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亨利是否會把那份報紙讓給您,他對那份報紙是那麽珍惜。”
“根本就不是叫他把報紙讓給我們。”羅貝爾說。
“那是要讓他服從革命解放聯合會的指揮。”
“他本來就是其中一員。採取一個明確的綱領,對他大有好處。一份報紙若無政治綱領,就站不住腳。”
“不要政治綱領,這正是他們的思想。”
“你把這叫作思想!”羅貝爾一聳肩膀。
“超乎於各派之上,堅持抵抗運動精神!”這類無稽之談,對那個可憐的呂克來說,確能起點作用。呃,抵抗運動精神,這不禁使我想到洛迦諾協約1精神。佩隆不會上當而迷信那騙人的靈動桌2的。我有把握,他最終一定會行動的,隻不過需要費點時間等待。
1洛迦諾協約:1925年10月16日,英、法、德、意、比、捷、波七國在瑞士洛迦諾簽訂的公約。其主要目的是為了“鞏固歐洲的和平”,實際上是英、法企圖固定戰後德國西部的邊境,把德國的侵略矛頭推向東方。希特勒上台後,於1939年廢除該公約。
2一種專供迷信的招魂術使用的桌子。
我害怕羅貝爾到時會給自己搞個措手不及。每當他一心要實現某個計劃,他往往把別人當作簡單的工具。可是那份報紙,亨利為它獻出了自己的一切,那是他的命根子,他決不會心甘情願任人強加什麽綱領的。
“您為何至今尚未跟他談?”我問。
“眼下他一心隻想著去遊逛。”
羅貝爾神色顯得如此不悅,我連忙建議道:“想方設法說服他留下。”
為納迪娜著想,如果亨利放棄這次旅行,正中我的下懷,可為了亨利,我又為此而感到遺憾:他是多麽渴望能出去走走。
“你對他很了解!”羅貝爾說,“他要是固執起來,那才叫固執呢!我還是等他迴來再說為好。”他把毯子往膝蓋上一拉:“可不是要趕你走。”他樂嗬嗬地說,“可平時你最討厭遲到……”
我站起身,“您說得有理,我得走了。您真的就不願意去?”“噢!不!我沒有任何欲望去和斯克利亞西納談論政治,你嘛,他也許會饒了你。”
“但願如此。”我說。
在羅貝爾閉門寫作的那段時間,我經常沒有他陪伴而獨自外出。可今天夜裏,當我突然陷身於寒冷與黑暗的包圍之中,真後悔,不該接受斯克利亞西納的邀請。噢!我理解自己,我看到的總是那些熟悉的麵孔,對此,我已感到幾分厭倦。朋友,我對他們太了解了,整整四年裏我們肩並肩生活在一起,這給人以溫暖。可如今,我們那親密的勁兒已經冷卻,散發著無益於人的黴味,我終於抵擋不住新的誘惑,讓步了。可我們有什麽可談的?我也一樣,絕無心思去談論政治。一跨入裏茨酒吧的門廳,我停下了步子,對著一麵鏡子,細細地審視了自己一番。要做到衣著寒酸卻又不失高雅,本該經常注意拾掇拾掇,可是我卻寧肯不屑一顧。身穿這件舊大衣,腳套這雙木底鞋,我這副模樣可真不佳。要是在好朋友的眼裏,我無論怎樣都還是我。可斯克利亞西納來自美國,那兒的女人個個都那麽喜愛打扮,他準會發現我這雙木鞋的。我心裏不禁想:“我不該這麽隨便。”
當然,斯克利亞西納笑容可掬,不會流露出內心真實的想法。他吻了吻我的手,這是我討厭的事情,手比麵孔還更裸露,有人那麽緊貼著去打量,讓我好不別扭。
“您喝點什麽?”他問道,“來杯馬提尼酒?”
