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俄狄浦斯:希臘神話中的人物,拉伊俄斯和伊俄卡斯達的兒子,殺父娶母。俄狄浦斯情結引申指戀母或戀父情結。
3清教主義(puritanisme):基督教新教的一派,在宗教或道德上極端拘謹,嚴格奉行十戒。
一個人做到誰也不是,這說到底是一種特殊的恩賜。我望著這些有名有姓的人在寓所裏來迴走動,心裏並不羨慕他們。羅貝爾嘛,當然,他生來命運不凡。可其他幾位,他們豈有那份膽量?他們怎敢自命不凡或冒冒失失地把自己當作食糧去餵養一群陌生人?他們的姓名被千萬張嘴巴所玷汙,好奇的人們鉤去了他們的思想、心髒和生命:倘若我也落得這個地步,被那些撿破爛的人們貪婪地鉤耙,那我最終免不了會把自己視作一堆垃圾。我為自己誰也不是而感到慶幸。
我走到了波爾身旁,戰爭絲毫沒有削減她那挑釁性的優雅風姿。她身著一件長長的紫羅蘭發光絲裙,雙耳掛著紫晶飾環。
“你今天晚上真漂亮。”我說。
她朝幾麵大鏡子中的一麵瞥了一眼。
“對,我漂亮。”她淒楚地說。
她是漂亮,可她的兩隻眼睛下方,幾道重重的黑暈和她服飾的色彩一樣深。實際上,她十分清楚亨利本來是可以攜她同往葡萄牙的,她了解的事情比她嘴裏說的要多。
“你該高高興興才是,聖誕節前夜,你操辦得多麽出色。”
“亨利那麽喜愛熱熱鬧鬧過節。”波爾說道,她戴著紫晶戒指的兩隻手在機械地捋著那閃光變幻的裙服絲料。
“你不給我們唱點什麽?聽你唱歌,讓我多高興。”
“唱歌?”她驚詫地問。
“對,唱歌,”我笑著說,“你忘了你過去常唱歌。”
“過去,那多遙遠。”她說。
“現在再不唱了,可現在又和過去一樣了。”
“你這麽認為?”波爾的目光直刺我的眼睛深處,仿佛穿透了我的臉龐,在向一隻玻璃球發問,“你認為過去可以重現?”
我知道她期待我作出何種迴答,我有點不好意思地笑了起來:“我可不是個預言家。”
“無論如何得讓羅貝爾給我解釋清楚,時間是什麽。”她若有所思地說。
愛情也許並不是永恆的,在她接受這一道理之前,她差不多已經準備否認空間與時間的存在了。我為她感到恐懼,這四年裏,她終於明白了亨利給予她的隻不過是一種厭倦的情愛。可解放以後,我真不知道在她的心間又喚起了怎樣的瘋狂的希望。
“你還記得《這位才智橫溢的黑人》那支歌嗎?我是多麽喜歡,你不願意為我們唱唱?”
她朝鋼琴走去,掀開琴蓋。她的嗓子有點啞,可還是那樣動人心弦。我對亨利說道:“她應該重返歌壇。”他好像感到詫異。當掌聲消失後,他走到了納迪娜身邊,兩個人翩翩起舞。我真不喜歡納迪娜看他的那副神態。對她也一樣,我毫無辦法救助她。我把我惟一的一件像樣的衣裙送給了她,把我最漂亮的項鍊借給了她;我能做的全都做了。雖然我可以探察她的夢幻,可無濟於事。她所需要的是朗貝爾時刻準備獻給她的愛。可怎麽阻止她糟踏這份愛呢?她一直站在小樓梯上,麵色蒼白地注視著我們大家。可當朗貝爾步入寓所時,她一步幾級地跨下了樓梯,一動不動地站在最後一級,像凝固了一般,為自己的一時衝動感到尷尬。朗貝爾向她走去,神情嚴肅地對她微微一笑:
“你來了,我多麽幸福!”
她用生硬的語調說道:
“我是來看你的。”
這天晚上,他身著雅致的灰色西裝,實在英俊。他的穿著總像個四十開外的中年人,追求樸素的美。他舉止彬彬有禮,嗓音平穩而且準確,不輕易露出笑容,可他目光的慌亂和嘴唇的溫柔無不顯出他的青春活力。納迪娜從他嚴肅的神情中得到滿足,見他表現膽怯而感到心安。她獻殷勤地打量著他,顯得有點幼稚可笑:
“你玩得開心嗎?聽說阿爾薩斯的風光是那麽秀麗!”
