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時代的儒學是新的儒學,由於它以天理為本體和至善,所以稱為理學1。它突出孔孟之道統,所以稱為道學,它產生於宋代,所以又稱宋學,而西方人則直接把它叫做新儒家(neo—confucianism)。上述北宋五位儒者,對理學的建立都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周敦頤開闢了新儒學的方向,張載為理學建立基本的框架,而二程提出天理說,為理學戴上醒目的皇冠。邵雍學說雖然偏出主流,但也是理學的一個方麵軍。理學的創立者們在本體論上存在不同看法,張載以氣為本,二程以理為本,兩家互有批評。南宋朱熹以程頤的學說為主,吸收各家長處,建立起集大成的理本論的哲學體係。有集大成也就有學派的分化。與朱熹同時代的陸九淵,建立心本論的理論體係,與朱子抗衡,這派學說經明代王守仁的創造性發展而達到高峰。在理學中程朱的學說始終是主流派,陸王的心學,在明代一度行時,張載的氣學雖有羅欽順、王廷相、王夫之等對它加以弘揚,但總是作為主流派的附庸而存在。下麵讓我們分別介紹各家的觀點。
周敦頤(公元1017—1073年),世稱濂溪先生,其學說稱濂學。曾經在州縣做過小官,但平生誌趣在於理學研究。著作不多,卻標誌著理學的成立,在思想史上意義重大。在道德修養上也下了很大功夫,人們說他人品甚高,胸懷磊落,有如“光風霽月”。做過二程的老師,深刻影響了二程的思想。
周敦頤對於易學特別是道教的易學理論有深入的研究。在道教所傳的易圖中,有一《太極先天之圖》,次序是自下而上,指示成丹的方法。周敦頤從道士手中接過此圖,改稱《太極圖》,次序為自上而下,展示太極衍生陰陽五行以及萬物人類的過程。作《太極圖說》來說明其中道理,又作《易說》、《通書》加以發揮。反對他的人以為,周抄襲道教文獻,道理也說不通,有損儒家聲譽。朱熹等擁護他的人則認為,圖與圖說道理深刻,是前所未有的,地位可以排到孔孟之間。現在來看,周的學說雖然帶有明顯的道教痕跡,與後來的理學著作相比顯得不夠成熟,但是它創造性地將儒學思想與經過改造的道教思想結合起來,構築了新的理論框架,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
朱熹等理學家在評價周敦頤的貢獻時指出,他用理學的道理統一了天、人,批判了佛老與俗學兩種錯誤的人生道路與價值取向,高揚了儒家精神。佛、道二教中人,很注意求天道和修身養性,但是對於齊家治國平天下,忠君孝親,仁義禮樂完全沒有興趣,修養的目的是得到解脫或長生久視。所謂俗學是俗人的原則,他們追求事功以及物慾享樂,齊家治國平天下對於他們來說隻是達到功利目的的手段,他們根本不求天道也不進行身心的修養。在周敦頤看來,這兩種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是將天道與人事,修養與治國,內聖與外王分為兩截。世俗的一套是自私自利的,汙濁的;佛道看起來高雅,實質也還是自私自利。所以如此的原因,在於人們千百年來受佛道和功利思想的影響,拋棄了儒家聖人的教導,走上人生的歧途。要改變這種情況,使人人向善,使國家大治,就要恢複儒家的地位,重建儒學理論。新的儒學理論是與佛道、俗學都不同的,貫穿天人,既教人修養,又教人治國平天下的聖人之學,這就是理學。一方麵,它要追求天道,追求人的身心修養,成為“內聖”;另一方麵,它還要講究治國平天下,實現“外王”。它的修養是與治國平天下相聯繫的修養,它的治平是在修養指導下的治平。因此,這個學說真正避免了佛道與俗學兩方麵的片麵性,是內聖與外王的完美結合。這是整個理學的精神,周敦頤的功績就在於首先揭示了這個精神。
北宋五子中出世較早的尚有邵雍(公元1011—1077年),是一位象數派易學家。他也要為儒家倫理政治觀點尋找一個形而上的根據。他宣稱世上流傳的易學是文王易,屬於後天易,還有一種鮮為人知的先天易,這就是伏羲的易學。其中包含“皇極”——天地萬物的根本大道,可以用來治理天下萬事萬物。他自己的主要工作就是闡發這個先天易學。
