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儒家發展中有一件大事,這就是戰國中後期《易傳》的出現。《易傳》是對於《易經》的解說,包括《彖》、《象》、《繫辭》、《文言》、《序卦》、《說卦》、《雜卦》,其中《彖》、《象》、《繫辭》皆有上下篇,所以共為10個部分,也叫做《十翼》。翼,輔佐,謂《彖》、《象》等10個部分都對《易經》有解釋功能,使易道明於天下。《易傳》融會各家思想,但以儒家為主。它堅持儒家的政治、社會與倫理思想。《繫辭傳》開頭便說:“天尊地卑,幹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這就是說,天地一上一下,一高一低,實際上是區分了貴賤的等級,因此社會上貴賤之分,在天地那裏就有它的基礎,是非常自然,非常合理的。它強調家族和宗法製度的重要性,《家人》卦的《彖傳》認為,在家族中實現了“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就能使家道正。由於宗法製是社會的基礎,所以家正之後,天下即可以定。它以儒家仁義為道德準則。《說卦》指出:“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人與義。”它重視教化的作用與意義,《蠱》卦的《象傳》說,君子學習了蠱卦,便體會到教育民眾,培養其德行的道理。《易傳》中也有道家與管仲學派的思想,但是這些思想經過了改造,用來為儒家思想做世界觀方麵的論證,與原來的體係脫離,成為儒家思想的組成部分。這說明《易傳》屬於儒家,是儒家思想的一個新發展。
漢代史學家司馬遷和班固都認為孔子首先傳《易》,從他開始,《易經》有一個獨立的傳授係統。秦人不禁易學,所以這個係統直到漢代沒有間斷。他們開列了一個大體一致的曆代傳人的名單,其中不僅有魯人,也有楚人、齊人。魯是儒家的故鄉,楚是道家的故鄉,齊是管仲學派的故鄉。據此,我們可以合理地推測,《易傳》的作者就是這個群體中特別是處在戰國中後期的傳人,他們不僅繼承了孔子的易學思想、儒家學說,而且在與各家的交流、比較中深感儒家思想在世界觀方麵的不足,從而汲取並改造家鄉文化,對它加以彌補。這就是《易傳》中道家思想、管仲學派思想等等的由來。
撇開具體的政治、倫理思想,在形而上的層次上,《易傳》具有兩個不同的側麵。一方麵它用道家和其他各家的哲學思想武裝了自己,結合儒家政治倫理理念,發展出一套高明的哲學思想,對於自然、社會給了高度概括的說明;但是另一方麵,它又遷就易經體係的舊框架、舊思思想,闡述一係列神秘主義的理論。這兩個方麵對於後世都有重大影響。
儒家思想中,哲學是其弱項,《易傳》的出現彌補了這個缺憾。《易傳》提出“生生”的觀念,解釋世界萬物的產生。它認為,世界從混沌中誕生,這個混沌就是太極,太極中有陰陽兩種勢力,由於它們的分化,產生天地,天屬陽,地屬陰,天地相感產生風雷、山澤、水火和萬事萬物。陰陽相感是永恆的,所以“生生之謂易”,“生生”便成為易的重要原則和世界的基本畫麵。它認為,天地萬物莫不處在變化之中,由於日月的推移,有了晝夜,由於寒暑的推移有了四時。變化的原因仍然在於陰陽,它說:“一陰一陽之謂道。”(《繫辭上》)陰陽的相互感應和相互推移構成世界的運動變化。世界是什麽?世界就是天地萬物的運動變化。可以說有了陰陽就有了世界,沒有陰陽就沒有世界。它說:“幹坤,其易之蘊邪!幹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幹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幹坤或幾乎息矣。”(《繫辭上》)幹坤也就是陰陽,而易,不但指易經,也指整個世界。《易傳》中的陰陽變易思想是從老子那裏學來的,但它超過了後者。老子主張柔弱勝剛強,所以隻要弱不要強。但是《易傳》卻要人保持堅強:“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幹卦·象傳》)這就使儒家的進取性格得到了理論上的說明。當然這是總的精神,並不妨礙在具體情況下持委曲求全的態度。
