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頁
悠悠南北朝:宋齊北魏的紛爭史 作者:陳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於是,拓跋燾的矛頭便對準了東麵的“海夷”北燕,這片區域是他祖父拓跋珪三十多年前討伐後燕時,所遺留下的小小“曆史問題”。
北燕從創建伊始就是苟延殘喘的侷促小國,馮跋在位時,著手緩解鮮卑人與漢人的矛盾,並與南朝和柔然等國連橫,才沒給一下子滅掉。他的弟弟馮弘靠著兵變上了台,一開始的根基就不穩,北魏於延和元年(公元432年)對它發動進攻,遼東一帶的六個郡同時投降了北魏。北魏連續幾年攻打北燕,馮弘的策略是“烏龜不出頭”——固守城池,然而國土被蠶食得厲害,眼看已經守不下去。
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馮弘的心思卻還在自己的家務事上。他寵愛小老婆慕容氏,把元配正室王氏給廢了,連帶著把世子馮崇也給廢了,改立慕容氏的兒子馮王仁為世子,北燕的內部,被他搞得汙七八糟。馮崇聽從同母弟弟馮朗、馮邈的建議,一起叛降北魏。
馮弘扛不住北魏的強勢,隻好主動把小女兒送到拓跋燾的後宮,向北魏請罪稱藩。拓跋燾說:“稱藩可以,不過你還得把世子給我送來(即相當於人質地位的世子)。”馮弘哪裏捨得,執意不肯。大臣劉訓勸他:“我們雖然與北魏通婚,但是不遣侍子的話無法彰顯我們的誠意,若是北魏大舉進攻,如何能敵?吳、蜀兩國有大江山川之阻,照樣被司馬氏所滅。當年晉國能強得過如今的魏國嗎?我們燕國又能強過當年的吳、蜀麽?於今之計,隻有老老實實地送侍子,然後休整內政,賑濟民乏,勸課農桑,國家社稷或許還能保全。”劉訓的見解雖迂腐,卻也是當時那樣情況下無奈的選擇。馮弘把自己寵愛的兒子看得比政權社稷更為重要,當場大怒,殺了劉訓,絕口不提送侍子之事。
馮弘日夜難寐,要想做個土皇帝看來是不大可能了,宋國那邊是稱了藩,然而實在是夠遠的,不如投奔自己的傳統屬國高麗,以待後變。想到此,他便派尚書陽伊出使高麗,請求救援。
北魏太延二年(公元436年),馮弘的使者忽然入貢北魏,並主動請求遣送侍子。拓跋燾心說,你這不是耍我嘛,我屢次提出要你送,你不送,現在無故變卦,其中必然有詐。他一麵派人去高麗國,不許高麗王收容馮弘,一麵派大將娥清、古弼率一萬精銳騎兵,與平州刺史拓跋嬰的遼西軍會合一處,攻打北燕。
魏軍一路凱歌,殺到北燕國都和龍(今遼寧朝陽)城下。陽伊領著高麗的數萬救兵,也正好趕到和龍城的東麵。馮弘絕望之下看見救兵,喜出望外,便下令全城軍民跟隨陽伊等人遷往高麗。和龍城中鮮卑貴族眾多,自慕容燕建立以來久居此地,並不願意遷徙。城中發生內訌,尚書令郭生借著民怨,決定率部投敵,打開城門迎接魏軍。
郭生是個傻人,既然真心投降,卻又不派人去魏軍大營聯絡,莫名其妙大開著城門,怪得跟空城計一般。娥清、古弼等人不信,魏軍沒人進城。郭生急了,隻好轉過頭來攻打馮弘,馮弘命高麗士兵進城,將郭生亂箭射死。和龍城被高麗兵大肆搶掠,落得一片狼藉,亂成一團。馮弘放一把火,燒了宮殿,舉城東遷。北燕滅亡,幽、平兩州入於北魏。
