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無才便是德”,這種深入中國社會骨髓的傳統價值觀改變得特別慢,但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先行一步。當女人開始受教育,開始在職場上和男人拚搶蛋糕,她們在社會上的自我選擇和價值認定也會變化。女人獨立了之後,就會有選擇的自由,她們不甘將自己再置於一個委曲求全等待附庸的位置,婚姻成為她們的選擇,而不是年齡上的倒計時。女人獨立後帶來的態度就是“我不妥協,我要活出自己的節奏”,和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僵持在那兒,就成了“剩女”。
“剩女”就是個現象,可以說是女人獨立和自由的代價。拋開婚姻這個層麵,古往今來,自由的代價也往往是孤獨。
為什麽“剩女”大多數是優秀的?因為女人比男人強就會帶來壓力,而男人對這種壓力很難買帳。
中國男人看女人,當然是隨著社會的主流價值觀走,女人要嫁人,要相夫教子,“女子無才便是德”,從幾百年前開始中國男人的骨子裏就帶著這樣的觀念。男人有錢了會幹嘛?組織選美比賽、選秀、選明星……他們覺得女人就像一盤菜一樣,秀色可餐,不需要腦袋。男權社會為女人設計的遊戲規則就是按部就班,賢妻良母:男人來了,該結婚了,該生孩子了。
當女人開始為自己爭取進步的空間,不想再一味地為男人犧牲和付出時,男人的壓力就會越來越大。幾百年來的婚姻結構造成了男人們這樣一種思維:我娶了你,你就是我的人。但當女人獨立了以後,他們就會擔心獨立帶來的不安分,怕她們隨時會轉身去追求自己的生活。本來男權社會就已經讓男人在承擔社會角色時擔當了大部分的壓力,他就更不可能願意在自己的婚姻生活中麵臨另一個挑戰。有幾個男人會驕傲地和別人說:雖然我沒上過大學,但我老婆是個博士生,我太欣賞我老婆了。就算受過再高等教育的男人,也會想找一個可人的,聽話的,漂亮的,能傳宗接代的,他們想找一個可控製的女人,但從來不會把這個女人有多高學識當成驕傲的資本。男人的自尊心承受不起比他更強的女人。
我媽說過:女孩子沒長相,有才,會經營出很好的婚姻;女孩子漂亮,沒才,也能嫁得好;但如果女孩既漂亮又有才,就難嫁。老話有些偏頗,但不是沒有道理。
另一方麵,女人也有個誤區:盡管我受了良好的教育,也能自食其力,但我必須找到比我更優秀的男人。她的自我意識增強了,拉升了她的能力、知識,卻沒有改變她對男強女弱的文化認同。為什麽就不能找一個單純的“人”呢,就非要是“比我強的男人”嗎?很多優秀的女人都不願屈尊,不問對方背景時還覺得合適,但如果得知對方隻是個公司小職員時,立刻就成了淘汰對象。“我是個博士,他起碼得研究生畢業吧,如果學曆差我一點,那也必須是個部門經理……”虛榮的門當戶對也是造成剩女的原因。高學曆高能力的女人,到最後如果還是一心隻想找一個能力比你強的人,那為什麽還要選擇去培養自己呢?那說穿了還是對自己不自信,你覺得在這個社會上還得靠個男人來替自己撐麵子。強強聯手,來鞏固自己的光環,但是不可能,社會不這麽安排,更強的男人更傾向於小家碧玉的女人。有這樣的矛盾在,優秀的剩女就依然會很多。
當一個問題成為社會現象時,原因一定是兩方麵的。一個巴掌拍不響,左邊一個巴掌是女人的獨立、自由;另一個巴掌是社會的觀念、倫理沒消化。兩個巴掌麵對麵地拍響了,一大堆女人就嫁不出去了。
“剩女”隻是個現象,西方社會從來沒有“剩女”這個說法,它尊重所有女人的所有選擇,在那裏女人四十歲結婚和十八歲結婚是一樣的,都是美麗的新娘。就算離婚,帶著好幾個孩子再婚,她依然是美麗的新娘。這就是中西方社會環境的差異,人們對“剩女”如此苛刻的背後始終是文化在作祟。所有的不平等,看上去都是“偏見”,其實就是文化問題。
41
把自己嫁給房子的女人,不會幸福
---------------
現代婚姻被打造成了一個好看的紅包,包著虛榮和欲望,還有想要不勞而獲的命運轉折。
41
把自己嫁給房子的女人,不會幸福
---------------
