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
易中天中華史06:百家爭鳴 作者:易中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警察,並不一定要別人相信才起作用。
鬼神也一樣。
那麽,墨子為什麽還要講鬼神?
為了行義。
行義就行義,為什麽要怕鬼?
因為行義太難。這一點,墨子心裏很清楚。實際上已經有人對他說,現在普天之下都不行義,隻有你一個人自討苦吃,不如算了吧!墨子卻說,比如一家十口,一個人種地,九個人閑著,那唯一種地的,能不拚命幹嗎?萬事莫貴於義。我不做,誰做?18
可惜以此為使命的,大約也隻有墨子和他的學生。芸芸眾生,便隻能靠鬼神來約束。鬼神是有威懾力的。官員知道有鬼神,就不敢不廉潔,也不敢玩忽職守;民眾知道有鬼神,就不敢不守法,也不敢yin暴寇亂。敬神怕鬼,是“治國家利萬民之道”。19
但,鬼神當真“賞賢而罰暴”嗎?
未必。
比如墨子本人,似乎就沒有得到什麽好處。他和他的學生,過的是最苦的日子。他們的行義,則可謂孤苦無援,人見了不相助,鬼見了不幫忙。
於是前麵說過的巫馬子,便提出質疑。
巫馬子說:先生做那些義事,“人不見而助,鬼不見而富”,先生還做個沒完,有病吧?
墨子反問:假設先生手下有兩個助理。一個看見先生才做事,看不見就不做。另一個呢?看見先生也做事,看不見也做。請問,先生器重哪個?
巫馬子說:當然是後一個。
墨子說:這就是了,先生也器重有病的。20
好嘛!既然一個助理,無論主人是否看見都應該做事,那麽,一個心中充滿正義的人,他的行義需要鬼神看見嗎?也不需要吧?
可見墨子的鬼神論,其實是對付不義之人的,當不得真,盡管這“裝神弄鬼”值得我們敬重。
至於墨子自己的人生觀,就是“萬事莫貴於義”。為此,他身體力行,孜孜不倦,奮鬥終生。他的救宋,就是義不容辭;批孔,則是義無反顧。
做一個正義的人,這就是墨子的人生態度。
我們祝他一路走好。
天命與使命
墨子講鬼神,孔子講天命。
孔子說──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21
他還說──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22
前一句是直接說的,後一句是子夏的轉述。
至於鬼神,孔子的態度是“敬鬼神而遠之”。23 如此存而不論,其實是不信。
這就跟墨子不同,所以墨子要質疑孔子。
墨子說,天命論是暴君和懶漢的主張。因為暴君倒台,懶漢受窮,一定不會認為自己有問題,隻會說自己命不好,把所有的過錯都賴到老天爺頭上。24
所以墨子說,如果贊成天命論,必定是統治者“不聽治”,老百姓“不從事”,大家都消極怠工,這就“足以喪天下”,非批判不可。25
其實這是歪曲,或誤解。
前麵說過,孔子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明知不可還要去做,怎麽會消極怠工?
當然不會。
那麽,孔子又為什麽要講天命?
為了使命。
周遊列國時,孔子曾經被困在匡(疑在今河南省長垣縣)。孔子說,我們有沒有危險,就看天命了。如果天命在我,匡人就不能把我怎麽樣。
那麽,天命在他那裏嗎?
在。
孔子的邏輯是:文王去世了,文明不還在嗎?可見老天爺並不打算讓它亡。更何況,如果上天不想要這文明了,為什麽會讓我掌握它呢?
後來,孔子果然脫險。26
類似的話,孔子還講過一次。也是周遊列國時,孔子到宋國,宋國的司馬桓魋(讀如頹)要謀殺他。孔子便說:天賦孔丘使命,桓魋能把我怎麽樣?27
顯然,天命即使命。
因此,主張天命論的孔子反倒很有使命感。他的使命,首先是傳承和延續華夏文明,並把它發揚光大。其次,才是匡正時弊,平治天下。
第一種使命,孔子無疑成功了。第二種卻很抱歉,可以說處處碰壁,一事無成。
這就需要解釋,需要安慰,還需要有個說法。
怎樣解釋?如何安慰?什麽說法?
天命。
某年,一個名叫公伯寮的人,在魯國的執政季孫大夫那裏誹謗子路,出賣孔子。有人憤憤不平,表示他可以讓公伯寮暴屍街頭。孔子卻說:我的主張能夠實現嗎?聽天由命。我的主張不能實現嗎?也聽天由命。
所以,謀殺公伯寮,是沒意義的。
這就叫“道之將行也與(歟)?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28 也是天命論的一部分。
那麽,這是宿命論嗎?