先天易是一種象數理論,與以往象數學家所搞的後天易不同,它以幹坤坎離為四正卦,以數的變化決定象的變化。邵雍用《八卦次序圖》、《六十四卦次序圖》來說明數由一(太極)開始,加一倍地向前發展,在卦象上就表現為二,即動靜兩儀;四,即陽陰剛柔四象;八,即幹兌離震巽坎艮坤八卦,然後是十六,三十二,六十四——六十四卦;這樣說明八卦與六十四卦的生成。同時,這種發展在宇宙論上表現為:太極生天地,天地生陰陽剛柔(在此是四種事物),陰陽剛柔又生出日月星辰、石土火水、暑寒晝夜、雷露風雨、皇帝王霸、易詩書春秋。總之,現實世界是由太極按加一倍法的數學原則生成的,抓住這個原則就能統禦世界。
他作《八卦方位圖》與《六十四卦方位圖》,以陰陽對立與陰陽消長的原則安排各卦的位置、四方與四時的位置,並由此展示事物盛衰生滅的循環運動。他還用《皇極經世圖》表示整個宇宙的周期性發展。圖中有元會運世四個時間概念,一元就是一個宇宙的周期,一元包括12會,一會包括30運,一運包括12世,一世包括30年,所以宇宙的一個周期就是129600年。我們所處的這個元之中,天開於第一會,地開於第二會,萬物出於第三會,唐堯出在陽氣最盛的第六會,三代到宋都在走下坡路的第七會,第11會時萬物消滅,第12會時天地都壞。然後再開始一個新的元。元的周期性運動的實質就是陰陽的推移與消長,開始是一陽生,並逐步發展壯大,中期陽達到極盛,然後是一陰生,並逐步發展壯大,終期陰達到極盛。
邵雍也同周敦頤一樣,企圖將天人統一起來,用一個哲理化的儒家原則來說明一切,並指導人的倫理政治生活。但是他的體係過於龐大繁瑣,包含許多生拚硬湊的內容,特別是他主張在名教之樂之上還有“觀物”之樂,這種樂是認識了宇宙規律,將一切都看作過眼煙雲,得到解脫之後而產生的具有道家色彩的樂。因此,二程和許多理學家並不十分讚賞他。邵雍要將自己的數學傳授給二程,他們卻表示,我們哪有工夫學那個!邵雍在王安石新政時期,態度謹慎,既不表示支持,也不表示反對,因而沒有受到打擊。程頤說,“邵堯夫(邵雍的字)在急流中被渠安然取十年快樂”(《河南程氏外書》卷十一),程頤是位堅定的保守派,他說這話並不是讚揚。
對理學框架的建構做出重大貢獻的是張載(公元1020—1077年),字子厚,關中眉縣橫渠鎮人,故人稱橫渠先生,把他的學說叫做關學。張載好學深思,用功甚勤,往往夜裏睡在床上還在思索,有了好的想法,便立即起身掌燈將它記錄下來。張載的本體論是批判繼承佛老思想而形成的。佛老以虛無為本體,用來說明看起來實在的世間萬物原來是虛妄不實的,引導人們出世,這是張載反對的。但是無形的本體能更好地與形體各異的萬物聯繫在一起,這又是佛老思想的優點。所以張載心目中理學的本體應該是既有最實的內容,又有最虛的存在形式。受《易傳》的啟發,張載認為它就是以太和或太虛形式存在的氣。
</br>
周敦頤(公元1017—1073年),世稱濂溪先生,其學說稱濂學。曾經在州縣做過小官,但平生誌趣在於理學研究。著作不多,卻標誌著理學的成立,在思想史上意義重大。在道德修養上也下了很大功夫,人們說他人品甚高,胸懷磊落,有如“光風霽月”。做過二程的老師,深刻影響了二程的思想。
周敦頤對於易學特別是道教的易學理論有深入的研究。在道教所傳的易圖中,有一《太極先天之圖》,次序是自下而上,指示成丹的方法。周敦頤從道士手中接過此圖,改稱《太極圖》,次序為自上而下,展示太極衍生陰陽五行以及萬物人類的過程。作《太極圖說》來說明其中道理,又作《易說》、《通書》加以發揮。反對他的人以為,周抄襲道教文獻,道理也說不通,有損儒家聲譽。朱熹等擁護他的人則認為,圖與圖說道理深刻,是前所未有的,地位可以排到孔孟之間。現在來看,周的學說雖然帶有明顯的道教痕跡,與後來的理學著作相比顯得不夠成熟,但是它創造性地將儒學思想與經過改造的道教思想結合起來,構築了新的理論框架,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