拓跋燾本有意征討“不聽話”的高麗,苦於山高路險,地處偏遠,一時難以發兵。次年,高麗王受不了驕矜跋扈的馮弘,將他殺死,沒有再生事端,北魏繼續東征的計劃也就暫且作罷。馮氏北燕,到此結束,而馮氏家族,還將在數十年後的北魏政壇上,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 自毀長城
北魏滅燕的同年,南朝的宋國卻死了一位重量級人物,他就是北府兵的最後一位見證人——檀道濟。
元嘉七年的北伐徒勞無功,宋文帝劉義隆本已非常鬱悶,不想這時宋國又出現了人才的斷檔。前麵說過,他的荊州親信王華、王曇首,以及王曇首的哥哥王弘,都是他初期統治的得力助手,擔任侍中一級的人物,其中王弘更是身兼司徒、錄尚書,是最主要的輔政大臣。
可是這幾位的年紀本來就比宋文帝要大出兩三輪,活得又都不長。王華和王曇首四十來歲就去世了,還沒趕上看到宋軍的北伐。王弘多活了幾年,也是終日提心弔膽,常以徐羨之、謝晦等人為前車之鑑。王弘兄弟身居權要,王弘這個人又性情狹隘,沒什麽氣度,朝中大臣對他們多少有些嫉恨。左光祿大夫範泰是一名三朝老臣,很有政治頭腦,私下裏提醒王弘說:“天下之事重大,權要之位難居。你兄弟二人太顯擺了,不好,不如表現得謙恭退讓一點。彭城王乃是皇上的弟弟,應該將他徵召入朝,共輔朝政。”
王弘深以為然,便向宋文帝上表,以民間大旱、自己身體不佳為藉口,請求辭職,並將權力轉交給彭城王。宋文帝起初還不肯,後來見王弘的確疾病纏身,也就鬆了口,於元嘉六年(公元429年)將王弘的侍中、司徒、錄尚書事的職務全部轉授給了自己的弟弟彭城王。
這位彭城王,就是劉裕的第四個兒子劉義康。劉義康比宋文帝劉義隆小兩歲,自小就十分聰慧,更讓人佩服的是,此人博聞強記,凡事過目不忘。劉裕很喜歡這個兒子,宋王的治所在壽陽,入建康受禪時,他就把劉義康留在壽陽鎮守。劉裕若能再多活幾歲,改立劉義康為太子也是很有可能的。現在王弘推薦他還朝輔政,劉義隆也表示贊同,這都是看中了他超強的處事才能。
</br>
北燕從創建伊始就是苟延殘喘的侷促小國,馮跋在位時,著手緩解鮮卑人與漢人的矛盾,並與南朝和柔然等國連橫,才沒給一下子滅掉。他的弟弟馮弘靠著兵變上了台,一開始的根基就不穩,北魏於延和元年(公元432年)對它發動進攻,遼東一帶的六個郡同時投降了北魏。北魏連續幾年攻打北燕,馮弘的策略是“烏龜不出頭”——固守城池,然而國土被蠶食得厲害,眼看已經守不下去。
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馮弘的心思卻還在自己的家務事上。他寵愛小老婆慕容氏,把元配正室王氏給廢了,連帶著把世子馮崇也給廢了,改立慕容氏的兒子馮王仁為世子,北燕的內部,被他搞得汙七八糟。馮崇聽從同母弟弟馮朗、馮邈的建議,一起叛降北魏。
馮弘扛不住北魏的強勢,隻好主動把小女兒送到拓跋燾的後宮,向北魏請罪稱藩。拓跋燾說:“稱藩可以,不過你還得把世子給我送來(即相當於人質地位的世子)。”馮弘哪裏捨得,執意不肯。大臣劉訓勸他:“我們雖然與北魏通婚,但是不遣侍子的話無法彰顯我們的誠意,若是北魏大舉進攻,如何能敵?吳、蜀兩國有大江山川之阻,照樣被司馬氏所滅。當年晉國能強得過如今的魏國嗎?我們燕國又能強過當年的吳、蜀麽?於今之計,隻有老老實實地送侍子,然後休整內政,賑濟民乏,勸課農桑,國家社稷或許還能保全。”劉訓的見解雖迂腐,卻也是當時那樣情況下無奈的選擇。馮弘把自己寵愛的兒子看得比政權社稷更為重要,當場大怒,殺了劉訓,絕口不提送侍子之事。