不是。
天命是使命,不是宿命。
是使命,就義無反顧。對結果不抱幻想,就更加義無反顧。實際上,人的一生不可能什麽都做,也不可能什麽都不做,他總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問題僅僅在於:什麽事情做,什麽事情不做。
這就有兩種選擇。
一種是選擇能做的,一種是選擇該做的。
選擇能做的,就要看結果,看利害。有好處,能成功,則做;沒好處,會失敗,就不做。選擇該做的,則看過程,看道義。隻要是道義所在,就義無反顧地去做,全心全意地去做,盡心盡力地去做。至於成不成功,那是老天爺的事。這就是孔子的“聽天由命”。
可見,聽天由命並非不努力,更非不負責,隻不過不問收穫,隻問耕耘;不重結果,隻重過程。事實上,儒家雖然主張“有為”,卻並不主張“有求”。他們是“有為而無求”。因此,他們也不抱幻想,隨遇而安。
其實真能隨遇而安,也就無所謂命不命了。怕的是“遇而不安”,這才要講天命──命裏有,不拒絕;命裏沒,不在乎。該幹什麽,還幹什麽。該怎麽辦,還怎麽辦。
總之,成事在天,謀事在人。
這又是一種人生態度。
按照這種態度,行義是本分,也是責任。至於主張能不能推行,主義能不能弘揚,理想能不能實現,都隻能聽老天爺的。就算有所求,也隻求問心無愧。
是的,不求如願,但求心安。
這就又跟墨子不同。前麵說過,墨子和韓非一樣,都是重功利講實用的。在墨子看來,既然要做事,那就得成功。不成功,做它幹什麽?
但,不能成功怎麽辦?
請鬼神幫忙。
於是,墨子把結果交給鬼,孔子把命運交給天。所以,他們一個講天命,一個講鬼神。
那麽請問,他倆誰對?
莊子說,都不對。
沒用才好
莊子才真是超功利的。
沒錯,孔與墨,很不同。墨子信鬼神不信天命,孔子信天命不信鬼神。但無論哪種,都是要做事,也都要有用。孔子就說,我又不是那種內瓤空空如也的苦葫蘆瓜,哪能隻掛起來看,不吃?29
</br>
鬼神也一樣。
那麽,墨子為什麽還要講鬼神?
為了行義。
行義就行義,為什麽要怕鬼?
因為行義太難。這一點,墨子心裏很清楚。實際上已經有人對他說,現在普天之下都不行義,隻有你一個人自討苦吃,不如算了吧!墨子卻說,比如一家十口,一個人種地,九個人閑著,那唯一種地的,能不拚命幹嗎?萬事莫貴於義。我不做,誰做?18
可惜以此為使命的,大約也隻有墨子和他的學生。芸芸眾生,便隻能靠鬼神來約束。鬼神是有威懾力的。官員知道有鬼神,就不敢不廉潔,也不敢玩忽職守;民眾知道有鬼神,就不敢不守法,也不敢yin暴寇亂。敬神怕鬼,是“治國家利萬民之道”。19
但,鬼神當真“賞賢而罰暴”嗎?
未必。
比如墨子本人,似乎就沒有得到什麽好處。他和他的學生,過的是最苦的日子。他們的行義,則可謂孤苦無援,人見了不相助,鬼見了不幫忙。
於是前麵說過的巫馬子,便提出質疑。
巫馬子說:先生做那些義事,“人不見而助,鬼不見而富”,先生還做個沒完,有病吧?
墨子反問:假設先生手下有兩個助理。一個看見先生才做事,看不見就不做。另一個呢?看見先生也做事,看不見也做。請問,先生器重哪個?
巫馬子說:當然是後一個。
墨子說:這就是了,先生也器重有病的。20
好嘛!既然一個助理,無論主人是否看見都應該做事,那麽,一個心中充滿正義的人,他的行義需要鬼神看見嗎?也不需要吧?
