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頁
帝國雄關:1644年風雲局勢中的山海關 作者:劉劍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漢人外表羸弱,但內裏堅韌,這一切並不完全因為人數眾多,還因為漢家天下的形成結構有其合理性。他們以農業為基礎,以土地為疆係,形成了穩固的家庭結構。唯其穩定,才能保證人口茂盛,資源豐富,人民故土意識濃厚,家族意識強烈,這一切也是構成儒家文化的基礎。漢人有自己的文化體係,和這個合理的家庭形成結構有關;相比之下,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則近於原始狀態,他們流動性強,穩定性差,土地對人的束縛幾乎沒有,資源獲取方式也全靠掠奪;他們從一生下來就桀驁不馴,崇尚武力,部落之間戰爭不斷,反覆不息。這其實都是資源匱乏造成的。遊牧民族崇尚武力,但是在文化上卻相當落後,既沒有一個能鉗製思想的大一統的文化信念,也缺乏約定俗成的政治道德,大家都習慣了“有槍就是草頭王”,過於自由散漫,缺少誠信,才會紛爭不斷;同樣的,大家缺少規則約束,權威統治,都不按牌理出牌,也導致各自急功近利。
清晰地分析出了漢人與自己的不同後,皇太極在加強軍備的同時,開始著手一個更艱巨的工作——推行漢化的步伐。
推行漢化,這一點在皇太極以前的少數民族帝王眼中是很難被認可的事情。雖然也偶然有之,但是論漢化的徹底程度和堅持的時間之長,惟皇太極第一。
推行漢化使皇太極走上了與努爾哈赤完全不同的路。前者是開疆裂土的英雄,後者則成為宏圖遠謀的君主,前者想的是為自己的子孫建立一塊屬於自己家族的土地,後者則想的是萬世江山一統天下。基於這點不同,兩代皇帝所前進的方向是不同的,我們可以說,在努爾哈赤與皇太極之間,建國立業的信念相同,但實行的方法與準則迥異。按現代管理學來說,兩者是定性與定量的不同。前者定性,後者定量,努爾哈赤受漢人欺侮多年,對漢人的仇恨形成了他生活的動力,攻城陷地,占領更大的土地,是他建國的根本,但到了皇太極那裏,開始注意到人數、文化、生產、資源等等的差異,於是,由簡單的定性到了更為精細的定量,我們發現,就是在這個定量的基礎上,皇太極開始改變了對漢人的態度。而這個改變是因為皇太極有更為遠大的理想,雖然史書並未有太多的記載,但可以想見,他一定從元朝滅亡的基礎上吸取了很多教訓,同樣的,從明朝的建國中也吸取了更為寶貴的經驗。
皇太極與父親的不同體現最初體現在對“民”的認識上——這個“民”指的是漢民。努爾哈赤採取的少數民族通常的方法——“抗拒者被戮,俘取者為奴。”這個把“民”當成“奴”的方法,其實和元朝時沒有什麽兩樣,可是皇太極卻把“民”當成了“民”而不是“奴”。在眾多的少數民族君王中,皇太極可能是頭一個有如此認識的人吧?他也有很多措施,比如說,對於被俘獲後,不甘為奴私自逃出遼東的漢人百姓,努爾哈赤的方法是殺,皇太極則既往不咎,並頒布寬容的法令,努爾哈赤時代曾強迫漢人降民修築工事,對他們如同奴隸一樣的苛刻,惹得漢民苦不堪言,皇太極後來幹脆廢了這個製度。
對於君主來說,打仗需要武功,執政則是文治,兩者都是一個技術活。而對執政者來說,這個技術體現在什麽地方上呢?——還是製度。崇禎沒有修正製度的能力,故而眼看著製度一點點潰爛,無能為力,李自成沒有製定製度的能力,所以任何的行為都是盲目而無理性的,與他們相比,皇太極則有更高的技術水準。他的漢化推進過程,其實是一個很典型的製度建設過程,這個製度建設有一個大前提——那就是科學地分析形勢。皇太極是在定量分析的基礎上,確定了製度建設的方向的。
那麽皇太極是如何建製的呢?他本著漢化的大原則,其主要的著力點有三個方向——人事、民事、軍事。
任何政府在建立製度時,都要考慮這三個方麵的問題。用人製度,安民製度,軍事製度,他們解決的是三個範疇的問題:吏治,穩定,國防。其實在當時那個大環境下,皇太極與崇禎一樣,都麵臨著這三大問題,崇禎窮其一生沒有解決得了,但皇太極卻不同。他在這三個問題融入了漢化的進程,由此確定了滿清王朝的勝利基礎。
在人事上,皇太極效仿漢朝,建立了內閣製度,由以往的八個貝勒分權製改為統一的集權製。這一點是與努爾哈赤時代有極大不同的創新。能夠形成這一套中央集權的製度,與他所重用漢族知識分子有關。