馮弘日夜難寐,要想做個土皇帝看來是不大可能了,宋國那邊是稱了藩,然而實在是夠遠的,不如投奔自己的傳統屬國高麗,以待後變。想到此,他便派尚書陽伊出使高麗,請求救援。
北魏太延二年(公元436年),馮弘的使者忽然入貢北魏,並主動請求遣送侍子。拓跋燾心說,你這不是耍我嘛,我屢次提出要你送,你不送,現在無故變卦,其中必然有詐。他一麵派人去高麗國,不許高麗王收容馮弘,一麵派大將娥清、古弼率一萬精銳騎兵,與平州刺史拓跋嬰的遼西軍會合一處,攻打北燕。
魏軍一路凱歌,殺到北燕國都和龍(今遼寧朝陽)城下。陽伊領著高麗的數萬救兵,也正好趕到和龍城的東麵。馮弘絕望之下看見救兵,喜出望外,便下令全城軍民跟隨陽伊等人遷往高麗。和龍城中鮮卑貴族眾多,自慕容燕建立以來久居此地,並不願意遷徙。城中發生內訌,尚書令郭生借著民怨,決定率部投敵,打開城門迎接魏軍。
郭生是個傻人,既然真心投降,卻又不派人去魏軍大營聯絡,莫名其妙大開著城門,怪得跟空城計一般。娥清、古弼等人不信,魏軍沒人進城。郭生急了,隻好轉過頭來攻打馮弘,馮弘命高麗士兵進城,將郭生亂箭射死。和龍城被高麗兵大肆搶掠,落得一片狼藉,亂成一團。馮弘放一把火,燒了宮殿,舉城東遷。北燕滅亡,幽、平兩州入於北魏。
拓跋燾本有意征討“不聽話”的高麗,苦於山高路險,地處偏遠,一時難以發兵。次年,高麗王受不了驕矜跋扈的馮弘,將他殺死,沒有再生事端,北魏繼續東征的計劃也就暫且作罷。馮氏北燕,到此結束,而馮氏家族,還將在數十年後的北魏政壇上,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 自毀長城
北魏滅燕的同年,南朝的宋國卻死了一位重量級人物,他就是北府兵的最後一位見證人——檀道濟。
元嘉七年的北伐徒勞無功,宋文帝劉義隆本已非常鬱悶,不想這時宋國又出現了人才的斷檔。前麵說過,他的荊州親信王華、王曇首,以及王曇首的哥哥王弘,都是他初期統治的得力助手,擔任侍中一級的人物,其中王弘更是身兼司徒、錄尚書,是最主要的輔政大臣。
可是這幾位的年紀本來就比宋文帝要大出兩三輪,活得又都不長。王華和王曇首四十來歲就去世了,還沒趕上看到宋軍的北伐。王弘多活了幾年,也是終日提心弔膽,常以徐羨之、謝晦等人為前車之鑑。王弘兄弟身居權要,王弘這個人又性情狹隘,沒什麽氣度,朝中大臣對他們多少有些嫉恨。左光祿大夫範泰是一名三朝老臣,很有政治頭腦,私下裏提醒王弘說:“天下之事重大,權要之位難居。你兄弟二人太顯擺了,不好,不如表現得謙恭退讓一點。彭城王乃是皇上的弟弟,應該將他徵召入朝,共輔朝政。”
王弘深以為然,便向宋文帝上表,以民間大旱、自己身體不佳為藉口,請求辭職,並將權力轉交給彭城王。宋文帝起初還不肯,後來見王弘的確疾病纏身,也就鬆了口,於元嘉六年(公元429年)將王弘的侍中、司徒、錄尚書事的職務全部轉授給了自己的弟弟彭城王。
這位彭城王,就是劉裕的第四個兒子劉義康。劉義康比宋文帝劉義隆小兩歲,自小就十分聰慧,更讓人佩服的是,此人博聞強記,凡事過目不忘。劉裕很喜歡這個兒子,宋王的治所在壽陽,入建康受禪時,他就把劉義康留在壽陽鎮守。劉裕若能再多活幾歲,改立劉義康為太子也是很有可能的。現在王弘推薦他還朝輔政,劉義隆也表示贊同,這都是看中了他超強的處事才能。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