可見墨子的鬼神論,其實是對付不義之人的,當不得真,盡管這“裝神弄鬼”值得我們敬重。
至於墨子自己的人生觀,就是“萬事莫貴於義”。為此,他身體力行,孜孜不倦,奮鬥終生。他的救宋,就是義不容辭;批孔,則是義無反顧。
做一個正義的人,這就是墨子的人生態度。
我們祝他一路走好。
天命與使命
墨子講鬼神,孔子講天命。
孔子說──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21
他還說──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22
前一句是直接說的,後一句是子夏的轉述。
至於鬼神,孔子的態度是“敬鬼神而遠之”。23 如此存而不論,其實是不信。
這就跟墨子不同,所以墨子要質疑孔子。
墨子說,天命論是暴君和懶漢的主張。因為暴君倒台,懶漢受窮,一定不會認為自己有問題,隻會說自己命不好,把所有的過錯都賴到老天爺頭上。24
所以墨子說,如果贊成天命論,必定是統治者“不聽治”,老百姓“不從事”,大家都消極怠工,這就“足以喪天下”,非批判不可。25
其實這是歪曲,或誤解。
前麵說過,孔子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明知不可還要去做,怎麽會消極怠工?
當然不會。
那麽,孔子又為什麽要講天命?
為了使命。
周遊列國時,孔子曾經被困在匡(疑在今河南省長垣縣)。孔子說,我們有沒有危險,就看天命了。如果天命在我,匡人就不能把我怎麽樣。
那麽,天命在他那裏嗎?
在。
孔子的邏輯是:文王去世了,文明不還在嗎?可見老天爺並不打算讓它亡。更何況,如果上天不想要這文明了,為什麽會讓我掌握它呢?
後來,孔子果然脫險。26
類似的話,孔子還講過一次。也是周遊列國時,孔子到宋國,宋國的司馬桓魋(讀如頹)要謀殺他。孔子便說:天賦孔丘使命,桓魋能把我怎麽樣?27
顯然,天命即使命。
因此,主張天命論的孔子反倒很有使命感。他的使命,首先是傳承和延續華夏文明,並把它發揚光大。其次,才是匡正時弊,平治天下。
第一種使命,孔子無疑成功了。第二種卻很抱歉,可以說處處碰壁,一事無成。
這就需要解釋,需要安慰,還需要有個說法。
怎樣解釋?如何安慰?什麽說法?
天命。
某年,一個名叫公伯寮的人,在魯國的執政季孫大夫那裏誹謗子路,出賣孔子。有人憤憤不平,表示他可以讓公伯寮暴屍街頭。孔子卻說:我的主張能夠實現嗎?聽天由命。我的主張不能實現嗎?也聽天由命。
所以,謀殺公伯寮,是沒意義的。
這就叫“道之將行也與(歟)?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28 也是天命論的一部分。
那麽,這是宿命論嗎?
不是。
天命是使命,不是宿命。
是使命,就義無反顧。對結果不抱幻想,就更加義無反顧。實際上,人的一生不可能什麽都做,也不可能什麽都不做,他總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問題僅僅在於:什麽事情做,什麽事情不做。
這就有兩種選擇。
一種是選擇能做的,一種是選擇該做的。
選擇能做的,就要看結果,看利害。有好處,能成功,則做;沒好處,會失敗,就不做。選擇該做的,則看過程,看道義。隻要是道義所在,就義無反顧地去做,全心全意地去做,盡心盡力地去做。至於成不成功,那是老天爺的事。這就是孔子的“聽天由命”。
可見,聽天由命並非不努力,更非不負責,隻不過不問收穫,隻問耕耘;不重結果,隻重過程。事實上,儒家雖然主張“有為”,卻並不主張“有求”。他們是“有為而無求”。因此,他們也不抱幻想,隨遇而安。
其實真能隨遇而安,也就無所謂命不命了。怕的是“遇而不安”,這才要講天命──命裏有,不拒絕;命裏沒,不在乎。該幹什麽,還幹什麽。該怎麽辦,還怎麽辦。
總之,成事在天,謀事在人。
這又是一種人生態度。
按照這種態度,行義是本分,也是責任。至於主張能不能推行,主義能不能弘揚,理想能不能實現,都隻能聽老天爺的。就算有所求,也隻求問心無愧。
是的,不求如願,但求心安。
這就又跟墨子不同。前麵說過,墨子和韓非一樣,都是重功利講實用的。在墨子看來,既然要做事,那就得成功。不成功,做它幹什麽?
但,不能成功怎麽辦?
請鬼神幫忙。
於是,墨子把結果交給鬼,孔子把命運交給天。所以,他們一個講天命,一個講鬼神。
那麽請問,他倆誰對?
莊子說,都不對。
沒用才好
莊子才真是超功利的。
沒錯,孔與墨,很不同。墨子信鬼神不信天命,孔子信天命不信鬼神。但無論哪種,都是要做事,也都要有用。孔子就說,我又不是那種內瓤空空如也的苦葫蘆瓜,哪能隻掛起來看,不吃?29
</br>