“就喝杯馬提尼酒吧。”
酒吧裏擠滿了美國軍官和衣著時髦的女人,熱氣、煙味和嗆人的金酒味很快滲入我的腦袋。我為呆在這裏感到樂滋滋的。斯克利亞西納在美國度過了四個春秋。那是一個偉大開放的國度,在那裏,泉井噴射的是果汁和冰激淩。我貪婪地向他詢問這一切,他很樂意地一一解答,我慢慢喝著第二杯馬提尼酒。接著,我們到了一家小飯館用晚餐,我毫無顧忌地把血紅的牛肉和奶油白菜往肚子裏填。這一次,輪到斯克利亞西納向我提問了:要迴答他那一個個過分細緻的提問,確實困難。每當我設法重新品嚐過去的日子裏那天天如此的滋味——在那因宵禁令而門扉緊閉的屋子裏瀰漫的湯味,以及當羅貝爾開秘密會議遲遲不歸的時候,我內心籠罩的那種沉寂——他便不由分說地打斷我的思路,他聽得十分入神,人們仿佛感到詞語在他的心底進行漫長的跋涉。可是,人們說話隻能為了他,而不能為了自己。他打聽一些實用的情況,諸如怎樣設法製作假證件?如何印刷《希望報》?如何散發報紙?他也要求了解總體狀況,我們是在怎樣的精神氛圍中生活?我竭力滿足他,可難以如願,我所說的不是比他想像的更糟糕,就是不如他設想的那麽難以忍受。雖然真正的災難並沒有降臨到我的頭上,可卻給我的生活帶來了煩憂,怎麽對他講述迪埃戈的死呢?那詞語太悲愴,我難以啟齒,那詞語也太無情,他不會往肚子裏裝。那個過去,我無論如何也不願重新經曆;然而時過境遷,它竟然漸漸地顯出了一種淡淡的溫馨。我理解朗貝爾為何在這和平的歲月中產生厭倦,這種和平使我們重新獲得了生命,但卻不賦予我們生活的理由。當我在小飯館的門口再次麵臨那種寒冷與黑暗時,不禁迴想起昔日我們是多麽驕傲地向它們挑戰。可如今,我需要光明,需要溫暖,我渴望某種別的東西。斯克利亞西納沒有任何挑釁的意思,又開始滔滔不絕地對別人大加抨擊,我希望他很快改變話題。他憤怒地指責戴高樂的莫斯科之行。
“嚴重的是,”他以譴責的口吻對我說道,“整個國家似乎對此都表示贊同。瞧瞧佩隆和迪布勒伊,他們都是些正派人,可卻與共產黨人攜手並進,這對了解底細的人來說,真是一種無名的痛苦。”
“羅貝爾可沒有跟共產黨人一塊兒走。”我安慰他說,“他試圖創立一個獨立運動。”
“他跟我談過,可他明確表示決不採取反對史達林分子的行動。獨立於他們,而又不反對他們!”斯克利亞西納沮喪地說。
“您總不希望他反共吧,瞧眼下的局勢!”我說。
斯克利亞西納神情嚴肅地望著我:“您讀過我的書《紅色的天堂》嗎?”
“當然。”
“那麽,您該有個大致的看法,當我們將歐洲作為禮物拱手奉送給史達林之時,等待我們的將是什麽命運。”
“絕對不可能那樣做。”我說。
“事實恰恰如此。”
“不對!必須贏得與反動派鬥爭的勝利,倘若左派開始分裂,那就完了。”
“左派!”斯克利亞西納譏諷地說,繼又專橫地一揮手:“啊!咱們別談政治了,我害怕與女人談論政治。”
“又不是我挑起的。”我說。
</br>
“根本就不是叫他把報紙讓給我們。”羅貝爾說。
“那是要讓他服從革命解放聯合會的指揮。”
“他本來就是其中一員。採取一個明確的綱領,對他大有好處。一份報紙若無政治綱領,就站不住腳。”
“不要政治綱領,這正是他們的思想。”
“你把這叫作思想!”羅貝爾一聳肩膀。
“超乎於各派之上,堅持抵抗運動精神!”這類無稽之談,對那個可憐的呂克來說,確能起點作用。呃,抵抗運動精神,這不禁使我想到洛迦諾協約1精神。佩隆不會上當而迷信那騙人的靈動桌2的。我有把握,他最終一定會行動的,隻不過需要費點時間等待。
1洛迦諾協約:1925年10月16日,英、法、德、意、比、捷、波七國在瑞士洛迦諾簽訂的公約。其主要目的是為了“鞏固歐洲的和平”,實際上是英、法企圖固定戰後德國西部的邊境,把德國的侵略矛頭推向東方。希特勒上台後,於1939年廢除該公約。
2一種專供迷信的招魂術使用的桌子。
我害怕羅貝爾到時會給自己搞個措手不及。每當他一心要實現某個計劃,他往往把別人當作簡單的工具。可是那份報紙,亨利為它獻出了自己的一切,那是他的命根子,他決不會心甘情願任人強加什麽綱領的。
“您為何至今尚未跟他談?”我問。
“眼下他一心隻想著去遊逛。”
羅貝爾神色顯得如此不悅,我連忙建議道:“想方設法說服他留下。”
為納迪娜著想,如果亨利放棄這次旅行,正中我的下懷,可為了亨利,我又為此而感到遺憾:他是多麽渴望能出去走走。
“你對他很了解!”羅貝爾說,“他要是固執起來,那才叫固執呢!我還是等他迴來再說為好。”他把毯子往膝蓋上一拉:“可不是要趕你走。”他樂嗬嗬地說,“可平時你最討厭遲到……”
我站起身,“您說得有理,我得走了。您真的就不願意去?”“噢!不!我沒有任何欲望去和斯克利亞西納談論政治,你嘛,他也許會饒了你。”
“但願如此。”我說。
在羅貝爾閉門寫作的那段時間,我經常沒有他陪伴而獨自外出。可今天夜裏,當我突然陷身於寒冷與黑暗的包圍之中,真後悔,不該接受斯克利亞西納的邀請。噢!我理解自己,我看到的總是那些熟悉的麵孔,對此,我已感到幾分厭倦。朋友,我對他們太了解了,整整四年裏我們肩並肩生活在一起,這給人以溫暖。可如今,我們那親密的勁兒已經冷卻,散發著無益於人的黴味,我終於抵擋不住新的誘惑,讓步了。可我們有什麽可談的?我也一樣,絕無心思去談論政治。一跨入裏茨酒吧的門廳,我停下了步子,對著一麵鏡子,細細地審視了自己一番。要做到衣著寒酸卻又不失高雅,本該經常注意拾掇拾掇,可是我卻寧肯不屑一顧。身穿這件舊大衣,腳套這雙木底鞋,我這副模樣可真不佳。要是在好朋友的眼裏,我無論怎樣都還是我。可斯克利亞西納來自美國,那兒的女人個個都那麽喜愛打扮,他準會發現我這雙木鞋的。我心裏不禁想:“我不該這麽隨便。”
當然,斯克利亞西納笑容可掬,不會流露出內心真實的想法。他吻了吻我的手,這是我討厭的事情,手比麵孔還更裸露,有人那麽緊貼著去打量,讓我好不別扭。
“您喝點什麽?”他問道,“來杯馬提尼酒?”
