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頁
悠悠南北朝:宋齊北魏的紛爭史 作者:陳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祖父對於孫子的喜愛,也影響到了拓跋燾早期所受的培養。拓跋燾成年後,頗識事體,生活十分清儉,並不講究奢華,這一點在當時的胡人統治者中間是十分難得的。究其原因,一是拓跋鮮卑的內部組織相對還比較簡單,生存空間是大漠出身的君臣們所追求的主要目標,生存質量等等尚在其次;此外,拓跋燾也的確吸取了十六國統治者們失敗的教訓,逐漸認識到合理的製度才是不重蹈覆轍的重要保障。滅夏後,有不少大臣向拓跋燾提出,加固京城的城防,並且加強城建。拓跋燾不以為然,說:“古人說得好:‘在德不在險。’赫連勃勃造了那麽堅固無比的統萬城,最後不還是被朕攻滅,國破家亡。如今天下還沒有平定,朕更需要人力上戰場去打仗,而不是發動老百姓去建造房屋城牆。”而作為國本的軍事上的開銷,拓跋燾則絕不吝惜。
另一方麵,拓跋燾本人也是武藝出眾,馬上馬下皆非等閑之輩。他喜歡親自帶領輕騎兵,衝殺於敵陣,雖貴為皇帝,在戰場上卻又毫無特殊之處。即便是左右死傷慘重,他也是麵不改色心不跳,從容指揮餘下的軍隊繼續作戰。這可比南朝那些目光短淺、身處深宮(劉裕這樣的開國君主除外)的皇帝們要強過太多。士兵們由這樣的君主率領,無不拚死搏殺,所向披靡,加上北魏騎兵強大的衝擊力和機動力,在北方幾乎可以馳騁千裏,無人能敵。對於手下,拓跋燾賞罰分明,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法者,朕與天下共之,何敢輕也。”他的眼中容不得沙子,大臣犯法,與庶民同罪。(不過他在執法過程中也存在處罰不當、刑罰過嚴的問題,最終造成了後來崔浩被殺的悲劇,自己也被自己的殘忍送上了不歸之路,這些待到後麵我們再細說。)
憑藉個人的魅力與群臣的努力,拓跋燾統領的北魏大軍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神麚四年(公元431年)在夏、宋兩條戰線同時獲勝,使拓跋燾有足夠理由堅信,統一北方的一天並不遙遠了。他班師迴朝後,便大封百官,在戰場上立下大功的太尉長孫嵩被加封為“柱國大將軍”(這是北魏所獨創的一個封號,起初基本上等同於“總司令”,是武將中的最高級別。“柱國”這個名字後來沿用至西魏、北周兩朝,成為統率府兵的重要軍事將領),在戰略謀劃上起了決定性作用的崔浩被加封為司徒,另一名將軍、長孫嵩的侄子長孫道生被封為司空。然後,他又頒布詔書,認為大敵已除,國家要把重點轉移到文化建設上來,授予當時北方名士盧玄、崔綽、高允等人為中書博士。
滅掉夏國之後,北魏的西邊已經一直延伸到了涼州的南麵,與黃河西麵沮渠蒙遜的北涼接壤,小小北涼無力對抗強大的北魏,北魏則暫時沒有精力跟這個弱小的鄰居翻臉,雙方互相遣使,北涼向北魏稱藩,北魏封沮渠蒙遜為涼王。
西南的吐穀渾在北方大亂的一百多年中,一直遊離其外,大多數時間是在做一個旁觀者。事實上這一支力量與拓跋氏也是淵源很深,他們是慕容鮮卑的旁支,吐穀渾的遠祖名字就叫吐穀渾,是當年慕容部單於慕容涉歸(參見《縱橫十六國》)的庶長子。作為庶子,吐穀渾是處處受到歧視打壓,終於因為牧場馬匹的問題發生衝突,與嫡傳單於慕容廆爭執不下。吐穀渾一賭氣,率部西遷,長途跋涉,翻過陰山,到達今日隴西、青海的高原之上。後來慕容廆有些後悔,派人追趕長兄,終於沒有追迴,甘肅一帶曾一度流傳過一首《阿幹歌》(鮮卑語“阿幹”意為兄長),相傳為慕容廆懷念吐穀渾所唱:
〖阿幹西,我心悲,
阿幹欲歸馬不歸。
為我謂馬何太苦?