“你知道,一旦風景區被軍事占領,就變得一片淒涼了。”
他們坐在樓梯的台階上,長時間地交談,然後又跳舞、歡笑,後來為了換換口味,兩人可能又吵了一架;和納迪娜在一起,總是以吵鬧而告終。此時,朗貝爾獨自坐在火爐旁,滿臉不高興。眼下根本不可能到房子的兩頭去把他倆扯到一起,讓他們攜起手來,重歸於好。
我走到食品櫥前,喝了一杯白蘭地。我的目光順著自己的黑裙往下移動,停留在自己的大腿上;會想到自己長著一條大腿,真滑稽可笑,誰也沒有注意到這條腿,連我自己也沒有。色如焦黃的麵包似的絲裙下,這條腿細長有力,與別的腿沒有什麽兩樣,它總有一天也會被徹底埋葬,仿佛從未曾存在過:這顯得多麽不公平。我正沉醉在對這條細腿的欣賞之中,這時,斯克利亞西納向我走了過來:
“看您樣子好像玩得不怎麽開心嘛!”
“盡我努力吧。”
“年輕人太多了。年輕人呀,從來就不開心。作家也太多了。”他一抬下巴,指了指勒諾瓦·佩勒迪埃和康熱,“他們都在寫作,對嗎?”
“都在寫。”
“您,您不寫?”
我笑著迴答說:“噢,上帝,不!”
他粗魯的言談舉止惹我喜歡。從前,我跟眾人一樣,拜讀了他名噪一時的作品《紅色的天堂》,尤其使我激動的是他那部有關納粹奧地利的大作;充滿激情的見證,遠勝一般的通訊報導。逃離蘇聯之後,他又逃出了奧地利,取得了法國國籍,可這整整四年裏,他一直呆在美國,今年秋天,這是我們第一次與他見麵。他很快用“你”稱唿羅貝爾和亨利,可似乎從未注意到我的存在。他從我身上移開了目光,說道:“我常想,他們將會怎麽樣?”
“誰?”
“一般來說指法國人,可尤其是這批人。”
這次,輪到我細細打量他了:三角臉,高顴頰,銳利而又嚴厲的眼睛,薄薄的嘴唇像女人的一般。這不是一張法國人的麵孔。蘇聯對他來說是個敵國,而美國,他又不喜歡;天底下沒有一處使他感到是自己的家。
“我是乘一艘英國船從紐約來的。”他掛著一絲微笑說道,“輪船服務員有一天對我說:‘可憐的法國人,他們連仗打贏了還是打輸了都不知道。’我覺得這話對整個局勢概括得比較精闢。”
(四)
他的話音中分明含有幾分得意,真惹我生氣。我說:“給過去的事件起個什麽名稱,這毫無意義,問題的關鍵是未來。”
“正是如此,”他激動地說,“正是為了未來幸福,才必須正視現實。我感覺到這裏的人對此毫無意識。迪布勒伊跟我談什麽文學雜誌,佩隆關心的是開心的旅遊,他們好像都以為可以像戰前一樣生活。”
</br>
3清教主義(puritanisme):基督教新教的一派,在宗教或道德上極端拘謹,嚴格奉行十戒。
一個人做到誰也不是,這說到底是一種特殊的恩賜。我望著這些有名有姓的人在寓所裏來迴走動,心裏並不羨慕他們。羅貝爾嘛,當然,他生來命運不凡。可其他幾位,他們豈有那份膽量?他們怎敢自命不凡或冒冒失失地把自己當作食糧去餵養一群陌生人?他們的姓名被千萬張嘴巴所玷汙,好奇的人們鉤去了他們的思想、心髒和生命:倘若我也落得這個地步,被那些撿破爛的人們貪婪地鉤耙,那我最終免不了會把自己視作一堆垃圾。我為自己誰也不是而感到慶幸。
我走到了波爾身旁,戰爭絲毫沒有削減她那挑釁性的優雅風姿。她身著一件長長的紫羅蘭發光絲裙,雙耳掛著紫晶飾環。
“你今天晚上真漂亮。”我說。
她朝幾麵大鏡子中的一麵瞥了一眼。
“對,我漂亮。”她淒楚地說。
她是漂亮,可她的兩隻眼睛下方,幾道重重的黑暈和她服飾的色彩一樣深。實際上,她十分清楚亨利本來是可以攜她同往葡萄牙的,她了解的事情比她嘴裏說的要多。
“你該高高興興才是,聖誕節前夜,你操辦得多麽出色。”
“亨利那麽喜愛熱熱鬧鬧過節。”波爾說道,她戴著紫晶戒指的兩隻手在機械地捋著那閃光變幻的裙服絲料。
“你不給我們唱點什麽?聽你唱歌,讓我多高興。”
“唱歌?”她驚詫地問。
“對,唱歌,”我笑著說,“你忘了你過去常唱歌。”
“過去,那多遙遠。”她說。
“現在再不唱了,可現在又和過去一樣了。”
“你這麽認為?”波爾的目光直刺我的眼睛深處,仿佛穿透了我的臉龐,在向一隻玻璃球發問,“你認為過去可以重現?”