“就喝杯馬提尼酒吧。”
酒吧裏擠滿了美國軍官和衣著時髦的女人,熱氣、煙味和嗆人的金酒味很快滲入我的腦袋。我為呆在這裏感到樂滋滋的。斯克利亞西納在美國度過了四個春秋。那是一個偉大開放的國度,在那裏,泉井噴射的是果汁和冰激淩。我貪婪地向他詢問這一切,他很樂意地一一解答,我慢慢喝著第二杯馬提尼酒。接著,我們到了一家小飯館用晚餐,我毫無顧忌地把血紅的牛肉和奶油白菜往肚子裏填。這一次,輪到斯克利亞西納向我提問了:要迴答他那一個個過分細緻的提問,確實困難。每當我設法重新品嚐過去的日子裏那天天如此的滋味——在那因宵禁令而門扉緊閉的屋子裏瀰漫的湯味,以及當羅貝爾開秘密會議遲遲不歸的時候,我內心籠罩的那種沉寂——他便不由分說地打斷我的思路,他聽得十分入神,人們仿佛感到詞語在他的心底進行漫長的跋涉。可是,人們說話隻能為了他,而不能為了自己。他打聽一些實用的情況,諸如怎樣設法製作假證件?如何印刷《希望報》?如何散發報紙?他也要求了解總體狀況,我們是在怎樣的精神氛圍中生活?我竭力滿足他,可難以如願,我所說的不是比他想像的更糟糕,就是不如他設想的那麽難以忍受。雖然真正的災難並沒有降臨到我的頭上,可卻給我的生活帶來了煩憂,怎麽對他講述迪埃戈的死呢?那詞語太悲愴,我難以啟齒,那詞語也太無情,他不會往肚子裏裝。那個過去,我無論如何也不願重新經曆;然而時過境遷,它竟然漸漸地顯出了一種淡淡的溫馨。我理解朗貝爾為何在這和平的歲月中產生厭倦,這種和平使我們重新獲得了生命,但卻不賦予我們生活的理由。當我在小飯館的門口再次麵臨那種寒冷與黑暗時,不禁迴想起昔日我們是多麽驕傲地向它們挑戰。可如今,我需要光明,需要溫暖,我渴望某種別的東西。斯克利亞西納沒有任何挑釁的意思,又開始滔滔不絕地對別人大加抨擊,我希望他很快改變話題。他憤怒地指責戴高樂的莫斯科之行。
“嚴重的是,”他以譴責的口吻對我說道,“整個國家似乎對此都表示贊同。瞧瞧佩隆和迪布勒伊,他們都是些正派人,可卻與共產黨人攜手並進,這對了解底細的人來說,真是一種無名的痛苦。”
“羅貝爾可沒有跟共產黨人一塊兒走。”我安慰他說,“他試圖創立一個獨立運動。”
“他跟我談過,可他明確表示決不採取反對史達林分子的行動。獨立於他們,而又不反對他們!”斯克利亞西納沮喪地說。
“您總不希望他反共吧,瞧眼下的局勢!”我說。
斯克利亞西納神情嚴肅地望著我:“您讀過我的書《紅色的天堂》嗎?”
“當然。”
“那麽,您該有個大致的看法,當我們將歐洲作為禮物拱手奉送給史達林之時,等待我們的將是什麽命運。”
“絕對不可能那樣做。”我說。
“事實恰恰如此。”
“不對!必須贏得與反動派鬥爭的勝利,倘若左派開始分裂,那就完了。”
“左派!”斯克利亞西納譏諷地說,繼又專橫地一揮手:“啊!咱們別談政治了,我害怕與女人談論政治。”
“又不是我挑起的。”我說。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