我和丈夫兩個人的婚姻是這樣建立起來的:租著房子帶著三個孩子;平時存款放一起不分你我;到現在也沒有辦婚禮,為了給孩子落戶口我還把婚給離了。在外人聽起來恐怕得大叫“荒誕”,但我看現在年輕人的婚姻卻更滑稽。
當他們開始要談婚論嫁的時候,耳邊往往“警鍾長鳴”:“對方做什麽的?有沒有前途?”“有房子了吧?結婚後房產證怎麽署名?”……這些問題一窩蜂地堵在了婚姻前,把原本要結婚的兩個“人”給活生生地堵住了。
宣揚自由戀愛那麽多年,現在倒開始倒退起來。以前中國的婚姻是媒妁之言構成的社會屬性,不管有沒有愛情,組成家庭就是完成任務。到了年齡就該結婚,生了孩子家就完整,幸運的話,感情還能在責任裏慢慢累積。後來衝出了句“自由戀愛”的口號,把這套規矩給打破了。那時候,能和自己相愛的人結婚是一種特別高尚的追求。現在,我們的物質財富、文化程度、信息流通都在節節攀升,婚姻卻又迴到了之前的怪圈。層出不窮的相親一輪接一輪,開口就問門第身份、身家財產,跟過去一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太滑稽了。
不僅滑稽,還更虛偽。以前的媒妁之言幹脆不談感情,挑明了是為了家庭結構而結合,門當戶對,由父母拿主意。說難聽點就像談生意,談成了就成了,至於之後能不能產生愛情是另外一迴事。現在的生意談得可“委婉”,先把兩個人推到前麵來讓他們談感情,好像是愛得特別偉大,但其實背後物化的現實因素已經蓋過了真實的感情,感情放在前麵隻不過是撐個麵子而已。物化的大手把孩子們推在前麵談一場自由戀愛,但戀愛的結果是他們已經不自由了,一到了婚姻就各種放不下,心裏的結在房產、家境上擰得死死的,以前能放下的東西現在反而成了天大的事。身邊因為房子車子的事而最後分手的年輕人我也看了好幾對,隻能默默理解,心裏卻是一聲嘆息。
當物質開始決定社會階層差異的時候,婚姻就會被當成一個用來鑑定和比較社會身份的籌碼,用來換算價值。而且這個籌碼相當大,與其說是一段姻緣的結合,不如說是兩個家庭的抗衡。好多父母看著自己的孩子結婚,就先想好如果孩子離婚了我能有多少財產,這房子是不是我的。到後來孩子們自己也開始算計,他們不再反抗,而是在這不自由裏舒舒服服地為自己謀最大利益。婚姻被打造成了一個好看的紅包,包著虛榮和欲望,還有想要不勞而獲的命運轉折。至於“我愛你”,僅僅成了紅包上的裝飾。
我能理解每個人的選擇不一樣,從整個社會的大變化來講,是變異了,好像婚姻變成了能決定這人一輩子的事情,非贏不可。婚姻變異了,連累了兩個人的感情一起陪葬,那才是荒誕。
</br>
“剩女”就是個現象,可以說是女人獨立和自由的代價。拋開婚姻這個層麵,古往今來,自由的代價也往往是孤獨。
為什麽“剩女”大多數是優秀的?因為女人比男人強就會帶來壓力,而男人對這種壓力很難買帳。
中國男人看女人,當然是隨著社會的主流價值觀走,女人要嫁人,要相夫教子,“女子無才便是德”,從幾百年前開始中國男人的骨子裏就帶著這樣的觀念。男人有錢了會幹嘛?組織選美比賽、選秀、選明星……他們覺得女人就像一盤菜一樣,秀色可餐,不需要腦袋。男權社會為女人設計的遊戲規則就是按部就班,賢妻良母:男人來了,該結婚了,該生孩子了。
當女人開始為自己爭取進步的空間,不想再一味地為男人犧牲和付出時,男人的壓力就會越來越大。幾百年來的婚姻結構造成了男人們這樣一種思維:我娶了你,你就是我的人。但當女人獨立了以後,他們就會擔心獨立帶來的不安分,怕她們隨時會轉身去追求自己的生活。本來男權社會就已經讓男人在承擔社會角色時擔當了大部分的壓力,他就更不可能願意在自己的婚姻生活中麵臨另一個挑戰。有幾個男人會驕傲地和別人說:雖然我沒上過大學,但我老婆是個博士生,我太欣賞我老婆了。就算受過再高等教育的男人,也會想找一個可人的,聽話的,漂亮的,能傳宗接代的,他們想找一個可控製的女人,但從來不會把這個女人有多高學識當成驕傲的資本。男人的自尊心承受不起比他更強的女人。
我媽說過:女孩子沒長相,有才,會經營出很好的婚姻;女孩子漂亮,沒才,也能嫁得好;但如果女孩既漂亮又有才,就難嫁。老話有些偏頗,但不是沒有道理。