我阿幹為阿幹西。
阿幹身苦寒,
辭我土棘住白蘭。
我見落日不見阿幹,
嗟嗟!人生能有幾阿幹!〗
吐穀渾部族逐水草而生,不斷擴大活動的範圍,經過幾代的傳承,到了公元五世紀前期開始強大,與東麵的西秦發生了衝突。西秦滅亡後,他們又與隻剩最後一口氣的夏國正麵交鋒,一舉擊破鐵弗人最後的一支騎兵。吐穀渾首領慕將俘虜的赫連定交付北魏的同時,向拓跋燾提出了土地與財物的索求,其中核心的一點,是要求占領西秦國的故地。北魏方麵自然不會輕易地答應,隻是名義上封慕為西秦王,對他的進一步需求置之不理。從此吐穀渾並不十分熱衷於與北魏通好,而是周轉於魏、宋之間,兩邊討要好處,於夾縫中得生存。
同樣生存在夾縫中的還有氐族楊氏建立的仇池國。曆史上的仇池國一共有兩個,前仇池在前秦苻堅統一北方的過程中被消滅,後仇池和北魏等國一樣,是楊氏在淝水之戰後乘天下大亂而複興起來的。後仇池僅保有武都、陰平的一隅之地,並向南朝的宋國稱藩,後來又攻取了漢中郡,成為北魏西南麵的一個小國。
再看看北麵,柔然老可汗大檀剛死,力量損失太大,幾年之內都無力南侵,北魏的長城也已經修好,六鎮之兵開始組建,這個邊患遠沒有從前那麽嚴重了;南麵的宋國,雖有元嘉治世聊以自慰,但那樣的規模尚不足道,第一次北伐徹底失敗後,劉義隆忙於處理內部的事務,北部邊境全麵防守,這個敵人也用不著擔心。
</br>
另一方麵,拓跋燾本人也是武藝出眾,馬上馬下皆非等閑之輩。他喜歡親自帶領輕騎兵,衝殺於敵陣,雖貴為皇帝,在戰場上卻又毫無特殊之處。即便是左右死傷慘重,他也是麵不改色心不跳,從容指揮餘下的軍隊繼續作戰。這可比南朝那些目光短淺、身處深宮(劉裕這樣的開國君主除外)的皇帝們要強過太多。士兵們由這樣的君主率領,無不拚死搏殺,所向披靡,加上北魏騎兵強大的衝擊力和機動力,在北方幾乎可以馳騁千裏,無人能敵。對於手下,拓跋燾賞罰分明,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法者,朕與天下共之,何敢輕也。”他的眼中容不得沙子,大臣犯法,與庶民同罪。(不過他在執法過程中也存在處罰不當、刑罰過嚴的問題,最終造成了後來崔浩被殺的悲劇,自己也被自己的殘忍送上了不歸之路,這些待到後麵我們再細說。)
憑藉個人的魅力與群臣的努力,拓跋燾統領的北魏大軍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神麚四年(公元431年)在夏、宋兩條戰線同時獲勝,使拓跋燾有足夠理由堅信,統一北方的一天並不遙遠了。他班師迴朝後,便大封百官,在戰場上立下大功的太尉長孫嵩被加封為“柱國大將軍”(這是北魏所獨創的一個封號,起初基本上等同於“總司令”,是武將中的最高級別。“柱國”這個名字後來沿用至西魏、北周兩朝,成為統率府兵的重要軍事將領),在戰略謀劃上起了決定性作用的崔浩被加封為司徒,另一名將軍、長孫嵩的侄子長孫道生被封為司空。然後,他又頒布詔書,認為大敵已除,國家要把重點轉移到文化建設上來,授予當時北方名士盧玄、崔綽、高允等人為中書博士。
滅掉夏國之後,北魏的西邊已經一直延伸到了涼州的南麵,與黃河西麵沮渠蒙遜的北涼接壤,小小北涼無力對抗強大的北魏,北魏則暫時沒有精力跟這個弱小的鄰居翻臉,雙方互相遣使,北涼向北魏稱藩,北魏封沮渠蒙遜為涼王。
西南的吐穀渾在北方大亂的一百多年中,一直遊離其外,大多數時間是在做一個旁觀者。事實上這一支力量與拓跋氏也是淵源很深,他們是慕容鮮卑的旁支,吐穀渾的遠祖名字就叫吐穀渾,是當年慕容部單於慕容涉歸(參見《縱橫十六國》)的庶長子。作為庶子,吐穀渾是處處受到歧視打壓,終於因為牧場馬匹的問題發生衝突,與嫡傳單於慕容廆爭執不下。吐穀渾一賭氣,率部西遷,長途跋涉,翻過陰山,到達今日隴西、青海的高原之上。後來慕容廆有些後悔,派人追趕長兄,終於沒有追迴,甘肅一帶曾一度流傳過一首《阿幹歌》(鮮卑語“阿幹”意為兄長),相傳為慕容廆懷念吐穀渾所唱:
〖阿幹西,我心悲,
阿幹欲歸馬不歸。
為我謂馬何太苦?
我阿幹為阿幹西。
阿幹身苦寒,
辭我土棘住白蘭。
我見落日不見阿幹,
嗟嗟!人生能有幾阿幹!〗
吐穀渾部族逐水草而生,不斷擴大活動的範圍,經過幾代的傳承,到了公元五世紀前期開始強大,與東麵的西秦發生了衝突。西秦滅亡後,他們又與隻剩最後一口氣的夏國正麵交鋒,一舉擊破鐵弗人最後的一支騎兵。吐穀渾首領慕將俘虜的赫連定交付北魏的同時,向拓跋燾提出了土地與財物的索求,其中核心的一點,是要求占領西秦國的故地。北魏方麵自然不會輕易地答應,隻是名義上封慕為西秦王,對他的進一步需求置之不理。從此吐穀渾並不十分熱衷於與北魏通好,而是周轉於魏、宋之間,兩邊討要好處,於夾縫中得生存。
同樣生存在夾縫中的還有氐族楊氏建立的仇池國。曆史上的仇池國一共有兩個,前仇池在前秦苻堅統一北方的過程中被消滅,後仇池和北魏等國一樣,是楊氏在淝水之戰後乘天下大亂而複興起來的。後仇池僅保有武都、陰平的一隅之地,並向南朝的宋國稱藩,後來又攻取了漢中郡,成為北魏西南麵的一個小國。
再看看北麵,柔然老可汗大檀剛死,力量損失太大,幾年之內都無力南侵,北魏的長城也已經修好,六鎮之兵開始組建,這個邊患遠沒有從前那麽嚴重了;南麵的宋國,雖有元嘉治世聊以自慰,但那樣的規模尚不足道,第一次北伐徹底失敗後,劉義隆忙於處理內部的事務,北部邊境全麵防守,這個敵人也用不著擔心。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