朱熹等理學家在評價周敦頤的貢獻時指出,他用理學的道理統一了天、人,批判了佛老與俗學兩種錯誤的人生道路與價值取向,高揚了儒家精神。佛、道二教中人,很注意求天道和修身養性,但是對於齊家治國平天下,忠君孝親,仁義禮樂完全沒有興趣,修養的目的是得到解脫或長生久視。所謂俗學是俗人的原則,他們追求事功以及物慾享樂,齊家治國平天下對於他們來說隻是達到功利目的的手段,他們根本不求天道也不進行身心的修養。在周敦頤看來,這兩種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是將天道與人事,修養與治國,內聖與外王分為兩截。世俗的一套是自私自利的,汙濁的;佛道看起來高雅,實質也還是自私自利。所以如此的原因,在於人們千百年來受佛道和功利思想的影響,拋棄了儒家聖人的教導,走上人生的歧途。要改變這種情況,使人人向善,使國家大治,就要恢複儒家的地位,重建儒學理論。新的儒學理論是與佛道、俗學都不同的,貫穿天人,既教人修養,又教人治國平天下的聖人之學,這就是理學。一方麵,它要追求天道,追求人的身心修養,成為“內聖”;另一方麵,它還要講究治國平天下,實現“外王”。它的修養是與治國平天下相聯繫的修養,它的治平是在修養指導下的治平。因此,這個學說真正避免了佛道與俗學兩方麵的片麵性,是內聖與外王的完美結合。這是整個理學的精神,周敦頤的功績就在於首先揭示了這個精神。
北宋五子中出世較早的尚有邵雍(公元1011—1077年),是一位象數派易學家。他也要為儒家倫理政治觀點尋找一個形而上的根據。他宣稱世上流傳的易學是文王易,屬於後天易,還有一種鮮為人知的先天易,這就是伏羲的易學。其中包含“皇極”——天地萬物的根本大道,可以用來治理天下萬事萬物。他自己的主要工作就是闡發這個先天易學。
先天易是一種象數理論,與以往象數學家所搞的後天易不同,它以幹坤坎離為四正卦,以數的變化決定象的變化。邵雍用《八卦次序圖》、《六十四卦次序圖》來說明數由一(太極)開始,加一倍地向前發展,在卦象上就表現為二,即動靜兩儀;四,即陽陰剛柔四象;八,即幹兌離震巽坎艮坤八卦,然後是十六,三十二,六十四——六十四卦;這樣說明八卦與六十四卦的生成。同時,這種發展在宇宙論上表現為:太極生天地,天地生陰陽剛柔(在此是四種事物),陰陽剛柔又生出日月星辰、石土火水、暑寒晝夜、雷露風雨、皇帝王霸、易詩書春秋。總之,現實世界是由太極按加一倍法的數學原則生成的,抓住這個原則就能統禦世界。
他作《八卦方位圖》與《六十四卦方位圖》,以陰陽對立與陰陽消長的原則安排各卦的位置、四方與四時的位置,並由此展示事物盛衰生滅的循環運動。他還用《皇極經世圖》表示整個宇宙的周期性發展。圖中有元會運世四個時間概念,一元就是一個宇宙的周期,一元包括12會,一會包括30運,一運包括12世,一世包括30年,所以宇宙的一個周期就是129600年。我們所處的這個元之中,天開於第一會,地開於第二會,萬物出於第三會,唐堯出在陽氣最盛的第六會,三代到宋都在走下坡路的第七會,第11會時萬物消滅,第12會時天地都壞。然後再開始一個新的元。元的周期性運動的實質就是陰陽的推移與消長,開始是一陽生,並逐步發展壯大,中期陽達到極盛,然後是一陰生,並逐步發展壯大,終期陰達到極盛。
邵雍也同周敦頤一樣,企圖將天人統一起來,用一個哲理化的儒家原則來說明一切,並指導人的倫理政治生活。但是他的體係過於龐大繁瑣,包含許多生拚硬湊的內容,特別是他主張在名教之樂之上還有“觀物”之樂,這種樂是認識了宇宙規律,將一切都看作過眼煙雲,得到解脫之後而產生的具有道家色彩的樂。因此,二程和許多理學家並不十分讚賞他。邵雍要將自己的數學傳授給二程,他們卻表示,我們哪有工夫學那個!邵雍在王安石新政時期,態度謹慎,既不表示支持,也不表示反對,因而沒有受到打擊。程頤說,“邵堯夫(邵雍的字)在急流中被渠安然取十年快樂”(《河南程氏外書》卷十一),程頤是位堅定的保守派,他說這話並不是讚揚。
對理學框架的建構做出重大貢獻的是張載(公元1020—1077年),字子厚,關中眉縣橫渠鎮人,故人稱橫渠先生,把他的學說叫做關學。張載好學深思,用功甚勤,往往夜裏睡在床上還在思索,有了好的想法,便立即起身掌燈將它記錄下來。張載的本體論是批判繼承佛老思想而形成的。佛老以虛無為本體,用來說明看起來實在的世間萬物原來是虛妄不實的,引導人們出世,這是張載反對的。但是無形的本體能更好地與形體各異的萬物聯繫在一起,這又是佛老思想的優點。所以張載心目中理學的本體應該是既有最實的內容,又有最虛的存在形式。受《易傳》的啟發,張載認為它就是以太和或太虛形式存在的氣。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