另一方麵,女人也有個誤區:盡管我受了良好的教育,也能自食其力,但我必須找到比我更優秀的男人。她的自我意識增強了,拉升了她的能力、知識,卻沒有改變她對男強女弱的文化認同。為什麽就不能找一個單純的“人”呢,就非要是“比我強的男人”嗎?很多優秀的女人都不願屈尊,不問對方背景時還覺得合適,但如果得知對方隻是個公司小職員時,立刻就成了淘汰對象。“我是個博士,他起碼得研究生畢業吧,如果學曆差我一點,那也必須是個部門經理……”虛榮的門當戶對也是造成剩女的原因。高學曆高能力的女人,到最後如果還是一心隻想找一個能力比你強的人,那為什麽還要選擇去培養自己呢?那說穿了還是對自己不自信,你覺得在這個社會上還得靠個男人來替自己撐麵子。強強聯手,來鞏固自己的光環,但是不可能,社會不這麽安排,更強的男人更傾向於小家碧玉的女人。有這樣的矛盾在,優秀的剩女就依然會很多。
當一個問題成為社會現象時,原因一定是兩方麵的。一個巴掌拍不響,左邊一個巴掌是女人的獨立、自由;另一個巴掌是社會的觀念、倫理沒消化。兩個巴掌麵對麵地拍響了,一大堆女人就嫁不出去了。
“剩女”隻是個現象,西方社會從來沒有“剩女”這個說法,它尊重所有女人的所有選擇,在那裏女人四十歲結婚和十八歲結婚是一樣的,都是美麗的新娘。就算離婚,帶著好幾個孩子再婚,她依然是美麗的新娘。這就是中西方社會環境的差異,人們對“剩女”如此苛刻的背後始終是文化在作祟。所有的不平等,看上去都是“偏見”,其實就是文化問題。
41
把自己嫁給房子的女人,不會幸福
---------------
現代婚姻被打造成了一個好看的紅包,包著虛榮和欲望,還有想要不勞而獲的命運轉折。
41
把自己嫁給房子的女人,不會幸福
---------------
我和丈夫兩個人的婚姻是這樣建立起來的:租著房子帶著三個孩子;平時存款放一起不分你我;到現在也沒有辦婚禮,為了給孩子落戶口我還把婚給離了。在外人聽起來恐怕得大叫“荒誕”,但我看現在年輕人的婚姻卻更滑稽。
當他們開始要談婚論嫁的時候,耳邊往往“警鍾長鳴”:“對方做什麽的?有沒有前途?”“有房子了吧?結婚後房產證怎麽署名?”……這些問題一窩蜂地堵在了婚姻前,把原本要結婚的兩個“人”給活生生地堵住了。
宣揚自由戀愛那麽多年,現在倒開始倒退起來。以前中國的婚姻是媒妁之言構成的社會屬性,不管有沒有愛情,組成家庭就是完成任務。到了年齡就該結婚,生了孩子家就完整,幸運的話,感情還能在責任裏慢慢累積。後來衝出了句“自由戀愛”的口號,把這套規矩給打破了。那時候,能和自己相愛的人結婚是一種特別高尚的追求。現在,我們的物質財富、文化程度、信息流通都在節節攀升,婚姻卻又迴到了之前的怪圈。層出不窮的相親一輪接一輪,開口就問門第身份、身家財產,跟過去一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太滑稽了。
不僅滑稽,還更虛偽。以前的媒妁之言幹脆不談感情,挑明了是為了家庭結構而結合,門當戶對,由父母拿主意。說難聽點就像談生意,談成了就成了,至於之後能不能產生愛情是另外一迴事。現在的生意談得可“委婉”,先把兩個人推到前麵來讓他們談感情,好像是愛得特別偉大,但其實背後物化的現實因素已經蓋過了真實的感情,感情放在前麵隻不過是撐個麵子而已。物化的大手把孩子們推在前麵談一場自由戀愛,但戀愛的結果是他們已經不自由了,一到了婚姻就各種放不下,心裏的結在房產、家境上擰得死死的,以前能放下的東西現在反而成了天大的事。身邊因為房子車子的事而最後分手的年輕人我也看了好幾對,隻能默默理解,心裏卻是一聲嘆息。
當物質開始決定社會階層差異的時候,婚姻就會被當成一個用來鑑定和比較社會身份的籌碼,用來換算價值。而且這個籌碼相當大,與其說是一段姻緣的結合,不如說是兩個家庭的抗衡。好多父母看著自己的孩子結婚,就先想好如果孩子離婚了我能有多少財產,這房子是不是我的。到後來孩子們自己也開始算計,他們不再反抗,而是在這不自由裏舒舒服服地為自己謀最大利益。婚姻被打造成了一個好看的紅包,包著虛榮和欲望,還有想要不勞而獲的命運轉折。至於“我愛你”,僅僅成了紅包上的裝飾。
我能理解每個人的選擇不一樣,從整個社會的大變化來講,是變異了,好像婚姻變成了能決定這人一輩子的事情,非贏不可。婚姻變異了,連累了兩個人的感情一起陪葬,那才是荒誕。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