀。誠心不夠,自然又不成。
大兵壓境,生死關頭,張亮基心裏急啊。缺了左宗棠不行,還得另想辦法。他想起一個人,江忠源。
江忠源這次扮演了《三國演義》中的徐庶。江忠源寫信代請,最後二哥左宗植和朋友郭嵩燾也來麵勸,內外合力,左宗棠動搖了,同意出山。
這個故事經不起仔細推敲。最明顯的是,左宗棠既然以當代諸葛亮自比,對仕途又已經不那麽心切,張亮基本人都沒出麵,左宗棠就這麽出山了,跟他自己的定位不符。
於是另一個與“三顧茅廬”可以相媲美的故事,又流傳出來了。
唐浩明在《曾國藩》一書中有“計賺左宗棠”一節,敘述了這段起伏跌宕的經曆:某天,陶府的家人陶恭突然前來送信,左宗棠出門親迎。接信看時,陶恭正在左顧右盼,陡然聽到一聲怒吼:“張亮基真是豈有此理!”
左宗棠本來聲音洪亮,這一聲吼得屋瓦震動,嚇得周詒端和張茹急忙從內室走出。
“季高,什麽事發這麽大脾氣?”夫人周詒端麵色慘白,氣喘籲籲地問。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