我知道她期待我作出何種迴答,我有點不好意思地笑了起來:“我可不是個預言家。”
“無論如何得讓羅貝爾給我解釋清楚,時間是什麽。”她若有所思地說。
愛情也許並不是永恆的,在她接受這一道理之前,她差不多已經準備否認空間與時間的存在了。我為她感到恐懼,這四年裏,她終於明白了亨利給予她的隻不過是一種厭倦的情愛。可解放以後,我真不知道在她的心間又喚起了怎樣的瘋狂的希望。
“你還記得《這位才智橫溢的黑人》那支歌嗎?我是多麽喜歡,你不願意為我們唱唱?”
她朝鋼琴走去,掀開琴蓋。她的嗓子有點啞,可還是那樣動人心弦。我對亨利說道:“她應該重返歌壇。”他好像感到詫異。當掌聲消失後,他走到了納迪娜身邊,兩個人翩翩起舞。我真不喜歡納迪娜看他的那副神態。對她也一樣,我毫無辦法救助她。我把我惟一的一件像樣的衣裙送給了她,把我最漂亮的項鍊借給了她;我能做的全都做了。雖然我可以探察她的夢幻,可無濟於事。她所需要的是朗貝爾時刻準備獻給她的愛。可怎麽阻止她糟踏這份愛呢?她一直站在小樓梯上,麵色蒼白地注視著我們大家。可當朗貝爾步入寓所時,她一步幾級地跨下了樓梯,一動不動地站在最後一級,像凝固了一般,為自己的一時衝動感到尷尬。朗貝爾向她走去,神情嚴肅地對她微微一笑:
“你來了,我多麽幸福!”
她用生硬的語調說道:
“我是來看你的。”
這天晚上,他身著雅致的灰色西裝,實在英俊。他的穿著總像個四十開外的中年人,追求樸素的美。他舉止彬彬有禮,嗓音平穩而且準確,不輕易露出笑容,可他目光的慌亂和嘴唇的溫柔無不顯出他的青春活力。納迪娜從他嚴肅的神情中得到滿足,見他表現膽怯而感到心安。她獻殷勤地打量著他,顯得有點幼稚可笑:
“你玩得開心嗎?聽說阿爾薩斯的風光是那麽秀麗!”
“你知道,一旦風景區被軍事占領,就變得一片淒涼了。”
他們坐在樓梯的台階上,長時間地交談,然後又跳舞、歡笑,後來為了換換口味,兩人可能又吵了一架;和納迪娜在一起,總是以吵鬧而告終。此時,朗貝爾獨自坐在火爐旁,滿臉不高興。眼下根本不可能到房子的兩頭去把他倆扯到一起,讓他們攜起手來,重歸於好。
我走到食品櫥前,喝了一杯白蘭地。我的目光順著自己的黑裙往下移動,停留在自己的大腿上;會想到自己長著一條大腿,真滑稽可笑,誰也沒有注意到這條腿,連我自己也沒有。色如焦黃的麵包似的絲裙下,這條腿細長有力,與別的腿沒有什麽兩樣,它總有一天也會被徹底埋葬,仿佛從未曾存在過:這顯得多麽不公平。我正沉醉在對這條細腿的欣賞之中,這時,斯克利亞西納向我走了過來:
“看您樣子好像玩得不怎麽開心嘛!”
“盡我努力吧。”
“年輕人太多了。年輕人呀,從來就不開心。作家也太多了。”他一抬下巴,指了指勒諾瓦·佩勒迪埃和康熱,“他們都在寫作,對嗎?”
“都在寫。”
“您,您不寫?”
我笑著迴答說:“噢,上帝,不!”
他粗魯的言談舉止惹我喜歡。從前,我跟眾人一樣,拜讀了他名噪一時的作品《紅色的天堂》,尤其使我激動的是他那部有關納粹奧地利的大作;充滿激情的見證,遠勝一般的通訊報導。逃離蘇聯之後,他又逃出了奧地利,取得了法國國籍,可這整整四年裏,他一直呆在美國,今年秋天,這是我們第一次與他見麵。他很快用“你”稱唿羅貝爾和亨利,可似乎從未注意到我的存在。他從我身上移開了目光,說道:“我常想,他們將會怎麽樣?”
“誰?”
“一般來說指法國人,可尤其是這批人。”
這次,輪到我細細打量他了:三角臉,高顴頰,銳利而又嚴厲的眼睛,薄薄的嘴唇像女人的一般。這不是一張法國人的麵孔。蘇聯對他來說是個敵國,而美國,他又不喜歡;天底下沒有一處使他感到是自己的家。
“我是乘一艘英國船從紐約來的。”他掛著一絲微笑說道,“輪船服務員有一天對我說:‘可憐的法國人,他們連仗打贏了還是打輸了都不知道。’我覺得這話對整個局勢概括得比較精闢。”
(四)
他的話音中分明含有幾分得意,真惹我生氣。我說:“給過去的事件起個什麽名稱,這毫無意義,問題的關鍵是未來。”
“正是如此,”他激動地說,“正是為了未來幸福,才必須正視現實。我感覺到這裏的人對此毫無意識。迪布勒伊跟我談什麽文學雜誌,佩隆關心的是開心的旅遊,他們好像都以為可以像戰前一樣生活。”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