《易傳》的神秘主義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首先它認為,易的卦爻象是一種天啟。天垂象顯示吉兇,然後聖人學習它才畫出卦象。其次,數也具有神秘性質,易中的數就是天在《河圖》《洛書》中向人顯示的數,一、三、五、七、九為天數,二、四、六、八、十為地數,合起來是55,這個數窮盡一切運動變化。確定卦爻為陰為陽的蓍〔shi詩〕草,也是“天生神物”,聖人拿來用的。因此,易與世界有一種神秘聯繫,隻要運用得當,它可以預告吉兇禍福。
《易傳》對於中國哲學曾產生巨大影響。就易學來說,從象數方麵進行研究的象數派,如漢代京房、焦贛的易學,從哲理方麵進行研究的義理派,如魏晉王弼的易學,都是從《易傳》中發展出來的。各派分別繼承《易傳》的一個方麵,發展成完整的體係,並形成流傳久遠的學派。就整個中國哲學的發展來看,在玄學和理學產生之際,思想家們都曾迴過頭去,從《易傳》中汲取智慧。王弼作《周易注》,周敦頤作《太極圖說》,邵雍作《皇極經世》,程頤作《周易程氏傳》,張載作《橫渠易說》,表明他們對於周易經傳的關注。《易傳》的智慧對於他們解決吸取佛老思想,創造哲學新體係的問題,有巨大意義。
第二節 漢代儒家——兩漢經學
儒家的特點之一就是闡發它所尊崇的經典《易》、《書》、《詩》、《禮》、《樂》、《春秋》。本為六經,後因《樂》亡佚,成為五經。儒家經學,曆朝都有,但是在思想活躍的時代如先秦、兩宋,它以子學、理學的形態出現,而在思想不活躍的時代則以經學形式出現,如兩漢、清代。
西漢建國之初,在連年戰亂之後,經濟凋敝,人民窮困,社會無力負擔眾多的非生產人員,另一方麵,大一統政治局麵的確立,又限製了人們自由思想,因此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的盛況結束,隻有為數不多的儒家經師,在民間傳播與當時政治狀況較為合拍的關於六經的知識。在傳播過程中,逐漸形成兩種不同學派。一派稱今文經學,所講授的經典用漢代通行的隸書寫成,基本傾向是結合當時政治,發揮經典中的微言大義;另一派稱古文經學,其經書用籀文、蝌蚪文書寫,一般著重於文字訓詁和典故的解說,不聯繫當時實際1。
西漢建國之初,統治者在探索尋找最適宜的意識形態,開始找到的是黃老之術和刑名之學,但後來逐漸發現儒家對鞏固宗法製的中央集權君主專製國家更為有效。於是開始重視經學。文帝、景帝時立詩博士,武帝立五經博士,所立的都屬今文經學。古文經學未受重視,隻能在民間傳授。
今文經學派的最重要代表人物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年),是一位專門研究春秋公羊學的專家。所謂公羊學,即公羊高、公羊壽為《春秋》寫的傳注(《春秋公羊傳》)中所包含的學術觀點。他以春秋公羊學為骨幹,融合陰陽家、黃老、法家思想,建立了“天人感應”的目的論思想體係。漢武帝於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舉賢良對策,董仲舒上對策三篇,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武帝採納。從此,他的學說成為漢代官方認可的正宗思想。
</br>
漢代史學家司馬遷和班固都認為孔子首先傳《易》,從他開始,《易經》有一個獨立的傳授係統。秦人不禁易學,所以這個係統直到漢代沒有間斷。他們開列了一個大體一致的曆代傳人的名單,其中不僅有魯人,也有楚人、齊人。魯是儒家的故鄉,楚是道家的故鄉,齊是管仲學派的故鄉。據此,我們可以合理地推測,《易傳》的作者就是這個群體中特別是處在戰國中後期的傳人,他們不僅繼承了孔子的易學思想、儒家學說,而且在與各家的交流、比較中深感儒家思想在世界觀方麵的不足,從而汲取並改造家鄉文化,對它加以彌補。這就是《易傳》中道家思想、管仲學派思想等等的由來。
撇開具體的政治、倫理思想,在形而上的層次上,《易傳》具有兩個不同的側麵。一方麵它用道家和其他各家的哲學思想武裝了自己,結合儒家政治倫理理念,發展出一套高明的哲學思想,對於自然、社會給了高度概括的說明;但是另一方麵,它又遷就易經體係的舊框架、舊思思想,闡述一係列神秘主義的理論。這兩個方麵對於後世都有重大影響。