對於漢族知識分子,努爾哈赤始終持敵視態度,皇太極則不同。內閣製度是兩個漢人幫他建立的,一位是範文程,一位是宗完我。後者的出身比較有意思,他是奴隸出身,在努爾哈赤時代為滿人做奴,但皇太極發現了他的才華,將他贖身出來,參加了考試,還給予了重用。於是,宗完我後來成了皇太極手底下製度建設的最重要的臣子。而他提出的內閣製度與明製基本相似,也是分為六部,各部除尚書外,還下設承政兩人,一為蒙古人,一位滿人,相當於明朝的各部侍郎。但這個人員組成是多民族的,這就形成了一個互相挾挾製的體係。還有參政八人,官製與明朝比較接近,也設立了起監察作用的都察院。宗完我設立的製度雖與明廷相似,但起的作用卻大相逕庭。要知道滿清在皇太極以前,其人事建製還是非常原始的,努爾哈赤在朝時,朝中大事全由他一人說了算,能說上話的還有八大貝勒也就是八旗之主,根本談不上人事製度。努爾哈赤死後,也沒有解決接班人的問題,他確定的是八個旗主共同議事的製度。
</br>
清晰地分析出了漢人與自己的不同後,皇太極在加強軍備的同時,開始著手一個更艱巨的工作——推行漢化的步伐。
推行漢化,這一點在皇太極以前的少數民族帝王眼中是很難被認可的事情。雖然也偶然有之,但是論漢化的徹底程度和堅持的時間之長,惟皇太極第一。
推行漢化使皇太極走上了與努爾哈赤完全不同的路。前者是開疆裂土的英雄,後者則成為宏圖遠謀的君主,前者想的是為自己的子孫建立一塊屬於自己家族的土地,後者則想的是萬世江山一統天下。基於這點不同,兩代皇帝所前進的方向是不同的,我們可以說,在努爾哈赤與皇太極之間,建國立業的信念相同,但實行的方法與準則迥異。按現代管理學來說,兩者是定性與定量的不同。前者定性,後者定量,努爾哈赤受漢人欺侮多年,對漢人的仇恨形成了他生活的動力,攻城陷地,占領更大的土地,是他建國的根本,但到了皇太極那裏,開始注意到人數、文化、生產、資源等等的差異,於是,由簡單的定性到了更為精細的定量,我們發現,就是在這個定量的基礎上,皇太極開始改變了對漢人的態度。而這個改變是因為皇太極有更為遠大的理想,雖然史書並未有太多的記載,但可以想見,他一定從元朝滅亡的基礎上吸取了很多教訓,同樣的,從明朝的建國中也吸取了更為寶貴的經驗。
皇太極與父親的不同體現最初體現在對“民”的認識上——這個“民”指的是漢民。努爾哈赤採取的少數民族通常的方法——“抗拒者被戮,俘取者為奴。”這個把“民”當成“奴”的方法,其實和元朝時沒有什麽兩樣,可是皇太極卻把“民”當成了“民”而不是“奴”。在眾多的少數民族君王中,皇太極可能是頭一個有如此認識的人吧?他也有很多措施,比如說,對於被俘獲後,不甘為奴私自逃出遼東的漢人百姓,努爾哈赤的方法是殺,皇太極則既往不咎,並頒布寬容的法令,努爾哈赤時代曾強迫漢人降民修築工事,對他們如同奴隸一樣的苛刻,惹得漢民苦不堪言,皇太極後來幹脆廢了這個製度。
對於君主來說,打仗需要武功,執政則是文治,兩者都是一個技術活。而對執政者來說,這個技術體現在什麽地方上呢?——還是製度。崇禎沒有修正製度的能力,故而眼看著製度一點點潰爛,無能為力,李自成沒有製定製度的能力,所以任何的行為都是盲目而無理性的,與他們相比,皇太極則有更高的技術水準。他的漢化推進過程,其實是一個很典型的製度建設過程,這個製度建設有一個大前提——那就是科學地分析形勢。皇太極是在定量分析的基礎上,確定了製度建設的方向的。
那麽皇太極是如何建製的呢?他本著漢化的大原則,其主要的著力點有三個方向——人事、民事、軍事。
任何政府在建立製度時,都要考慮這三個方麵的問題。用人製度,安民製度,軍事製度,他們解決的是三個範疇的問題:吏治,穩定,國防。其實在當時那個大環境下,皇太極與崇禎一樣,都麵臨著這三大問題,崇禎窮其一生沒有解決得了,但皇太極卻不同。他在這三個問題融入了漢化的進程,由此確定了滿清王朝的勝利基礎。
在人事上,皇太極效仿漢朝,建立了內閣製度,由以往的八個貝勒分權製改為統一的集權製。這一點是與努爾哈赤時代有極大不同的創新。能夠形成這一套中央集權的製度,與他所重用漢族知識分子有關。
對於漢族知識分子,努爾哈赤始終持敵視態度,皇太極則不同。內閣製度是兩個漢人幫他建立的,一位是範文程,一位是宗完我。後者的出身比較有意思,他是奴隸出身,在努爾哈赤時代為滿人做奴,但皇太極發現了他的才華,將他贖身出來,參加了考試,還給予了重用。於是,宗完我後來成了皇太極手底下製度建設的最重要的臣子。而他提出的內閣製度與明製基本相似,也是分為六部,各部除尚書外,還下設承政兩人,一為蒙古人,一位滿人,相當於明朝的各部侍郎。但這個人員組成是多民族的,這就形成了一個互相挾挾製的體係。還有參政八人,官製與明朝比較接近,也設立了起監察作用的都察院。宗完我設立的製度雖與明廷相似,但起的作用卻大相逕庭。要知道滿清在皇太極以前,其人事建製還是非常原始的,努爾哈赤在朝時,朝中大事全由他一人說了算,能說上話的還有八大貝勒也就是八旗之主,根本談不上人事製度。努爾哈赤死後,也沒有解決接班人的問題,他確定的是八個旗主共同議事的製度。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