儒家思想中,哲學是其弱項,《易傳》的出現彌補了這個缺憾。《易傳》提出“生生”的觀念,解釋世界萬物的產生。它認為,世界從混沌中誕生,這個混沌就是太極,太極中有陰陽兩種勢力,由於它們的分化,產生天地,天屬陽,地屬陰,天地相感產生風雷、山澤、水火和萬事萬物。陰陽相感是永恆的,所以“生生之謂易”,“生生”便成為易的重要原則和世界的基本畫麵。它認為,天地萬物莫不處在變化之中,由於日月的推移,有了晝夜,由於寒暑的推移有了四時。變化的原因仍然在於陰陽,它說:“一陰一陽之謂道。”(《繫辭上》)陰陽的相互感應和相互推移構成世界的運動變化。世界是什麽?世界就是天地萬物的運動變化。可以說有了陰陽就有了世界,沒有陰陽就沒有世界。它說:“幹坤,其易之蘊邪!幹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幹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幹坤或幾乎息矣。”(《繫辭上》)幹坤也就是陰陽,而易,不但指易經,也指整個世界。《易傳》中的陰陽變易思想是從老子那裏學來的,但它超過了後者。老子主張柔弱勝剛強,所以隻要弱不要強。但是《易傳》卻要人保持堅強:“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幹卦·象傳》)這就使儒家的進取性格得到了理論上的說明。當然這是總的精神,並不妨礙在具體情況下持委曲求全的態度。
《易傳》的神秘主義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首先它認為,易的卦爻象是一種天啟。天垂象顯示吉兇,然後聖人學習它才畫出卦象。其次,數也具有神秘性質,易中的數就是天在《河圖》《洛書》中向人顯示的數,一、三、五、七、九為天數,二、四、六、八、十為地數,合起來是55,這個數窮盡一切運動變化。確定卦爻為陰為陽的蓍〔shi詩〕草,也是“天生神物”,聖人拿來用的。因此,易與世界有一種神秘聯繫,隻要運用得當,它可以預告吉兇禍福。
《易傳》對於中國哲學曾產生巨大影響。就易學來說,從象數方麵進行研究的象數派,如漢代京房、焦贛的易學,從哲理方麵進行研究的義理派,如魏晉王弼的易學,都是從《易傳》中發展出來的。各派分別繼承《易傳》的一個方麵,發展成完整的體係,並形成流傳久遠的學派。就整個中國哲學的發展來看,在玄學和理學產生之際,思想家們都曾迴過頭去,從《易傳》中汲取智慧。王弼作《周易注》,周敦頤作《太極圖說》,邵雍作《皇極經世》,程頤作《周易程氏傳》,張載作《橫渠易說》,表明他們對於周易經傳的關注。《易傳》的智慧對於他們解決吸取佛老思想,創造哲學新體係的問題,有巨大意義。
第二節 漢代儒家——兩漢經學
儒家的特點之一就是闡發它所尊崇的經典《易》、《書》、《詩》、《禮》、《樂》、《春秋》。本為六經,後因《樂》亡佚,成為五經。儒家經學,曆朝都有,但是在思想活躍的時代如先秦、兩宋,它以子學、理學的形態出現,而在思想不活躍的時代則以經學形式出現,如兩漢、清代。
西漢建國之初,在連年戰亂之後,經濟凋敝,人民窮困,社會無力負擔眾多的非生產人員,另一方麵,大一統政治局麵的確立,又限製了人們自由思想,因此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的盛況結束,隻有為數不多的儒家經師,在民間傳播與當時政治狀況較為合拍的關於六經的知識。在傳播過程中,逐漸形成兩種不同學派。一派稱今文經學,所講授的經典用漢代通行的隸書寫成,基本傾向是結合當時政治,發揮經典中的微言大義;另一派稱古文經學,其經書用籀文、蝌蚪文書寫,一般著重於文字訓詁和典故的解說,不聯繫當時實際1。
西漢建國之初,統治者在探索尋找最適宜的意識形態,開始找到的是黃老之術和刑名之學,但後來逐漸發現儒家對鞏固宗法製的中央集權君主專製國家更為有效。於是開始重視經學。文帝、景帝時立詩博士,武帝立五經博士,所立的都屬今文經學。古文經學未受重視,隻能在民間傳授。
今文經學派的最重要代表人物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年),是一位專門研究春秋公羊學的專家。所謂公羊學,即公羊高、公羊壽為《春秋》寫的傳注(《春秋公羊傳》)中所包含的學術觀點。他以春秋公羊學為骨幹,融合陰陽家、黃老、法家思想,建立了“天人感應”的目的論思想體係。漢武帝於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舉賢良對策,董仲舒上對策三篇,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武帝採納。從此,他的學說成為漢代官方認可的正宗思想。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